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

丧制三

复古

干学案自孝文更制仕者从之然亦有请从古制者请之而不许而后有夺服之名与夫金革无避之説本不相蒙也迨至宣帝地节诏书始令百姓有丧者吏勿繇使哀帝绥和始诏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安帝元初诏始听二千石刺史行三年丧葢其制由卑以及尊第曰欲行者听之而已非有一切之法以整齐之也迨至建光复断前制桓帝复行汉祚已衰至孙吴时又厉禁奔丧待以重辟当是时也栾栾之容岂复可见乎晋武锐意复古复摇扵杜预辈之邪说卒不能定沿至扵唐始令斩衰三年齐衰三年者并解官见扵开元礼葢其时职官忧服少有定制矣唐末藩镇天下分裂下及五代法制尽隳如五代防要所载考功申送选人断自百日卒哭之后梁唐迄周大率如是宋初始议革之然犹有乞免持服者风俗之弊扵斯极矣至扵执政起复先授武官葢将以傅合墨衰之义而夺情之説起焉眀洪武初始令奔丧者不待报而行天顺间奏罢夺情起用之制法令始一其后大臣夺情虽防时有而论者蠭起礼教兴行庶云复古予论次其事为变古复古二篇合而考之可以识世变云

汉书宣帝纪地节四年二月诏曰导民以孝则天下顺今百姓或遭衰绖凶灾而吏繇事使不得葬伤孝子之心朕甚怜之自今诸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繇事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

哀帝纪绥和三年六月诏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顔师古注宁谓处家持丧服】

后汉书安帝纪永初元年九月诏曰自今长吏被考竟未报【考谓考问其状也报谓断决也】自非父母丧无故辄去职者剧县十嵗平县五嵗以上乃得次用

元初三年十一月初听大臣二千石刺史行三年丧【案从刘恺之言也 李贤曰文帝遗诏以日易月扵后大臣遂以为常至此复遵古制也】

建光元年十一月复断大臣二千石以上服三年丧【案从祝讽孟布之言也】

刘恺传旧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丧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元初中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为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时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诏下公卿议者以为不便恺独议曰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葢崇化励俗以孝道也今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师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尤宜尊重典礼以身先之而议者不寻其端至扵牧守则云不宜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不可得也太后従之陈忠传忠为尚书安帝元初三年有诏大臣得行三年丧服阕还职忠因此上言孝宣皇帝旧令人从军屯及给事县官者大父母死未满三月皆勿徭令得葬送请依此制太后从之至建光中尚书令祝讽尚书孟布等奏以为孝文皇帝定约礼之制光武皇帝絶告宁之典贻则万世诚不可改宜复建武故事忠上疏曰臣闻之孝经始扵爱亲终扵哀戚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尊卑贵贱其义一也夫父母扵子同气异息一体而分三年乃免扵怀抱先圣缘人情而着其节制服二十五月是以春秋臣有大丧君三年不呼其门闵子虽要绖服事以赴公难退而致位以究私恩故称君使之非也臣行之礼也周室陵迟礼制不序蓼莪之人作诗自伤曰缾之罄矣维罍之耻言已不得终竟子道者亦上之耻也髙祖受命萧何创制大臣有宁吿之科合扵致忧之义建武之初新承大乱凡诸国政多趣简易大臣既不得吿宁而羣司营禄念私鲜循三年之丧以报顾复之恩者礼义之方实为雕损大汉之兴虽承衰敝而先王之制稍以施行故借田之耕起扵孝文孝防之贡发扵孝武郊社之礼定扵元成三雍之序备扵显宗大臣终丧成乎陛下圣功美业靡以尚兹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扵掌臣愿陛下登高北望以甘陵之思揆度臣子之心则海内咸得其所宦竖不便之竟寝忠奏而从讽布议遂着扵令

干学案从来营私竞进之徒凡事之不便扵已者辄引祖制援旧例以駮其説一人倡之千人和之颇足乱人主听闻不知一时所定未善后世子孙从而更之以归扵善是祖宗所深慰也有何嫌乎故凡典礼所闗当一以先王之礼人心之义为断不得惑扵营私竞进者之説

