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读礼通考

一百二十卷,清徐乾学著。此书积十余年,三易其稿。始撰于康熙十六年(1677)。二十九年续加订定。得阎若璩、万斯同、胡渭等协助,三易其稿而成。著者去世二年后,于康熙三十五年刊行。于《仪记》的《丧服》、《士丧》、《既夕》、《士虞》等篇及《大戴礼》、《小戴礼》,兼取众说,剖析其义。于历代典制,则一本正史,参以《通典》及《开元礼》、《政和礼》、《新仪》诸书。全书立八大纲:(1)丧期;(2)丧服;(3)丧仪节;(4)葬考;(5)丧具;(6)变礼;(7)丧制;(8)庙制。《丧期》各代有异同的,则列表以明之;《丧服》、《丧仪节》、《丧具》则有图,缕析条分,颇为详备。其书博而有要,超迈前儒, 自古以来言丧礼最完备之书。其后秦惠田《五礼通考》,即因其义例而成之。

《读礼通考》全部章节目录

(1)提要
(2)读礼通考原序
(3)读礼通考凡例
(4)读礼通考引用书目
(5)读礼通考目录
(6)读礼通考卷一
(7)读礼通考卷二
(8)读礼通考卷三
(9)读礼通考卷四
(10)读礼通考卷五
(11)读礼通考卷六
(12)读礼通考卷七
(13)读礼通考卷八
(14)读礼通考卷九
(15)读礼通考卷十
(16)读礼通考卷十一
(17)读礼通考卷十二
(18)读礼通考卷十三
(19)读礼通考卷十四
(20)读礼通考卷十五
(21)读礼通考卷十六
(22)读礼通考卷十七
(23)读礼通考卷十八
(24)读礼通考卷十九
(25)读礼通考卷二十
(26)读礼通考卷二十一
(27)读礼通考卷二十二
(28)读礼通考卷二十三
(29)读礼通考卷二十四
(30)读礼通考卷二十五
(31)读礼通考卷二十六
(32)读礼通考卷二十七
(33)读礼通考卷二十八
(34)读礼通考卷二十九
(35)读礼通考卷三十
(36)读礼通考卷三十一
(37)读礼通考卷三十二
(38)读礼通考卷三十三
(39)读礼通考卷三十四
(40)读礼通考卷三十五
(41)读礼通考卷三十六
(42)读礼通考卷三十七
(43)读礼通考卷三十八
(44)读礼通考卷三十九
(45)读礼通考卷四十
(46)读礼通考卷四十一
(47)读礼通考卷四十二
(48)读礼通考卷四十三
(49)读礼通考卷四十四
(50)读礼通考卷四十五
(51)读礼通考卷四十六
(52)读礼通考卷四十七
(53)读礼通考卷四十八
(54)读礼通考卷四十九
(55)读礼通考卷五十
(56)读礼通考卷五十一
(57)读礼通考卷五十二
(58)读礼通考卷五十三
(59)读礼通考卷五十四
(60)读礼通考卷五十五
(61)读礼通考卷五十六
(62)读礼通考卷五十七
(63)读礼通考卷五十八
(64)读礼通考卷五十九
(65)读礼通考卷六十
(66)读礼通考卷六十一
(67)读礼通考卷六十二
(68)读礼通考卷六十三
(69)读礼通考卷六十四
(70)读礼通考卷六十五
(71)读礼通考卷六十六
(72)读礼通考卷六十七
(73)读礼通考卷六十八
(74)读礼通考卷六十九
(75)读礼通考卷七十
(76)读礼通考卷七十一
(77)读礼通考卷七十二
(78)读礼通考卷七十三
(79)读礼通考卷七十四
(80)读礼通考卷七十五
(81)读礼通考卷七十六
(82)读礼通考卷七十七
(83)读礼通考卷七十八
(84)读礼通考卷七十九
(85)读礼通考卷八十
(86)读礼通考卷八十一
(87)读礼通考卷八十二
(88)读礼通考卷八十三
(89)读礼通考卷八十四
(90)读礼通考卷八十五
(91)读礼通考卷八十六
(92)读礼通考卷八十七
(93)读礼通考卷八十八
(94)读礼通考卷八十九
(95)读礼通考卷九十
(96)读礼通考卷九十一
(97)读礼通考卷九十二
(98)读礼通考卷九十三
(99)读礼通考卷九十四
(100)读礼通考卷九十五
(101)读礼通考卷九十六
(102)读礼通考卷九十七
(103)读礼通考卷九十八
(104)读礼通考卷九十九
(105)读礼通考卷一百
(106)读礼通考卷一百一
(107)读礼通考卷一百二
(108)读礼通考卷一百三
(109)读礼通考卷一百四
(110)读礼通考卷一百五
(111)读礼通考卷一百六
(112)读礼通考卷一百七
(113)读礼通考卷一百八
(114)读礼通考卷一百九
(115)读礼通考卷一百十
(116)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一
(117)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二
(118)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三
(119)读礼通考卷一百十四
(120)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五
(121)读礼通考卷一百十六
(122)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七
(123)读礼通考卷一百十八
(124)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九
(125)读礼通考卷一百二十

