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十七·志第九·历六

    ◎历六

  ○庚午元历下

  步交会术

  交终分,一十四万二千三百一十九,秒九千三百六,微二十。

  交终日,二十七,余一千一百九,秒九千三百六,微二十。

  交中日,一十三,余三千一百六十九,秒四千六百五十三,微一十。

  交朔日,二,余一千六百六十五,秒六百九十三,微八十。

  交望日,一十四,余四千二,秒五千。

  秒母,一万。

  微母,一百。

  交终度,三百六十三,分七十九,秒三十六。

  交中度,一百八十一,分八十九,秒六十八。

  交象度,九十,分九十四,秒八十四。

  半交象度,四十五,分四十七,秒四十二。

  日食既前限,二千四百。定法,二百四十八。

  日食既后限,三千一百。定法,三百二十。

  月食限,五千一百。

  月食既限,一千七百。定法,三百四十。

  分秒母,皆一百。

  求朔望入交

  置天正朔积分,以交终分去之,不尽,如日法而一,为日,不满为余,即得天正十一月中朔入交泛日及余秒。交朔加之,得次朔;交望加之,得望;再加交望,亦得次朔;各为朔望入交泛日及余秒。

  【求定朔及每日夜半入交】

  各置入交泛日及余秒,减去中朔望小余,即为定朔望夜半入交泛日及余秒。若定朔望有进退者,亦进退交日,否则因中为定,大月加二日,小月加一日,余皆加四千一百二十,秒六百九十三,微八十,即次朔夜半入交;累加一日,满交终日及余秒,去之,即每日夜半入交泛日及余秒。

  【求定朔望加时入交】

  置中朔望加时入交泛日及余秒,以入气入转朓朒定数朓减朒加之,即得定朔望加时入交泛日及余秒。

  【求定朔望加时入交积度及阴阳历】

  置定朔望加时入交泛日,以日法通之,内余进二位,如三万九千一百二十一而一,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即得定朔望加时月行入交积度;以定朔望加时入转迟疾度迟减疾加之,即为月行入定交积度;如交中度以下,为入阳历积度,以上,去之,为入阴历积度。

  【求月去黄道度】

  视月入阴阳历积度及分,交象以下,为少象;以上,覆减交中,余为老象。置所入老少象度于上位,列交象度于下,相减,相乘,倍之,退位为分,分满百为度,用减所入老少象度及分;余,又与交中度相减、相乘,八因之,以一百一十除之,为分,分满百为度,即得月去黄道度及分。

  【求朔望加时入交常日及定日】

  置朔望入交泛日,以入气朓朒定数朓减朒加,为入交常日。又置入转朓朒定数,进一位,以一百二十七而一,所得,朓减朒加交常日,为入交定日及余秒。

  【求入交阴阳历交前后分】

  视入交定日,如交中以下,为阳历;以上,去之,为阴历。如一日上下,以日法通日内分,内余为交后分;十三日上下,覆减交中日,余为交前分。

  【求日月食甚定余】

  置朔望入气入转朓朒定数,同名相从,异名相消,以一千三百三十七乘之,以定朔望加时入转算外转定分除之,所得,以朓减朒加中朔望小余,为泛余。日食,视泛余,如半法以下,为中前,半法以上,去之,为中后。置中前后分,与半法相减、相乘,倍之,万约为分,曰时差。中前以时差减泛余,为定余;覆减半法,余为午前分;中后以时差加泛余,为定余;减去半法,余为午后分。月食,视泛余,在日入后夜半前,如日法四分之三以下,减去半法,为酉前分;四分之三以上,覆减日法,余为酉后分。又视泛余,在夜半后日出前者,如日法四分之一以下,为卯前分;四分之一以上,覆减半法,余为卯后分。其卯酉前后分,自相乘,四因,退位,万约为分,以加泛余,为定余。各置定余,以发敛加时法求之,即得日月食甚辰刻及分秒。

  【求日月食甚日行积度】

  置定朔望食甚大小余,与中朔望大小余相减之,余以加减中朔望入气日余,即为食甚入气;以加其气中积,为食甚中积。又置食甚入气余,以所入气日损益率乘之,如日法而一,以损益其日盈缩积,盈加缩减食甚中积,即为食甚日行积度及分。先以食甚中积经分为约分,然后加减之,余类此者,依而求之。

