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宗镜录卷第九十七

夫佛教已明。须陈祖意。达佛乘者。皆与了义相应。如法华经云。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第一毗婆尸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由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第二尸弃佛偈云。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第三毗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第四拘留孙佛偈云。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第五拘那舍牟尼佛偈云。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第六迦叶佛偈云。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第七释迦牟尼佛偈云。幻化无因亦无生。皆即自然见如是。诸法无非自化生。幻化无生无所畏。复告摩诃迦叶。吾有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付嘱于汝。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西天第一祖摩诃迦叶传法偈云。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第二祖阿难传法偈云。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第三祖商那和修传法偈云。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第四祖优波鞠多尊者传法偈云。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第五祖提多迦。亦名香众。初投优波鞠多出家。尊者问曰。为心出家耶。身出家耶。香众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而求利益。尊者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香众曰。夫出家者无我之故。无我之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既是常故。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尔。尊者曰。汝当大悟。心自明朗。依佛法中。度恒沙众。付法偈云。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得无法。

第六祖弥遮迦付法偈云。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第七祖婆须蜜付法偈云。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第八祖佛陀难提付法偈云。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是。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问佛陀难提尊者偈云。父母非我亲。谁为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偈答云。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难。因兹悟道。付法偈云。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第十祖胁尊者传法偈云。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实法。无行亦无止。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时胁尊者。于一树下。以手指树下地告大众曰。此地若变为金色。当有圣者而入此会。言当未久。须臾之顷。以为金色。尊者举手。而见一人当会前立。尊者曰。汝从何来。夜奢曰。我心非往。尊者曰。何处所住。夜奢曰。我心非止。尊者曰。汝不定耶。夜奢曰。诸佛亦然。尊者曰。汝非诸佛。夜奢曰。诸佛亦非。尔时夜奢说偈赞曰。师坐金色地。常说真实义。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谛。又传法偈云。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第十二祖马鸣。尊者传法偈云。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弃。

第十三祖毗罗尊者传法偈云。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第十四祖龙树尊者。行化到南印土。彼国人多修福业。不会佛理。唯行小辩。不具大智。及问佛性。而云。布施。我求福业。非解佛性。汝会佛性。为我说之。师曰。汝欲学道。先除我慢。生恭敬心方得佛性。众曰。佛性大小。师曰。非汝所知。非说大小。若说大小。即是大小。非佛性也。彼众曰。我欲弃小辩归于大海。龙树即为说法。对大众而现异相。身如月轮。当于座上。唯闻说法。不睹其形。彼众有一长者。名曰提婆。谓诸众曰。识此瑞不。彼众曰。非其大圣。谁能识也。尔时提婆。心根宿净。亦见其相。默然契会。乃告众曰。师现佛性之义。非师身者。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也。语未讫。师即现本身。座上说偈曰。身现满月相。以表诸佛体。说法无其形。用辩非声色。又传法偈云。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嗔亦无喜。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传法偈云。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

