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宗镜录卷第九十九

夫制论释经。傍申佛意。或法身大士。垂迹阐助化之门。或得旨高人。依教弘法施之道。乃至义疏章钞。铭诀赞序等。与宗镜相应者。皆当引证。是以众生言论。悉法界之所流。外道经书。尽诸佛之所说。

大智度论云。论法入佛心中。唯一寂灭。一三昧门。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亦如得蜜蜂王。余蜂尽摄。又颂云。佛法相虽空。亦复不断灭。虽生亦非常。诸行业不失。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

毗婆沙论云。善觉长者。为那伽。说四韦陀典曰。若人心生而不起。若人心起而不灭。心起而起。心灭而灭。又云。若离初发心。则不成无上道。所以云。一切功德。皆在初心。

大乘摄论云。问。何以故。此识取此识为境。答。无有法能取余法。虽不能取。此识。变生。显现如尘。譬如依面见面。谓我见影。此影显现。相似异面。

显扬论云。由所依所缘力而得建立。由所依力者。谓立眼识。乃至意识。由所缘力者。谓立色识。乃至法识。青识黄识。乃至苦识乐识。

发菩提心论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虽如是观心心数法生灭散坏。而常不舍聚集善根助菩提法。是名菩萨观三世方便。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云。如契经等法。如理作意。发三摩地。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知影像。观此影像。不异定心。依此影像。舍外境想。唯定观察。自想影像。尔时菩萨。了知诸法唯自心故。内住其心。知一切种。所取境界。皆无所有。所取无故。一切能取亦非真实。故次了知。能取非有。次复于内。舍离所得二种自性。证无所得。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说偈云。菩萨依静定。观心所现影。舍离外尘想。唯定观自想。如是内安心。知所取非有。次观能取空。后触二无得。依者。谓转依。舍离一切粗重。得清净转依。故十二门论偈云。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释曰。故知万法。从心所生。皆无自性。所依之心尚空。能依之法何有。

入大乘论云。若离众生。则无有得菩提道者。从众生界。出生一切诸佛菩提。如尊者龙树所说偈云。不从虚空有。亦非地种生。但从烦恼中。而证成菩提。故知从心证道。不假他缘。能成无师自然之智。

俱舍论云。眼所现见。名为所见。从他传闻。名为所闻。自运己心。诸所思构名为所觉。自内所受。及自所证。名为所知。

佛地论云。现见虚空。虽与种种色相相应。而无诸色种种相故。如烟雾等共相应故。有时见空有种种相。由虚妄分别力故。但见烟等有种种相。非见虚空。以虚空性。不可见故。乃至心净法界。离名言故。一切名言。皆用分别所起为境。然诸法教。亦不唐捐。是证法界展转因故。如见字书。解所说义。由此法教。是诸如来大悲所流。能展转说。离言说义。如以众彩。彩画虚空。甚为希有。若以言说。说离言义。复过于彼。

般若论云。须菩提言。如来无所说。此义云何。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谓佛所说。但是传述古佛之教。非自制作。释曰。故知此法。过去佛已说。今佛现说。未来佛当说。所以一佛说时。十方佛同证。乃至智慧刹土。真俗等法。凡圣等性。皆同无二。以唯共一心故。终无异旨。如华严经佛不思议品。一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二行自在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悉能善说授记言辞。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能随顺众生心念。令其意满。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能现觉一切诸法。演说其义。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能具足去来今世。诸佛智慧。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刹那。即一刹那。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刹。入一佛刹。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语。即一佛语。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诸佛。与其所化一切众生。体性平等。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世法。及诸佛法。性无差别。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诸佛。所有善根。同一善根。决定无二。是为十。又信心铭云。要急相应。唯言不二。可成坚信。永断纤疑。则宗镜之文。传光不朽矣。

广百论云。觉慧等诸心心法。非随实有诸法转变。但随串习成熟种子。及心所现众缘势力。变生种种境界差别。外道等。随其自心。变生种种诸法性相。若法性相是实有者。岂可如是随心转变。诸有智者。不应许彼所执现在实法有生。以必不从去来二世。更无第三可从生故。灭必随生。生既非有。灭亦定无。乃至三世行。皆相待立。如长短等。何有实性。又颂云。眼中无色识。识中无色眼。色内二俱无。何能令见色。依他起性。即是心心法。从缘起时。变似种种相名等尘。应知有心心法。但无心外所执诸尘。云何定知。诸法唯识故。佛告善现。无毛端量实物可依。