  【求气差】

  置日食食甚日行积度及分,满中限去之,余在象限以下,为初限;以上,覆减中限,为末限;皆自相乘,进二位,以四百七十八而一,所得,用减一千七百四十四,余为气差恒数;以午前后分乘之,半昼分除之,所得,以减恒数,为定数。春分后,阳历减阴历加;秋分后,阳历加阴历减。

  【求刻差】

  置日食食甚日行积度及分,满中限去之,余与中限相减、相乘,进二位,如四百七十八而一,所得,为刻差恒数;以午前后分乘之,日法四分之一除,所得,为定数。冬至后,午前阳加阴减,午后阳减阴加;夏至后,午前阳减阴加,午后阳加阴减。

  【求日食去交前后定分】

  置气刻二差定数,同名相从,异名相消,为食差;依其加减去交前后分,为去交前后定分。视其前后定分,如在阳历,即不食;如在阴历,即有食之。如交前阴历不及减,反减之,为交后阳历;交后阴历不及减,反减之,为交前阳历;即不食。交前阳历不及减,反减之,为交后阴历;交后阳历不及减,反减之,为交前阴历;即日有食之。

  【求日食分】

  视去交前后定分,如二千四百以下,为既前分;以二百四十八除,为大分;二千四百以上,覆减五千五百,为既后分;以三百二十除,为大分,不尽,退除为秒。

  【求月食分】

  视去交前后分,一千七百以下者,食既;以上,覆减五千一百,余以三百四十除之,为大分;不尽,退除为秒,即月食之分秒。去交分在既限以下,覆减既限,亦以三百四十除之,为既内之大分。

  【求日食定用分】

  置日食之大分,与二十分相减、相乘,又以二千四百五十乘之,如定朔入转算外转定分而一,所得,为定用分;减定余,为初亏分;加定余,为复圆分;各以发敛加时法求之,即得日食三限辰刻也。

  【求月食定用分】

  置月食之大分,与三十五分相减、相乘,又以二千一百乘之,如定望入转算外转定分而一,所得,为定用分;加减定余,为初亏复圆分。各如发敛加时法求之,即得月食三限辰刻。

  月食既者,以既内大分,以一十五分相减相乘,又以四千二百乘之,如定望入转算外转定分而一,所得为既内分;用减定用分,为既外分。置月食定余,减定用分,为初亏分;因加既外分,为食既分;又加既内分,为食甚分;再加既内分,为生光分;复加既外分,为复圆分。各以发敛加时法求之,即得月食五限辰刻及分。

  【求月食所入更点】

  置食甚所入日晨分,倍之,五约之,为更法;又五约之,为点法。乃置月食初末诸分,昏分以上者,减昏分;晨分以下者,加晨分;如不满更法,为初更;不满点法,为一点。依法以次求之,即得更点之数。

  【求日食所起】

  食在既前,初起西南,甚于正南,复于东南。食在既后,初起西北,甚于正北,复于东北。其食八分以上者,皆起正西,复正东。

  【求月食所起】

  月在阳历,初起东北,甚于正北,复于西北。月在阴历,初起东南,甚于正南,复于西南。其食八分以上,皆起正东,复正西。

  求日月出入带食所见分数

  各以食甚小余,与日出入分相减,余为带食差;以乘所食之分,满定用分而一,以减所食分,即日月出入带食所见之分。

  【求日月食甚宿次】

  置日月食甚日行积度,以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加而命之,依黄道宿次去之,即各得日月食甚宿度及分秒。

  步五星术

  △木星

  周率,二百八万六千一百四十二,秒九。

  历率,二千二百六十五万五百五十七。

  历度法,六万二千一十四。

  周日,三百九十八日八十八分。

  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分九十秒。

  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四十五秒。

  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八十七秒。

  伏见,一十三度。

  

  火星

  周率,四百七万九千四十二,秒一十四半。

  历率,三百五十九万二千七百五十七,秒四十四少。

  历度法,九千八百三十六半。

  周日,七百七十九日九十三分一十六秒。

  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分七十五秒。

  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三十七秒半。

  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八十六秒。

  伏见,一十九度。

  

  土星

  周率,一百九十七万七千四百一十一,秒六十九。

  历率,五千六百二十二万三千二百四十八半。

  历度法,一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八。

  周日,三百七十八日九分二秒。

  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六十八秒。

  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四秒。

  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九十秒。

  伏见,一十七度。

  

