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续资治通鉴

记述中国宋辽金元史编年体著作。毕沅编著。初刻仅为103卷,后有桐乡冯集梧补刻,始全部刊印行世。同治年间苏州书局出版重刻本。继有世界书局出版缩印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重印。1957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毕沅在史学家邵晋涵、章学诚等人协助下,积20年之功,著成本书。另著有《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书20余种。本书220卷,其中分宋纪182卷,元纪38卷,共360万字。书中记事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七月止,凡400余年。用编年体例有条理地记述了宋元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主要史实,基本上较全面地描绘出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历史轮廓。叙事详而不芜,文字干净利落。采摭史料甚富,除以宋、辽、金、元4史为主要根据外,另参考了各种史籍、文集上百余种,于辽、金及宋末之事增补甚多。在体例上,本书仿照《资治通鉴》之例,正文之下分注考异,以简炼的文字对史事虚实和史料真伪作分析辨正,探明原委,便于检阅。缺点在于对北宋部分编辑较好,元代部分则较简略。叙事又多取旧史原文,缺乏剪裁,考异亦不够精详,因而讹误、遗漏等问题仍较多。但较以前诸家同类著作,实为后来居上之作,是学习宋辽金元史的一部基础书籍。

《续资治通鉴》全部章节目录

(1)卷一
(2)卷二
(3)卷三
(4)卷四
(5)卷五
(6)卷六
(7)卷七
(8)卷八
(9)卷九
(10)卷十
(11)卷十一
(12)卷十二
(13)卷十三
(14)卷十四
(15)卷十五
(16)卷十六
(17)卷十七
(18)卷十八
(19)卷十九
(20)卷二十
(21)卷二十一
(22)卷二十二
(23)卷二十三
(24)卷二十四
(25)卷二十五
(26)卷二十六
(27)卷二十七
(28)卷二十八
(29)卷二十九
(30)卷三十
(31)卷三十一
(32)卷三十二
(33)卷三十三
(34)卷三十四
(35)卷三十五
(36)卷三十六
(37)卷三十七
(38)卷三十八
(39)卷三十九
(40)卷四十
(41)卷四十一
(42)卷四十二
(43)卷四十三
(44)卷四十四
(45)卷四十五
(46)卷四十六
(47)卷四十七
(48)卷四十八
(49)卷四十九
(50)卷五十
(51)卷五十一
(52)卷五十二
(53)卷五十三
(54)卷五十四
(55)卷五十五
(56)卷五十六
(57)卷五十七
(58)卷五十八
(59)卷五十九
(60)卷六十
(61)卷六十一
(62)卷六十二
(63)卷六十三
(64)卷六十四
(65)卷六十五
(66)卷六十六
(67)卷六十七
(68)卷六十八
(69)卷六十九
(70)卷七十
(71)卷七十一
(72)卷七十二
(73)卷七十三
(74)卷七十四
(75)卷七十五
(76)卷七十六
(77)卷七十七
(78)卷七十八
(79)卷七十九
(80)卷八十
(81)卷八十一
(82)卷八十二
(83)卷八十三
(84)卷八十四
(85)卷八十五
(86)卷八十六
(87)卷八十七
(88)卷八十八
(89)卷八十九
(90)卷九十
(91)卷九十一
(92)卷九十二
(93)卷九十三
(94)卷九十四
(95)卷九十五
(96)卷九十六
(97)卷九十七
(98)卷九十八
(99)卷九十九
(100)卷一百
(101)卷一百一
(102)卷一百二
(103)卷一百三
(104)卷一百四
(105)卷一百五
(106)卷一百六
(107)卷一百七
(108)卷一百八
(109)卷一百九
(110)卷一百十
(111)卷一百十一
(112)卷一百十二
(113)卷一百十三
(114)卷一百十四
(115)卷一百十五
(116)卷一百十六
(117)卷一百十七
(118)卷一百十八
(119)卷一百十九
(120)卷一百二十
(121)卷一百二十一
(122)卷一百二十二
(123)卷一百二十三
(124)卷一百二十四
(125)卷一百二十五
(126)卷一百二十六
(127)卷一百二十七
(128)卷一百二十八
(129)卷一百二十九
(130)卷一百三十
(131)卷一百三十一
(132)卷一百三十二
(133)卷一百三十三
(134)卷一百三十四
(135)卷一百三十五
(136)卷一百三十六
(137)卷一百三十七
(138)卷一百三十八
(139)卷一百三十九
(140)卷一百四十
(141)卷一百四十一
(142)卷一百四十二
(143)卷一百四十三
(144)卷一百四十四
(145)卷一百四十五
(146)卷一百四十六
(147)卷一百四十七
(148)卷一百四十八
(149)卷一百四十九
(150)卷一百五十
(151)卷一百五十一
(152)卷一百五十二
(153)卷一百五十三
(154)卷一百五十四
(155)卷一百五十五
(156)卷一百五十六
(157)卷一百五十七
(158)卷一百五十八
(159)卷一百五十九
(160)卷一百六十
(161)卷一百六十一
(162)卷一百六十二
(163)卷一百六十三
(164)卷一百六十四
(165)卷一百六十五
(166)卷一百六十六
(167)卷一百六十七
(168)卷一百六十八
(169)卷一百六十九
(170)卷一百七十
(171)卷一百七十一
(172)卷一百七十二
(173)卷一百七十三
(174)卷一百七十四
(175)卷一百七十五
(176)卷一百七十六
(177)卷一百七十七
(178)卷一百七十八
(179)卷一百七十九
(180)卷一百八十
(181)卷一百八十一
(182)卷一百八十二
(183)卷一百八十三
(184)卷一百八十四
(185)卷一百八十五
(186)卷一百八十六
(187)卷一百八十七
(188)卷一百八十八
(189)卷一百八十九
(190)卷一百九十
(191)卷一百九十一
(192)卷一百九十二
(193)卷一百九十三
(194)卷一百九十四
(195)卷一百九十五
(196)卷一百九十六
(197)卷一百九十七
(198)卷一百九十八
(199)卷一百九十九
(200)卷二百
(201)卷二百一
(202)卷二百二
(203)卷二百三
(204)卷二百四
(205)卷二百五
(206)卷二百六
(207)卷二百七
(208)卷二百八
(209)卷二百九
(210)卷二百十
(211)卷二百十一
(212)卷二百十二
(213)卷二百十三
(214)卷二百十四
(215)卷二百十五
(216)卷二百十六
(217)卷二百十七
(218)卷二百十八
(219)卷二百十九
(220)卷二百二十

