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品 觉支分别

一 经分别

七觉支者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此中,如何为念觉支耶?于世有比丘,成就最胜之念总慧,若久时所作、久时所说为忆持、随忆持,是言念觉支。

彼住于此念,且依彼法于慧而为简择、极简择、遍寻思,是言择法觉支。

彼依彼法于慧而为简择、极简择、遍寻思,且为发勤精进、无[怡-台+怠],是言精进觉支。

发勤精进而发生胜喜且远离爱味,是言喜觉支。

以喜意之身为轻安,心亦为轻安,是言轻安觉支。

轻安身之快乐即是定心,是言定觉支。

彼如斯定而心善好、增上舍,是言舍觉支。

七觉支者,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此中,如何为念觉支耶?是于内法有念,于外法有念。于内法有念者,则其时有念觉支,导于智、等觉、涅槃。亦于外法有念者,则其时有念觉支,导于智、等觉、涅槃。

此中,如何为择法觉支耶?是于内法有简择,于外法有简择、于内法有简择者,则其时有择法觉支,导于智、等觉、涅槃。亦于外法有简择者,则其时有择法觉支,导于智、等觉、涅槃。

此中,如何为精进觉支耶?是身有精进、心有精进、身有精进者,则其时有精进觉支,导于智、等觉、涅槃、亦心有精进者,则其时有精进觉支,导于智,等觉、涅槃。

此中,如何为喜觉支耶?是有有寻有伺之喜、无寻无伺之喜,有有寻有伺之喜者,则其时有喜觉支,导于智、等觉、涅槃。亦有无寻无伺之喜丈,则其时有喜觉支,导于智,等觉,涅槃。

此中,如何为轻安觉支耶?是有身之轻安、心之轻安。有身之轻安者,则其时有轻安觉支,导于智、等觉、涅槃。亦有心之轻安者,则其时有轻安觉支,导于智、等觉、涅槃。

此中,如何为定觉支耶?是有有寻有伺之定、无寻无伺之定。有有寻有伺之定者,则其时有定觉支,导于智、等觉、涅槃、亦有无寻无伺之定者,则其时有定觉支,导于智、等觉、涅槃。

此中,如何为舍觉支耶?是于内法有舍、于外法有舍。于内法有舍者,则其时有舍觉支,导于智、等觉、涅槃。亦于外法之舍,则其时有舍觉支,导于智、等觉、涅槃。

七觉支者,即念觉支……乃至……舍觉支。

此中,如何为念觉支耶?于世有比丘,修念觉支而为依止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离转回。修择法觉支……乃至……修精进觉支……乃至……修喜觉支……乃至……修轻安觉支……乃至……修定觉支……乃至……修舍觉支而为依止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离转回。

二 对法分别

七觉支者,是念觉支……乃至……舍觉支。

此中,如何为七觉支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七觉支,有念觉支……乃至……舍觉支。

此中,如何为念觉支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念觉支。

此中,如何为择法觉支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择法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择法觉支。

此中,如何为精进觉支耶?是所有心之发勤……乃至……正精进、精进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精进觉支。

此中,如何为喜觉支耶?是所有之喜、极喜、喜悦、极悦、欣、极欣、旺喜、喜欢、满足、心之喜觉支,是言喜觉支。

此中,如何为轻安觉支耶?是所有之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之轻安、止息、息静、止息静、息静性、轻安觉支,是言轻安觉支。

此中,如何为定觉支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定觉支。

此中,如何为舍觉支耶?是所有之舍、舍性、增上舍、中庸性、心之舍觉支,是言舍觉支。

是等言七觉支。余之诸法者是七觉支相应。

七觉支者,是念觉支……乃至……舍觉支。

此中,如何为念觉支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念觉支。余之诸法是念觉支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择法觉支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精进觉支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喜觉支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轻安觉支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定觉支相应。

此中,如何为舍觉支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舍、舍性、增上舍、中庸性、心之舍觉支,是言舍觉支。余之诸法是舍觉支相应。

七觉支者,是念觉支……乃至……舍觉支。

此中,如何为七觉支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间善之禅定已作,由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空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七觉支,即念觉支……乃至……舍觉支。

