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史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210卷,系明朝宋濂、王祎等编著。书中内容从宋开禧二年(1206年)起到明洪武二年(1370年)止,记载了165年元之历史。洪武二年,李善长、宋濂、王祎等奉诏,征汪克宽等 16人为纂修,据元十三朝实录,修成159卷。洪武三年,复征朱右等13人再修,据元实录、典志、史料杂著等,修成为210卷本。计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本纪仿《两汉书》,志仿《宋史》,表仿《辽史》,列传仿历代史书而加变通。 保存了元代《实录》、《大典》及《一统志》中的原始史料。尤以天文、历法、地理、河渠四志较为珍贵;选举、百官、食货、兵、刑法五志,取材于元代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明代有洪武三年初刻本。明朝嘉靖时编刊廿一史,依旧板修补重刻,为南监本。万历年重刻、为北监本。清有乾隆、道光殿本。百衲本以残祖本与南监本合配影印。今中华书局订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照各种版本进行校订,为现行之最佳版本。

《元史》全部章节目录

(1)卷一·本纪第一·太祖
(2)卷二·本纪第二·太宗
(3)卷三·本纪第三·宪宗
(4)卷四·本纪第四·世祖一
(5)卷五·本纪第五·世祖二
(6)卷六·本纪第六·世祖三
(7)卷七·本纪第七·世祖四
(8)卷八·本纪第八·世祖五
(9)卷九·本纪第九·世祖六
(10)卷十·本纪第十·世祖七
(11)卷十一·本纪第十一·世祖八
(12)卷十二·本纪第十二·世祖九
(13)卷十三·本纪第十三·世祖十
(14)卷十四·本纪第十四·世祖十一
(15)卷十五·本纪第十五·世祖十二
(16)卷十六·本纪第十六·世祖十三
(17)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祖十四
(18)卷十八·本纪第十八·成宗一
(19)卷十九·本纪第十九·成宗二
(20)卷二十·本纪第二十·成宗三
(21)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成宗四
(22)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武宗一
(23)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武宗二
(24)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仁宗一
(25)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仁宗二
(26)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仁宗三
(27)卷二十七·本纪第二十七·英宗一
(28)卷二十八·本纪第二十八·英宗二
(29)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泰定帝一
(30)卷三十·本纪第三十·泰定帝二
(31)卷三十一·本纪第三十一·明宗
(32)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文宗一
(33)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文宗二
(34)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文宗三
(35)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文宗四
(36)卷三十六·本纪第三十六·文宗五
(37)卷三十七·本纪第三十七·宁宗
(38)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顺帝一
(39)卷三十九·本纪第三十九·顺帝二
(40)卷四十·本纪第四十·顺帝三
(41)卷四十一·本纪第四十一·顺帝四
(42)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顺帝五
(43)卷四十三·本纪第四十三·顺帝六
(44)卷四十四·本纪第四十四·顺帝七
(45)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顺帝八
(46)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顺帝九
(47)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顺帝十
(48)卷四十八·志第一·天文一
(49)卷四十九·志第二·天文二
(50)卷五十·志第三上·五行一
(51)卷五十一·志第三下·五行二
(52)卷五十二·志第四·历一
(53)卷五十三·志第五·历二
(54)卷五十四·志第六·历三
(55)卷五十五·志第七·历四
(56)卷五十六·志第八·历五
(57)卷五十七·志第九·历六
(58)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
(59)卷五十九·志第十一·地理二
(60)卷六十·志第十二·地理三
(61)卷六十一·志第十三·地理四
(62)卷六十二·志第十四·地理五
(63)卷六十三·志第十五·地理六
(64)卷六十四·志第十六·河渠一
(65)卷六十五·志第十七上·河渠二
(66)卷六十六·志第十七下·河渠三
(67)卷六十七·志第十八·礼乐一
(68)卷六十八·志第十九·礼乐二
(69)卷六十九·志第二十·礼乐三
(70)卷七十·志第二十一·礼乐四
(71)卷七十一·志第二十二·礼乐五
(72)卷七十二·志第二十三·祭祀一
(73)卷七十三·志第二十四·祭祀二
(74)卷七十四·志第二十五·祭祀三
(75)卷七十五·志第二十六·祭祀四
(76)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祭祀五
(77)卷七十七·志第二十七下·祭祀六
(78)卷七十八·志第二十八·舆服一
(79)卷七十九·志第二十九·舆服二
(80)卷八十·志第三十·舆服三
(81)卷八十一·志第三十一·选举一
(82)卷八十二·志第三十二·选举二
(83)卷八十三·志第三十三·选举三
(84)卷八十四·志第三十四·选举四
(85)卷八十五·志第三十五·百官一
(86)卷八十六·志第三十六·百官二
(87)卷八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三
(88)卷八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四
(89)卷八十九·志第三十九·百官五
(90)卷九十·志第四十·百官六
(91)卷九十一·志第四十一上·百官七
(92)卷九十二·志第四十一下·百官八
(93)卷九十三·志第四十二·食货一
(94)卷九十四·志第四十三·食货二
(95)卷九十五·志第四十四·食货三
(96)卷九十六·志第四十五上·食货四
(97)卷九十七·志第四十五下·食货五
(98)卷九十八·志第四十六·兵一
(99)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兵二
(100)卷一百·志第四十八·兵三
(101)卷一百一·志第四十九·兵四
(102)卷一百二·志第五十·刑法一
(103)卷一百三·志第五十一·刑法二
(104)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
(105)卷一百五·志第五十三·刑法四
(106)卷一百六·表第一·后妃表
(107)卷一百七·表第二·宗室世系表
(108)卷一百八·表第三·诸王表
(109)卷一百九·表第四·诸公主表
(110)卷一百十·表第五上·三公表
(111)卷一百十一·表第五下·三公表二
(112)卷一百十二·表第六上·宰相年表
(113)卷一百十三·表第六下·宰相年表二
(114)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后妃一
(115)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二·睿宗
(116)卷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三·后妃二
(117)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四
(118)卷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五
(119)卷一百一十九·列传第六
(120)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
(121)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八
(122)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九·塔海
(123)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
(124)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
(125)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二
(126)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三
(127)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四
(128)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五
(129)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六
