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读礼通考卷三

丧期三

表下

干学案仪礼大功小功殇服序于成人服之前惟缌麻杂叙今考开元政和礼皆分章各叙较便稽览且唐宋又有増益之殇服势难杂序矣其仪礼原序仍以次第识于下

杨信斋仪礼图

干学案歴代丧服之制列之为表而悟古今之变焉先王之制礼也将以立大防明大分别嫌明微其指逺故用意不厌深眇其虑周故条章不厌繁曲于是有贵贵之制天子诸侯絶旁期大夫降是也有严父之训父在不为母三年是也有尊统之制父为长子三年大夫不降其宗子是也有从一之制妇人不二斩是也有辨分之制庶公子厌降其所生母是也有示别之制嫂叔无服是也载在仪礼学士之唐宋以还代有损益至明太祖定为孝慈録而古制一变葢后世之人情薄矣救薄莫若以厚明祖之谕羣臣曰人情之变无穷而礼为适变之宜人心之所安即天理之所在岂非救薄以厚之道哉由是加母之服上齐于父使普天率土人人得伸其三年之爱而庶子亦遂其私焉子之事母既同于父则子妇之事舅姑亦当同于子由是制舅姑之服使同于子而家道益以严配偶益以重其他诸服多所更定大约縁此为准夫岂求异于古亦曰适其宜而已夫父母犹天地也事地不敢同于天者义也报地不可异于天者恩也先王欲裁夫情之不可过者而协之于中故义胜恩后王欲引夫情之不及者而进之于厚故恩胜义二者虽殊其归一也若夫三殇之服自古相沿不废朱子为家礼则略之而赘其例于末云凡为殇服者降一等明初编集礼及令皆仍古制至孝慈録乃尽省焉夫殇者伤也人之丧其子女不患乎不哀而婴孺为尤甚羣从旁亲则有恝视如路人者矣圣人降其礼而定为适中之节令用吾情者有所限制明祖之意葢以为俗之敝也为成人制服或不能尽同乎古而惟殇之察抑末也苟循古人之轨迹而不得其精微不若去之而専其爱于所重亦犹夫朱子之略之矣

本朝创制宪章百王独于丧服一由其旧有防哉爰録信斋杨氏仪礼诸图列于今律之前俾后之览者得以考焉

案不杖期章为君之父母妻长子祖父母曰父母长子君服斩父卒然后为祖后者服斩注云此为君矣而有父若祖之丧者谓始封之君也若是继体则其父若祖有废疾不立今君受国于曽祖疏曰郑意以父祖废疾必以今君受国于曽祖不敢受国于祖者若今君受国于祖祖薨则羣臣为之斩何得从服期故郑以新君受国于曽祖赵商问已为诸侯父有废疾不任国政不任丧事而为其祖服制度之宜年

月之断云何荅云父卒为祖后者三年斩何疑商又问父卒为祖后者三年已闻命矣所问者父在为祖如何欲言三年则父在欲言期复无主斩杖之宜主丧之制未知所定荅曰天子诸侯之丧皆斩衰无期朱先生因言孙为祖承重顷在朝检此条不见后归家检仪礼疏説得甚详正与今日之事一般乃知书多看不辨旧来有明经科便有人去读这般书注疏都读过自王介甫新经出废明经学究科人更不读书卒有礼文之变更无人晓得为害不细

姑姊妹女子子适人无主者姑姊妹报不杖期曰何以期也为其无祭主故也疏曰无主后者人之所哀怜不忍降之

宗子之母在则不为宗子之妻服疏云宗子母年七十以上则宗子妻得与祭宗人乃为宗子妻服记宗子孤为殇大功衰小功衰皆三月亲则月算如邦人详见齐衰三月章注疏

问丧祭之礼至周公然后备夏商而上想甚简畧朱先生曰然亲亲长长贵贵尊贤夏商而上大槩只是亲亲长长之意到得周来则又得许多贵贵的礼数如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封君之子