猜你喜欢
  旧闻证误·李心传
  固山贝子平定三郡纪略·佚名
  扬州画舫录·李斗
  水窗春呓·欧阳兆熊
  革除遗事·黄佐
  从政琐记·王守恂
  革命军·邹容
  陆氏南唐书·陆游
  革除逸史·朱睦㮮
  让台记·吴德功
  锡金团练始末记·华翼纶
  历代甲子考·黄宗羲
  明集礼·徐一夔
  作邑自箴·李元弼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朱耆寿·唐圭璋

      耆寿字国箕,闽人。约生政和初,乾道八年(1172)特奏名,监临安赤山酒。年八十馀而终。   瑞鹤仙   寿秦伯和侍郎   樱桃抄乳酪。正雨厌肥梅,风忺吹箨。咸瞻格天阁,见十眉环侍,争鸣弦索。茶瓯试瀹。更良夜、沉沉细酌。

  • 对于天的怀乡病·戴望舒

    怀乡病,怀乡病,这或许是一切有一张有些忧郁的脸,一颗悲哀的心,而且老是缄默着,还抽着一支烟斗的人们的生涯吧。怀乡病,哦,我呵,

  • 陈崿·龙榆生

    陈崿字咸京,号岞岚,晚号慧香,江苏华亭人。贡生,以荐充篡修诗经馆分校,议叙知县。遽乞归,杜门著述。著有《祖砚堂集》、《呵壁词》。○大〔王府基怀古〕记白驹兵,齐云火,一晌繁华何处?宫基春草绿,任莺双花笑,更

  • 卷四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十上官仪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人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太宗每属文遣仪视藁私宴未尝不预高宗即位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麟德元年坐梁王忠事下狱死仪工诗其词绮错

  • 第四十五回 嘱后事贤后升遐 绍先朝奸臣煽祸·蔡东藩

      却说范纯仁外调后,尚书右仆射一缺,尚属虚位,太皇太后特擢苏颂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苏辙为门下侍郎,范百禄即范镇子。为中书侍郎,梁焘、郑雍为尚书左右丞,韩忠彦即韩琦子。知枢密院事,刘奉世签书枢密院事。嗣又因辽使