左雄传顺帝时雄为尚书令建言守相长吏非父母丧不得去官

桓帝纪永兴二年二月初听刺史二千石行三年丧服【案从赵岐之言也】

永夀二年正月初听中官得行三年服

延熹二年三月复断刺史二千石行三年丧

赵岐传岐以永兴二年辟司空议二千石得去官行服朝廷从之

荀爽传爽对防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防夫丧亲自尽孝之终也今之公卿及二千石三年之丧不得即去殆非所以増崇孝道也往者孝文劳谦行过乎俭故其遗诏以日易月此当时之宜不可贯之万世古今之制虽有损益而谅闇之礼未尝改移以示天下莫遗其亲今公卿羣僚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传曰丧祭之礼阙则人臣之恩薄背死忘生者众矣曽子曰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春秋传曰上之所为民之归也夫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故加刑罚若上之所为民亦为之又何诛焉昔翟方进以身备宰相而不敢逾制至遭母忧三十六日而除夫失礼之源自上而始古者大丧三年不呼其门所以崇国厚俗笃化之道也事失宜正过勿惮改天下通丧可如旧礼

【袁梦麒曰记言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公羊传曰古者臣有大丧则君三年不呼其门闵子要绖而服事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孔子善之汉兴略因此意以立法故大臣有宁告之科所以崇孝道厚风俗也自文帝遗诏以日易月于是遵以为常薛宣为丞相母死弟修去官行服宣谓修三年服少有行之者兄弟相驳不可修遂竟服繇是兄弟不和逮翟方进为丞相母死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宣方进俱位大臣而所行若此其俗可以见矣然考之宣纪地节四年令民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繇事使得送终尽其子道哀帝令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扬雄传注云汉律不为亲行三年丧不得选举凡此皆详扵士民而略扵百官公卿又何意邪】

【徐天麐曰两汉丧服之制虽不合扵古礼然士大夫至孝出扵天性者未尝不服三年之丧在西都则公孙原涉河间王良在东京则桓荣韦彪铫期鲍昻及东平王敞东海王臻兄弟皆事亲尽爱送终竭哀二史书之以为罕见所以贬时俗之不能尽其通丧也】

干学案徐天麐所辑东汉防要原采纪传中所言丧制成文兹已据范史备列不复重出其所言公孙原涉诸人见下守礼篇

吴志嘉禾六年正月禁奔丧犯者大辟【详见变古】

晋书武帝纪泰始元年诏诸将吏遭三年丧者遣宁终丧百姓复其徭役

三年三月初令二千石得终三年丧十月听士卒遭父母丧者非在疆埸皆得奔赴

晋书载记后秦姚兴始中诏将帅遭大丧非在疆埸崄要之所皆听奔赴及期乃从王役临戎遭丧听假百日若身为边将家有大变交代未至敢辄去者以擅去官罪罪之

魏书孝文帝纪太和二十年二月诏自非金革皆听终三年丧【案从李彪之言也】

李彪传彪上封事七条其七曰礼云臣有大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此圣人縁情制礼以终孝子之情者也周季陵夷丧礼稍亡是以要绖即戎素冠作刺逮扵虐秦殆皆泯矣汉初军旅屡兴未能遵古至宣帝时民当从军屯者遭大父母父母死未满三月皆弗徭役其朝臣丧制未有定闻至后汉元初中大臣有重忧始得去官终服暨魏武孙刘之世日寻干戈前世礼制复废而不行晋时鸿胪郑黙丧亲固请终服武帝感其孝诚遂着令以为常圣魏之初拨乱反正未遑建终丧之制今四方无虞百姓安逸诚是孝慈道洽礼教兴行之日也然愚臣所怀窃有未尽伏见朝臣丁父忧者假满赴职衣锦乘轩从郊庙之祀鸣玉垂緌同节庆之防伤人子之道亏天地之经愚谓如有遭大父母丧父母丧者皆听终服若无其人有旷庶官者则优防慰谕起令视事但综司出纳敷奏而己国之吉庆一令无预其军戎之警墨衰从役虽愆扵礼事所宜行也如臣之言少有可采愿付有司别为条制髙祖览而善之寻皆施行

周书宣政元年初令遭父母丧者听终制

旧唐书高祖纪武徳二年正月初令文官遭父母丧者听去职 时尚书左丞崔善为奏欲求忠臣必扵孝子比因时多兵革颇遵墨衰之义丁忧之士例从起复无识之辈不复慼容如不糺劾恐伤风化帝从之遂下前诏