(130)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七
(131)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八
(132)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十九
(133)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
(134)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一
(135)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二
(136)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三
(137)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二十四
(138)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二十五
(139)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六
(140)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二十七
(141)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八
(142)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二十九
(143)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
(144)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一
(145)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二
(146)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三十三
(147)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四
(148)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五
(149)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六
(150)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七
(151)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八
(152)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三十九
(153)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四十
(154)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一
(155)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二
(156)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三
(157)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158)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五
(159)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六
(160)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七
(161)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四十八
(162)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四十九
(163)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
(164)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一
(165)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二
(166)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五十三
(167)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五十四
(168)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五
(169)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六
(170)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五十七
(171)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八
(172)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
(173)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
(174)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一
(175)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二
(176)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三
(177)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六十四
(178)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五
(179)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六十六
(180)卷一百八十·列传第六十七
(181)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八
(182)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六十九
(183)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七十
(184)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一
(185)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二
(186)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三
(187)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七十四
(188)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七十五
(189)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七十六·儒学一
(190)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儒学二
(191)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七十八·良吏一
(192)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七十九·良吏二
(193)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忠义一
(194)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一·忠义二
(195)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二·忠义三
(196)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八十三·忠义四
(197)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四·孝友一
(198)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五·孝友二
(199)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六·隐逸
(200)卷二百·列传第八十七·列女一
(201)卷二百一·列传第八十八·列女二
(202)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释老
(203)卷二百三·列传第九十·方技等
(204)卷二百四·列传第九十一·宦者
(205)卷二百五·列传第九十二·奸臣
(206)卷二百六·列传第九十三·叛臣
(207)卷二百七·列传第九十四·逆臣
(208)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五·外夷一
(209)卷二百九·列传第九十六·外夷二
(210)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九十七·外夷三
(211)纂修元史凡例