宝藏论云。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谓玄玄。巧出紫微之表。用在虚无之间。端化不动。独而无双。声出妙响。色吐华容。穷观无所。寄号空空。唯留其声。不见其形。唯留其功。不见其容。幽显朗照。物理玄通。森罗宝印。万像真宗。乃至其宝也。焕焕煌煌。朗照十方。隐寂无物。圆应堂堂。应声应色。应阴应阳。奇物无根。妙用常存。眴目不见。侧耳不闻。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为也圣。其用也灵。可谓大道之真精。其精甚灵。万有之因。凝然常住。与道同伦。故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任用森罗。其名曰圣。

释摩诃衍论云。一切诸法一心量。无心外法。以无心外法故。岂一心法与一心法作障碍事。亦一心法与一心法作解脱事。无有障碍。无有解脱。一心之法。一即是心。心即是一。无一别心。无心别一。一切诸法。平等一味。一相无相。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

宝生论偈云。微笑降伏大魔军。明智觉了除众欲。于此大乘能善住。深识爱原唯自心。

宝性论偈云。如空遍一切。而空无分别。自性无垢心。亦遍无分别。

金刚三昧论云。一切心相。本来无本。本无本处。空寂无生。若心无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善男子。无相之心。无心无我。一切法相。亦复如是者。一切心相。种子为本。求此本种。永无所得。若是现在。则与果俱。无本末异。如牛两角。若已过去。则无作因。无体性故。犹如兔角。如是道理。本来法尔。故言本来无本。又生灭心生。必依本处。本处既无。则不得生。当知心相本来无生。故言空寂无生。所入空寂。即是一心。一切所依。名之为地。故言即入空寂之心地。

分别功德论云。有论沙门。行诸禅观。或在冢间。或在树下。时在冢间。观于死尸。夜见饿鬼打一死尸。沙门问曰。何以打此死尸耶。答曰。此死尸困我如是。是以打之。道人曰。何以不打汝心。打此死尸。当复何益也。于须臾顷。复有一天。以天曼陀罗华。散一臭尸。沙门问曰。何为散华此臭尸耶。答曰。由我此尸。得生天上。此尸即是我之善友。故来散华。报往昔恩。道人答曰。何以不散华汝心中。乃散臭尸。夫为善恶之本。皆心所为。乃舍本求末耶。

思益论云。不见一切诸法。是菩提相。不证一法。而证诸法。是故说为应正遍知。

金刚论云。教中譬如星宿。为日所映。有而不现。能见心法。亦复如是。释曰。此有二解。一若迷心为境。如日烁眼光。入室不见自物。如被外境所换。不见自心。亦复如是。二若以悟境是心。则万法如星宿。一心如日光。心光遍烁时。无法可披露。

法性论云。盖闻之先觉曰。体空入寂。莫先于见法。寻法穷原。莫妙于得性。得性则照本。照本则达自然。达自然见缘起。见缘起斯见法也。将穷其原。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唯心法乎。心法者。神明之营魄。精识之丹誉。其运转也。弥纶于万行。其感物也。会通于群数。统极而言。则无不在矣。

显性论云。一念见性者。见性是凡圣之本体。普遍一切。而不为一切之所倾动。在染不染。而能辩染。在净不净。而能辩净。其性不在一切法。而能遍一切法。若观一法。即不见性。若不观一法。亦不见性。其性不在观。不在不观。于一众生身中见心性时。一切众生悉皆见。于一微尘中。见心性时。一切微尘悉皆见。以性遍凡圣善恶故。凡处彻圣处。圣处彻凡处。善恶相彻。本性自尔。以一切法。并不得取。并不可舍。性相自尔。自性净故。终日说不得一说。终日闻不得一闻。终日见不得一见。终日知不得一知。并非凡圣之所安立。是故经云。若我出世及不出世。此法常然。

显宗论云。我此禅门一乘妙旨。以无念为宗。无住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念想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能见。真如无念。念者即念真如。实相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槃。无行而行。能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常求无念。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槃。般若无见。能见涅槃。涅槃无生。能生般若。西天诸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

