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宗镜录卷第八十七

夫入道之门。触途咸是。简要。分别。无出四门。今约天台四教。藏通别圆。各有四门入道。前三教四门。广在彼说。今引圆教四门。堪当入道。一有门。二空门。三亦有亦空门。四非有非空门。止观云。圆教四门。妙理顿说。异前藏通二教。圆融无碍。异于别教历别。若有门即假。寄于有以为言端。而此有门亦即三门。一门无量门。无量门一门。非一非四而言一四。此即圆门相也。若有为门。即生死之有。是实相之有。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出法界外。更无法可论。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无二无别。举有。为门端耳。实具一切法。圆通无碍。是名有门。三门亦如是。此门微妙不可思议。岂同藏通拙度而但空。别教不融而隔别。又圆四门皆妙无粗。若有门为法界。摄一切法。况复三门。空门即是法界。摄一切法。况复三门。余二亦如是。法相平等。无复优劣。若尔。无四门之异。但因顺根机。赴缘四说。如四指指一月。月一指四。又如藏通别圆四教。如空中四点。虽四点似别。不出一空。虽四指不同。唯指一月。一有门者。观见思假。即是法界。具足佛法。又诸法即是法性因缘。乃至第一义亦是因缘。大经云。因灭无明。即得炽然三菩提灯。是名有门。二空门者。观幻化见思及一切法。不在因。不属缘。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此即三谛皆空也。三亦空亦有门。幻化见思。虽无真实。分别假名。则不可尽。如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于第一义而不动。善能分别诸法相。亦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芽。无名相中假名相说。乃至佛亦但有名字。是为亦空亦有门。四非空非有门。观幻化见思。即是法性。法性不可思议。非世。故非有。非出世。故非空。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中一切中。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岂有见思而非实法。是名非空非有门。云何一门即是三门。一门尚是一切法。何止三耶。所以者何。观因缘所生法。是初门。一切皆初门。初门即空。一空一切空。即是第二门。此初门即假。一假一切假。即是第三门。此初门即中。一中一切中。即是第四门。初门即是三门。三门即是一门。但举一门为名。虽有四名。理无隔别。即是圆教四门。正是今之所用也。若尔。何用前来种种分别。但凡情闇钝。不说不知。先诱开之。后入正道。法华经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若得此意。终日分别。无所分别。涅槃名为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法华名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大品名为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净名称为瞻卜林。不嗅。余香。华严称为法界。即是此四门意也。故知若了一心。修行。因果圆备。犹如地。万物出生故。犹如海。众宝所聚故。犹如车。能运载故。犹如城。善防护故。是以大涅槃经云。佛言。我为须达说言。长者。心为城主。长者。若不护心。则不护身口。又华严入法界品中。宝眼主城神。眷属围绕。于虚空中而现其身。种种妙物以为严饰。手持无量众色宝华。以散善财。作如是言。善男子。应守护心城。谓不贪一切生死境界。应庄严心城。谓专意趣求如来十力。应净治心城。谓毕竟断除悭嫉谄诳。应清凉心城。谓思惟一切诸法实性。应增长心城。谓成办一切助道之法。应严饰心城。谓造立诸禅解脱宫殿。应照耀心城。谓普入一切诸佛道场。听受般若波罗蜜法。应增益心城。谓普摄一切佛方便道。应坚固心城。谓恒勤修习普贤行愿。应防护心城。谓常专御捍恶友魔军。应廓彻心城。谓开引一切佛智光明。应善补心城。谓听受一切佛所说法。应扶助心城。谓深信一切佛功德海。应广大心城。谓大慈普及一切世间。应善覆心城。谓集众善法以覆其上。应宽广心城。谓大悲哀愍一切众生。应开豁心城。谓悉舍所有随应给施。应密护心城。谓防诸恶欲不令得入。应严肃心城。谓逐诸恶法不令其住。应决定心城。谓集一切智助道之法恒无退转。应安立心城。谓正念三世一切如来。所有境界。应莹彻心城。谓明达一切佛正*轮修多罗中所有法门。种种缘起。应部分心城。谓普晓示一切众生。皆令得见萨婆若道。应住持心城。谓发一切三世如来。诸大愿海。应富贵心城。谓集一切周遍法界。大福德聚。应令心城明了。谓普知众生根欲等法。应令心城自在。谓普摄一切十方法界。应令心城清净。谓正念一切诸佛如来。应知心城自性。谓知一切法皆无有性。应知心城如幻。谓以一切智了诸法性。佛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净修心城。则能积集一切善法。释曰。夫城者。能防外寇。护国安人。坚密牢强。即无众患。况心城须护。密守关津。无令外缘六尘魔贼所侵。内结烦恼奸臣所乱。防非禁恶。常加莹净之功。立德运慈。广备庄严之事。遂得四门无滞。一道常通。力敌大千。威临法界。可以抚提弱丧。摄化无遗。伏外降魔。永固真基矣。华严疏云。城有三义。一防外敌。二养人众。三开门引摄。今言法城。通教理行果。行契理教。则无不俱严故。各有三义。谓了心城之性空。则众惑不入。见恒沙性德。则万行爰增。道无不通。则自他引摄。便能契果。绝百非以成解脱。养众德以全法身。开般若而无不通矣。方显教城无非。养所。诠旨。句句通神。有斯多义。净名疏云。佛法如城。能为行人防非拟敌。故名为城。若护佛法。即是护城。又阴界入法即空。即空之理名涅槃。众生是王。而种性具足恒沙佛法。如城中人物故。立一切众生。即大涅槃。即菩提相。但此妙理。外为天魔外道之所欲坏。内为通别见思之所侵。菩萨为护众生本有涅槃之城。不令妄起诸爱见也。