第十六祖罗睺罗尊者传法偈云。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第十七祖僧迦难提尊者传法偈云。心地本无生。因种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初第十七祖僧迦难提。因至其舍。忽见一子。手执铜镜而至师所。尊者曰。子几岁耶。子曰。我当百岁。是时尊者见答百岁。覆问曰。汝当无知。看甚幼小。答吾百岁。非其理也。子曰。我不会理。正当百岁。尊者曰。子善机耶。子曰。佛偈云。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时尊者敬之深知是圣。又征问曰。汝执此镜。意况如何。尔时童子。以偈答曰。诸佛大圆镜。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俱相似。父母见子奇异。遂舍出家。尊者即领游化。至一古寺。而为受戒。名曰伽耶舍多。于彼殿上。有铜铃被风摇响。尊者问曰。彼风鸣耶。彼铃鸣耶。彼铜鸣耶。子曰。我心鸣耳。非风铜铃。尊者曰。非风铜铃我心谁耳。子曰。二俱寂静。非三昧耶。尊者曰。善哉真比丘。善会诸佛理。善说诸法要。善识真实义。又告曰。我今将此法眼藏。付嘱于汝。汝受吾偈。当行化之。偈曰。心地本无生。因种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伽耶舍多。后付鸠摩罗多传法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传法偈云。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第二十祖阇夜多尊者传法偈云。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第二十一婆修槃头尊者传法偈云。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第二十二祖摩挐罗付鹤勒尊者。传法偈后。即从座起。踊身虚空。作十八变讫。却归本座。以手指地。化为一泉。而说偈言。心地清净泉。龙润于一切。从地而涌出。遍满十方济。又传法偈云。心逐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第二十三祖鹤勒尊者付法已竟。即从座起。踊身虚空。作十八变已。却归本座。寂然灭度。尔时大众。欲分舍利。各自起塔。临阇维讫。欲分舍利。尔时尊者。现身说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又传法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

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法偈云。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第二十五祖婆舍多尊者传法偈云。圣人说知见。当境无非是。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传法偈云。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传法偈云。心地生诸种。因事复因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西天波罗提尊者。化异见王。现神通力。乘云至王殿前。尔时大王。问乘云者曰。汝为是邪。汝为是正。波罗提尊者答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大王。若正。我无邪正。王又问曰。何者是佛。波罗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不。波罗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波罗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今不睹见。波罗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识。王曰。师既所见云有作用。当于我处而有之不。波罗提曰。王若作用。现前总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之。几处出现。师曰。若出用时。当有其八。卓立云端。以偈告曰。在胎曰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辩气。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脚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不出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此土初祖菩提达磨多罗。南天竺国王第三之子。常好理论。心念众生。而不识佛。又自叹曰。世有形法。而易了之。唯佛心法。难有会者。尔时般若多罗尊者。至于其国。王赐一宝珠。其珠光明。璨然殊妙。尊者见已。用珠试曰。此宝珠者。有大光明。能照于物。更有好珠。能胜此不。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得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得为上。于诸明中。心明第一其此珠者。所有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智辩于此。既辩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辩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辩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法宝以明俗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既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尊者异之。因出家悟道。遂行化此土。宝志识是传佛心印观音圣人。师述安心法门云。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问。云何自心现。

答。见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为。终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

答。由见己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者。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问。诸法既空。阿谁修道。

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名为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原。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者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是法处。即作处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则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想分别。即受镬汤炉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传法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第二祖可大师云。凡夫谓古异今。谓今异古。复离四大。更有法身。解时。即今五阴心。是圆净涅槃。此心具足万行。正称大宗。传法偈云。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能生。

