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圣谕(敕书二通)臣李瑶恭录

洪维帝德则天,至公毕照。推兹崇褒易代之典,真旷古所稀有者也。敬谨录冠卷端,用昭万禩。

第一通

干隆四十年冬闰十月,奉谕旨:『前据各省查送应毁书籍中,有朱璘「明纪辑略」一种。朕详加批阅,其中叙及明季事实,俱称本朝为「大清」,并恭载我太祖高皇帝庙号。其词尚属敬顺,并无诞妄不经字句;本可无庸禁毁。外省所以一体查缴者,祗缘从前浙江省因此书附记明末三王年号,奏请销毁,曾经允行。嗣因评纂「通鉴辑览」,儒臣于本朝定鼎后即削去福王事实。朕以历朝嬗代之际,进退予夺,关系万世至公;必须斟酌,持平权衡,始能允协。若前代偏私曲徇之陋习,朕实不以为然。如明之末造,李自成既陷京师,江左遗臣相与迎立福王,图存宗社。其时江山半壁,疆域可凭,使福王果能立国自强,则一线绵延,未尝不足比于宋高宗之建炎南渡。特因其荒淫孱弱,君若臣相率为燕雀之处堂,寻至自贻颠覆;而偏安之规模未失,不可遽以国亡之例绝之。特命于甲申以后附记福王年号仍从分注之例,而提纲则书「明」字以别之;直至芜湖被执,始大书「明亡」。并于批阅时,一一详阐其说。盖所以折衷至是,务合乎人情天理之公,以垂示天下后世也。至于唐王、桂王遁迹闽、滇,苟延残喘,不复成其为国。正与宋末昰、昺二王之流离海岛者相类,自不得等于福王之例,是以「辑览」内未经加载。但思二王为明室宗支,与异姓僭窃者不同,本非伪托;且其始末虽无足道,而称尊擅号,首尾十有余年,事迹亦多有可考。与其听不知者私相传述,转致失实无稽,又何如为之约举大凡,俾知当日边隅偷息,不过若是之穷蹙无成;更可以正传闻之讹异。又若其下诸臣,当时因其屡拒王师,率多以伪官为目。然间如白文选等本献贼义子,反侧无常;彼在明已合称贼、称伪,自当准「春秋」书盗之例。又如金堡等之五虎横行,把持国是者,亦为无足齿录。其它各为其主守节不屈以致陨首捐躯者,实不一而足;较宋之文天祥、陆秀夫实相彷佛。虽开创之初,兵威迅扫,不得不行抗命之诛;而诸人琐尾间关,有死无贰,在人臣「忠于所事」之义,实为无媿。迄今日久论定,朕方深为嘉予,不欲令其湮没无传。即使以载笔有体,亦不妨于事涉二王者书之为「附」,以稍存内外之别;而其臣则书为某王之某官某,概不必斥之为伪也。着交四库全书馆总裁,将唐、桂二王本未撮叙梗概,并将当时死事诸臣姓名事迹逐一登载,诠次成帙,具禀进呈;候朕裁定后,即刊附「通鉴辑览」之末。俾论史者正名核实,共知朕大中至正,无一毫偏倚之私;而表微阐幽,益称朕崇奖节义之意。所有「明纪辑略」一书不必禁毁,并将此书通谕知之。钦此』。

第二通

是年冬十有一月,复奉上谕曰:『崇奖忠贞,所以风励臣节。然自昔累朝嬗代,凡胜国死事之臣,罕有特予锡谥者。惟我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于祟祯末殉难之大学士范景文等二十人,特恩锡谥。仰见圣度如天,轸恤遗忠,实为亘古旷典。第当时仅征据传闻,未暇遍为搜访;故得邀表章者,止有此数。迨久而遗事渐彰,复经论定;今「明史」所载,可考而知也。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其它或死守城池、或身陨行阵,与夫俘擒骈戮、视死如归者,尔时王旅徂征,自不得不申法令以明顺逆。而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皆无愧于疾风劲草。即自尽以全名节,且心亦并可矜怜。虽福王不过仓卒偏安,唐、桂二王并且流离窜迹,已不复成其为国;而诸人茹苦相从,舍生取义,各能忠于所事,亦岂可令其湮没不彰?自宜稽考史书,一体旌谥。其或诸生、韦布及不知姓名之流并能慷慨轻生者,议谥固难于概及,亦当令俎豆其乡,以昭轸慰。恭读我太祖「实录」载萨尔浒之战,明杨镐等集兵二十万,四路分出侵我兴京;我太祖、太宗及贝勒大臣等统劲旅数千歼戮明兵过半,一时良将如刘铤、杜松等皆殁于阵。近曾亲制「书事」一篇,用扬祖烈而示传信。惟时王业肇基,其抗我颜行者,原当多为狝薙;然迹其冒镝撄锋,竭忠效命,未尝不为嘉悯。又若明社将移,孙承宗、卢象升等之抵拒王师,身膏原野;而周遇吉、蔡懋德、孙传庭等以闯、献蹂躏,御贼亡身:凛凛犹有生气。总由明政不纲,自万历以至崇祯,权奸接踵,阉竖横行;遂致黑白混淆,忠良泯灭,真为之切齿不平。福王时,虽间有追谥之人,而去取未公,亦无足重。朕惟以大公至正为衡,凡明季殉节诸臣,既能为国抒忠,优奖实同一视。至钱谦益之自诩清流,腼颜降附;及金堡、屈大均辈之幸生畏死,诡托缁流,均属丧心无耻。若辈果能死节,则今日亦当在予旌之例。乃既不能舍命,而犹假语言文字以自图掩饰其偷生;是必当明斥其进退无据之非,以隐殛其冥漠不灵之魄。一褒一贬,衮钺昭然。使天下万世,共知朕准情理而公好恶。以是植纲常,即以是示彰瘅。所有应谥之人,并查「明史」及「辑览」所载,遵照世祖时之例,仍其原官,予以谥号。其如何分别定谥之处,着大学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等集议以闻。钦此』。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赵尔巽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 下半卷原阙·杨仲良
  南迁录 全文·张师颜
  平定三逆方略卷五十六·佚名
  卷一百七十三·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八十四·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二·佚名
  卷之四百八十六·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七 列传十七·纪昀
  清世祖实录选辑·佚名
  通志卷七十四·郑樵
  一○五○ 福建巡抚雅德奏遵旨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陈序·陈乃干
  二〇六 拾遗午·周作人
  ●皇朝通典卷九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七十·彭定求