不臣诸父而臣昆弟期之丧天子诸侯絶大夫降然诸侯大夫尊同则亦不絶不降姊妹嫁诸侯者则亦不絶不降此皆贵贵之义上世想甚简略未有许多降杀贵贵底礼数凡此皆天下之大经前世所未备到周公搜剔出来立为定制更不可易

君母之父母从母君母在则不敢不从服君母不在则不服 为君母后者君母卒则不为君母之党服为母之君母母卒则不服 庶子为后者为其外

祖父母从母舅无服不为后如邦人 出妻之子为外祖父母无服 为慈母之父母无服 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母死则为其母之党服 为其母之党服则不为继母之党服

朱先生曰姊妹于兄弟未嫁期既嫁则降为大功而姊妹之身却不降也故姨母重于舅也又问从母之夫舅之妻皆无服何也曰先王制礼父族四故由父而上为族曽祖父缌麻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子子之子皆由父而推之也母族三母之父母之母母之兄弟恩止于舅故从母之夫舅之妻皆不为服推不去故也妻族二妻之父妻之母乍看时似乎杂乱无统子细看则皆有义存焉

姑姊妹之子女子子及内外兄弟相报服备见前图女子子之子服缌即外祖父母为外孙是也 姊妹之子服缌即舅报甥是也 姑之子服缌即舅之子报姑之子是也 舅之子内兄弟也姑之子外兄弟也

伊川先生曰报服若姑之子为舅之子服是也异姓之服只是推得一重若为母而推则及舅而止若为姑而推可以及其子故舅之子无服却为姑

之子服既与姑之子为服姑之子须报之也故姑之子舅之子其服同

臣为君之祖父母服案郑氏注云此谓始封之君也若是继体则其父若祖有废疾不立今君受国于曽祖疏云若今君受国于祖祖薨则羣臣为之斩何得从服期故郑以新君受国于曽祖故君服斩臣从服期 臣为君之父服案前说亦谓始封之君也若是继体则其父有废疾不立今君受国于祖故君服斩臣从服期

朱先生曰仪礼不是古人预作一书如此初间只以义起渐渐相袭行得好只管切至于情文极细密极周致处圣人见此意思好故録成书只看古人君臣之际如君临臣丧坐抚当心要绖而踊今日之事至于死生之际恝然不相关不啻如路人所谓君臣之义安在祖宗时于旧执政亦尝亲临自渡江以来一向废此只秦桧之死髙宗临之后来不复举云

今律图

干学案服图之作盖出于议礼之家集当时现行之律文而缀辑之期以便于观览也顾律文精密非深心体究鲜不以卤莽取诮

本朝律文有服图盖悉取明律而用之明律所载图凡七其六图之规式一本信斋杨氏勉斋黄氏而易以孝慈録之制体例详审足以垂后惟三父八母一图则出于元典章玩律未精遂多纰漏况其中律条又经

本朝更定自宜遵改详论于后

陈瑚三父八母説

旧称三父俱谓继父而以同居为一条始同居今不同居为一条又以原不同居为一条防典删去原不同居一条而以从继母嫁父易之予皆不能无疑焉夫原不同居则已无服自不当以父名之矣防典删之是也然易之以从继母嫁父则又出于寻常思虑之外矣盖三父之号不知始自何时但就八母例之既不遗其生母则三父之号亦必无遗其生父之理