猜你喜欢
  江表志·郑文宝
  守城录·陈规
  辽小史·杨循吉
  玉堂公草·高拱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佚名
  甲申战事记·池仲祐
  宦游纪略·高廷瑶
  九畹史论·翟蔼
  馥芬居日记·王汝润
  白话三国志·陈寿
  白话旧五代史·薛居正
  福建台湾奏摺·沈葆桢
  牧令须知·刚毅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金简
  皇明祖训·朱元璋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八·汤右曾

    钦定四库全书怀清堂集卷十八吏部侍郎汤右曾撰赠顾九恒时戊戌上元後四日八十翁真壮青云算鹤程赋诗留古意把酒谢时名夜雨灯前话春风陇上耕鲁连心倜傥高意动聊城题万九沙兰窗卷剑履槐堂世业存高风佩芷袭芳荪窗前兰似厅前

  • 卷六百六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六十一罗隐送梅处士归寜国十五年前即别君别时天下未纷纭乱罹【一作离】且喜身俱在存没那堪耳更闻良会谩劳悲曩迹旧交谁去吊荒坟殷勤为谢逃名客想望千秋岭上云经故友所居【一题上有琼华观

  • 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张廷玉

        乔允升 曹于汴 孙居相 曹珖 陈于廷 郑三俊 李日宣 张玮   乔允升,字吉甫,洛阳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太谷知县。以治行高等征授御史。历按宣、大、山西、畿辅,并着风采。   三十九年,大计京官。允升协

  • 卷二·毕沅

      ◎宋纪二 ∷起重光作噩正月,尽玄黓阉茂十二月,凡二年。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建隆二年辽应历十一年   春,正月,丙申朔,御崇元殿受朝,退,群臣诣皇太后宫门称贺。   壬寅,幸新造船务观

  • 读礼通考卷五十六·徐乾学

    丧仪节十九神帛许慎五经异义大夫士无主大夫束帛依神士结茅为菆【郑说同】郑康成仪礼注曽子问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羣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然则士之皇祖于卒哭亦反其庙无主则反庙之礼未闻以其

  • 卷之一千一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大事记解题卷九·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臯之险【史记正义曰即汜水县山险之道也】杜太行之道【史记正义曰太行山名在懐州河内县北二十五里泽州之南羊肠之道也】距蜚狐之口【臣瓒曰飞狐在代郡西南师古曰瓒说是史

  • 第九册 崇德元年四月·佚名

    第九册 崇德元年四月十六日,恩格德尔额驸病故。恩格德尔额驸原系北方喀尔喀蒙古巴岳特部达尔汉巴图鲁贝勒之子,英明汗时,越敌国辟路初来朝,汗嘉许之,以弟达尔汉巴图鲁贝勒之女孙岱格格妻之,授为总兵官,赐城一,并赏民、诸申、

  •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上·袁枢

    宋 袁枢 撰李林甫专政唐宗开元二十二年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防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瑁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浸疎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夀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上·袁枢

    宋 袁枢 撰太宗平内难唐髙祖武徳五年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太子建成性寛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

  • 卷三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大金集礼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三十七杂祠庙宫观       保陵公应圣公      嘉防侯河神宫观大定【阙】年驾幸天长观拜数【天长观再修建毕命侍读郑于耼撰碑文于二十年九月立石】前

  • 卷一 一之五·孔颖达

    《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摽,婢小反,徐符表反。梅,木名也,《韩诗》作“楳”,《说文》“楳亦梅字”。“男女及时也”,本或作“得以及时”者,从下而误。被,皮寄反。[疏]“《摽有梅》三章,章四

  • 卷五十七·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五十七    宋 卫湜 撰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郑氏曰竭犹负戴也言五行运转更相为始也五声

  • 华严隆禅师·惠洪

    禅师名道隆。不知何许人。至和初。游京师。客景德寺。曰纵观都市。归尝二鼓。谨门者呵之不悛。一夕还不得入。卧门之下 仁宗梦至景德寺门。见龙蟠地。惊觉。中夜遣中使。往视之。乃一僧熟睡已再鼾。撼之惊矍。问名字

  • 觉魔品第四十七·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叹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行六波罗蜜者,摄取佛国教化众生其德乃尔。是善男子善女人云何而趣断绝留难。佛告须菩提言:辩不即者当知魔事。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萨辩不即发知是魔事。佛言:菩

  • 新华严经论 第十六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初两行叹法王唯一法一身一智。已下八行颂。于中大意有四。一叹差别佛土因本回向心所成。为明回向心就根益物身土教仪悉皆就根。二明诸佛自报之境非是行因方见。三明众生差别之事皆

  • 摄大乘论释 第四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四卷世亲菩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引证品之二顺道理章第六论曰。若人入灭心定。由说识不离身。是故果报识于定中应成不离身释曰。此章复引不违道理。以显实有本识。若人谓第三第四果缘觉菩萨等。

  • 第五 正勤相应·佚名

    第一 恒河广说[一~一二]第一~一二一~二舍卫城。于此,世尊对诸比丘说示曰:&ldquo;诸比丘!有四正勤。以何为四正勤耶?三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不令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四为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起志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