        卷570_1 【静夜相思】李群玉   山空天籁寂,水榭延轻凉。浪定一浦月,藕花闲自香。   卷570_2 【桂州经佳人故居】李群玉   桂水依旧绿,佳人本不还。只应随暮雨,飞入九疑山。   卷570_3 【放鱼】李群玉

  • 卷七 茕斋歌诗六十八首·李白

    李太白全集 卷七茕斋歌诗六十八首 歌 吟 下 ○ 梁园吟 一作梁园醉酒歌 我浮一作乘黄河一作云去京阙,挂席欲进一作往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一作醉来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

  • 卷八十七·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八十七明 高棅 编七言律诗六接武【下】李益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北风吹鴈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秋草不堪频送逺白云何处更相期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已拟惠休诗盐州

  • 御选明诗卷七十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七十一七言律诗四揭轨春隂梨花门巷泥活活杨栁户緑隂隂轩车不来又防日风雨相思劳寸心舒州红稻宜晚饭采石碧酒堪幽寻故人何可久不见我有新诗思共吟晚归花外金波映水天归騘蹀躞暮江邉凤凰台阁初

  • 卷六十六·谷应泰

      ○东林党议神宗万历二十一年二月,京察竣。三月己未,刑科给事中刘道隆论吏部稽勋司员外郎虞淳熙、兵部职方郎中杨于庭,台省交谪。而吏部曲为解,仅议一职方主事袁黄非体。上责吏部回奏,尚书孙   钅龙言:“淳熙臣乡人,安

  • ●卷十七·徐梦莘

      政宣上帙十七。   起宣和五年五月二日甲寅,尽六月四日乙酉。   五月二日甲寅童贯蔡攸班师。   八日庚申御笔加王黼等封爵。   御笔虏(改作辽)政不纲邻国侵扰不图人心之慕义率皆革面以乡风朔蓟云:燕悉归舆地劳

  • 卷四十八·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録卷四十八明 黄训 编工部【营缮】星变陈言疏【龚煇】题为应诏陈言苏民困以弭天变事奉本部劄付该贵州道监察御史郭化题该本部查议内开合命下之日一面通行原差买木烧甎郎中等官张淑龚煇刘悌

  • 明鉴易知录卷七·吴楚材

    明纪孝宗敬皇帝编 乙卯,八年,春二月,少保、大学士邱濬卒。编 命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李东阳、詹事兼侍讲学士谢迁参与机务。编 张秋堤成,召刘大夏为户部右侍郎。编 秋八月,设江西巡抚于南赣。纪 时汀、漳多盗,岭南奸民附

  • 孙元方·周诒春

    孙元方 字景西。年三十四岁。生于安徽寿县。叔多森。已婚。光緖二十九年。自费游美。入威斯林学校。习理科。光緖三十二年。入麻省工业学校。习矿科。宣统元年。入白朗大学。习银行业。民国元年。得学士学位。是年回

  • 天志中第二十七·墨子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则不可不察义之所从出。既曰不可以不察义之所欲出,然则义何从出?子墨子曰: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何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曰:义者,善政也。何以知义之为

  • 春秋经传辨疑目録·童品

      春王正月  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癸未葬宋穆公  衞州吁弑其君完  秋翚帅师  春王正月公即位  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来朝  公与夫人姜

  • 卷五·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五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檀弓上三司寇惠子之丧子游为之麻衰牡麻絰文子辞曰子辱与弥牟之弟游又辱为之服敢辞子游曰礼也文子退反哭子游趋而就诸臣之位文子又辞曰子辱与弥牟之弟游又辱为之服

  •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如惺

      皇明天台山慈云禅寺沙门释如惺撰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十三人附见九人)  松江延庆寺沙门释融照传一  释融照字慧光。世家越之南明。早岁受业于华藏。刻意修习天台教观于台之安国山及杭之天竺。后从渊叟湛法师居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中·智旭

    第二藏识境界门为二。初正明境界。二问答释疑。初中二。初问。二答。今初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魏云。世尊。唯愿为说心意意识五法自体相等法门。诸佛菩萨修行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三·代智旭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二释不觉义二。初总明不觉依觉故无实。二别示不觉虚妄相。今初。不觉义者。谓从无始来。不如实知真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妄念。然彼妄念。自无实相。不离(真如)本觉 此心前际决不可得。故云从无始

  • 卷第六·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六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三之二如是已说大善地法。大烦恼法地名大烦恼地。此中若法大烦恼地所有名大烦恼地法。谓法恒于染污心有彼法是何。颂曰。痴逸怠不信  惛掉恒唯染论

  • 游廌山集·游酢

    宋代诗文别集。4卷。游酢撰。《四库全书》据采自福建的清抄本录入,其抄本(四库底本)现存北京图书馆。宋代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称游酢所著“有《中庸义》一卷,《易说》一卷,《诗二南义》一卷,《论语》、《孟子》杂

  • 出生无量门持经·佚名

    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与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持经之持,为陀罗尼之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