以予揆之或是生父嗣父继父三条耳生父之斩衰三年不必言若为人后则当以嗣父之存没出嗣之早暮为本生之隆杀嗣父存则服本生杖期心丧三年嗣父没则仍服本生三年身未离襁褓而为人后则服本生杖期身既成立而因通族公议理当嗣立者则同服三年此皆酌于天理人情之至者也然更当以宗之大小为隆杀小宗立于大宗则不当称嗣父而称宗父又不必论其出嗣之早暮而一当以祖宗之统为重服宗父三年服本生杖期可也大宗立于小宗则理当同服三年之丧而隆杀之权一准前议可也至继父之服自当以同居不同居为别同居而受敎养之恩如仪礼丧服篇所云云则齐衰杖期继父有子则不杖期始同居今不同居则齐衰三月若从继母嫁父则又不幸中之不幸其受恩极重者义服齐衰三月可也不然则无服矣八母中出毋降服杖期亦当有辨母出而尚守居者是义与庙絶情犹未与庙絶也当加心丧三年母出而再嫁是情义两絶也服杖期犹疑过重当从古人三月之制干学案三父八母之説出于元典章详玩其图多难解者夫父母一而已矣列父之名以三而亲父不与焉列母之名以八而亲母齐体者不与焉何也如曰自父之外可以父名者有此三自母以外可以母名者有此八欤则为人后者有所后之父母有本生之父母一则尊大宗而为之加重一则从降等而为之杖期何其不得与于此也或又曰亲父母嗣父母皆名之重者不可与于此凡在此数者皆名之轻于父母者也乃其中有适母继母矣何尝不并重耶辗转驳难无可解矣然犹可曰文字之疵无关律令轻重盖细玩之而有必当更定者二仪礼杖期篇有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一条盖所服者继母也自唐迄宋未之有改而典章图则改之云继母所嫁夫由是与同居继父不同居继父并列而称三父焉明律虽用其图删去夫字律文则云父卒继母嫁而已从之者又于不杖期篇中列母之报服云继母改嫁为前夫之子从已者盖已变而复古矣父减为二母益至九而图名如故也二百八十年莫敢议及遂成疑案焉刑名法比之家或于刋本图中继母改嫁之下増一父字转相秘授舛譌殊甚逮

本朝定制改此条律文云前夫之子从继母改嫁于人为改嫁继母又降其服为不杖期煌煌令甲昭如日星疑义始晰而律文与图未归画一急宜更定者一也以元图较今律图名同服异适继慈养四母皆齐衰三年盖当时服制如此而庶母则列于乳母之后服并缌麻又释之曰妾所生子唤曰庶母知此缌麻之服乃妾子所自服而适子众子无服矣此庶母之名亦妾子所自称而适子众子无此称矣夫庶子父卒为其母齐衰三年虽非经正文实出于注疏唐宋因之安得抑之至此明初更制庶子为所生母斩衰三年适子众子为庶母杖期明有两条图虽分列二服而并注庶母之下深没生母之名岂非仍元人之陋乎急宜更定者二也至于乳母之服出于仪礼玩注疏及通典诸议并无父妾之説图中小注既曰即奶母又曰父妾乳已者致与慈母相混新吾吕氏尝辨之详见本条夫律文无注而独见此图疑亦明世议礼者所増尚当详考緫之诸服各有律文不必纽合为图若欲为图则必推穷义类不复不漏谨附元典章本图及依诸律订正者附载于后备采择而陈氏三父之説颇与予合

猜你喜欢
  卷第八十五·胡三省
  第十四回 拒楚兵章邯胜敌 略赵地武臣称王·黄士衡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七·佚名
  卷之十六·佚名
  卷之五百十七·佚名
  卷之四百五十四·佚名
  卷之四百三十九·佚名
  二六八 军机大臣奏缴进重复书籍并将应毁书板交武英殿铲字留板片(附清单一)·佚名
  明帝本纪·萧子显
  韩擒虎传·魏徵
  周智光传·刘昫
  兵五·徐松
  帝系四·徐松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八·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杜旟·唐圭璋

      旟字伯高,号桥斋,金华人。尝登吕祖谦之门。淳熙、开禧间两以制科荐。有桥斋集,不传。兄弟五人,时称金华五高。   酹江月   石头城   江山如此,是天开万古,东南王气。一自髯孙横短策,坐使英雄鹊起。玉树声消,金莲影

  • 稼轩词 三·辛弃疾

      ☆满江红(暮春)  可恨东君,把春去春来无迹。便过眼、等闲输了,三分之一,昼永暖翻红杏雨,风晴扶起垂杨力。更天涯、芳草最关情,烘残日。  湘浦岸,南塘驿。恨不尽,愁如积。算年年孤负,对他寒食。便恁归来能几许,风流已自非