显正论云。问。欲显何义。名为显正。答。欲显明一切众生本原清净无生心体。即是诸佛之正性也。所以者何。一切万法。心为其本。然其心性。都无所依。体自圆融。不碍万法。虽应现万法。而性自常真。无住无依。不可取舍。

胜天王经云。清净心性。为诸法本。自性无本。虚妄烦恼。皆从邪念颠倒而生。当知此心。即是最胜清净第一义谛。一切诸佛证知所归。问曰。定以何法为心体。答曰。不应求心之定体。何以故。心非所缘。无无相故。亦云非能所。绝相待故。体不可染。性常净故。非合非散。自性离故。不碍缘起。性虚融故。不可说示。名字空故。诸法虚净。缘相离故。灵照不竭。用无尽故。果报不同。作业异故。因果宛然。不断绝故。亦非真实。业性如幻故。又不断绝。现施为故。亦不可取。毕竟空故。诸法平等。一相如故。境智无差。离分别故。万法即空。性无生故。是以一切分别。不离自心。一切诸境。不离名相。若了万法。不了自心。分别无由能绝。乃至楞伽经云。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彼心者。即取相所得心也。一乘者。即离相清净无生心也。此心悉能包含运载一切诸法。故名一乘。

法苑珠林云。夫拥其流者。未若杜其源。扬其汤者。未若扑其火。何者。源出于水。源未杜而水不穷。火沸于汤。火未扑而汤讵息。故有杜源之客。不拥流而自干。扑火之人。不扬汤而自止。故知心为源。境为流。不察本心源。但随诸法转。意如火。事如汤。不制自意地。唯从境界流。斯皆失本迷。源随流徇末。若能顿明意地。直了心源。不求脱于诸尘。不系缚于一法。可谓究末遇本。寻流得源矣。遂乃无功而自办。无作而自成。显此一心。万法如镜。

归心论云。夫论心性者。若别说。一一生佛。皆以法界为身。一一摩耶胎内。亦如是。广狭皆等。不相妨碍。若总说。一一生佛。同在胎内。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互隐互显。互存互夺。重重互现。皆不思议法界。说时不增。不说时不减。性海如是。岂可言尽不尽耶。

六妙门云。此为大根人善识法要。不由次第。悬照诸法之原。所谓众生心也。一切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观心性。不得心原。即知万法皆无根本。

顿教五位门云。第一识心者。语是心。见是心。闻是心。觉是心。知是心。此是第一悟。一一能知。如许多心。皆是一心。一心能遍一切处。第一知身。同无情。身不知痛痒。好恶。一切皆是心。不干身事。心能作人畜。心能作鱼鸟。第三破四大身。身即是空。空即是无生。空无内外中间。离一切相。第四破五阴。色阴若有。四阴不虚。色阴若无。四阴何有。第五见性成佛。湛然常住。

十住经序云。以灵照故。统名一心。以所缘故。总号一法。若夫名随数变。则浩然无际。统以心法。则未始非二。

十二门论序云。论之者。欲以穷其心原。尽其至理也。若一理之不尽。则众异纷然。有惑趣之乖。一原之不穷。则众途扶疏。有殊致之迹。殊致之不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忧也。

般若灯论序云。始夫万物非有。一心如幻。心如幻故。虽动而恒寂。物非有故。虽起而无生。是以圣人说如幻之心。鉴非有之物。了物非物。则物物性空。知心无心。则心心体寂。达观之士。得其会归。而忘其所寄。于是分别戏论。不待遣而自除。无得观门。弗假修而已入。荡荡焉。不出不在。无住无依者也。

华严论云。犹如大海有清净德。而能影现七金山等。众生心海。影现六道四生。分明显现山河大地。色空明闇等。

缘生论云。元是一心。积为三界。凡则迷而起妄。圣则悟以通真。

陀罗尼三昧法门偈云。是法法中高。犹如须弥山。是法法中海。众源所共归。是法法中明。犹如星中月。是法法中灯。能破无边闇。是法法中地。荷载遍十方。是法法中母。出生诸佛种。

法华演秘云。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炉。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若开权显实一切唯心者。亦先融为本。事事无碍也。重重交映。如地狱苦报。身各自遍。难思妙事。本自如此。佛佛自觉。众生不知。今解。此知。即众生心是佛智也。即事玄妙。入心成观。