问。圣人大宝曰位。若无位次。即是天魔外道。既有信入。须假炼磨。于初心方便门中。证解唯识。约教所分。有几位次。

答。有五位门。准识论云。谓具大乘二种性者。略于五位渐次悟入。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种性。方能渐次悟入唯。识乃至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性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性相。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颂曰。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论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剂此。皆是资粮位摄。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习种种胜资粮故。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念彼不起二取现行。此二取言。显二取取。执取能取所取性故。二取习气。名彼随眠。随逐有情眠伏藏识。或随增过。故名随眠。即是所知烦恼障种。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邪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邪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乃至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此位未证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应知亦是解行地摄。乃至所修胜行。谓福及智等。释云。本性住种姓者。未闻正法。但无漏种无始自成。不曾熏习令其增长。名本种姓。性者体也。姓者类也。谓本性成住此菩萨。种子姓类差别。不由今有。名本性住种姓。菩萨地说。无始法尔六处殊胜。名本性住种姓。习所成种姓者。此闻正法已去。令无漏旧种增长数习种姓。菩萨地说。闻十二分教法界等流。平等而流。又法界性善顺恶违。具诸功德。此亦如是。故名等流。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者。此上四力。摄论云。能悟入中。大乘多闻熏习相续。此乃因力。已得奉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即善友力。已得一向决定胜解。非诸恶友所能动摇。名作意力。已善积习诸善根等。名资粮力。随眠义者。随逐有情。常在生死。眠伏藏识。不现余处。故名随眠。或随增过。故名随眠。随。逐有情。多增过失故。名随眠。何。故眠者乃是增义。如。人睡眠眠。即滋多。故过失增。是随眠义。即二障种也。二加行位。颂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论曰。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乃至菩萨此四加行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依如是义故。有颂言。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自心。知所取非有。以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乃至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别二取。违见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乃至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释云。四总名顺决择分者。则名真实决择分。决择是智。即择法也。决。简疑品。彼犹预故。择。简见品。彼不择故。分者。是支因义。即择法觉支。现前立少物者。心上变如。名为少物。此非无相。故名带相。若证真时。此相便灭。相者。即是空所执相。三通达位。颂曰。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论曰。若时菩萨于所余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乃至此智。虽有见分。而无分别。说非能取。非取全无。虽无相分。而可说。此带如相起。不离如故。如自证分缘见分时。不变而缘。此亦应尔。变而缘者。便非亲证。如后得智。应有分别。故应许此有见无相。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乃至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诸后得智。有二分耶。乃至此智现身土等。为诸有情说正法故。若不变现似色声等。宁有现身说法等事。转色蕴依不现色者。转四蕴依应无受等。又若此智不变似境。离自体法。应非所缘。缘色等时。应缘声等。又缘无法等。应无所缘缘。彼体非实。无胜用故。由斯。后智二分俱有。释曰。又若此智不变似境。离自体法。应非所缘者。既无相分。自他之心。他身土等。离自己体之法。不带影像。应非所缘缘。直亲照彼。不变为相故。不同真如。真如即是智自体故。