  金星

  周率,三百五万三千八百四,秒六十三太。

  历率,一百九十一万二百四十,秒七十六半。

  历度法,五千二百三十。

  周日,五百八十三日九十分一十四秒。

  合日,二百九十一日九十五分七秒。

  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分六十八秒。

  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三十四秒。

  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八十六秒。

  伏见,一十度半。

  

  水星

  周率,六十万六千三十一,秒七十七半。

  历率,一百九十一万二百四十二,秒一十三半。

  历度法,五千二百三十。

  周日,一百一十五日八十七分六十秒。

  合日,五十七日九十三分八十秒。

  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分七十秒。

  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三十五秒。

  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八十五秒。

  晨伏夕见,一十四度。

  夕伏晨见,一十九度。

  

  【求五星天正冬至后平合及诸段中积中星】

  置通积分,各以其星周率去之,不尽,为前合分;覆减周率,余为后合分;如日法而一,不满,退除为分秒,即得其星天正冬至后平合中积中星。以段日累加中积,即为诸段中积;以平度累加中星,经退则减之,即为诸段中星。

  【求五星平合及诸段入历】

  置通积分,各加其星后合分,以历率去之,不尽,各以其历度法除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即为其星平合入历度及分秒;以诸段限度累加之,即得诸段入历度及分秒。

  【求五星平合及诸段盈缩定差】

  各置其星段入历度及分秒,如在历中以下,为盈;以上,减去历中,余为缩。以其星历策除之,为策数;不尽,为入策度及分。命策数算外,以其策损益率乘之,余历策而一,为分,以损益其下盈缩积度,即为其星段盈缩定差。

  【求五星平合及诸段定积】

  各置其星段中积,以其段盈缩定差盈加缩减之,即得其段定积日及分;加天正冬至大余及约分,满纪法,去之,不满,命壬戌算外,即得日辰也。

  【求五星平合及诸段所在月日】

  各置其段定积,以加天正闰日及约分,以朔策及约分除之,为月数;不尽,为入月以来日数及分。其月数,命天正十一月算外,即得其段入月中朔日数及分;乃以日辰相距,为所在定朔月日。

  【求五星平合及诸段加时定星】

  各置中星,以盈缩定差盈加缩减,即为五星诸段定星;以加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依宿次命之,即其星其段加时所在宿度及分秒。

  【求五星诸段初日晨前夜半定星】

  各以其段初行率,乘其段定积日下加时分,百约之,乃顺减退加其日加时定星,即其段初日晨前夜半定星所在宿度及分秒。

  【求诸段日率度率】

  各以其段日辰,距后段日辰为日率。以其段夜半宿次,与后段夜半宿次相减,余为度率。

  【求诸段平行分】

  各置其段度率及分秒,以其段日率除之,即得其段平行度日及分秒。

  【求诸段总差及日差】

  本段前后平行分相减,为其段泛差;倍而退位,为增减差;加减其段平行分,为初末日行分;倍增减差,为总差;以日率减一除之,为日差。

  【求前后伏迟退段增减差】

  前伏者,置后段初日行分,加其日差之半,为末日行分;后伏者,置前段末日行分,加其日差之半,为初日行分;以减伏段平行分,余为增减差。前迟者,置前段末日行分,倍其日差减之,为初日行分;后迟者,置后段初日行分,倍其日差减之,为末日行分;以迟段平行分减之,余为增减差。木火土三星,退行者,六因平行分,退一位,为增减差。金星,前后伏退者,三因平行分,半而退位,为增减差。前退者,置后段初日之行分,以其日差减之,为末日行分。后退者,置前段末日之行分,以其日差减之,为初日行分;以本段平行分减之,余为增减差。水星,平行分为增减差,皆以增减差加减平行分,为初末日行分。又倍增减差为总差,以日率减一,除之,为日差。

  【求每日晨前夜半星行宿次】

  各置其段初日行分,以日差累损益之,为每日行度及分秒;乃顺加退减之,满宿次去之,即得每日晨前夜半星行宿次。

  【求五星平合及见伏入气】

  置定积,以气策及约分除之,为气数;不满,为入气日及分秒;命天正冬至算外,即得所求平合及见伏入气日及分秒。

  【求五星平合及见伏行差】

  各以其段初日星行分与太阳行分相减,余为行差。若金在退行、水在退合者,相并为行差。如水星夕伏晨见者,直以太阳行分为行差。

  【求五星定合及见伏泛积】

  木火土三星,各以平合晨疾夕伏定积,为定合定见定伏泛积。金水二星,置其段盈缩定差,各以行差除之,为日,不满,退除为分秒;若在平合夕见晨伏者,盈减缩加;如在退合夕伏晨见,盈加缩减;皆以加减定积为定合定见定伏泛积。

