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欧僧谒太虚大师谈话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汕头佛教会──

欧洲拉特维亚国僧人法师帝释鸣与其徒庆喜,信仰大乘法,茹素奉佛,于去年十一月三十日由暹逻来汕,驻锡于汕头佛教居士林。时值太虚法师莅汕演讲,遂于本月廿五晚往佛教会参谒,并面请开示。蒙太虚老法师接见,由记者译述作如下谈话:首由帝释鸣法师陈述来意:“前在欧洲,闻悉大法师驾临法国巴黎,余师徒二人素仰法师硕望,决意前往瞻仰;惟当予等到巴黎时;法师已经转往德国柏林;当即转往柏林,岂料抵柏林时,法师又已离柏林前往英、美。自思今生无缘,数数相左,未能瞻仰法师丰采,心中不无惆怅,而仰慕之殷,亦因是而愈切!至去年,由暹抵汕,闻悉法师住锡广州,宏扬佛法,本欲买舟前往,奈因人地生疏,无人介绍,诚恐到广州时,法师或又他往,岂特徒劳往返,且因经济问题无由解决,是以未能如愿。后闻得法师不日来汕,心中不胜欣喜之至。今专诚奉谒,希不吝珠玉指示一切,以启蒙昧,则荷感莫名矣”!

太虚法师问:“贵师徒二人,不辞跋涉远邦,来到中国,其目的是为游历而来,抑或来中国学习中国语言,及研究中国大乘经典”?

帝释鸣答:“予师徒二人此次来中国,意欲学习中国语言及中国文字,以资研究一切大乘经典,预备将来返欧洲时,宣传大乘佛法,俾欧洲人士得明大乘佛法之微妙。且予在四十二年前。曾经初次到中国,觉得当时大乘佛法异常倡盛,到处寺庙丛林,佛塔林立。继往蒙古、西藏参观,在该处剃度出家,禅心持戒,茹素奉佛,及研究一切经典,但仍不满所欲,屡欲再求深诣,苦乏机缘”。

太虚法师说:“予意贵师徒二人,最好觅一相当地方,可分工合作。老法师已经出家多年,当然经历甚富,且修持有素,可照原来功夫勇猛精进的做去。至于贵徒正在年壮力强,且智慧过人,能通数国方言,将来前程未可限量!倘在中国居住二年后通晓中国语言文字,则可研究中国所有一切大乘经典,或将中国所有大乘经典,翻译为英、德、法文,或将来往德国建设佛学会,传扬佛法,俾佛法能普遍欧洲及全世界,则功德无量,实有厚望焉”!

帝释鸣答:“承老法师指示,实深铭感,抑亦正合予愿”!

太虚法师说:“贵师徒曾到过印度、锡兰、新加坡、缅甸等处否”?

帝释鸣答:“诚然!余等曾经到过。但觉得彼邦人士,均信仰小乘法门,予等以信仰大乘法,故每每为彼邦人士所歧视,有若寇仇;故我等虽曾到彼邦,非特无好印象,且感觉异常困难”。

太虚法师说:“我等信仰佛法,应当破除一切我执我见,故我意再好不要分别大乘小乘,因大乘小乘同是佛说的法,故我等只切实研究佛说的法,不应斤斤计较是大乘抑或小乘,以致互相岐视,而存我执我见,致乖我佛法要旨”。

帝释鸣答:“诚然,大法师不惜大慈大悲心,予等不胜欣喜”!

太虚法师说:“数年前有欧洲僧人某在中国皈依,后有其他教徒请其说法,彼则每每论其他各教的缺点。及后返欧洲时,各国政府均不准其入境。是故我等须要看察情形,根据各国风土人情为依归,因其他各教有许多与佛法相同,应随时用大乘佛法融会而感化之。因各国情形不同,各有各的信仰,若只说其缺点,非独无以感化,且易生反感,是故我希望贵师徒二人分工合作,在中国居住一二年,候学习中国语言文字,或可将中国之大乘经典,翻译成英、德、法文字,将来在德国建设佛教会。因现时德国人民,已感觉其他各教各有各的缺乏,未能圆满,且对于现在科学的进步,有所抵触,并悉唯佛法堪称渊博微妙圆满。是故佛法,现时在德国大有长足进展之势。且德国系在欧洲之中心点,倘在德国建设佛教会,则将来由德国宣传,而普遍英、德、法及其他各国,方能得到真正世界和平,是余愿望!至于能否实现,则不敢断言”。