第三祖璨大师传法偈云。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种尽无生。

第四祖道信大师云。夫欲识心定者。正坐时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无妄起是心。知无内外是心。理尽归心。心既清净。净即本性。内外唯一心。是智慧相。明了无动心。名自性定。又示融大师云。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原。一切定门。一切慧门。一切行门。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并在汝心。传法偈云。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第五祖弘忍大师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承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无形色。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又云。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知。更无别行。传法偈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第六祖慧能大师云。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心外更无一法而能建立。皆是自心生万种法。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无有诸相。汝莫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无一无可取舍。行住坐卧。皆一直心。即是净土。依吾语者。决定菩提。传法偈云。心地舍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让大师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达心地。所作无碍。汝今此心。即是佛故。达磨西来。唯传一心之法。三界唯心。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自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汝可随时。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马大师问曰。如何用意合禅定无相三昧。师曰。汝若学心地法门。犹如下种。我说法要。譬如天泽。汝缘合故。当见于道。马大师又问曰。和尚云。见道。道非色故。云何能睹。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马大师曰。有成坏不。师曰。若契此道。无始无终。不成不坏。不聚不散。不长不短。不静不乱。不急不缓。若如是解当名为道。汝受吾教。听吾偈言。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萠。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吉州思和尚云。即今语言。即是汝心。此心是佛。是实相法身佛。经云。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随世界应处立名。如随色摩尼珠。触青即青。触黄即黄。宝本色。如指不自触。刀不自割。镜不自照。随像所现之处。各各不同。得名优劣不同。此心与虚空齐寿。若入三昧门。无不是三昧。若入无相门。总是无相。随立之处。尽得宗门。语言啼笑。屈伸俯仰。各从性海所发。故得宗名。相好之佛。是因果佛。即实相佛家用。经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从心想生。亦云。法性家焰。又云。法性功勋。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诸念若生。随念得果。应物而现。谓之如来。随应而去。故无所求一切时中。更无一法可得。自是得法。不以得更得。是以法不知法。法不闻法。平等即佛。佛即平等。不以平等更行平等。故云独一无伴。迷时迷于悟。悟时悟于迷。迷还自迷。悟还自悟。无有一法不从心生。无有一法不从心灭。是以迷悟总在一心。故云一尘含法界。非心非佛者。真为本性过诸数量。非圣无辩。辩所不能言。无佛可作。无道可修。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即见自心具足多闻。故草木有佛性者。皆是一心。饭食作佛事。衣服作佛事。故。

嵩山安和尚。昔让和尚与坦然禅师。在荆州玉泉听律。二人共相谓言。我闻禅宗。最上佛乘。何必局此小宗。而失大理。遂乃云游。博问先知。至嵩山宗和尚处。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旨。师云。何不问自。家意旨。问他别人意旨。作什么。问。如何是坦然意旨。师云。汝须密作用。问。如何是密作用。伏请指示。师举视之。二人当时大悟。

崛多三藏。师因行至太原。定襄县。历村。见秀大师弟子。结草为庵。独坐。观心。师问。作什么。对云。看静。师曰。看者何人。静者何物。其僧无对。问。此理如何。乞师指示。师曰。何不自看。何不自静。师见根性迟回。乃曰。汝师是谁。对云。秀和尚。师曰。汝师只教此法。为当别有意旨。云。只教某看静。师曰。西天下劣外道所习之法。此土以为禅宗。也。大误人。其僧问三藏。师是谁。师曰。六祖。又云。正法难闻。汝何不往彼中。其僧闻师示训。便往曹溪。礼见六祖具陈上事。祖曰。诚如崛多所言。汝何不自看。何不自静。教谁静汝。言下大悟。

智策和尚。游行北地。遇见五祖下智隍禅师。二十年修定。师问。在此间作什么。隍云。入定。师云。入定者。为有心入也。为无心入也。若有心入者。即一切有情悉皆有心。亦合得定。若言无心入者。一切无情。亦合得定。隍曰。吾正入定之时。不见有有无之心。师曰。若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不应更有出入。隍无对。却问。汝师是谁。云六祖。问。汝师以何法为禅定。师曰。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此说。未息疑心。遂振锡南行。直往曹溪礼见六祖。祖乃亦如上说。隍于言下大悟。

南岳思大和尚云。若言学者。先须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时尽通。闻说净不生净念。即是本自净。闻说空。不取空。譬如鸟飞于空。若住于空。必有堕落之患。无住。是本自性体寂。而生其心。是照用。即寂是自性定。即照是自性慧。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离定无别慧。离慧无别定。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即是定。即定之时无有定。即慧之时无有慧。何以故。性自如故。如灯光虽有二名。其体不别。即灯是光。即光是灯。离灯无别光。离光无别灯。即灯是光体。即光是灯用。即定慧双修。不相去离。

