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宗镜录

凡一○○卷。又作宗鉴录、心镜录。永明延寿着,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所谓‘禅尊达摩,教尊贤首’为其中心思想,为昭示禅教一致之修禅要文集。全书分为标宗章、问答章、引证章等三部分。第一部分标宗章,为总论概说,占第一卷之大半。第二部分问答章,自卷一后半至卷九十三,讨论关于心与教禅诸宗之异同问题。第三部分引证章,自卷九十四至卷末,引证三百余处经文以强调第二部分之论述。书成之后并未流通,至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始有木刻本流行。以后有改订版出现,明末刻印嘉兴藏时,智旭重新删定改订本。至清代,续有节本出现。

《宗镜录》全部章节目录

(1)宗镜录序
(2)宗镜录卷第一
(3)宗镜录卷第二
(4)宗镜录卷第三
(5)宗镜录卷第四
(6)宗镜录卷第五
(7)宗镜录卷第六
(8)宗镜录卷第七
(9)宗镜录卷第八
(10)宗镜录卷第九
(11)宗镜录卷第十
(12)宗镜录卷第十一
(13)宗镜录卷第十二
(14)宗镜录卷第十三
(15)宗镜录卷第十四
(16)宗镜录卷第十五
(17)宗镜录卷第十六
(18)宗镜录卷第十七
(19)宗镜录卷第十八
(20)宗镜录卷第十九
(21)宗镜录卷第二十
(22)宗镜录卷第二十一
(23)宗镜录卷第二十二
(24)宗镜录卷第二十三
(25)宗镜录卷第二十四
(26)宗镜录卷第二十五
(27)宗镜录卷第二十六
(28)宗镜录卷第二十七
(29)宗镜录卷第二十八
(30)宗镜录卷第二十九
(31)宗镜录卷第三十
(32)宗镜录卷第三十一
(33)宗镜录卷第三十二
(34)宗镜录卷第三十三
(35)宗镜录卷第三十四
(36)宗镜录卷第三十五
(37)宗镜录卷第三十六
(38)宗镜录卷第三十七
(39)宗镜录卷第三十八
(40)宗镜录卷第三十九
(41)宗镜录卷第四十
(42)宗镜录卷第四十一
(43)宗镜录卷第四十二
(44)宗镜录卷第四十三
(45)宗镜录卷第四十四
(46)宗镜录卷第四十五
(47)宗镜录卷第四十六
(48)宗镜录卷第四十七
(49)宗镜录卷第四十八
(50)宗镜录卷第四十九
(51)宗镜录卷第五十
(52)宗镜录卷第五十一
(53)宗镜录卷第五十二
(54)宗镜录卷第五十三
(55)宗镜录卷第五十四
(56)宗镜录卷第五十五
(57)宗镜录卷第五十六
(58)宗镜录卷第五十七
(59)宗镜录卷第五十八
(60)宗镜录卷第五十九
(61)宗镜录卷第六十
(62)宗镜录卷第六十一
(63)宗镜录卷第六十二
(64)宗镜录卷第六十三
(65)宗镜录卷第六十四
(66)宗镜录卷第六十五
(67)宗镜录卷第六十六
(68)宗镜录卷第六十七
(69)宗镜录卷第六十八
(70)宗镜录卷第六十九
(71)宗镜录卷第七十
(72)宗镜录卷第七十一
(73)宗镜录卷第七十二
(74)宗镜录卷第七十三
(75)宗镜录卷第七十四
(76)宗镜录卷第七十五
(77)宗镜录卷第七十六
(78)宗镜录卷第七十七
(79)宗镜录卷第七十八
(80)宗镜录卷第七十九
(81)宗镜录卷第八十
(82)宗镜录卷第八十一
(83)宗镜录卷第八十二
(84)宗镜录卷第八十三
(85)宗镜录卷第八十五
(86)宗镜录卷第八十四
(87)宗镜录卷第八十六
(88)宗镜录卷第八十七
(89)宗镜录卷第八十八
(90)宗镜录卷第八十九
(91)宗镜录卷第九十
(92)宗镜录卷第九十一
(93)宗镜录卷第九十二
(94)宗镜录卷第九十三
(95)宗镜录卷第九十四
(96)宗镜录卷第九十五
(97)宗镜录卷第九十六
(98)宗镜录卷第九十七
(99)宗镜录卷第九十八
(100)宗镜录卷第九十九
(101)宗镜录卷第一百

猜你喜欢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佚名
  见正经·佚名
  诸德福田经·佚名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佚名
  般舟赞·善导
  圣最胜陀罗尼经·佚名
  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佚名
  造塔延命功德经·佚名
  辩中边论颂·佚名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佚名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知讷
  舍利弗陀罗尼经·佚名
  传法正宗论·契嵩
  观音经持验记·周克复
  印度佛教史·多罗那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褚生·唐圭璋

