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南疆逸史

五十六卷。清温睿临撰。温睿临,字邻冀,一字令贻,号哂园,浙江乌程(今吴兴)辑里人,康熙己酉科(1705)举人。他博赅群书,谙熟历史,与万斯同(季野)交谊甚厚,在清廷开明史局时,温氏也正在北京,而万斯同实主其事,其间两人时相往复,多所讨论。就在万斯同的鼓励下,温氏撰写了这部反映南明三朝事迹的记传体史书。他在该书的凡例中说,记载南明史事的书籍,所见者有四十余种,“其间记载有详略,年月有先后,是非有异同,毁誉有彼此。取万子季野明末诸传及徐阁学《明季忠烈纪实》诸传,合而订之,正其讹缪,删其繁芜,补其所缺,撰其未备,以成是编”,因此,该书史料价值较高。此书在清代主要以钞本流传 (分为二十卷本和四十卷本),民国四年(1915)上海国光书局铅印了四十卷本,另外还有一个五十六卷本,中华书局在1959年铅印者即为此本。此本在内容上要比四十卷本多,为目前较为完备的版本。

《南疆逸史》全部章节目录

(1)●圣谕(敕书二通)臣李瑶恭录
(2)●书籍简介
(3)●御制书事
(4)●御制题胜朝殉节诸臣录(并序)
(5)●自序
(6)●温氏原序
(7)●蔡序
(8)●凡例
(9)●(附)温氏佚史考
(10)●引用书目
(11)●原例
(12)●南疆绎史勘本卷一
(13)●南疆绎史勘本卷二
(14)●南疆绎史勘本卷三
(15)●南疆绎史勘本卷四
(16)●南疆绎史勘本卷五
(17)●南疆绎史勘本卷六
(18)●南疆绎史勘本卷七
(19)●南疆绎史勘本卷八
(20)●南疆绎史勘本卷九
(21)●南疆绎史勘本卷十
(22)●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一
(23)●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二
(24)●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三
(25)●南疆绎史勘本卷十四
(26)●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五
(27)●南疆绎史勘本卷十六
(28)●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七
(29)●南疆绎史勘本卷十八
(30)●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九
(31)●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
(32)●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一
(33)●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二
(34)●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三
(35)●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四
(36)●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五
(37)●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六
(38)●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七
(39)●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八
(40)●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九
(41)●南疆绎史勘本卷三十
(42)●绎史摭遗卷一
(43)●绎史摭遗卷二
(44)●绎史摭遗卷三
(45)●绎史摭遗卷四
(46)●绎史摭遗卷五
(47)●绎史摭遗卷六
(48)●绎史摭遗卷七
(49)●绎史摭遗卷八
(50)●绎史摭遗卷九
(51)●绎史摭遗卷十
(52)●绎史摭遗卷十一
(53)●绎史摭遗卷十二
(54)●绎史摭遗卷十三
(55)●绎史摭遗卷十四
(56)●绎史摭遗卷十五
(57)●绎史摭遗卷十六
(58)●绎史摭遗卷十七
(59)●绎史摭遗卷十八
(60)●绎史恤谥考卷一
(61)●绎史恤谥考卷二
(62)●绎史恤谥考卷三
(63)●绎史恤谥考卷四
(64)●绎史恤谥考卷五
(65)●绎史恤谥考卷六
(66)●绎史恤谥考卷七
(67)●绎史恤谥考卷八
(68)●南疆逸史跋

猜你喜欢
  建炎复辟记·佚名
  朝野新谭·姜侠魂
  小腆纪年附考·徐鼒
  北征事迹·袁彬
  庚子国变记·罗惇曧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佚名
  纪丰润张学士马江战事本末·赵增禹
  革命军·邹容
  明儒言行录·沈佳
  明亡述略·锁绿山人
  徐襄阳西园杂记·徐咸
  大清著作权律·佚名
  雍正朱批谕旨·雍正
  上下五千年·林汉达
  中国史纲·张荫麟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三折 蜡丸密询·冯梦龙

    【仙吕引剑器令】[贴]思想便心焦,要甚的夫人封号?算风情年来缺欠,总然错嫁南朝。生不嫁左贤,空自偕婚媾。莫代王昭君,懊恨毛延寿。奴家王氏,王次山之女,当日在金国与四太子有枕席之欢,情好甚浓,别他南来,至今想念。可恨岳飞每定

  • 北郭集卷二·许恕

    元 许恕 撰五七言古呉宫怨碧云楼髙秋月仾夜夜栖乌夜半啼呉王宫里无西子江清露白芙蓉死清夜落叶走空林疎蛩语清夜游子待明发飞梦己客舎悲欢倐聚散寒暑惊代谢归拟息田庐春隂绕桑柘次陈师道别酒韵天之美禄世之珍古来饮

  • 列传第十八·刘昫

    ○尉迟敬德 秦叔宝 程知节 段志玄 张公谨 子大素 大安 尉迟敬德,朔州善阳人。大业末,从军于高阳,讨捕群贼,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刘武周起,以为偏将,与宋金刚南侵,陷晋、浍二州。敬德深入,至夏县,应接吕崇茂,袭破永安王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三·杨仲良