法华玄赞疏云。如经中说。一时者。即是唯识时。说听二徒心识之上。变作三时相状而起。实是现在。随心分限。变作短长。事绪终讫。总名一时。如梦所见。谓有多生。觉位唯心。都无实境。听者心变三世亦尔。唯意所缘。是。不相应行蕴法界法处所摄。此言一时。一则不定约刹那。二则不定约相续。三则不定约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等。四则不定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名为一时。但是听者根熟。感佛为说。说者慈悲。应机为谈。说听事讫。总名为一时。不定约刹那等者。听法之徒。根器或钝。说时虽短。听解时长。或说者时长。听者亦久。于一刹那。犹未能解。故非刹那。亦不定约相续者。犹能说者得陀罗尼。说一字义。一切皆了。或能听者得净耳意。闻一字时。一切能解。故非相续。由于一会听者。根机有利有钝。如来神力。或延短念为长劫。或促多劫为短念。亦不定故。总约说听究竟名时。亦不定约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者。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长短暄寒。近远昼夜。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故。又除已下。上诸天等。无此四时及八时等。经拟上地诸方流通。若说四时等。流行不遍故。亦不定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者。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道已来。近远各不同故。释曰。上所说不定约刹那时。及相续时。与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等。及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名为一时者。以长短不定。前后无凭。但说唯心之一时。可为定量。无诸过失。事理相当。既亡去取之情。又绝断常之见。不唯一时作唯识解。实乃万义皆归一心。则称可教宗。深谐秘旨。能开正见。永灭群疑。所以经云。一切诸法。以实际为定量。又云。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故知但说大无过。夫言大乘者。即是一心之乘。乘是运载义。若论运载。岂越心耶。又夫不识心人。若听法看经。但随名相。不得经旨。如僧崖云。今闻经语。句句与心相应。又释法聪。因听慧敏法师说法。得自于心。荡然无累。乃至见一切境。亦复如是。若不观心。尽随物转。是故大乘入道安心法云。若以有是为是。有所不是。若以无是为是。则无所不是。一智慧门。入百千智慧门。见柱作柱解。得柱相。不作柱解。观心是柱法。无柱相。是故见柱即得柱法。一切形色。亦复如是。故华严经颂云。世间一切法。但以为心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又古人云。六道群蒙。自此门出。历千劫而不返。一切痛哉。是知因心得道。如出必由户。何所疑乎。

百法钞云。大乘一切。皆是心所变。故离心之外。更无有法。即万般造作。皆不离心。千种起言。岂超心外。

法界观序云。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已来。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唯一真之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令一切众生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而证法界也。乃至故佛身一毛端。则遍一切含一切也。世界尔。众生尔。尘尘尔。念念尔。法法尔。无有一法定有自体而独立者。