牛头融大师绝观论问云。何者是心。答。六根所观。并悉是心。问。心若为。答。心寂灭。问。何者为体。答。心为体。问。何者为宗。答。心为宗。问。何者为本。答。心为本。问。若为是定慧双游。云。心性寂灭为定。常解寂灭为慧。问。何者是智。云境起解是智。何者是境。云。自身心性为境。问。何者是舒。云。照用为舒。何者为卷。云。心寂灭。无去来为卷。舒则弥游法界。卷则定迹难寻。问。何者是法界。云。边表不可得。名为法界。

法照禅师云。经云。三阿僧祇百千名号。皆是如来异名。即真心之别称也。又经云。万法不出一心。此义是也。夫缚从心缚。解从心解。缚解从心。不关余事。出要之术。唯有观心。乃至若举一心门。一切唯一心。若一法非心。则是心外有。谁能在心外。别制一条者。

梵禅师云。若知一切法皆是法。即得解脱。眼是法。色是法。经云。不见法。还与法作系缚。亦不见法。还与法作解脱。

藏禅师云。于一切法无所得者。即心是道。眼不得一切色。耳不得一切声。

缘禅师云。譬如家中有大石。寻常坐卧。或作佛像。心作佛解。畏罪不敢坐。皆是意识笔头画作。自忙自怕。石中实无罪福。

安禅师云。直心是道。何以故。直念直用。更不观空。亦不求方便。经云。直视不见。直念不思。直受不行。直说不烦。

觉禅师云。若悟心无所属。即得道迹。眼见一切色。眼不属一切色。是自性解脱。经云。一切法不相属故。心与一切法。各不相知。

圆寂尼云。一切法唯心无对。即自性解脱。经云。一切法不与眼作对。何以故。法不见法。法不知法。

尧禅师云。了心识性。自体恒真。所缘念处。无非佛法。

朗禅师云。凡有所见。皆自心现。道似何物。而欲修之。烦恼似何物。而欲断之。

稠禅师云。一切外缘。名无定相。是非生灭。一由自心。若自心不心。谁嫌是非。能所俱无。即诸相恒寂。

慧慈禅师云。夫法性者。大道也。法是法身。性是觉性。即众生自然性也。是以金刚般若。如大火聚。三昧焰焰诸累莫入。故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慧满禅师云。诸佛说心。令知心相是虚妄法。今乃重加心相。深违佛意。又增论议。殊乖大理。常赍四卷楞伽经。以为心要。随说随行。

猜你喜欢
  净慈要语跋·永觉元贤
  卷三十一·佚名
  自在王菩萨经卷下·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序·李通玄
  释劫运之由·印光
  卷十九·佚名
  佛说灌顶王喻经·佚名
  五 禅宗门下的楞伽师·正果法师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三·欧阳竟无
  佛说灌顶十二万神王护比丘尼经卷第二·佚名
  劝发菩提心集卷中·慧沼
   第四十八則 朗上座翻卻茶銚·胡兰成
  佛法总抉择谈·太虚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下·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白石道人传·姜夔

    严杰白石道人小传同治湖州府志寓贤姜夔传○严杰白石道人小传姜夔字尧章系出九真唐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辅之裔八世祖泮任饶州教授即家于鄱阳父噩绍兴庚午擢进士第以新喻丞知汉阳县夔从父宦游流落古沔恬澹寡欲不

  • 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司马迁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

  •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张廷玉

        陈友谅 张士诚 方国珍 明玉珍   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

  • 读礼通考卷七十八·徐乾学

    丧仪节四十一国忌唐六典凡国忌日两京定大观寺各二散斋诸道士女道士及僧尼皆集于斋所京文武五品已上与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以退若外州亦各定一观一寺以散斋州县官行香应设斋者盖八十有一州焉【谓四辅五府六雄十望曹濮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纪昀

    儒林传宋 【十】○宋十真德秀魏了翁李心传【道传】杨泰之真德秀魏了翁李心传杨泰之△ 真德秀真德秀字景元后更为希元 【按宋史误作景希考四朝闻见录云真德秀初字景元楼钥叩以字义真德以慕元德秀之为人钥取诗 注景行行

