首页 / 正文

第五品 根分别

一 对法分别

二十二根者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此中,如何为眼根耶?是所有眼之四大种所造之净色……乃至……是空村。是言眼根。

此中,如何为耳根耶?……乃至……鼻根耶?……乃至……舌根耶?……乃至……身根耶?是所有身之四大种所造之净色……乃至……是空村。是言身根。

此中,如何为意根耶?一种意根——是触相应……乃至……如是为多种意根。是言意根。

此中,如何为女根耶?是女之女形、女相、女妆样、女态样、女势分、女性。是言女根。

此中,如何为男根耶?是男之男形、男相、男妆样、男态样、男势分、男性。是言男根。

此中,如何为命根耶?是二种命根,乃色之命根、无色之命根。

此中,如何为色之命根耶?是所有彼有色法之寿住、存活、生活、威仪、展转、维持、命、命根。是言色之命根。

此中,如何为无色之命根耶?是所有彼无色法之寿住、存活、生活、威仪、展转、维持、命、命根。是言无色之命根。

此中,如何为乐根耶?是所有身之快、身之乐,身触所生之快、乐之领纳,身触所生之快、乐之受。是言乐根。

此中,如何为苦根耶?是所有身之不快、身之苦,身触所生之不快、苦之领纳,身触所生之不快、苦之受。是言苦根。

此中,如何为喜根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乐,心触所生之快、乐之领纳,心触所生之快、乐之受。是言喜根。

此中,如何为忧根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触所生之不快、苦之领纳,心触所生之不快、苦之受。是言忧根。

此中,如何为舍根耶?是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触所生之不苦不乐之领纳,心触所生之不苦不乐之受。是言舍根。

此中,如何为信根耶?是所有之信、有信、善解、现心喜、信、信根、信力。是言信根。

此中,如何为进根耶?是所有心之发勤、尽力、勇勤、专心、精进、勤、喜、势、固持、不息励意、不弃志欲、不弃勤爱、勤爱努力、进、进根、进力、正精进。是言进根。

此中,如何为念根耶?是所有之念、随念、对念、念之忆念、念持、不浅薄、不傲高、念之念根、念力、正念。是言念根。

此中,如何为定根耶?是所有心之住、等住、近住、不散、不乱、摄止意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言定根。

此中,如何为慧根耶?是所有之慧、知慧、简择、极简择……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慧根。

此中,如何为未知当知根耶?是诸所有法之未知、未见、未得、不明知、未已证之作证慧、知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择法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未知当知根。

此中,如何为已知根耶?是诸所有法之已知、已见、已得、已明知、已证之作证慧、知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择法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已知根。

此中,如何为具知根耶?是诸所有具知法之知、知慧、简择……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择法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具知根。

二 问分

二十二根者,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二十二根是几何为善耶?几何为不善耶?几何为无记耶?……乃至……几何为有诤耶?几何为无诤耶?