提婆传云。提婆菩萨。博识渊览。才辩绝伦。诞名天竺。为诸国所推。所愧以为所不尽者。唯以人不信用其言为忧。其国中有大天。神验。黄金像之。坐身二丈。号曰大自在天。人有求愿。能令现世如意。提婆诣庙求入拜见。主庙者言。天像至神。人有见者。既不敢正视。又令人退后失守百日。汝但诣门求愿。何须见耶。提婆言。若神必能如汝所说。乃从令我见之。若不如是。岂是吾之所欲见耶。时人奇其志气。伏其明正。随入庙者。数千万人。提婆既入。天像挺动其眼。怒目视之。提婆问。天神则神矣。何其小也。当以精灵感人。智德伏物。而假黄金以目。多动玻璃以荧惑。非所望也。即便登梯。凿出其眼。时诸观者。咸有疑意。大自在天。何为一。小婆罗门所困。将无名过其实。理屈其词耶。提婆晓众人言。神明远大。故以近事试我。我得其心。故登金聚。出玻璃。令汝等知神不假质。精不托形。吾既不慢。神亦不辱也。言已而出。即以其夜求诸供备。明日清旦。敬祠天神。提婆先名既重。加以智参。神契。其所发言。声之所及。无不响应。一夜之中。供具精馔。有物必备。大自在天。贯一肉形。数高四丈。左眼枯没。而来在坐。历观供馔。叹未曾有。嘉其德力。能有所致。而告之言。汝得我心。人得我形。汝以心供。人以质馈。知而敬我者。汝畏而诬我者人。汝所供馔。尽善尽美矣。唯无我之所须。能以见与。真上施也。提婆言。神鉴我心。惟命是从。神言。我所乏者左眼。能与我者。便可出之。提婆言。敬如天命。即以左手。出眼与之。天神力故。出而随生。索之不已。从旦终朝。出眼数万。天神赞曰。善哉摩纳。真上施也。欲求何愿。必如汝意。提婆言。我禀明于心。不假外也。唯恨悠悠童蒙。不知信受我言。神赐我愿。必当令我言不虚设。唯此为请。他无所须。神言。必如所难。于是而退。诣寺。受出家法。剃发法服。周游扬化。于天竺大国之都。四衢道中。敷高座。作三论言。一切诸圣中。佛圣最第一。一切诸法中。佛法正第一。一切救世众。佛僧为第一。八方诸论士。有能坏此语者。我当斩首以谢其屈。所以者何。立理不明。是为愚痴。愚痴之头。非我所须。斩以谢屈。甚不惜也。八方论士。既闻此言。亦各来集。而立誓言。我等不如。亦当斩首。愚痴之头。亦所不惜。提婆言。我所修法。仁活万物。要不如者。当剃汝须发。以为弟子。不斩首也。立此要已。各撰名理。建无方论。而与酬酢。智浅情近者。一言便屈。智深情远者。极至二日。则辞理俱匮。即皆下发。如是日日。王家送衣钵。终竟三月。度十余万人。释曰。禀明于心。不假外者。审如斯语。何往不从。故能德动明神。凿大自在天之眼。化谐人意。度十万外道之心。可谓救世良医。度人妙术。不得斯旨。悲愿何成。自利利他。理穷于此。

天台无量寿佛疏云。就一字说者。释论云。所行如所说。所说即是教。如即是理。行即是行。佛即是法身。观即般若。无量寿即解脱。当知即一达三即三达一。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于一字上达无量义。况诸字。况一题。况一经。况一切经耶。故经云。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释云。若不归一心解。安获无限功德。以无量功德。即一心具足。若离心。所见皆不圆满。悉成邪倒。设具行门。皆成分限。

起信疏云。夫真心寥廓。绝言像于筌罤。冲漠希夷。亡境智于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沉。任因缘而起灭。虽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原。静鉴虚凝。未尝乖于业果。故使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分。不舍缘而即真。凡圣一致。其犹波无异水之动。故即水以辩于波。水无异动之湿。故即波以明于水。是则动静交彻。真俗双融。生死涅槃。夷齐同贯。

安乐集云。问。何因一念佛之力。能断一切诸障。答。如经云。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悉皆断灭。亦如有人构取牛羊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若将师子乳一渧投之。直过无难。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

宝藏论注云。实此非彼。实彼非此。鸟迹空文。奇特现矣者。破彼此也。诸法如幻。比鸟迹空文。皆从心生。奇特现矣。又云。光超日月。德越太清。万物无作。一切无名。转变天地。自在纵横者。万物不能自立。人为作名。皆自心起。转变天地。了一切唯心。则万法无累其神明。即所向自由。即自在纵横。

天台涅槃疏云。烦恼与身一时者。除彼所计之一时。若是所解言一时者。此是前后而一时。一时而前后。只于一时义中。说有前后。即烦恼为前。身属于后。何以故。因果无二。色心体一。三道三德。一念无乖。五阴五脱。刹那理等。贵在破执。执已。了性同空。空无前后。如炷与明一时有。要因炷有明。烦恼与身亦然。故知前后一心。一心前后。如是解者。有何差别。只恐心外取法。而自异耳。

杜顺和尚摄境归心真空观云。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论云。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真空义成故。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观。智慧甚深。

唯识序云。离心之境克湮。即识之尘斯在。带数之名攸显。唯识之称兆彰。故得一心之旨。永传而不穷。八识之灯。恒然而无尽。

猜你喜欢
  卷三十三·佚名
  卷第三十七·李通玄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五·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二十·佚名
  卷第三十·道宣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十三·隐元
  佛说十二游经·佚名
  佛说大乘方等要慧经·佚名
  代序 索性做了和尚·李叔同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六·唐慧琳
  第一卷·僧祐
  长老偈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二·澄观
  大唐内典录卷第六·道宣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二·子璇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折·佚名