此中,如何为念觉支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念觉支。……乃至……

此中,如何为舍觉支耶?是所有之舍、舍性、增上舍、中庸性、心之舍觉支,是言舍觉支。

是等言七觉支。余之诸法是七觉支相应。

七觉支者,是念觉支……乃至……舍觉支。

此中,如何为念觉支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间善之禅定已作,由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空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念觉支。余之诸法是念觉支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择法觉支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精进觉支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喜觉支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轻安觉支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定觉支相应。

此中,如何为舍觉支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间善之禅定已作,由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空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舍、舍性、增上舍、中庸性、心之舍觉支,是言舍觉支。余之诸法是舍觉支相应。

三 问分

七觉支者,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七觉支是几何为善耶?几何为不善耶?几何为无记耶?……乃至……几何为有诤耶?几何为无诤耶?

有善、无记。喜觉支是乐受相应,六觉支是乐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有异熟、异熟法法。不已取不顺取。不有杂染不杂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喜觉支是喜俱行、乐俱行、非舍俱行,六觉支是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非见非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因。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有学、无学。无量。无量所缘。胜。正性决定、不决定。非道所缘。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因或道增上。已生、不已生、可生。过去、未来、现在。不可言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或现在所缘。内、外、内外。外所缘。无见无对。

择法觉支是因,六觉支乃非因、有因。因相应。择法觉支是以因为有因,六觉支是不可言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择法觉支是以因为因相应,六觉支是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六觉支乃非因有因,择法觉支是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无因。

有缘。有为。无见。无对。无色。出世间。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非漏。无漏。漏不相应。不可言以漏为有漏或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或以漏相应为非漏。漏不相应无漏。非结……乃至……非系……乃至……非暴流……乃至……非轭……乃至……非盖……乃至……非异取……乃至……有所缘。非心。心所。心相应。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随转。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随转。外。非能取。不已取。非取……乃至……非染。

非见所断。非修所断。非见所断因。非修所断因。有寻、无寻。有伺、无伺。喜觉支是无喜,六觉支是有喜、无喜。喜觉支乃非喜俱行,六觉支是喜俱行、非喜俱行。喜觉支是乐俱行,六觉支是乐俱行、非乐俱行。喜觉支乃非舍俱行,六觉支是舍俱行、非舍俱行。非欲缠、非色缠、非无色缠、无所属。出离、不出离。决定、不决定。无上。无诤。

猜你喜欢
  覆陕西佛教会延请法师函·太虚
  胜鬘宝窟卷中(之末)·吉藏
  卷第十七·智旭
  卷第四·佚名
  卷第二·元来
  卷第三十三(学声闻道诸国太子部下)·宝唱
  大悲经持正法品第六·佚名
  卷第十·函昰
  佛说正恭敬经·佚名
  净土圣贤录卷二·彭希涑
  普达王经·佚名
  佛心会宣言书·太虚
  卷第四十·德清
  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下·佚名
  答姚陶馥问(十一则)·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孙默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十五家词  钦定四库全书十五家词卷二十     休寜孙默编陆求可月湄词三百字令【第九体】怀古飘风驰电看过了千古英雄成败汉殿唐宫徒长就无数烟荆露薤金椀人间玉鱼葬地转眼堪惊怪凭高舒望

  • 卷三百三十六·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三十六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皇荂曲邓林字楚材一字性之自号四清社友福清人年十五即以诗义魁乡校淳熈中登进士一时名公卿如周益公陈止斋晦翁朱子吕东莱俱引为交游尝伏阙三上书陈

  • ◎盐运使署·费行简

    运使缺分长、芦两淮为优,四川、两广次之,浙江、河东、福建、山东等省又次之。场知事等,归其委任,缉私营队,归其节制,且不爱地方大吏干涉,可谓利权并擅。所畏者,独稽核分所之洋员耳。故干吏必以接交洋员为先务,得其吹嘘,或可以内

  • 今献备遗卷十三·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王直王直字行俭江西泰和人也永乐初进士改庶吉士召入内阁典密务授翰林修撰驾幸北京仁宗为皇太子监国直与杨士竒黄淮三人留辅导与修高皇帝实录进侍读洪熈初进侍读学士宣宗为皇太子进右春坊右庶子仍兼侍读学

  • 卷五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五十三 【起丙申梁武帝天监十五年魏孝明帝熙平元年○止丙午梁武帝普通七年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凡十一年 表例说 见第四十六卷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五十三>