问。若尔。真如应非所缘缘。无似境相故。

答。不然。带如之相起故。离自体法既无影像。不可言带彼相起。如何说有所缘缘。彼皆离自体故。既亦带相起名所缘缘。色等时。应缘声等。缘色等智。不带声等相故。又缘无法等。应无所缘缘者。不变为无相。为见所缘故。以无相分。直照于无。无非有体。所缘缘义如何得成。由此故知。佛亦不能亲缘于无。此文理证也。四修习位。颂曰。无得不忍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论曰。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余障。证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或离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是出世间无分别智。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取随眠。是世间本。唯此能断。独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义立。谓体无漏。及证真如。此智具斯二种义故。独名出世。余智不然。即十地中无分别智。数修此故。舍二粗重。二障种子。立粗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令彼永灭。故说为舍。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证得广大转依。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或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者离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毕竟安乐。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灭依如生死。及能转证依如涅槃。此即真如离杂染性。如虽性净而相杂染。故离杂染时假说新净。即此新净说为转依。修习位中断障证得。虽于此位亦得菩提。而非此中颂意所显。颂意但显转唯识性。二乘满位。名解脱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云何证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证得。五究竟位。颂曰。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论曰。前修习位所得转依前。即是究竟位相。此谓此前二转依果。即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者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庄严经论。说四加行位。偈曰。尔时此菩萨。次第得定心。唯见意言故。不见一切义。释曰。此菩萨初得定心。离于意言。不见自相总相。一切诸义。唯见意言。此见。即是菩萨暖位。此位名明。如佛灰河经中所说。明此明名见法忍。偈曰。为长法明故。坚固精进故。法明增长已。通达唯心住。释曰。此中菩萨。为增长法明故。起坚固精进。住是法明。通达唯心。此通达。即是菩萨顶位。偈曰。诸义悉是光。由见唯心故。得断所执乱。是则住于忍。释曰。此中菩萨。若见诸义。悉是心光。非心光外。别有异见。尔时得所执乱灭。此见。即是菩萨忍位。偈曰。所执乱虽断。尚余能执故。断此复速证。无间三摩提。释曰。此中菩萨。为断能执乱故。复速证无间三摩提。

问。有何义故。此三摩提名无间。

答。由能执乱灭时。尔时入无间。故受此名。此入无间。即是菩萨世间第一法位。乃至五位。第一资粮位。初学唯识。为发心之始。第一发心分。依止大菩提而发心故。菩萨善生。有四义。一种子胜。以菩提心为种子故。二生母胜。以般若波罗蜜为生母故。三胎藏胜。以福智二聚住持为胎藏故。四乳母胜。以大悲长养为乳母故。第二通达位颂曰。已知义类性。善住唯心光。现见法界故。解脱于二相。论曰。此位由解一切诸义。唯是意言为性。则了一切诸义。悉是心光。菩萨尔时。名善住唯识。从彼后现见法界。了达所有二相。即解脱能执所执。第三见道位颂曰。心外无有物。物无心亦无。以解二无故。善住真法界。论曰。此位如彼现见法界故。解心外无有所取物。所取物无故。亦无能取心。由离所取能取二相故。应知善住法界自性。第四修道位颂曰。无分别智力。恒平等遍行。为坏过聚体。如药能除毒。论曰。此位菩萨。入第一义智转依已。以无分别智恒平等作。及遍处行。何以故。为坏依止依他性熏习稠林过聚相故。此智力。譬如阿伽陀药。能除一切众毒。第五究竟位颂曰。缘佛善成法。心根安法界。解念唯分别。速穷功德海。论曰。缘佛善成法者。诸菩萨。于佛善成立一切妙法中。作总聚缘故。