帝释鸣答:“大法师本大慈大悲之心,用大无畏之精神,相信当然能成功,余等定当遵照大法师指示,勇猛做去,俾佛光得以普照全球,以副大法师之期望”。太虚法师说:“余经已派出学生数名前往西藏学习藏文,又派出学生数名前往锡兰学习巴利文,俟将来各学生学成归国,将中国大乘经典,译成各处文字,以期统一佛法经典,庶不各执我见,佛法方能兴盛”。

帝释鸣答:“大法师眼光远大,无怪全世界人士钦仰,将来佛光能普照全球,实赖大法师大无畏之精神有以成之”。

太虚法师说:“余定于明日趁招商局轮船海元号返申,未悉贵师徒何时动身”?帝释鸣答:“余师徒二人候大法师起程后,亦欲于本月二十三日搭轮赴申一行,因余等未有预备,故未能随老法师同行”。

太虚法师说:“贵师徒二人赴申,最好有熟识之人领导,较为妥善便利”。帝释鸣答:“诚然,兹有丁忠臣善士允与我等同往”。

太虚法师说:“如此甚好!倘有机缘在上海再可相见。余到申大约逗留十日八日,然后前往宁波”。

帝释鸣说:“大法师连日甚忙,且把晤已久,诚有扰大法师精神,抱歉殊甚!再图后会,祝大法师一路平安”!(王进祥译记)(见海刊十七卷五期)


猜你喜欢
  三论游意义·硕法师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佚名
  卷第一·义净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七·楚石梵琦
  十住断结经卷第八·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宗喀巴
  佛说四愿经·佚名
  叙·呆翁行悦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玄奘
  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序·无准师范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冥祥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佚名
  降象品第二十五·佚名
  第十 无记说相应·佚名
  总目卷第二·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九回 二世篡位咸阳宫 始皇归葬骊山墓·黄士衡

    话说赵高同着李斯、胡亥,密议篡立之策。先将始皇赐与扶苏玺书烧毁,假传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别作一书,赐与扶苏、蒙恬,说:他二人带兵数十万,在边已久,士卒多死,不能立功。扶苏反敢时常上书诽谤,都因未奉命令,不得归为太子,所以

  • 通志卷一百八十七·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载记第二后赵石勒  虎 世 遵 鉴 张賔魏冉闵后赵石勒字世龙初名防上党武乡羯人也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祖耶奕于父周曷朱一名乞翼加并为部落小率勒生时赤光满室白气自天

  • 三国史记卷第十。·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一零卷新罗本纪一零零零零零新罗本纪第十。[元圣王][昭圣王][哀庄王][宪德王][兴德王]

  • 萧岿传·令狐德棻

    萧岿字仁远,是萧鮞的第三个儿子。机敏善辩而有文采。善于安抚驾御部下,能得到部下的欢心。继位的元年(562),尊奉其祖母龚太后为太皇太后,嫡母王皇后为皇太后,生母曹贵嫔为皇太妃。当年五月,其太皇太后驾崩,谥为元太后。九月,

  • 豫章王萧综传·李延寿

    豫章王萧综,字世谦,是梁武帝的二儿子。天监三年(504),被封为豫章郡王。累迁至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又入京任侍中、镇右将军。当初,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在齐东昏侯的宫中,她所受到的宠爱仅略差于潘妃和余妃。当她得到梁武帝

  • 礼二六·徐松

    郊祀真宗景德三年十月二十四日,内出《脽上后土庙图》,令陈尧叟量加修饰,仍诏汾阴坛后土黄琮、神州地祇两圭有邸,令文思院以美玉制之。袍,设香、酒、时果、牙盘食,遥拜诸陵,命大臣以香币酒脯诣致告,后陵即别差官。」并诏恭依。