  • 三三二 谕着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等以原衔分充文渊阁领阁直阁事等·佚名

    三三二 谕着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等以原衔分充文渊阁领阁直阁事等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初六日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奉旨: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着以原衔充文渊阁领阁事。署内阁学士刘墉、詹事金士松,侍读学士陆费墀、陆锡熊

  • 卷十九·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十九雍正七年五月乙巳谕出征大将军等上谕曰出征大将军副将军防赞大臣官弁兵丁等准噶尔狡狯凶顽父子济恶为边境防古之隠患朕仰承皇考圣祖仁皇帝先志特发两路大兵声罪致讨当四海升平之

  • ·复鹿港厅兴宜泉书·丁曰健

    连日接各郊行原信,知贼仍踞漳州城;已悟前报,乃聊尔定张皇也。二十五日已正,又接子正手书,并抄泉报;已遵照来示,行文咨海口慎防。台湾勇勾引入城一层,无非台中各营带去留滞未回台者。此事弟于数年前力阻,不幸当道

  • 蔡佑传·令狐德棻

    蔡佑字承先,祖先是陈留圉地人。曾祖父蔡绍曾任夏州镇将,迁居高平,就在那里定居。祖父蔡护,魏景明初年,任陈留郡守。父亲蔡袭,在西部各州很有名望。正光年间,万俟丑奴在关中作乱,蔡袭离开贼人,抛下妻儿,东归洛阳。被任命为齐安郡

  • 田令孜传·欧阳修

    田令孜,字仲则,蜀地人氏,本姓陈。咸通年间,任小马坊使。僖宗即位,升为左神策军中尉。当时,西门匡范任神策军右中尉,时人称他们两人为“东军”、“西军”。皇帝年轻不懂事,喜欢斗鹅跑马,多次到六王家中或兴庆池与诸王斗鹅,一鹅的

  • 附孔子年表·钱穆

    鲁襄公二十二年(西历纪元前五五一年)孔子生。 鲁襄公二十四年 孔子年三岁。父叔梁纥卒。 鲁昭公七年 孔子年十七岁。母颜征在卒在前。 鲁昭公九年 孔子年十九岁。娶宋幵官氏。 鲁昭公十年 孔子年二十岁。生子鲤,字伯鱼。

  • 卷三十九·林之奇

    <经部,书类,尚书全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三十九宋 林之奇 撰吕刑        周书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吕刑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冦贼鸱义奸宄夺攘

  • 二、论“道”·胡适

    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道家兼收并蓄,但其中心思想终是那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ldquo;道&rdquo;。《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两篇(不是韩非所作,大概出于西汉),也是道家的著作,其中《解老篇

  • 俱舍论疏 第十九卷·法宝

    俱舍论疏 第十九卷沙门法宝撰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一行相微细随缚随增是随眠义。此品广明名分别随眠品。虽亦明缠.垢。随眠本故品初先述。所以业后明随眠者。业因惑故能招诸有。业别。惑通。故先明业。后释随眠论。

  • 卷第八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九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九苦集谛缘识。有漏缘缘缘识有为缘。世俗智亦尔者。苦集谛等皆通三界九地。五部唯有漏故。如后四取蕴等应知其相。灭谛

  • 监院请启·如玺

    监院请启伏以灵孕太华具一只之正眼别传大好昭百代之真宗敬迓威仪渴思建立恭惟方翁和尚云居发轫天吩传衣法雨霏霏自尔遍滋宇宙慈云霭霭从来普被山林缘熟三吴游经几度十载与君把臂敢谓同参今朝为众安心请居师位颠倒风

  • 皇帝的鼻烟壶·迪克森·卡尔

    作者是(美)卡尔。1931年他与一位英国女子结婚定居英国。在英国期间,卡尔除了创作推理小说外也活跃于广播界。他为BBC编写的推理广播剧“Appointment with Fear”是二次大战期间BBC非常受欢迎的招牌节目。美国军方因而破

  • 图绘宝鉴·夏文彦

    中国画史论著作。元代夏文彦撰。五卷。完成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次年刊行。主要版本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刻本、明正德十四年(1519)苗增刻本、崇祯《津逮秘书》本、康熙三年(1664)刻本、《四库全书》本、《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