唐书崔善为传初天下既定羣臣居丧者皆夺服善为建言其敝武徳二年始许终丧然犹时以权迫不能免如房龄褚遂良者多矣

唐防要武后长安三年正月二十六日敕三年之丧自非从军要籍者不得辄奏请起复

开元十三年车驾将赴东岳太常追孝假音声人从驾华州刺史杨玚奏曰臣窃考经传丧纪有文歴代相因损益无替斯事体大人谁敢违国家孝理天下超迹百王焉可以苴绖之人叶钟磬之乐既伤往教复玷清猷良史见书难为直笔臣职惟宣化期不奉诏上嘉之天宝十三载诏左降官遭父母丧者听归

代宗广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敕三年之丧谓之达礼自非金革不可从权其文官自今已后并许终制一切不得辄有奏闻

宣宗大中五年八月宰臣奏伏以通丧三年臣庶一致金革无避军旅从权近日诸使及诸道多奏请与人吏职掌官并进奏官等起复因循既久讹转深非唯大启幸门实亦颇紊朝典臣等商量自今已后除特敕及翰林并军职外其诸司诸使人吏职掌官并诸道进奏官并不在更请起复授官限其间或要籍驱使官任准旧例举追署职令勾当公事待服阕日即住依前奏官从之

五代防要晋清泰二年十月中书门下奏奉长兴二年四月五日敕朝臣居丧终制委御史台具名申奏诸道幕府职事除丧后宜行恩命州县官才使授官及到任一考前丁忧服阕并与除授依长定格自有节文应州县官新授及到任一考后丁忧服阕准格取文解南曹磨勘申中书门下当与除授不得经堂陈状从之周广顺三年十一月敕应内外文武臣寮幕职州县官举选人等今后有父母亡没未经迁葬其主家之长不得辄求仕进所由司亦不得申举解送如是卑幼在下者不在此限其合赴举选者或是葬事礼毕或是卑幼在下勒所由扵家状内具言不得调冒宜令御史台廵及逐处长吏本司长官所由司觉察纠举犯者必行典法如是不切觉察縦任调冒罪在纠举之司其中有兵戈阻缩或是朝廷特恩除拜起复追征及内外官军职员并不拘此例所有敕前见任职官及今年举选人不在纠举之例

宋史太宗纪雍熙二年十一月辛夘诏在官丁父母忧者并放离任

李焘长编雍熙二年十一月诏自今京官幕职州县官有丁父母忧者并放离任常参官奏闻待报然其后亦颇有特追出者

礼志真宗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又诏川陜广南福建路官丁忧不得离任既受代而丧制未毕者许其终制寻令川陜官除州军长吏奏裁余并许解官

大中祥符九年殿中侍御史张廓言京朝官丁父母忧者多因陈乞与免持服且忠孝恩义士所执守一悖扵礼其何能立今执事盈庭各务简易况无金革之事中外之官不阙不可习以为例望自后并依典礼三年服满得赴朝请

仁宗天禧元年刘判流内铨请京朝官遭父母忧官司毋得奏留故事当起复者如旧因诏益梓利夔路长吏仍旧奏裁余乞免持服者论其罪

神宗熙宁四年诏宗室率府副率以上遭父母丧及适孙承重并解官行服

【王栐燕翼诒谋录国初士大夫往往久任亦罕送迎小官到罢多芑屦策杖以行妇女乘驴已为过矣不幸丁忧解官多流落不能归咸平二年三月甲戌诏川陜广南福建路官丁忧不得离任圣主端居九重而思虑至此则从宦逺方者不至扵畏惮而不敢往祖宗仁厚之泽大抵如此其后以川陕距京师不甚逺至景徳二年三月复听川陜官丁忧唯长吏奏裁】

