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白话三国志

《三国志》,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记载三国时代历史。此为《三国志》白话文。

《白话三国志》全部章节目录

(1)《三国志》简介
(2)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3)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4)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5)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6)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7)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8)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9)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10)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11)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12)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13)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14)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15)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16)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17)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18)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19)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20)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21)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22)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23)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24)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25)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26)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27)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28)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29)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30)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31)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32)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第一
(33)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34)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35)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主妃子传第四
(36)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37)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38)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39)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40)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41)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42)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43)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44)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45)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46)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47)卷四十六 蜀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48)卷四十七 蜀书二 吴主传第二
(49)卷四十八 蜀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50)卷四十九 蜀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51)卷五十 蜀书五 妃嫔传第五
(52)卷五十一 蜀书六 宗室传第六
(53)卷五十二 蜀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54)卷五十三 蜀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55)卷五十四 蜀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56)卷五十五 蜀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57)卷五十六 蜀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58)卷五十七 蜀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59)卷五十八 蜀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
(60)卷五十九 蜀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61)卷六十 蜀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62)卷六十一 蜀书十六 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63)卷六十二 蜀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64)卷六十三 蜀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65)卷六十四 蜀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66)卷六十五 蜀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67)上注表

猜你喜欢
  三国志·陈寿
  春明丛说·俞蛟
  清代名人轶事·葛虚存
  科试考·王世贞
  吴逆取亡录·姜虬绿
  我佛山人传·李怀霜
  陈清端公年谱·丁宗洛
  道光年间各省民数谷数清册·佚名
  清穆宗实录选辑·佚名
  郑氏史料初编·佚名
  清代学人列传·佚名
  经幄管见·曹彦约
  述报法兵侵台纪事残辑·佚名
  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罗大春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权无染·唐圭璋

      凤凰台忆吹箫   水国云乡,冰魂雪魄,朝来新领春还。便未怕、天暄峰蝶,笛转羌蛮。一树垂云似画,香暗暗、白浅红班。东风外,清新雪月,潇洒溪山。   应是飞琼弄玉,天不管、年年谪向人间。占芳事,铅华一洗,红叶俱残。多少烟

  • ●玉镜台记目录·朱鼎

    第一齣 开场第二齣 宴会第三齣 探姑第四齣 议婚第五齣 刺绣第六齣 请婚第七齣 下镜第八齣 成婚第九齣 石勒起兵第十齣 王敦失守第十一齣 庆赏第十二齣 新亭流涕第十三齣 闻鸡起舞第十四齣 石勒称王第十

  • 第三十二出 天策·姚茂良

    【意不尽】〔生上〕埋没英雄。枉存忠立节。暗损威风。空忆紫泥封。谁谅我孤忠双剑龙飞脱宝函。将军扼腕虎眈眈。奸邪误国英雄死。千古令人恨不甘。自家岳飞。只为屈死秦桧之手。更不知我两个孩儿在于何处。前面来的

  • 杂传第四十五·欧阳修

    ○李崧李崧,深州饶阳人也。崧幼聪敏,能文章,为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领镇州节度使,以推官李荛掌书记。崧谓掌书吕柔曰:“魏王皇子,天下之望,书奏之职,非荛所当。”柔私使崧代为之,以示卢质、冯道,道等皆以为善。乃以崧

  •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赵尔巽

      ◎礼三吉礼三   历代帝王陵庙传心殿先师孔子元圣周公关圣帝君   文昌帝君祭纛祀炮京师群祀附五祀八蜡直省祭厉   历代帝王庙顺治初,建都城西阜成门内,南乡,正中景德崇圣殿,九楹,东西二庑各七楹,燎炉各一。后为祭

  • ●卷一·杨循吉

      金起自辽之属部,号女真,又曰女直,于夷狄中最微且贱者也。世居东海上,而在高丽之北,有七十二部落,不相统制。辽兴,既吞诸蕃,于是,女真之众,有生、熟二种。熟女真在南,生女真在北,皆不得相通。而生女真犹居其故地,其山曰长白山,江

  • 卷之六百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二三章程(第二四号之附件)一一二○二-一·佚名

    淡水厅八房办案章程计开列〔八房办〕案章程(注)一、升授官员,报捐贡监,及登挂各书卯册,应归吏房办理。一、开设蔗廍、牛磨、当饷,及地丁、钱粮、耗羡,示禁小钱,并设秤等项,应归户总办理。一、报垦田园,升科

  • 卷107·陈邦瞻

    ○元伯颜入临安帝隰德祐二年春正月,遣监察御史刘岊奉表称臣于元。先是,元军既迫,朝廷遣柳岳奉书如元军前,称廉尚书之死,乃盗杀之,非朝廷意,乞班师修好。岳见伯颜于无锡,泣请曰:“嗣君幼冲,在衰绖中,自古礼不伐丧。凡今日事至此者

  • 论语解卷六·张栻

    宋 张栻 撰先进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野人君子由后人之称也前人于礼乐务其质而于文有所未足后人则习其文而日盛矣惟其文之盛故以前辈为野人而自谓为君子文胜而过质则于礼乐之实反

  • 跋·徐问

    劄记一书先生抚贵州时与学者问答辨究随所记而成者也其间三才之道性命之奥事物之理六经四子之言与夫古今言语同异之辨得失之归靡不详且悉焉道理充溢脉络分明是非明白功夫精审而要领卓如也学者一见便有下手处若夫人心动

  • 卷五十五·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五十五     婺源江永撰月令【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淮南子時則訓通典唐月令】通禮四補【鄭目録云名曰月令者以其記十二月政之所行也本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之首章也以禮家好事抄合之後人因題之名

  • 卷十二·姚炳

    钦定四库全书 诗识名解卷十二 钱塘 姚炳 撰 草部 茅 茅【豳风七月篇】说文以茅为菅郑渔仲别茅叶为菅皆非古者菅茅异用菅同麻并沤为布而茅则以盖屋其种佳者用包裹礼物及充祭祀缩酒如禹贡包匦菁茅春秋传包茅不入及易

  • 高僧傳卷第十三(興福經師導師)·慧皎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興福第八(十四人)釋慧達一釋慧元二釋慧力三釋慧受四釋僧慧五釋曇翼六釋僧洪七釋僧亮八釋法意九釋慧敬十釋法獻十一釋法獻十二釋僧護十三釋法悅十四   釋慧達。姓劉。本名薩河。并

  • 如净和尚语录卷上·文素

    住建康府清凉寺语录侍者文素编师于嘉定三年十月初五日。于华藏褒忠禅寺。受请入寺。指山门截断程途蓦直来。乾坤洞彻此门开。左边拍兮右边吹。倒翻关棙起风雷。指佛殿开殿见佛。眼中毒刺咄拔却刺。礼拜烧香颠倒钝置。

  • 佛说斋法清净经·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竹林精舍。与二百五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八部鬼神菩萨摩诃萨。一时集会。是大目揵连从坐而起。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我昔日时入城乞食。道逢见有数千万人。头如太山。腹如须弥

  • 白话新五代史·欧阳修

    《新五代史》,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嘉祐五年(1060)成书。二百二十五卷。分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记载唐代二百九十年历史。志表水平与编者史识都很高,但文辞刻

  • 三礼图·刘绩

    四卷。明刘绩撰。绩字用熙,号芦泉,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至镇江府知府。为《礼》作图,始于后汉阮谌,之后有郑玄、夏侯伏朗、张镒、梁正及隋文帝开皇年敕撰之礼图,宋聂崇义又集此六家而成《三礼图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