  • 纲鉴易知录卷四一·吴楚材

    隋纪炀帝纲 己巳,五年,春正月,改东京为东都。纲 禁民间兵器。目 铁叉、搭钩、刃之类皆禁之。纲 三月,帝巡河右。夏四月,遣兵击吐谷浑,不克。西域诸国来朝,献地,置西海等郡。纲 冬十一月,还东都。纲 杀司隶大夫薛道衡。目

  • 颜德庆·周诒春

    颜德庆 字季馀。年三十九岁。生于江苏上海。已婚。初学于上海英华书馆。同文馆。及法文书馆。光緖二十二年。自费游美。入勿吉尼亚某高等学校。光緖二十四年。入勿吉尼亚大学。习工程。光緖二十五年。入理海大学。光

  • 欧阳祺夫人·周诒春

    欧阳祺夫人 母氏胡。生于美国加利佛尼省。宣统二年。自费入阿里索那大学。习文科。民国二年。入太平洋学校。习音乐。民国四年回国。现时住址。北京东单牌楼官场胡同三十三号。Owyang, Kee (Mrs.).-Born in Los Ange

  • 卷三三·邱濬

    ▲漕挽之宜(上) 《禹貢》:冀州,夾右碣石入於河(自北海達河,碣石在其右);兗州,浮(舟行水曰浮)於濟、漯,達(因水入水曰達)於河;青州,浮於汶,達於濟;徐州,浮於淮、泗,達於河;揚州,沿(順流而下曰沿)於江、海,達於淮、泗;荊州,浮

  • 提要·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叶氏春秋传         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按叶氏春秋传二十卷宋叶梦得撰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吴县人绍圣四年进士南渡后官至崇信军节度使事迹具宋史文苑传其书以孙复春秋尊王

  • (八)·梁漱溟

    功夫问题是主要的。两先生功夫虽若不同,然而事实上却有殊途同归之妙。读者苟不忘本文开初之所云云,便自会得伍先生为学恰侧重在人心自觉不昧之一面入手,而严先生所从入手者恰重在其另一面:人与人情感之相通。两面皆人心之

  • 宗镜录卷第六十一·延寿

    夫四分义。以何为体性。答。相分。所变色。心为体性。若内三分。即用现行心所为体。问。果位之中亲证真如。无有境界。若四智缘境之时。为具四分不。答。定有见分照前境故。有自证分。通照见分。亦有证自证分。照自证

  • 华严金师子章一卷·法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金师子章云间类解法非喻不显。喻非法不生。是故至人。见一真之性匪殊也。故用金师子以况之。见群生之器匪齐也。故用诸法章以导之。富哉。非吾祖贤首垂一乘之文。廓十方之奥。则何以流慈训世。随机

  • 噶玛兰志略·柯培元

    地方志。十四卷,卷首一卷。作者柯培元,字复子,号易堂,山东胶州人。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出任噶玛兰厅通判,任期仅两月。噶玛兰古称“蛤仔难”,位于台湾岛东北,嘉庆年间设官置厅,1875年(光绪元年)改为宜兰县。该书成于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佚名

    白话长篇神魔小说。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三卷,分17节。不题撰者姓名。卷末有“中瓦子张家印”款一行,张家为宋时临安书铺,故王国维、罗振玉皆以为宋人作。然鲁迅以为“逮于元朝,张家亦或无恙,则此书或为元人

  • 御制评鉴阐要·乾隆

    十二卷 此书为清高宗弘历御批《资治通鉴》,凡七百九十八条,由大学士刘统勋等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7年)编次而成。弘历所批,大抵撰者占十分之三,改佥者占十分之七。《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此书时以为:“论世知人,无不抉微而发

  • 山西票商成败记·李宏龄

    清李宏龄撰。是书与《同舟忠告》应为姊妹作。《同舟忠告》曾载有作者在清末时,在京联合祁县太谷平遥三邦票号,并以三邦票号名义,倡议各票号集股创办三晋汇业银行,以保晋人之利益,但后由于种种原因,合组银行事未成,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