问。云何总聚缘。

答。心根安法界。是故此心名根。此后起观。如前观事处处念转。解知诸念唯是分别。非实有故。如此知已。速穷功德海。即佛果功德海。能速穷彼岸。故摄论偈云。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慧者无分别智力。周遍平等常顺行。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消众毒。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释曰。复有现观伽他。如经。庄严论说。其中难解。于此显示。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者。资粮有二种。一福德资粮。二智慧资粮。谓施等三波罗蜜多。是福德资粮。第六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资粮。精进波罗蜜多。二资粮摄。何以故。若为智慧而行精进。是智慧资粮。若为福德而行精进。是福德资粮。如是静虑波罗蜜多。亦通二种。若缘无量而修静虑。是福德资粮。余是智慧资粮。如是资粮。是谁所有。谓诸菩萨。长远难度。名无边际。如无边语。非无有边。但以多故。得无边称。此亦如是。于法思量善决已者。要由定后思惟诸法。方善决定。非余所能。故了义趣唯言类者。谓了知诸义。唯意言为因。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者。谓若了知似义显现。唯是意言。即住似义唯心正理。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者。谓从此后现证真如。永离所取能取二相。如入现证。次当显示。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者。体知离心无所缘义。彼无有故。即会能缘心亦非有。智者了达二皆无者。谓诸菩萨了达此二悉皆是无。等住二无真法界者。谓平等住离义离心真实法界。慧者无分别智力者。谓诸菩萨无分别智。所有势力。周遍平等常顺行者。于平等中随顺而行。观契经等一切诸法。犹如虚空。性平等故。内外诸法皆如是观。故名周遍常恒。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消众毒者。灭谓除灭。依谓所依。即所依中杂染法因。极难了故。如溪谷林榛梗难入。过失聚者。是杂染法熏习自性。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者。谓由佛教善安其慧。置真如中。及能缘彼根本心中。根本心者。谓缘如来所有正教。总为一相。应知即是无分别心。了知念趣唯分别者。谓彼安住根本心已。为说正教。由后得智念诸义趣。知此念趣唯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者。谓诸菩萨。由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巧方便故。速趣佛果功德海岸。如是五颂总略义者。谓第一颂显资粮道。第二颂初半显加行道。后半第三显于见道。第四一颂显于修道。第五一颂显究竟道。金刚三昧经云。大力菩萨言。云何二入。不生于心。心本不生。云何有入。佛言。二入者。一谓理入。二谓行入。理入者。深信众生不异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尘之所翳障。不去不来。凝住觉观。谛观佛性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金刚心地坚住不移。寂静无为。无有分别。是名理入。行入者。心不倾倚。影无流易。于所有处静念无求。风鼓不动。犹如大地。捐离心我。救度众生。无生无相。不取不舍。菩萨心无出入。无出入心入不入故。故名为入。菩萨如是入法。法相不空。不空之法。法不虚弃。何以故。不无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尔清净。又云。佛言。从阐提心。乃至如来。如来实相。住五等位。一者信位。信此身中真如种子。为妄所翳。舍离妄心。净心清白。知诸境界。意言分别。二者思位。思者。观诸境界。唯是意言。意言分别。随意显现。所见境界。非我本识。知此本识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三者修位。修者。常起。能起所起同时故。先以智导。排诸障难。出离盖缠。四者行位。行者。离诸行地。心无取舍。极净根利。不动心。如决定实性大般涅槃。唯性空大。五者舍位。舍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相不住如。三藐三菩提虚心不证。心无边际。不见处所。是至如来。善男子。五位一觉。从本利入。若化众生。从其本处。如上经论。所言诸佛菩萨四加行位。唯识五位等。皆从一心分其深浅。从本起末。似现初心。因末显本。复归元地。所以经云。五位一觉。从本利入。若化众生。从其本处。如上诸位。但是一心。因智有浅深。证分初后。于行布中。似有阶降。如悫疏云。首楞严经。于一念上立六十位。如珠中影像。物类虽多。珠全是一。一中含众像。众像还入一珠中。如六十位中。一一位含六十位。且如位位全是心证。一心能生多心。多心还入一心。心心互含。有何障碍。

猜你喜欢
  宗镜录卷第九十五·延寿
  卷第十二·佚名
  九 布吒婆楼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三十八·延寿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二卷·马鸣
  救世军绪言·太虚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七·佚名
  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三·昙旷
  卷四·佚名
  佛一百八名赞·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卷第六十八·李通玄
  佛说乐想经·佚名
  三弥底部论卷中·佚名
  起信论海东疏刊行序·元晓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六十四·彭定求

        卷564_1 【夏杪登越王楼临涪江望雪山寄朝中知友】于兴宗   巴西西北楼,堪望亦堪愁。山乱江回远,川清树欲秋。   晴明中雪岭,烟霭下渔舟。写寄朝天客,知余恨独游。   卷564_2 【东阳涵碧亭(《金华志》:兴宗宝

  • 槎翁诗集卷六·刘崧

    (明)刘嵩 撰○七言律诗题刘道士杏林图白鹤观前红杏林高人习隠契玄心悬壶通市天光近采药乱山云气深微雨独携松下屐清风时动壁间琴望中疑是旌阳宅车马萧萧费逺寻题山水画絶壁芙蓉四面开中天积翠郁崔嵬苍烟尽卷秋光去飞雨