十根是无记,忧根是不善,未知当知根是善,四根是善、无记,六根是善、不善、无记。十二根是不可言乐受相应或苦受相应或不苦不乐受相应,六根是乐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三根是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命根是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不可言乐受相应或苦受相应或不苦不乐受相应。七根是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三根是异熟,二根是异熟法法,已知根是异熟、异熟法法,九根是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九根是已取顺取,忧根是不已取顺取,三根是不已取不顺取,九根是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九根是不有杂染杂染,忧根是有杂染杂染,三根是不有杂染不杂染,三根是不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不杂染,六根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不杂染。九根是无寻无伺,忧根是有寻有伺,舍根是有寻有伺、无寻无伺,十一根是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十一根是不可言喜俱行或乐俱行或舍俱行;喜根是喜俱行、非乐俱行非舍俱行,不可言喜俱行,六根是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四根是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不可言喜俱行或乐俱行或舍俱行。十五根是非见非修所断,忧根者即见所断、修所断,六根是见所断、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十五根是非见非修所断因,忧根是见所断因、修所断因,六根是见所断因、修所断因、非见非修所断因。十根是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忧根是能趣积集,未知当知根是能趣分散,已知根是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九根是能趣积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十根是非有学非无学,二根是有学,具知根是无学,九根是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学。十根是小,三根是无量,九根是小、大、无量。七根是无所缘,二根是小所缘,三根是无量所缘;忧根是小所缘、大所缘、非无量所缘,不可言小所缘或大所缘;九根是小所缘、大所缘、无量所缘,不可言小所缘或大所缘或无量所缘。九根是中,忧根是劣,三根是胜,三根是中、胜,六根是劣、中、胜。十根是不决定,未知当知根是正性决定,四根是正性决定、不决定,忧根是邪性决定、不决定,六根是邪性决定、正性决定、不决定。七根是无所缘,四根是不可言道所缘或道因或道增上;未知当知根是非道所缘、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增上;已知根是非道所缘、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因或道增上;九根是道所缘、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缘或道因或道增上。十根是已生、可生,不可言不已生;二根是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十根是已生、不已生、可生。过去、未来、现在。七根是无所缘,二根是现在所缘,三根是不可言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或现在所缘;十根是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不可言是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或现在所缘。内、外、内外。七根是无所缘,三根是外所缘,四根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八根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不可言是内所缘或外所缘或内外所缘。五根是无见有对,十七根是无见无对。

四根是因,十八根是非因。七根是有因,九根是无因,六根是有因、无因。七根是因相应,九根是因不相应,六根是因相应、因不相应。四根是以因为有因,九根是不可言以因为有因或以有因为非因;三根是不可言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六根是不可言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不可言以有因为非因。四根是以因为因相应,九根是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或以因相应为非因;三根是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六根是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不可言以因相应为非因。九根是非因无因,三根是非因有因,四根是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无因,六根是非因有因、非因无因。

有缘。有为。无见。五根是有对,十七根是无对。七根是色,十四根是无色,命根是色、无色。十根是世间,三根是出世间,九根是世间、出世间。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

非漏。十根是有漏,三根是无漏,九根是有漏、无漏。十五根是漏不相应,忧根是漏相应,六根是漏相应、漏不相应。十根是不可言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三根是不可言以漏为有漏或以有漏为非漏;九根是不可言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有漏为非漏。十五根是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或以漏相应为非漏,忧根是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以漏相应为非漏;六根是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以漏相应为非漏,不可言以漏相应为非漏。九根是漏不相应有漏,三根是漏不相应无漏,忧根是不可言漏不相应有漏或漏不相应无漏,三根是漏不相应有漏、漏不相应无漏,六根是漏不相应有漏、漏不相应无漏,不可言漏不相应有漏或漏不相应无漏。

非结。十根是顺结,三根是不顺结,九根是顺结、不顺结。十五根是结不相应,忧根是结相应,六根是结相应。十根是不可言以结为顺结,以顺结为非结,三根是不可言以结为顺结或以顺结为非结;九根是不可言以结为顺结,顺结为非结,不可言以顺结为非结。十五根是不可言以结为结相应或以结相应为非结,忧根是不可言以结为结相应,以结相应为非结;六根是不可言以结为结相应,以结相应为非结,不可言以结相应为非结。九根是结不相应顺结,三根是不相应不顺结,忧根是不可言结不相应顺结或结不相应不顺结,三根是结不相应顺结、结不相应不顺结;六根是结不相应顺结、结不相应不顺结,不可言结不相应顺结或结不相应不顺结。

