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宗镜录序

宗鉴录序

左朝请郎尚书礼部员外郎护军杨杰撰

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众生界即诸佛界。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槃生死。俱是强名。鉴体寂而常照。鉴光照而常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国初吴越永明智觉寿禅师。证最上乘。了第一义。洞究教典。深达禅宗。禀奉律仪。广行利益。因读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乃制宗鉴录。于无疑中起疑。非问处设问。为不请友。真大导师。掷龙宫之宝。均施群生。彻祖门之关。普容来者。举目而视。有欲皆充。信手而拈。有疾皆愈。荡涤邪见。指归妙源。所谓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鉴矣。若人以佛为鉴。则知戒定慧为诸善之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如来。由此而出。一切善类莫不信受。若以众生为鉴。则知贪嗔痴为诸恶之宗。修罗旁生地狱鬼趣。由此而出。一切恶类莫不畏惮。善恶虽异。其宗则同。返鉴其心。则知灵明湛寂。广大融通。无为无住。无修无证。无尘可染。无垢可磨。为一切诸法之宗矣。初吴越忠懿王。序之。秘于教藏。至元丰中。

皇弟魏端献王。镂板分施名蓝。四方学者。罕遇其本。元祐六年夏。游东都法云道场。始见钱唐新本。尤为精详。乃吴人徐思恭。请法涌禅师。同永乐法真二三耆宿。遍取诸录。用三乘典籍。圣贤教语。校读成就。以广流布。其益甚博。法涌知予喜阅是录。因请为序云。

宗镜录序

吴越国王钱俶制

详夫。域中之教者三。正君臣。亲父子。厚人伦。儒。吾之师也。寂兮寥兮。视听无得。自微妙。升虚无。以止乎乘风驭景。君得之则善建不拔。人得之则延贶无穷。道。儒之师也。四谛十二因缘。三明八解脱。时习不忘。日修以得。一登果地。永达真常。释道之宗也。惟此三教。并自心修。心镜录者。智觉禅师所撰也。总乎百卷。包尽微言。

我佛金口所宣。盈于海藏。盖亦提诱后学。师之智慧辩才。演畅万法。明了一心。禅际河游。慧间云布。数而称之。莫能尽纪。聊为小序。以颂宣行云尔。

宗镜录并序

宋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着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贪痴爱水。资润苦芽。一向徇尘。罔知反本。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之高峰。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迩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或见空而证果。或了缘而入真。或三祇熏炼。渐具行门。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斯则克证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味静冥空。不知埋真拒觉。如不辩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若能回光就已。反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丰。文质理诣。揭疑关于正智之户。薙妄草于真觉之原。愈入髓之沉痾。截盘根之固执。则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斯乃内证之法。岂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所冀因指见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舍诠检理。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余惑微瑕。应手圆净。玄宗妙旨。举意全彰。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尘劳外道。尽赴指呼。生死魔军。全消影响。现自在力。阐大威光。示真宝珠。利用无尽。倾秘密藏。周济何穷。可谓。香中爇其牛头。宝中探其骊颔。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峰之峻。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如朝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迷险难之途。偶明达之良导。久居闇室。忽临宝炬之光明。常处裸形。顿受天衣之妙服。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字。尘沙劫内。罕遇传持。以如上之因缘。目为心镜。现一道而清虚可鉴。辟群邪而毫发不容。妙体无私。圆光匪外。无边义海。咸归顾眄之中。万像形容。尽入照临之内。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述。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一字之宝王。群灵之元祖。遂使离心之境。文理俱虚。即识之尘。诠量有据。一心之海印。揩定圆宗。八识之智灯。照开邪闇。实谓。含生灵府。万法义宗。转变无方。卷舒自在。应缘现迹。任物成名。诸佛体之号三菩提。菩萨修之称六度行。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证之为四谛人空。外道取之为邪见河。异生执之作生死海。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如性穷相表。相达性原。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今则细明总别。广辩异同。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宗镜。以鉴幽微。无一法以逃形。则千差而普会。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能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圆明。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犹觉树垂阴。全消影迹。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遂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此识此心。唯尊唯胜。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广证此宗。利益无尽。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成智德故。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遂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构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未有一门匪通斯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过去觉王。因兹成佛。未来大士。仗此证真。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无一色非三摩钵地。无一声非陀罗尼门。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风柯月渚。并可传心。烟岛云林。咸提妙旨。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卜之香。掬沧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寂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申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信。以兹妙善。普施含灵。同报。

佛恩其传斯旨耳。

猜你喜欢
  序·道宣
  弘明集卷第十·僧祐
  太虚启事(五则)·太虚
  三弥底部论卷上·佚名
  论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太虚
  卷三·佚名
  卷第三十六·居顶
  卷四·僧祐
  净土圣贤录卷九·彭希涑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九卷·世友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十三·明佺
  启真禅师语录序·佚名
  卷第十一·通云
  天帝释品第二十·佚名
  卷四百七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一折·刘唐卿

    (冲末扮殿头官领张千上,云)淡淡濛濛映晓星,海潮捧现日东升。九重阊阖开宫殿,文武班齐贺圣明。小官殿头官是也。方今大汉,圣人在位,节俭宽洪,施恩布德,过尧舜之治化,迈汤武之宽仁。礼乐修明,彝伦叙正,感应的天下咸宁,八方肃靖