猜你喜欢
  新书·贾谊
  续资治通鉴·毕沅
  瓮中人语·韦承
  皇明纪略·皇甫录
  归庐谈往录·徐宗亮
  榆巢杂识·赵慎畛
  明宪宗实录·佚名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佚名
  咸同朝将相琐闻·佚名
  国宝新编·顾璘
  垂光集·明周玺
  李鸿章传·梁启超
  清史讲义选录·汪荣宝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
  朝鲜王朝实录[纯祖实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四十二·彭定求

        卷242_1 【郢城西楼吟(一作郎士元诗)】张继   连山尽塞水萦回,山上戍门临水开。珠帘直下一百丈,   日暖游鳞自相向。昔人爱险闭层城,今人复爱闲江清。   沙洲枫岸无来客,草绿花开山鸟鸣。   卷242_2 【登

  • 喻陟·唐圭璋

      陟字明仲,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元祐元年(1086),福建提点刑狱。八年(1093),为湖北转运副使。   蜡梅香   晓日初长,正锦里轻阴,小寒天气。未报春消息,早瘦梅先发,浅苞纤蕊。揾玉匀香,天赋与、风流标致。问陇头人,音容万里。待

  • 卷206 ·佚名

    楼钥 送王知复宰建德 筮仕一何早,字民一何迟。 历历三十年,中间多险巇。 宦途只平进,分寸穷攀跻。 最后官胃监,一蹴黄金闺。 低徊能自爱,风鷁甘退飞。 宁为红莲幕,往寻武陵豨。 亲党多劝止

  • 五言巻十九·洪迈

      五言  春情          张起  画阁馀寒在新年旧燕归梅花犹带雪未得试春衣  题嘉祥驿        孟迟  树顶烟微绿山根菊暗香何人独鞭马落日上嘉祥  徐波渡  晓月千重树春烟十里溪过来还

  • 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张说

    摇落长年叹,蹉跎远宦心。 北风嘶代马,南浦宿阳禽。 佳此黄花酌,酣余白首吟。 凉云霾楚望,濛雨蔽荆岑。 登眺思清景,谁将眷浊阴。 钓歌出江雾,樵唱入山林。 鱼以嘉名采,木为美材侵。 大道由中悟,逍遥匪外寻。 参佐多君子,词华妙

  • 卷九·王冕

    附录钦定四库全书提要臣等谨案:《竹斋集》三卷,《续集》一卷,明王冕撰。冕,字仲章,《续高士传》作字元肃,诸暨人。本农家子,家贫,依沙门以居,夜潜坐佛膝上映火读书,后受业于安阳韩性,遂传其学。然行多诡激,颇近于狂。著作郎李孝光

  • 明宫史卷四·吕毖

    ○饮食好尚正月初一日正旦节自年前腊月二十四日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各家皆蒸点心储肉将为一二十日之费三十日岁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辞旧岁大饮大嚼鼓乐喧阗为庆贺焉傍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四·佚名

    万历二十年正月壬戌朔 上不御殿免百官朝贺二辅臣诣宫门行叩头礼赐上尊珍馔○甲子 宣宗章皇帝忌辰遣官祭 景陵○丁卯孟春享 太庙遣公徐文璧恭代○升宣府坐营中军张三纲充大同东路参将○庚午革神机副将任大同佐击方

  • 卷十七·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十七詹事府詹事高士竒撰齐襄公之弑桓公十七年夏及齐师战于奚疆事也于是齐人侵鲁疆疆吏来告公曰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姑尽所备焉事至而战又何谒焉 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

  • 第34章 鼓励贪污·冯玉祥

    到了重庆,许多军官都在人里三五成群交头接耳地说,蒋介石的至亲浙江人姓竺的,在军事委员会当交通处处长,他偷着卖了一千七百万的汽油,一千八百万的军米,都变为他自己的财产。经人告发之后,蒋介石派人去查,一查完全查实在了,一点

  • ·补授台湾道谢恩摺·丁曰健

    奏为恭谢天恩,仰祈圣监事。窃臣于本年八月初四日接奉抚臣徐宗干行知:奉上谕:“台湾道员缺,着丁曰健补授。钦此”;恭录转行到臣。当即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伏念臣庸愚下士,知识毫无;由顺天举人于道

  • 卷十三·佚名

    王喜治河图略原序臣窃谓水之在天下,有自然之利,亦有自然之害,顺而导之者易为力,逆而遏之者难为功。犹人之一身,血流通则无病,血壅滞则病生。审而治之,宣其壅滞,使之流通,则病自去。治水之道,亦当如此。窃见

  • 梁台传·令狐德棻

    梁台字洛都,是长池人。父亲梁去斤,魏献文帝时任陇西郡守。梁台从小果决勇敢,有志气操行。孝昌年间,跟随尔朱天光讨平关、陇一带,一年之中,打了大小二十几仗,以战功授给子都督,赐爵陇城乡男。普泰初年,升任都督。后来隶属侯莫陈

  • 卷三十九·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三十九襄公十年春公防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伯小邾子齐世子光防吴于柤【柤杜注楚地今山东峄县泇口是也左传】十年春防于柤防吴子夀梦也【夀梦吴子乘】三月癸丑齐高厚相大子光以

  •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九·智旭

    蕅益沙门智旭述 (己)二转释无性即识性二。初设难举颂。二以论释成。(庚)今初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

  • 梵网合注卷第七·智旭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卷第七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注菩萨比丘温陵道昉订 (庚)第三十八乖尊卑次第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

  • 欧僧谒太虚大师谈话·太虚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汕头佛教会──欧洲拉特维亚国僧人法师帝释鸣与其徒庆喜,信仰大乘法,茹素奉佛,于去年十一月三十日由暹逻来汕,驻锡于汕头佛教居士林。时值太虚法师莅汕演讲,遂于本月廿五晚往佛教会参谒,并面请开示。蒙

  • 善法方便陀罗尼经·佚名

    附东晋录   与《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同,而助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