    (曹操领卒子上,云)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某乃曹操是也。颇奈诸葛亮无礼也,将夏侯惇十万雄兵,在博望城中,用水火尽皆折损,更待干罢。如今俺管通军师病体痊可了也,我已令人请来拜为军师。某与刘玄德交战,有何不可。小校门首觑

  • 卷九十一·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九十一兵部主事陈焯编杨维桢【字亷夫会稽人泰定丁卯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塲盐司狷直寡谐十年不调後迁江西儒学提举未上值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屡招不往又忤达实丞相自苏徙松江主盟词坛东南

  • 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司马迁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彊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 卷之一百八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卷二·吴大廷

    沅陵吴大廷(桐云)八年(己巳),四十六岁(是年,赴陕;旋回闽中。秋,「沅陵吴氏宗谱」成。冬,女孙宝珍生)。正月初三日,成「仪卫轩文集序」一首。初六日申刻,抵茅庵;登山,谒先父、母坟墓。酉刻归家,孙男永绳已牙牙玉立矣;而老屋数椽,渐已颓败

  • 朱升传·张廷玉

    朱升,字允升,休宁人。元末举乡荐,担任池州学正,讲授有法。蕲、黄盗起,弃官隐居石门。多次逃避兵乱,四处流窜,但没有一天荒废学业。太祖攻下徽州,因邓愈推荐,召他询问时务。他回答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颇为赞赏。吴元

  • 卷十九·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十九训臣工一雍正元年癸卯正月癸卯上谕直省主考官尔等俱系皇考选用之人朕谅尔等必能自好是以特简为主考官尔等务秉公考取学问优长之士果能不徇私情声名

  • 卷四·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四宋 徐天麟 撰帝系四皇太子下【杂录下】孝景前三年梁孝王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与梁王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明年汉立太子前七年上废栗太子太后心欲以梁王为嗣大臣及爰

  • 卷二十四·刘因

    <经部,四书类,四书集义精要钦定四库全书四书集义精要卷二十四  元 刘因 撰论语二十阳货二章【性相近也】性即理一语自孔子后惟程子言之此一语即千万世説性之根基理者公共之物不会不善【贺孙】○孟子未尝言气质之

  • 卷三十五·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三十五   宋 王与之 撰典瑞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一人徒十人郑康成曰典瑞若今符玺郎○郑锷曰瑞也器也俱用玉以为之同掌于此名官特曰典瑞者盖器以礼神不忧臣

  • 商书·微子·佚名

    殷既错天命,微子作诰父师、小师。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

  • 卷十八·佚名

    △梵行品第八之四复次善男子,云何复名一切世间所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所谓六念处。何等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善男子,云何念佛。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常不变易具足十

  • 教学品法句经第二(二十有九章)·佚名

    教学品者,导以所行。释己愚闇得见道明。咄哉何为寐,螉螺蚌蠹类。隐弊以不净,迷惑计为身。焉有被斫创,心如婴疾痛。遘于众厄难,而反为用眠。思而不放逸,为仁学仁迹。从是无有忧,常念自灭意。正见学务增,是为世间明。所生福千倍

  •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朱棣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

  • 复徐兆熊先生书·太虚

    展诵来书,论教育若偏重精神或物质之任何一方面,皆足成弊,甚合鄙意。故前此之论教育,于激成欧战之动物教育既不谓然,于压迫当前,求生天国,使犹太、印度沦亡之天神教育,亦不谓然。而所言人伦教育与佛化教育,即为得精神、物质的中

  • 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太虚

    ──二十一年十月在闽南佛学院训词──我年来关于佛教的教育,感觉到只有灭亡的气象,没落的气象,这使我多么底忧惧和失望哟!我个人到没有什么,但我对于你们的将来,又使我不能不为佛教前途寄予期望,来为你们寻找出路。但是、在

  • 卷第三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六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智品第八之二于何位中顿修几智且应思择。何谓为修。谓习善有为令圆满自在。非染无记者无胜爱果故。非善无为者。不在相续故。又无为无果故。已辩修义。本

  • 续玄怪录·李复言

    唐代传奇小说集。系续牛僧儒《玄怪录》之作。宋代亦改名《续幽怪录》。李复言撰。原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5卷,据《郡斋读书志》记载,分仙术、感应等3门,现存南宋刻本4卷,23篇,不分门。《四部丛刊续编》据此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