  • 唐诗镜卷四十六·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四十六 明 陆时雍 编 中唐第十八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德宗建中元年生元和初对策太和间为尚书右丞卒有元氏长庆集百卷又集十卷传于世】 乐府 君莫非【此後二首和李余】 鸟不解走兽不解飞两不

  • ●真傀儡·沈泰

    (绿野堂无名氏编如道人黄嘉惠评西湖上达黄之、仲含吴国华阅) 正名宋天子访政旧中书, 杜祁公藏身真傀儡。 (〔社长上〕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自家,桃花村两个里长。我是孙三老,他

  • 雍熈乐府卷之十八·郭勋

    杂曲朝天子二十关㱕●汪元亨作新诗吟兴浓香醪量洪好花挿乌纱重百年世事苦匆匆莫把眉头縦鸥鹭新盟云山清兴逺红尘俗事冗假石崇运通使范丹命穷总一枕南柯梦长歌咏楚词细赓和杜诗闲临写羲之字乱云堆●结茅茨无意居朝市珠

  • 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壬寅朔西平侯沐英调都督甯正帅兵会頴国公傅友德军讨东川○暹罗斛国遣使进象三十只及方物番奴六十人○乙巳命户部运钞七十五万七千四百锭往四川永宁宣抚司赐普定侯陈桓等所统征南军士十二万九千三百九

  • 第十三回 谋激众胜广起兵 谏称王耳余献策·黄士衡

    话说吴广正在窃听众兵士议论,忽见一人走进,大众神情顿变。急忙定睛一看,原来却是陈胜。心想:“他也是来探消息。看他神气,偏装作不知此事。但是众人见他,何以十分注目?!此中原故,容易猜得。”只因众人日常见惯者,乃是身充屯长之

  • 卷之二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二八九札光绪七年十月廿一日一一七○六--一·佚名

    臬道刘札知各属:道署需用铺垫及一切器具,饬由台湾县代为给价,不得摊累各属札新竹县钦命二品顶戴、按察使衔、分巡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音德本巴图鲁、加十级、纪录十次刘为札催事。照得本道,自履

  • 第九册 天聪二年正月至三月·佚名

    第九册  天聪二年正月至三月满洲国天聪二年戊长正月初二日。遣先前为我阵获银柱赍书往宁远。银柱原後宁远总兵官祖大寿下随侍。丁卯年五月,兴师往征,为我兵擒获解至。银柱所赍书曰:“彼此互为大言,渐冉■蔓,何所底

  • 郑孝穆传·令狐德棻

    郑孝穆字道和,荥阳开封人,是魏国将作大匠郑浑的十一世孙。祖父郑敬叔,曾任魏国颍川、濮阳郡守,又任本州中正。父亲郑琼,任范阳郡守,追赠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郑孝穆自幼谨慎宽厚,以清和简约自守。不到二十岁时,就广泛阅读经史

  • 待轩诗记自序·张次仲

    予向径行己志不好人谀作书未尝倩乞序引天性然也读易之余间尝读诗为笺注私记所得其大意载总论中序尤可不作或则疑焉因思曩时放废制义取古来诗文反复吟咏以舒其抑郁无聊之志穷原于四始究其义蕴因以授之孙讱适延友人沈子

  • 卷十七·乾隆

    <子部,儒家类,御览经史讲义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十七诗经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夀考遐不作人检讨【臣】出科聨【臣】谨按此咏歌文王之德而指圣德之及人也夫人之知愚贤否万有不齐安能一一唘廸其聪明变移其心志耶

  •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①·戴圣

    ——君子以礼乐安身立命 【原文】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②。致乐以治心(3),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4)。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由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失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

  • 原毁原文·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ldquo;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rdquo;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 佛说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罗国密林寺三藏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百千俱胝那庾多菩萨,复有百千俱胝那庾多梵王帝释护世,诸大众等,恭敬围绕。尔时,世尊于吉祥宝藏师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七·澄观

    第二佛子下得五神通。明行功用果。前内怀慈济之心。此外现救生之用。从多分说但为邪归。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拥曰通。文中有五。一神境。二天耳。三他心。四宿住。五天眼。寄同世间故但得五。外色内身皆神之境。转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