非系。十根是顺系,三根是不顺系,九根是顺系、不顺系。十五根是系不相应,忧根是系相应,六根是系相应、系不相应。十根是不可言以系为顺系,以顺系为非系;三根是不可言以系为顺系或以顺系为非系;九根是不可言以系为顺系,以顺系为非系,不可言以顺系为非系。十五根是不可言以系为系相应或以系相应为非系;忧根是不可言以系为系相应,以系相应为非系;六根是不可言以系为系相应,以系相应为非系,不可言以系相应为非系。九根是系不相应顺系,三根是系不相应不顺系,忧根是不可言系不相应顺系或系不相应不顺系,三根是系不相应顺系、系不相应不顺系;六根是系不相应顺系、系不相应不顺系,不可言系不相应顺系或系不相应不顺系。

非暴流……乃至……非轭……乃至……非盖。十根是顺盖,三根是不顺盖,九根是顺盖、不顺盖。十五根是盖不相应,忧根是盖相应,六根是盖相应、盖不相应。十根是不可言以盖为顺盖,以顺盖为非盖;三根是不可言以盖为顺盖或以顺盖为非盖;九根是不可言以盖为顺盖,以顺盖为非盖,不可言以顺盖为非盖。十五根是不可言以盖为盖相应或以盖相应为非盖;忧根是不可言以盖为盖相应,以盖相应为非盖;六根是不可言以盖为盖相应,以盖相应为非盖,不可言以盖相应为非盖。九根是盖不相应顺盖,三根是盖不相应不顺盖,忧根是不可言盖不相应顺盖或盖不相应不顺盖,三根是盖不相应顺盖、盖不相应不顺盖;六根是盖不相应顺盖、盖不相应不顺盖,不可言盖不相应顺盖或盖不相应不顺盖。

非异取。十根是已异取,三根是不已异取,九根是已异取、不已异取。十六根是异取不相应,六根是异取相应、异取不相应。十根是不可言以异取为已异取,以已异取为非异取;三根是不可言以异取为已异取或以已异取为非异取;九根是不可言以异取为已异取,以已异取为非异取,不可言以已异取为非异取。十根是异取不相应已异取,三根是异取不相应不已异取,三根是异取不相应已异取、异取不相应不已异取,六根是异取不相应已异取、异取不相应不已异取,不可言异取不相应已异取或异取不相应不已异取。

七根是无所缘,十四根是有所缘,命根是有所缘、无所缘。二十一根是非心,意根是心,十三根是心所,八根是非心所,命根是心所、非心所。十三根是心相应,七根是心不相应,命根是心相应、心不相应。意根是不可言与心相应或与心不相应。十三根是心俱住,七根是心不俱住,命根是心俱住、意根是不可言与心俱住或与心不俱住。十三根是心等起,八根是非心等起,命根是心等起、非心等起。十三根是心俱有,八根是非心俱有,命根是心俱有、非心俱有。十三根是心随转,八根是非心随转,命根是心随转、非心随转。十三根是心俱住等起,八根是非心俱住等起,命根是心俱住等起、非心俱住等起。十三根是心俱住等起俱有,八根是非心俱住等起俱有,命根是心俱住等起俱有、非心俱住等起俱有。十三根是心俱住等起随转,八根是非心俱住等起随转,命根是心俱住等起随转、非心俱住等起随转。六根是内,十六根是外。七根是能取,十四根是非能取,命根是能取、非能取。九根是已取,四根是不已取,九根是已取、不已取。

非取。十根是顺取,三根是不顺取,九根是顺取、不顺取。十六根是取不相应,六根是取相应、取不相应。十根是不可言以取为顺取,以顺取为非取;三根是不可言以取为顺取或以顺取为非取;九根是不可言以取为顺取,以顺取为非取,不可言以顺取为非取。十六根是不可言以取为取相应或以取相应为非取;六根是不可言以取为取相应,以取相应为非取,不可言以取相应为非取。十根是取不相应顺取,三根是取不相应不顺取,三根是取不相应顺取、取不相应不顺取;六根是取不相应顺取、取不相应不顺取,不可言取不相应顺取或取不相应不顺取。