  • 二五○ 暂护贵州巡抚韦谦恒奏遵旨搜买旧书折·佚名

    二五○ 暂护贵州巡抚韦谦恒奏遵旨搜买旧书折乾隆四十年三月十九日暂护贵州巡抚印务 布政使臣韦谦恒跪奏,为遵旨搜买旧书,恭折覆奏事。乾隆四十年三月十一日途次大定,承准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字寄内开,乾隆四十年正月初

  • 后集卷七·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後集卷七 宋 朱子 纂集 司马光 温国文正公 字君实陕州人举进士甲科位至丞相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赠太师配享哲庙 公自成童凛然如成人七岁闻讲左氏春秋大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义自是手不

  • 世系·林献堂

    第一表(林姓以前族系)说明一、古史不可稽,谨据旧谱以轩辕为始。二、轩辕即黄帝,元妃螺祖。三、安溪湖,坵乡林姓族谱及温彦博谱序,皆曰轩辕子二人:长名云相,次名昌意;云相子名玄嚣。惟「通鉴」则称玄嚣系黄帝子

  • 弇山堂别集卷十·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异典述五文臣异途国朝文臣入仕正途惟有进士乡科岁贡选贡而已其任子及国初贤良方正人材举荐亦次之其有不由是途而登显位者畧纪于是太子少师赠少师荣国公姚广孝左布政使吴印华克勤俱以僧其翰林应奉李愿证

  • 卷一百七十六之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六之六 朱批高其倬奏摺 雍正四年十一月初八日浙闽总督【臣】高其倬谨 奏为奏 闻事窃查台湾田土向当台湾初定之始止台湾一县之地原有

  • 卷一百五十五·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五十五  宗 卫湜 撰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於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壻执鴈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鴈盖亲受之於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壻授绥御轮三周先俟於门外妇至壻揖妇以入共

  • 卷四·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叶氏春秋传卷四宋 叶梦得 撰桓公二螽记灾也凡螽与雩同书以时书者皆志秋以月书者皆志八月九月十月害稼也书以时者其灾长书以月者其灾短以其十二月书者失蛰也冬州公如曹州公寰内诸侯王之上大夫也天子三公

  •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五(末)·窥基

    沙门基撰论。此意差别略有三种。述曰。上来依颂第十门中。已略分别伏断位讫。自下第二因乘义解分位行相 于中有三。初标分位行相差别之数次列其名。后随别释。此即初也。论。一补特伽罗至平等性智相应。述曰。即列名

  • 卷第八·佚名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八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无色品第十三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有四无色。何等为四。谓有苾刍。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

  • 古农佛学答问卷一·范古农

    四圣应化门(1) 释迦佛之事略问:何者为佛。答:佛者得无上正遍智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问:何谓如来。答:佛有十种德号。此居其首。不变曰如。随缘曰来。佛有不变之体。随缘之用。故号

  • 易像钞·胡居仁

    明胡居仁(1434—1484)撰。居仁字叔心,号敬斋,余干(今属江西)人。其事迹见《明史·儒林传》。是书前有居仁自序,称读《易》二十年,有所得则抄积之,手定成帙,取先儒图书论说合于心得者录之。

  • 王端毅公奏议·王恕

    十五卷。明王恕撰。王恕(1416—1508),陕西三原人。字宗贯,号介庵,晚号石渠。正统进士,历任扬州知府、南京刑部右侍郎、云南巡抚、宁夏巡抚、南京兵部尚书。孝宗时召为吏部尚书。居官历中外五十余年,为人刚正清严,所引

  • 春秋师说·赵汸

    三卷。元赵汸编。此书是由赵汸记录整理的黄泽论《春秋》之语录。赵汸曾师从黄泽,其初一再登门,得六经疑义十余条以归。后复往留住二年,得黄泽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学《春秋》之要。此书行文称“泽谓”,概是黄泽之作,故题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