  • 卷七十六·徐世昌

    沈德潜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人。乾隆丙辰举博学鸿词。己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加尚书、太子太傅。赠太子太师,谥文悫。有《竹啸轩诗钞》、《归愚诗钞》。过白石翁隐居处长湖浩烟波,遥村隐

  • 蜕岩词·张翥

    六州歌头孤山寻梅孤山岁晚,石老树查牙。逋仙去。谁为主。自疏花。破冰芽。乌帽骑驴处。近修竹,侵荒藓,知几度。踏残雪,趁晴霞。空谷佳人,独耐朝寒峭,翠袖笼纱。甚江南江北,相忆梦魂赊。水绕云遮。思无涯。又苔枝上,香痕沁,幺凤

  • 卷三百四十二·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四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六十二 高壁【字贵明山阴人】 拟鼓吹铙歌曲 维大明 元世失政太祖兵起淮泗遂定金陵开王业 维大明广且赫元之末治道失黜忠

  • 王安石·朱自清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属抚州人。后居金陵,亦号半山。登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通判舒州。召试馆职,不就;用为群牧判官。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1058)入为度支判官。俄直集贤院。明年,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纠察

  • 卷二百七·毕沅

      ◎元纪二十五 ∷起昭阳作噩二月,尽著雍摄提格十二月,凡六年。   ○顺帝   讳托欢特穆尔,明宗之长子,母南富鲁氏,延祐七年四月丙寅,生帝于北方。天历二年,明宗崩。至顺元年四月,徙帝于高丽;明年,移于广西之静江。   元

  • 穆宗庄皇帝实录序·佚名

    朕惟自昔英君哲辟历世久远而德业之美传之无穷者实赖载籍存焉自尚书以来可考镜已我祖宗列圣俱有实录藏诸天府朕兹嗣服惟新追念我皇考穆宗庄皇帝鸿德显功增光列祖有前古帝王所不能及者而临御六年奄弃天下桥山弓履之慕朕

  • 卷之二百七十五·佚名

    光绪十五年。己丑。冬十月。癸酉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外起注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  ○遣官祭

  • 卷七十七·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七十七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信陵君列传第十七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

  • 一四二 吗嘎喇庙·周作人

    民国十二三年便是一九二三至二四年,我们在北大里的一群人,大抵是在文科里教书的那些日本留学生,对于中日问题的解决,还有些幻想,所以在对日活动上也曾经努力过,可是后来都归于徒劳,终是失败了事。这一群人有陈百年,他是光复会

  • 跋·欧阳昱

    溱兄弟五人,伯兄汪,三兄沂,皆为诸生。沂幼聪慧,最先府君所属望。丱角即遍读群书,常随左右教诲督责,罄所学授之。仲兄汶,四兄泾,则继承府君晚年农桑之志。惟溱未冠失怙,依从兄渐,学以成人。宣统辛亥,伯兄欲刻《崇

  •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 第九·班固

    (萧何,曹参)【原文】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辩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

  • 卷之二·子华子

    子华子卷之二晋人程本着孔子赠子华子反自邦,遭孔子於途,倾盖而顾,相语终日,甚相亲也。孔子命子路曰:取东帛以赠先生。子路屑然而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问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有间,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曰:固哉,由也

  • 序·傅逊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序昔者夫子春秋成而三氏翼之左氏尝及事夫子其好恶与之同而又身掌国史典故其事最详而辞甚丽公谷二氏私淑之子夏而以能创义例有所禆益于经学士大夫多习之其为左氏而显者汉丞相张苍诸王太傅贾谊

  • 卷十·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内则衍义卷十大学士傅以渐恭纂礼之道殉节二唐周迪妻不知姓迪善贾徃来广陵防毕师铎乱人相掠卖以食迪饥将絶妻曰今欲归不两全君亲在不可并死愿见卖以济君行迪不忍妻固与诣肆售得数千钱以奉迪至城门守者

  • 江防总论·姜宸英

    一卷清姜宸英撰,清曹溶辑学海类编本 清道光十一年 (1831)六安晁氏木活字本。岷江会众川之流出峡而后滔滔东下然其势犹未极盛也至过江陵则汉江统西北之水而趋鄂渚洞庭合西南之水而出岳阳又经黄靳而向浔阳则彭蠡会饶徽赣

  • 浴佛功德经·佚名

    一卷,唐义净译。说浴佛之方规及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