非染。十根是杂染,三根是不杂染,九根是杂染、不杂染。十五根是不有杂染,忧根是有杂染,六根是有杂染、不有杂染。十五根是染不相应,忧根是染相应,六根是染相应、染不相应。十根是不可言以染为杂染,以杂染为非染;三根是不可言以染为杂染或以杂染为非染;九根是不可言以染为杂染,以杂染为非染,不可言以杂染为非染。十五根是不可言以染为有杂染或以有杂染为非染;忧根是不可言以染为有杂染,以有杂染为非染;六根是不可言以染为有杂染,以有杂染为非染,不可言以有杂染为非染。十五根是不可言以染为染相应或以染相应为非染;忧根是不可言以染为染相应,以染相应为非染;六根是不可言以染为染相应,以染相应为非染,不可言是以染相应为非染。九根是染不相应杂染,三根是染不相应不杂染,忧根是不可言染不相应杂染或染不相应不杂染,三根是染不相应杂染、染不相应不杂染;六根是染不相应杂染、染不相应不杂染,不可言染不相应杂染或染不相应不杂染。

十五根是非见所断,七根是见所断、非见所断,十五根是非修所断,七根是修所断、非修所断。十五根是非见所断因,七根是见所断因、非见所断因。十五根是非修所断因,七根是修所断因、非修所断因。九根是无寻,忧根是有寻,十二根是有寻、无寻。九根是无伺,忧根是有伺,十二根是有伺、无伺。十一根是无喜,十一根是有喜、无喜。十一根是非喜俱行,十一根是喜俱行、非喜俱行。十二根是非乐俱行,十根是乐俱行、非乐俱行。十二根是非舍俱行,十根是舍俱行、非舍俱行。十根是欲缠,三根是非欲缠,九根是欲缠、非欲缠。十三根是色缠,九根是色缠、非色缠。十四根是无色缠,八根是无色缠、非无色缠。十根是所属,三根是无所属,九根是所属、无所属。十一根是不出离,未知当知根是出离,十根是出离、不出离。十根是不决定,未知当知根是决定,十一根是决定、不决定。十根是有上,三根是无上,九根是有上、无上。十五根是无诤,忧根是有诤,六根是有诤、无诤。

猜你喜欢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七·佚名
  复愚僧居士书·印光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八·圆晖
  第二 受相应·佚名
  佛说灌顶梵天神策经卷第十·佚名
  第四品 分别品·佚名
  二十七、不是心佛·慧开
  宗镜录卷第八十四·延寿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上·佚名
  净土论卷下·迦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摩利支天一印法·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六·欧阳竟无
  论佛教与孤儿院·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十二·徐世昌

    胡天游胡天游,榜姓方,一名骙,字云持,一字稚威,浙江山阴人。副贡,乾隆丙辰举博学鸿词,己巳举经学。有《石笥山房集》。秋日作蟋蟀语中宵,凄切不肯休。微物尔何知,亦与时节谋。虽未入床下,已复在户陬。似道寒气深

  • 卷五十二·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五十二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余曰德【三首】曰德初名应举字德甫南昌人嘉靖庚戌进士除刑部主事歴郎中出为福建按察副使有余德甫集午渠集【静志居诗话德甫于诗尚未闚见门户元美冠诸五子之首未免阿其所

  • 卷八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八十石类五言古咏孤石         【梁】朱 超侵霞去日近镇水激流分对影疑双阙孤生若断云遏风静华浪腾烟起薄曛虽言近七岭独立不成羣咏石          【陈】阴 铿天

  • 卷一百一十·志第六十三·礼十三等·脱脱

        ◎礼十三   ○上尊号仪 高宗内禅仪 上皇太后皇太妃册宝仪   旧史以饮食、婚冠、宾射、飨宴、脤膰、庆贺之礼为嘉礼,又以岁时朝会、养老、宣赦、拜表、临轩命官附之,今依《政和礼》,分朝会为宾礼,余如