  • 卷五·顾瑛

    钦定四库全书草堂雅集卷五元 顾瑛 编张雨字伯雨钱塘人博覧羣书故其诗清旷俊逸时辈不能及始隐茅山后徙杭之灵石涧与赵魏公虞翰林友善诗名震京师自号句曲外史云玉笙謡我有紫霞想爱闻白玉笙县匏比竹无灵气昆丘采此十二

  • 第一百五十回 发宣言改组国民党 急北伐缓攻陈炯明·蔡东藩

      却说陈炯明在广州被中山击败后,只得退守博罗等处,一面向吴佩孚乞救。吴佩孚虽然拥兵甚众,无奈鞭长莫及,不能立刻派队援助,只得电令沈鸿英、方本仁、陆荣廷等,火速入粤。那沈鸿英此时已有归附中山、回桂攻陆的意思,对于

  • ◎职官五·徐天麟

    ○加官侍中左和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中黄

  • 明名臣琬琰録卷二十二·徐紘

    (明)徐纮 撰刑部尚书魏公神道碑  王直正统九年闰七月二十七日刑部尚书魏公以疾终于家事闻上为之嗟悼遣官赐祭命有司治塟事在朝士大夫亦莫不惋惜致赙奠先是公有足疾诏俾厘务免朝叅久之未能愈公叹曰食君禄而不一造朝心

  • ◎手足几成伉俪·李定夷

    广东省广宁麦辛,与族兄在腰古开设泥水店,聘就腰古罗明福女为室。吉日,新妇于拜席时,熟视新郎,忽失声大哭。宾客骇然良久,乃谓新郎云:“尔非我胞兄亚辛耶?”辛亦愕然,谛视新妇,确为伊妹亚冬。冬即脱去大红服装,宣布伊系于六岁时被

  • 虞愿传·李延寿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祖父虞赉,作过给事中,被封为监利侯。父亲虞望之早死。虞赉院子里有棵桔树冬天成熟,家里的孩子们都争着来摘,虞愿才不过是几岁的孩子,却独独不去摘取,虞赉和家里人都觉得他很怪。宋元嘉年间,虞愿作湘东

  • 野史无文卷十·郑达

    鲁监国诸臣传(上)张名振传 张名振传张名振字侯服,南直隶应天府江宁县人。世居青溪浮桥,以戎籍徙陕西富平县。伯兄名拱,武进士,仲名扬,季名斌,皆死于王事。名振少孤,习儒不成。喜游侠,好骑射,不事生产。冬月葛衣,意肃如也。天启癸

  • 卷二十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二十四雍正二年九月上谕十五道初一日谕兵部浙闽总督满保奏摺内称衢州副将马璘平时操演兵丁整理营伍俱好但年过六十两耳重听因令告退等语此奏殊属未合营伍官弁理应论其居官之贤否人才

  • 卷十四巡警二·冯煦

    各府州县安徽各府州县巡警,有设立于光绪三十三年奏设巡警道以前者,如芜湖、寿州、宿州、太湖、蒙城、天长、五河、建平各州县,大率就保甲改办,粗具规模。迨既设巡警道以后,迭次催办,而仍不能照章举行者,实由各地经费难筹。欲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九·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九 丙午春正月癸未朔,张士诚以舟师驻君山,又出兵自马驮沙,溯流窥江阴,守将以闻。上亲督水军及马步兵往救之,比至镇江,寇已焚瓜洲,掠西津而遁,乃命康茂才等出大江追之,别命一军伏于江阴之山麓。翌日,茂

  • 卷一·书汇·李贽

    〔八十五篇〕  ● 答马历山  凡为学皆为穷究自己生死根因,探讨自家性命下落。是故有弃官不顾者,有弃家不顾者,又有视其身若无有,至一麻一麦,鹊巢其顶而不知者。无他故焉,爱性命之极也。孰不爱性命,而卒弃置不爱者,所爱只

  •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佚名

    宋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王波斯匿乘羽[羽*包]车群臣围绕。出舍卫城。便往园中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欲听说法。时世尊告波斯匿王。有四人出现世间。云何为四。

  •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六·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金刚界大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一之六  复次今说一切如来金刚三昧印智法门。颂曰。  先作坚固金刚掌  谓以十指互相交  即此所说金刚

  • 阿弥陀经疏·元晓

    全一卷。新罗沙门元晓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初述大意,谓此经乃佛出世之大意,人、天等四辈入道之要门,耳闻经名则入一乘而无返,口诵佛号则出离三界而不还。次释经宗致,谓此经直以超过

  • 观自在菩萨母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宋法贤译。佛在广严城,普贤菩萨说此咒。

  • 大乘破有论·龙树

    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略说诸法无生,从分别起。

  • 五蕴观·澄观

    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主要联系五蕴讲“人空观”和“法空观”。以回答“凡夫之人欲求解脱,当云何修”的问题。认为明了五蕴组合成的“人”只是“假名”,叫“人空观”;明了五蕴各自本身没有“自性”,均由诸缘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