干学案丁忧解任自是正礼从宦逺方者即无斧资宁得不奔丧宋初之不许解任此乃陋制反称为祖宗之仁政乎若以不许奔丧为仁政则许其奔丧者皆苛政矣栐之持论如此何其陋也

元史元统二年诏蒙古色目人行父母丧

大徳元年议云南官员如遇祖父母父母丧葬其家在中原者并听解任奔赴 五年枢宻院臣议军官宜限以六月越限日以他人代之期年后授以他职

天歴二年诏官吏丁忧依本俗蒙古色目仿效汉人者不用部议蒙古色目人愿丁父母忧者听

陈思谦传至顺初思谦为监察御史时有官居丧者往往夺情起复思谦言三年之丧谓之达礼自非金革不可从权遂着扵令

何乔新史论元监察御史陈思谦言内外官非文武全才出处系天下安危能拯金革之难者不许夺情起复从之论曰三年之丧先王因人情而为之节文贤者不敢过愚者不敢不及恶有亲丧未终释苴绖之惨而缨弁冕之华哉不幸遭时多艰迫扵君命亦当深度其宜而处之疆圉孔棘则墨衰以从戎事可也宗社将倾则抑哀以纾国难可也舍是则守经而已矣自汉以来有夺情起复之制扵是张九龄起复而为相矣马光祖起复而兴兵矣张茂昭起复而尚主矣士大夫玩常习故不以为非其恳辞不起如冨弼刘珙者葢不多见焉况至有元典礼荡然亲存无省觐之期亲没无丁忧之制而忘哀作乐食稻衣锦者接踵扵时宜夫陈思谦言此以警有位者也嗟夫三年之丧未足以报其亲也三年之丧犹不遂服则视其亲犹路人耳士君子遭亲之丧而有起复之命则必外度其时曰国有门庭之寇欤朝有睥睨之奸欤宗社有杌之患欤无是三者虽有君命不敢从也又必内度诸己曰吾之徳足以尊主庇民欤吾之材足以靖难遏乱欤吾之出处足以系天下安危欤无是三者虽当其时不可起也外不度其时内不度诸己而冒金革之名以私利禄之实是乌鸟之不若者岂非先王之罪人哉

乌克逊良桢传后至元中良桢复为监察御史上言国俗父母死无忧制夫纲常皆出扵天而不可变议法之吏乃言国人不拘此例诸国人各从本俗是汉南人当守纲常国人诸国人不必守纲常也名曰优之实则陷之外若尊之内实侮之推其本心所以待国人者不若汉南人之厚也请下礼官有司及右科进士在朝者防议自天子至扵庶人皆从礼制以成列圣未遑之典眀万世不易之道

眀太祖实录洪武八年五月戊辰诏百官闻父母丧者不待报许即去官时北平按察司佥事吕本言近制士大夫出仕在外闻父母之丧必待移文原籍审覈俟其还报然后奔丧臣窃以为中外官吏去乡或一二千里防万余里及其文移往复近者弥月逺者半年为人子者衔哀待报比还家则殡葬已毕岂惟莫覩父母容体虽棺柩亦有不及见者若此之类深可怜悯臣请自今官吏若遇亲丧许令其家属陈扵官移文任所令其奔赴然后覈实庶人子得尽送终之礼而朝廷孝理之道彰矣

吾学编景帝景泰四年吏科都给事中林聦等言高皇帝创制立法父母之丧皆斩衰三年冒丧有禁匿丧有罚所以扶植纲常维持世教至矣近来边事宁谧在外方面等官已有定例不许夺情而在京官员或有夺情者恐遂成故事必至贪恋名爵不顾亷耻子道既亏臣节安在乞行改正诏嘉纳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

猜你喜欢
  卷十三 本纪十三·赵尔巽
  卷三百四 元豐三年(庚申,1080)·李焘
  卷第一百八十一·胡三省
  卷十八杂纪·何良俊
  第二章 隆盛时代·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佚名
  卷三·王当
  第二九一保领状光绪八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一七○七--二·佚名
  ●绩碑传选集目录·佚名
  卷八十七上·班固
  一五 三星期的练习·邹韬奋
  卷十五·佚名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九·高晋
  李斐英·周诒春
  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三·邵雍

    (郭彧 点校)天津敝居蒙诸公共为成买作诗以谢重谢诸公为买园,买园城里占林泉。七千来步平流水,二十余家争出钱。嘉佑卜居终是僦,熙宁受券遂能专。凤凰楼下新闲客,道德坊中旧散仙。洛浦清风朝满袖,嵩岑皓月夜盈轩。接篱倒戴芰

  • 四集卷二十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二十四古今体七十首【甲午八】阅射六韵阅射门前却自思髫龄曾此沐恩慈【忆十二岁时  皇祖御门引见每 命射於此若连中  慈容则大悦】我朝家法惟弓矢即位躬勤继创垂【即位後未尝废弓矢自壬

  • 提要·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两宋名贤小集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两宋名贤小集三百八十卷旧本题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思有寳刻丛编世隆有北轩笔记并已着録是编所录宋人诗集始于杨亿终于潘音凡一百五十七家有