  • 第十七章新政之阻挠及破坏(下)·梁启超

    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崩,哲宗立,宣仁太后临朝。五月,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遂尽废新法,且窜逐神宗朝旧臣,今记其略如下:元丰八年七月,罢保甲法。十一月,罢方田法。十二月,罢市易法。同月,罢保马法。元兴元年闰二月,蔡确出知陈州,章X出知汝

  • 中兴小纪卷三十·熊克

    宋 熊克 撰绍兴十二年【嵗在壬戌】春正月癸卯枢宻使张俊措置江淮战守回参议官以下分三等推恩行府结局俊乞罢枢务不许且荐其将定逺军节度使田师中掌故岳飞之兵又荐清逺军节度使王徳往金陵于是并诏为御前都统制师中于

  • 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十三·佚名

    宣宗上欲用萧邺为相王龟长马公儒佑之乃更用崔慎由【范祖禹】崔慎由请立太子寻罢相【范祖禹】上命王龟长等立夔王龟长谋出王宗实宗实入见上已崩乃迎立郓王诛龟长等【范祖禹】李德裕【范祖禹孙之翰】白敏中【秦少游】总

  • 二四 蒯若木·周作人

    蒯若木在日本不知道学的是什么,仿佛似是工业,却也不大像。他与鲁迅来往很少,但颇稔熟,大概是在南京时相识的吧。他看见鲁迅总谈佛法,鲁迅很看过些佛书,可是佛教却是不相信,所以话不能投机,却还是各说各的。一九〇六年以后鲁迅

  • 卷三百七·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七明 杨士奇等 撰灾祥宋孝宗淳熙四年吏部侍郎周必大上奏曰臣窃见隂雨已踰两旬甚妨收刈陛下焦心劳思德音屡下决遣囚繋蠲免房缗申诏有司精加

  • 晋纪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七年(辛亥、351)·司马光

    晋纪二十一 晋穆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 [1]春,正月,丁酉,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丁酉(初一),出现日食。 [2]苻健左长史贾玄硕等请依刘备称汉中王故事,表健为都督关中诸军事、大将军、大单于、秦王。健怒曰:“吾岂堪为秦王邪

  • 118.石勒读汉书·林汉达

    晋元帝即位的第二年,匈奴族的汉国国主刘聪病死。汉国内部也发生分裂。刘聪的侄儿刘曜接替了国主的地位。他觉得用汉朝的名义并不能欺骗人民,在公元319年,改国号为赵。汉国大将石勒在反晋战争中扩大了兵力,不愿再受刘曜的

  • 卷三十八 既夕礼第十三·郑玄

    [疏]《既夕》第十三。○郑《目录》云:“《士丧礼》之下篇也。既,已也。谓先葬二日,已夕哭时,与葬?一日。凡朝庙日,请启期,必容焉。此诸侯之下士一庙,其上士二庙,则既夕哭先葬前三日。《大戴》第十五,《小戴》第十四,《别录》名

  • 偶会篇第十·王充

    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适偶之数,非有他气旁物厌胜感动使之然也。世谓子胥伏剑,屈原自沉,子兰、宰嚭诬谗,吴、楚之君冤杀之也。偶二子命当绝,子兰、宰嚭适为谗,而怀王、夫差适信奸也。君适不明,臣适为谗,二子之命,偶自不长。二

  • ●救难鉴第十(二十七案)·徐谦

      物难人救,人难物救。岂唯物救,天也垂救。不爽锱铢,善人自救。辑救难   义虎桥(《闲居偶录》)   彭城有义虎桥。昔有商于齐鲁之墟者,夜归迷道,堕虎穴,自分必死。虎熟睨之,不加噬,反善遇焉。昼衔物与食,夜为呵护。月余,人稍

  • 卷五十四·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五十四    宋 卫湜 撰礼运第九孔氏曰案郑目録云名曰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隂阳旋转之道此於别録属通论横渠张氏曰礼运本是一片段文字混混然一大意须是据大体而观之乃能见若句句字字

  • 轻重戊第八十四·管仲

    桓公问于管子曰:“轻重安施?”管子对曰:“自理国戏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能成其王者也。”公曰:“何谓?”管子对曰:“戏作,造六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

  • 无将大车·佚名

    --参与和逃避的困境【原文】无将大车①,祗自尘兮②无思百忧,祗自疧兮③无将大车,维尘冥冥④。无思百忧,不出于熲⑤无将大车,维尘雝兮(6)。无思百优,祗自重兮(7)。【注释】①将:用手推车。大车:牛拉的载重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