  【求五星定合定积定星】

  木火土三星,各以平合行差除其日太阳盈缩差,为距合差日;以太阳盈缩差减之,为距合差度;日在盈缩,以差日差度减之;在缩历,加之;加减其星定合泛积,为定合定积定星。金水二星,顺合退合,各以平合退合行差,除其日太阳盈缩差,为距合差日;顺加退减太阳盈缩差,为距合差度;顺在盈历,以差日差度加之;在缩历,减之;退在盈历,以差日减之,差度加之;在缩历,以差日加之,差度减之;皆以加减其定星定合再定合泛积,为定合再定合定积定星;以冬至大余及约分加定积,满纪法,去之,命得定合日辰;以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加定星,满宿次,去之,即得定合所在宿次。

  【求木火土三星定见伏定日】

  各置其星定见伏泛积,晨加夕减象限日及分秒;如中限以下,自相乘;以上,覆减岁周日及分秒,余亦自相乘;满七十五而一,所得,以其星伏见度乘之,一十五除之,为差。其差,如其段行差而一,为日,不满,退除为分秒;见加伏减泛积,为定积;加命如前,即得日辰。

  【求金水二星定见伏定日】

  各以伏见日行差,除其日太阳盈缩差,为日。若晨伏夕见,日在盈历,加之;在缩历,减之;如夕伏晨见,日在盈缩,减之,在缩历,加之;加减其星泛积,为常积。视常积,如中限以下,为冬至后;以上,去之,余为夏至后。其二至后,如象限以下,自相乘;以上,覆减中限,余亦自相乘;各如法而一为分,以伏见度乘之,一十五除之,为差。其差,满行差而一,为日,不满,退除为分秒;加减常积,为定积;加命如前,即得定见伏日辰。

  其水星,夕疾在大暑气初日至立冬气九日三十五分以下者,不见;晨留在大寒气初日至立夏气九日三十五分以下者,不见。春不晨见,秋不夕见者,亦旧历有之。

猜你喜欢
  卷一百九·列传第三十九·伶官·脱脱
  卷四十五·志第二十六·刑·脱脱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二·李心传
  卷第五·一然
  连雅堂先生家传·连横
  ●卷十一·陶宗仪
  平定三逆方略卷十二·佚名
  卷二十二·朱熹
  卷十二·佚名
  贺拔岳传·李延寿
  阎宝传·薛居正
  王鹗传·宋濂
  张至发传·张廷玉
  卷二百九十八·杨士奇
  31.张仪拆散联盟·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南曲入声客问·毛先舒

    清 毛先舒着〔注〕〔注〕原本题“钱塘毛先舒稚黄着”。客问:“子着《南曲正韵》,凡入声俱单押,不杂平、上、去三声韵中,是已。然单押仍是作三声唱之,如《画眉序》单押入声者,首句韵便应作平声唱,末句韵便应作

  • 列传第四十三 张韦韩宋辛二李裴·欧阳修

    张廷珪,河南济源人。慷慨有志尚。第进士,补白水尉。举制科异等。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作大象,廷珪谏,以为:“倾四海之财,殚万民之力,穷山之木为塔,极冶之金为象,然犹有为之法,不足高也。填塞

  • 卷五十六·毕沅

      ◎宋纪五十六 ∷起柔兆涒滩正月,尽强圉作噩七月,凡一年有奇。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嘉祐元年辽清宁二年。丙申,一零五六年   春,正月,甲寅朔,帝御大庆殿受朝。前一夕,大雪,帝在禁庭,跣足

  • 第八十一回 联翠袖相约乞荣封 服红丸即夕倾大命·蔡东藩

      却说杨镐覆军塞外,败报上闻,盈廷震惧。言官交章劾镐,当下颁诏逮问,另任兵部侍郎熊廷弼,经略辽东,也赐他尚方宝剑,令便宜行事。廷弼奉命即行,甫出山海关,闻铁岭又失,沈阳吃紧,兵民纷纷逃窜,亟兼程东进。途次遇着难民,好言抚慰,