      真宗皇帝   丁谓事迹   天禧三年正月丙戌,知江宁府丁谓言:『启承天节道场,甘露降。』仍献五言诗。有诏褒答,有和诗赐焉。   四月丁酉,知江宁府丁谓言:『中使雷允恭诣茅山投进金龙玉简,设醮次,七鹤翔于坛上。』上作

  • ·克复彰城斗六并攻克山路抗庄拟即移师赴嘉搜捕到郡接印摺·丁曰健

    奏为克复彰化城后续克斗六,并攻克彰属山路抗庄,大获胜仗,流离招集,开圳劝农;现在会商分兵追剿逃匪逆巢,筹办善后,拟即移师南驻嘉义,搜捕安抚,赴郡接印:恭摺驰陈,仰祈圣监事。窃臣于十一月初三日会同镇臣曾玉明督饬

  • 第二章 我的童年 一 登极与退位·溥仪

    光绪三十四年旧历十月二十日的傍晚,醇王府里发生了一场大混乱。这边老福晋不等听完新就位的摄政王带回来的懿旨,先昏过去了。王府太监和妇差丫头们灌姜汁的灌姜汁,传大夫的传大夫,忙成一团,那边又传过来孩子的哭叫和大人

  • 一二七、屈原居汉北为三闾大夫考·钱穆

    屈原自怀王十八年使齐返,至三十年怀王入秦,中间凡十二年,事迹无考。昔人谓屈子尝居汉北,证诸《九章》,如《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望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

  • 三·钱穆

    门第逼窄了人的胸襟。一面使其脱离社会,觉得自己在社会上占了特殊地位。一面又使其看轻政府,觉得国不如家之重要。此种风气在东晋南朝尤为显著。北朝则处境艰困,为求保全门第,一面不得不接近下层民众扩大力量,一面不得不在

  • 卷第三十·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三十〈起神護景雲三年七月、盡寶龜元年九月。〉」右大臣從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臣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高野天皇秋七月乙亥。賜厨眞人厨女封■二戸。田十町。」始用法王宮職印。庚辰。遣使奉幣於五

  • 卷三十·陆九渊

    卷三十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生天地之间,禀阴阳之和,抱五行之秀,其为贵孰得而加焉。使能因其本然,全其固有,则所谓贵者固自有之,自知之,自享之,而奚以圣人之言为? 惟夫陷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则其所贵者类出于

  • 论语集注考证卷三·金履祥

    公冶長公冶長【弟子傳曰公冶長名萇字子長史記齊人家語魯人范甯曰字子芝左氏釋例及路史皆云公冶氏魯公族也則當是魯人張華曰公冶長墓在城陽姑幕城東南五里墓極高】雖在【集註雖字下入嘗字子謂公冶長可妻也謂其才行之可

  • 春秋辨义卷六·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庄公二丁酉○荘王十三年十年○齐桓二晋缗二十一卫惠十六蔡哀十一郑厉十七子仪十曹荘十八陈宣九杞靖二十宋闵八秦武十四楚文六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经不书齐伐鲁公既败齐又为鲁地则齐之伐鲁不言可知也

  • 束伍令第十六·尉缭

    本篇具体规定了战场上的赏罚制度和各级将吏的惩罚权限,主张用重赏重罚来督促军队奋勇作战。70、束伍之令曰,五人为伍,共一符,收于将吏之所。亡伍而得伍者当之,得伍而不亡有赏,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亡长得长当之,得长不亡有赏

  • 爱欲品第二·佚名

    欲我知汝根,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惟汝,则汝欲不有。因欲生烦恼,因欲生怖畏。离欲得解脱,无怖无烦恼。从爱生烦恼,从爱生怖畏。离爱得解脱,无怖无烦恼。果先甜後苦,爱欲亦如斯。後受地狱苦,烧煮无数劫。愚迷贪爱欲,恋著於妻子。为

  • 卷第十五·道宣

      佛德篇第三   序曰。夫以。蒙俗作梗。妙籍舟师。师之大者。所谓王也。故王者往也。若海之朝宗百川焉。王之取号况于此也。然则统言王者。约缘乃多。事理两分举要惟二。初谓详事。二谓明理。故详事之王。则人王

  • 卷第二十五·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五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诗中 七言律 舟中望武夷 琢成紫玉逼苍穹。下映青溪漾荡中。迷藓荒坛寒夜月。倚云旧馆冷秋风。洞遗仙蜕灵何在。岩锁虹桥路孰通。休道仙舟藏壑稳。负趋岁月转如蓬。 登

  • 古今印制·孙光祖

    一卷,清孙光祖撰。孙光祖,字翼龙,江苏昆山人。幼孤力学,工书善写生,尤长于篆刻,作品为时所重。   此编据《篆学琐著》本校勘。

  • 儒林宗派·万斯同

    十六卷。清万斯同撰。本书记孔子以下迄于明末儒家各派授受源流,各以时代为序,其上无师承后无弟子者,则列入附录。所列仅及人名、字号、师承与弟子,间有籍贯,而无事迹。自朱熹《伊洛渊源录》出后,《宋史》遂以道学儒林分为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