      褚生,德祐时太学生。   百字令   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鹃促归期,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绕栏红药,韵华留此孤主。   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乐事赏心磨灭尽,忽

  • 第一折·郑廷玉

    (外扮灵派侯,领鬼力上,诗云)赫奕丹青庙貌隆,天分五岳镇西东。时人不识阴功大,但看香烟散满空。吾神乃东岳殿前灵派侯是也。想东岳泰山者,乃群仙之祖,万峰之尊,天地之孙,神灵之祚,在于兖州地方。古有金轮皇帝,妻乃弥轮仙女,夜梦吞

  • 卷七十七·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七十七    宋 陈起 编许棐梅屋稿 已亥至癸卯诗不满二十首甲辰一春却得四十余篇疑诗之多寡迟速似有数也天或夀予予诗之数固不止此然当以贪多务速为戒梅屋许棐题 兰花 竹底松根惯寂寥肯

  • 卷二百三十七上·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三十七上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七上 雅琥 寄南台御史达兼善 白沟秋水帝城边晓发河南使者船契濶山川将万里飘零岁月又三年云间快覩冥冥凤海上愁看跕跕鸢经

  • 卷三·佚名

    台湾诗钞卷三弘历赵翼陈寿祺弘历弘历,姓爱新觉罗氏,即清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庙号高宗。在位时,征伐无宁晷,有初定金川、初定准噶尔、再定准噶尔、平定回部、再定两金川、平定台湾、平定缅甸、平定安南、初定廓尔喀及再定廓尔

  • 竹斋集传·王冕

    竹斋集传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聼诸生诵书聼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聼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九十一·佚名

    万历三十一年十二月壬午朔奉差御史孔贞一等<锍-釒>请勘合上以奸贼未得未许出差辅臣已遵旨拟票因言外差缺人废事甚多即捕奸一事亦外差所宜并力者城差若缺需次新授之官亦可充员遂以两票上○辅臣以 福王婚礼纳徵发册

  • 第十九册 天命六年三月·佚名

    第十九册 天命六年三月三月初十日,发兵。十一日夜半 有青白气,自西向东,由月晕以北出,称至月晕以南消。是晚,明侦卒知我兵至,遂举烽火告警,至掌灯时,沈阳城人得知。是夜已过,十二日晨辰进,我兵至沈阳,於城东七里外河北岸立木城

  • 序言(唐德刚)·李宗仁

    这本书是李宗仁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事业的最完备的记录,又是李氏一生各阶段心路历程的最忠实的写照。 这本书也是我个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费力最大、遭遇困难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书。 李宗仁先生用了

  • 卷一百四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四十四刑部十九囚人罪名二【弘治十年定】凌迟处死谋反及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谋杀祖父母父母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已杀者奴婢及雇工人谋杀家长及家长之期亲外祖父母已杀者罪与

  • 思辨録辑要卷九·陆世仪

    修齐类鉴明王先生曰人处末世功名心须是放淡予问何以能淡曰只是安个命字予曰命字上须再加个义字功名亦人所不可无须是实实有个自得处方能淡得所谓内重则外轻也不是学而时习之有朋自逺方来如何说人不知而不愠君子疾没世

  • 卷九十三·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九十三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四十一昭公元年考异足利本经公子比出奔晋公子上有楚字永怀堂同令尹命太宰伯氏犂对曰正误氏当作州 非所害也我将信以为本我作武宋板永怀堂同

  • 齐大饥(1)·戴圣

    ——做人不食嗟来之食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2)。有饿者蒙袂辑屦(3),贸贸然来(4)。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6

  • 卷第十四·道原

    景德传灯录第十四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法嗣第一世一人南岳石头希迁大师(一人见录)第二世二十一人南岳石头希迁大师法嗣二十一人荆州天皇寺道悟禅师京兆尸利禅师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潭州招提寺慧朗禅

  • 解脱道论 第一卷·佚名

    解脱道论 第一卷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因缘品第一礼世尊应供正遍知戒定智慧  无上解脱  随觉此法有称瞿昙若人脱众难已得离诸着。成就于胜分心。畏生老死。乐善乐解脱。令到涅槃乐

  • 毗尼母经卷第六·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若有比丘欲舍房余行。应先扫除房内涂治令净。擗叠敷具。以床远壁。安敷具床上。好者著下恶者覆上。二种敷具如上应广知。去时应白和尚阿阇梨。若听应去。不听当住。若过十腊有胜法事必能

  • 太上赤文洞神三箓·陶弘景

    萧梁陶弘景集,唐李淳风注。述符咒印召神、治病、神通诸术。

  •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佚名

    梵名Sarva -buddha^n%gavati^-dha^ran!i^ 。全一卷。又称诸佛集会经。唐代提云般若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记述佛陀怜悯众生怖惧生死,而于恒伽河畔集十方诸佛,共说息灾延命之咒及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