  • 卷第五十九·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汉记五十一〔起着雍执徐(戊辰),尽上章敦牂(庚午

  • 五十二 曹寅奏江宁上江雨水粮价摺·佚名

    此摺原附康熙四十五年七月初一日奏进全唐诗集摺内 江宁府属,并镇江、扬州所属,当大雨时行之时,未免少迟数日,始得甘霖大沛,因此收成七分,以至八分不等。淮安所属,因有被水之处,收成五六分不等。 上江所属安庆等七府,广德等三州

  • 一三六三 寄谕浙江巡抚海宁等仿照前次发去装潢书匣等式样制造·佚名

    一三六三 寄谕浙江巡抚海宁等仿照前次发去装潢书匣等式样制造乾隆五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大学士 公阿<桂> 大学士 伯和<珅>字寄浙江巡抚海<宁>,传谕两淮盐政全德,乾隆五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奉上谕:前因江浙两省为人文之薮,

  • 李震传·张廷玉

    李震,南阳人。父亲李谦,任都督佥事,李震承袭指挥使。正统九年(1444),他从征兀良哈有功,升为都指挥佥事。后来,随从王骥讨平麓川,进升为同知。景帝即位后,他充任贵州右参将,在偏桥攻打苗人,将其击败。景泰二年(1451),他随王来征讨

  • ● 卷二·陈徽言

    贼首洪秀全,广东花县狮岭客民,或云秀全乃湖广军犯,未详其本姓,其言洪姓及花县人者,伪也。道光三十年九月初三日,与其党冯云山在桂平金田村韦正家,聚众倡乱。其先拜会时,粤西绅耆,迭次联禀乞究治,当事置弗问,遂酿祸乱。冯云山亦花

  • 卷一百三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二王礼考【八】上尊号徽号   【尊封附】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乙酉以皇太后六十万夀加上崇庆慈宣康惠敦和皇太后徽号曰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夀皇太后先是九月辛卯谕礼部朕惟合九州以致

  • 卷三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十五兵制志四八旗驻防兵制【盛京 吉林 黑龙江 直隶山东 山西 河南 江南 浙江 福建 广东 湖广 四川 陕西 甘肃 伊犁等处驻防】盛京盛

  • 卷三十·佚名

    △菩萨降魔品下尔时彼处别有地神。将於一瓶凉冷之水。洒魔王上。而告之言:汝魔波旬。速疾急起。走向自宫。今为汝故。当有种种器仗。欲来害於汝身。节节解汝。而彼魔众。本时所作。杂类形容。殊异身体。变现而来。执持

  • 人死何往的回答·太虚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久为佛教中禅宗的参究话头。东方杂志第二十六卷第二号,微知君亦曾提出人死何往的问题,且曾试述三条的答案,结论则为尚不能有何确切的说明。然寻之佛典,则曾有相当之解答。未述其解答之前,先录微知君原文于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七·佚名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无染著陀罗尼品第十三  尔时世尊。告具寿舍利子。今有法门。名无染著陀罗尼。是诸菩萨所修行法。过去菩萨之所受持。是菩萨母。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陀罗尼者。是何句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九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九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智犍度八道品下◎念觉支与喜觉支相应。喜觉支俱聚中。念觉支体。与喜觉支相应。不与念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与

  •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一·南石文琇

    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前住持比丘吴郡文琇集 大鉴下第十八世 天童应庵华禅师法嗣 ○四明天童密庵咸杰禅师 福州郑氏子,母梦庐山老僧入舍而生。自幼颕悟,出家为僧,不惮游行,徧参知识。后谒应庵於衡之明果庵,孤硬难入,屡遭呵。一日

  • 藏书十约·叶德辉

    清叶德辉(1864—1927)著。有1911年湖南长沙家刻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系叶氏所撰三部文献论著之一。该书根据乾嘉后私家藏书的一般特点及其个人藏书实践撰成。此为叶氏专论藏书方法的著述,分购置、鉴别、装

  • 南北书派论·阮元

    书法评论,一篇。清代学者、书画家阮元撰。阮元,字伯元、良伯、梁伯,号芸台、揅经老人、怡性老人,雷唐盫主。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卒谥文达。工书,其所书隶书郁勃飞动,醇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