  • 卷之一千一百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四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通志卷一百二十四上·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三十七上晋皇甫谧【子方囘】挚虞 束晢 王接 郤诜 阮种华谭【袁甫】陆机【孙拯 弟云 云弟耽 从父兄喜】夏侯湛【弟淳淳子承】潘岳【从子尼】张载【弟协】江统【子

  • 世家卷第四十一 高丽史四十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恭愍王四。○(乙巳)十四年春正月戊辰遣密直副使金庾如元请执送德兴君。 庾至辽阳知枢密院事黑驴谓庾曰: "帝 臣杖塔思帖木儿还其本国今

  • 甄琛传·魏收

    甄琛,字思伯,中山毋极人,汉朝太保甄邯后人。父甄凝,任州主簿。甄琛少年时即聪颖捷悟,闺门之内,兄弟嬉戏狎游,他不以礼法事等约束自己。博读经史,笔锋健达,但甄琛却天生形短貌丑,缺少风度气质。参加秀才考试,进入都城都几年了,总以

  • 解琬传·刘昫

    解琬,魏州元城人。少年应试中举,任新政县尉,又调任成都县丞。因为奏章很合皇上的心意,超升监察御史,因父丧丁忧而离职。武则天认为解琬善于处理边防事务,起用他复任原官,令他去西域安抚少数民族,他因守丧而坚持辞拒。武则天很

  • 三、悬泉置管理与事务类·佚名

    72.神爵四年四月丙戌、太守守属领县(悬)泉置移遮要置。(Ⅰ0309③:37)73.五凤元年五月癸酉、太守守属光监县(悬)泉置移效谷□□□□□……(Ⅰ0309③:92)74.神爵四年正月丙寅朔壬辰、敦煌太守快 库丞何兼行丞事、告领县(

  • 所以·方以智

    气也、理也、太极也、自然也、心宗也,一也,皆不得已而立之名字也;圣人亲见天地未分前之理,而以文表之。尽两间,灰万古,乃文理名字海,无汝逃处也。尊名教者,执正名正词之例,方以离伦物、首上安首者为偏枯外道;而习心宗者,执反名,破

  • 卷十五·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十五宋 陣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五><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五><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五><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五><經部,禮類,通禮

  • 学佛初门由三法入·太虚

    ──在武昌佛教会讲──一、信入:信有信信、解信、行信,未到解信、行信,须有信信为基,信信之表示即受三皈是。三皈者,皈依佛法僧为师,更不以其余之天道、魔道、外道、神道、鬼道为师也。二、解入:闻熏教义,研思经论,法界事理,了

  • 焦氏易诂·尚秉和

    尚秉和撰。十一卷,附录一卷。民国二十三年(1934)刊本。作者尝以十余年之力著《焦氏易林注》十六卷,又辑其平日随注于《易林》简册上下四旁以参证诂训《易》义者,裒为是编。书名盖取以焦氏《易林》解诂《周易》之意。其书

  • 秘本通玄鬼灵经·陵罗子

    通玄鬼灵经序原名入门断入坟断之书,向系抄本,世所罕见,大抵自宋人皆不可得为憾,曩余历涉山川路出铺中,案置一帙,偶为翻阅果属此书,心窃喜甚,乃形然询价,以重金购之而归,细加玩视,具理参断,效验非常,诚足为救世金针,堪舆妙街者矣,爰

  • 无根树·张三丰

    《无根树》是明代的张三丰先生在武当山天柱峰修道时留下的丹道名篇。顺为凡,逆修仙,《化书》 “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简劲奥质。”大抵本齐物以言道化,本虚无以言术化,本无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税多民饥以言食

  • 释氏要览·道诚

    凡三卷。北宋天禧三年(1019),道诚辑。系为令一般僧尼了解佛教知识而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为有关佛教基本概念、寺院仪则、法规和僧官制度等之词义汇编,引内外典籍加以注解。全书共二十七篇,分六七九目。上卷包括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