  •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序·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序粤考有虞氏施采作绘而绘事以起周礼冬官爰有设色之工典画缋之职传所称火龙黼黻昭其文三辰旗旗昭其明者是也至汉世图写功臣用示褒异则又人物之肖象粲然着见於史册者矣嗣是工绘事者日衆自

  • 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二百十·外国三·张廷玉

        ◎外国三   ○日本   日本,古倭奴国。唐咸亨初,改日本,以近东海日出而名也。地环海,惟东北限大山,有五畿、七道、三岛,共一百十五州,统五百八十七郡。其小国数十,皆服属焉。国小者百里,大不过五百里。户小

  • ◎七十六号的刽子手夏仲明·佚名

    上海人都知道“七十六号”里的狠手,除了李士群之外,要算吴世保、张国震、夏仲明了,尤其夏仲明,作恶时间最久。他是“七十六号”开山祖,一直到曰本人投降,伪==倒台,他还在无法无天的和地下工作同志们作对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三·纪昀

    列传宋 【四十七】○宋四十七欧阳修【发棐】 刘敞【攽奉世】曾巩【肇】欧阳修刘敞曾巩△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宋兴且百年 而文

  • 卷七十三·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七十三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白起者郿人也【正义郿音眉岐州县】

  • 卷十四 职官志二·黄遵宪

    维新以来,设官分职废置纷纭,若各官省所隶之局,因革损益随时变更,尤不可胜载。今专就明治十四年冬现有之官分条胪举,其仿照西法、为旧制所无者特加详焉。太政官孝德帝时始置左、右大臣,寻设八省百官,以规樵唐制。天智登极始置

  • 拓跋屈传·李延寿

    拓跋屈是文安公拓跋泥的儿子,他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明元帝时,在门下省办事,进出传送诏书命令。他本性聪明机灵,善于奏事,每次都和皇帝想法相同,被赐爵为元城侯,加功劳将军,和南平公长孙嵩、白马侯崔宏等一起判决案件和诉讼。明

  • 卷二十四·叶隆礼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二十四宋王曾行程録【按王曾富弼二人行程録皆其奉使至辽所作乃宋人之辞且途中见闻亦多未能核实未可尽据然辽史地理志已引王曾录为证今姑仍原本存之以资参考云】初宋使止达幽州後至中

  • 提要·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五春秋集義       春秋類提要【臣】等謹案春秋集義五十卷綱領三卷宋李明復撰明復亦名俞字伯勇始末無考據魏了翁序知為合陽人嘉定中太學生而是書首行題校正李上舍經進春秋集義次行又

  • 第一卷·佚名

    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补陀洛山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宫殿中。其殿纯以无量大宝上妙珍奇。间杂成饰。众宝交彻出大光焰。半月满月宝铎金铃。宝珠璎珞处处悬列。微风吹动皆演法音。宝盖幢幡奇花杂

  • 慈悲道场忏法 第六卷·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六卷解怨结之余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先向四生六道忏身恶业。经言。有身则苦生。无身则苦灭。而此身者众苦之本。三途剧报皆由身得。未见他作我受我作他受。自作其因。自受其果。若一业成罪无边际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八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八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第三弃盖中文义同前。于中初文列数。释名辨异。举譬引证等文。并可见。婆沙四十八云。此五盖中三事各立。谓贪嗔疑。二事共立。谓睡眠掉悔。俱舍云。食治用同故。贪以

  • 卷第一(天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一(天字号) 甲子(周康王二年起)己丑(周昭王元年)癸亥(周昭王三十五年止) 周姬姓。起武王己卯。止赧王乙巳。三十七主。合八百六十七年。世尊乃第四主昭王二十六年示生。故今断自昭王甲寅起 世尊生时。

  • 乾隆福州府志·徐景熹

    清徐景熹修,鲁曾煜纂。七十六卷,首一卷。分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城池、山川、水利、乡都、津梁、田赋、学校、军制、海防、坛庙、寺观、古迹、公署、第宅园亭、冢墓、风俗、物产、封爵、职官、选举、名宦、人物、流

  •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丹波元坚

    《金匮要略》研究性著作。又名《金匮要略述义》、《金匮述义》。3卷。日本丹波元坚(亦柔)撰于1894年。作者此编,意在补充其父丹波元简《金匮要略辑义》采辑《金匮》各家注文在阐释仲景原文精义方面间有缺漏或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