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宗镜录卷第二十二

夫真心无形。妙体绝相。云何有报化庄严等事。

答诸佛法身如真金。相好似金庄严具。以金作具。体用全同。从心现色。性相无二。

如起信论问云。若佛法身。无有种种差别色相。云何能现种种诸色。

答。以法身是色实体故。能现种种色。谓从本已来。色心无二。以色本性。即心自性。说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说名法身。依于法身。一切如来所现色身。遍一切处。无有间断。十方菩萨。随所堪任。随所愿乐。见无量受用身。无量庄严土。各各差别。不相障碍。无有断绝。此所现色身。一切众生心意识。不能思量。以是真如自在甚深用故。故知所现一切依正二报。供具庄严等无边佛事。皆从一心而起。如华严经云。以从波罗蜜所生一切宝盖。于一切佛境界清净解所生一切华帐。无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刚法无碍心所生一切铃网。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坚固香。周遍一切佛境界如来座。心所生一切佛众宝妙座。供养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宝幢。解诸法如梦欢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宝宫殿。无著善根无生善根所生一切宝莲华云。一切坚固香云。一切无边色华云。一切种种色妙衣云。一切无边清净栴檀香云。一切妙庄严宝盖云。一切烧香云。一切妙鬘云。一切清净庄严具云。皆遍法界。出过诸天。供养之具。供养于佛。其诸菩萨一一身。各出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皆充满法界虚空界。其心等于三世诸佛。以从无颠倒法所起。解深密经云。尔时曼殊室利白佛言。世尊。如来成等正觉。转正*轮。入大涅槃。如是三种。当知何相。佛告曼殊室利。善男子。当知此三皆无二相。谓非成等正觉。非不成等正觉。非转正*轮。非不转正*轮。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何以故。如来法身究竟净故。如来化身常示现故。释曰。非成等正觉者。以法身究竟净故。离常见故。入第一义谛故。非众生见闻故。非不成等正觉者。以化身常示现故。离断见故。约世俗谛故。随机熟有情心现故。然法报虽分。真化一际。又法身普遍有二。一随相各别遍。以法身遍在一切大小相中不坏相故。二圆融总摄遍。以法身无相。能融一切有相总摄归一体故。色身即体之用遍。智身修成。如体之遍。遂则十身布影。散分十刹之中。一体分光。不动一尘之内。色身如日之影。随现世间。智身似日之光。照临法界。又佛身诸根。一一相好。皆遍法界。以诸根体同故。若眼为门。诸根相好。及佛刹土。莫不皆是一眼中现。如经云。众生身中有如来眼。如来耳等。以佛法身共众生性。无别体故。皆从无性而起。起不违真。因法界而生。生不碍事。所以一切诸佛。于一切世界。皆是得菩提处。若以真身。则称性遍周。若以应身。则随机普现。所以天亲云。广略相入者。诸佛有二种身。一法性法身。二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显出法性法身。此二种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法身无相故。则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是法身也。法身无知故。则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是真实智慧。故华严论云。法身相好。一际无差。晓公起信论疏序云。原夫大乘之为本也。萧焉寂灭。湛尔冲玄。玄之又玄。岂出万像之表。寂之又寂。犹在百家之谈。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在言里也。四辩莫能谈其状。此明真体。与一切法非一非异。华严经疏序云。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门。记释云。此明无碍。则与诸法非一异矣。如肇公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亦体即万化矣。故云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门者。明相不碍体也。重玄即是理体。明德相只在体上。若离体有相。相非玄妙。胜德之相。名为德相。言重玄者。借老子之言。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彼以有名无名。同谓之玄。河上公云。玄者。天也。天中复有天。庄子云。天即自然。则自然亦自然也。依此而生万物。故云众妙之门。今宗镜中。亦复如是。无法不收。无德不备。可谓心之至妙幽玄矣。清凉记引华严经颂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

问云。佛身既知虚空。何缘现于金色等。云何令人悟于虚空。

答。有三意。一体虽无相。为物现相。物宜见故。随他意耳。二若不现相。云何令人悟于无相。如不因言。岂显无言之理。三如虚空。言。取其清净无相。非离相求。相即无相。不乖空故。经颂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此一偈。总收前三意。肇论云。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主于用也。寂用元是一体。同从理出而有异名也。非谓离用之外。别有一寂。为用之主也。故云。般若之体。非有非无。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如镜鉴像。虚不失照。似日游空。照不失虚。又不动等觉建立诸法。则寂而常用。不坏缘生而观实相。则用而常寂。斯乃千差万用。别相异名。俱同出一真心体矣。所以又云。经称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故。虽动而寂。无所不为故。虽寂而动。虽寂而动故。物莫能一。虽动而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动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动。法性如是。动寂难量。焉能一其寂而二其动哉。故名不能名。相不能相矣。又云。所以圣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既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同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所以圣人玄机。预察于未来锋芒。未兆之事。冥运过去已。变化之缘。则心镜能照万事。十方三世。无有遗余。今古去来。始终本末。莫不同一心无二之体。是以入佛境界经云。如来如实知本际中际后际。如彼法本际不生。未来际不去。现在际不住。如实知彼法足迹。如一法。一切法亦如是。如一切法。一法亦如是。文殊师利。而一多不可得。故知生佛同一庄严。同一慈心。同一悲体。如诸法无行经云。文殊师利言。一切众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无起无作相。皆入如来平等法中。不出大悲之性。以恼悲无分别故。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动相。故知万法不动。悲恼何分。一真匪移。垢净谁别。然虽现庄严。皆如海印。如古德云。谓香海澄停。湛然不动。四天下中色身形像。皆于其中而有印文。如印印物。亦犹澄波万顷。晴天无云。列宿星月炳然齐现。无来无去。非有非无。不一不异。如来智海。识浪不生。澄停清净。至明至静。无心顿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心念根欲。并在智中。如海含像。故经颂云。如海普现众生身。以此说名为大海。菩提普印诸心行。是故正觉名无量。非唯智现物。心。亦依此智。顿现万形。普应诸类。贤首品颂云。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与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悉令见。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以此海印三昧之力。顿现一切。为众生不知故。佛方便力。垂诸教迹。是以昔人云。佛兴由生迷实。说法示于真实。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则性不可坏。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则相不可坏。斯则天魔外道等。皆法印。故无能坏。且五逆四魔尚法界印。况无漏净智一真相好。而能障实相之妙旨耶。故华严经颂云。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一一诸相莫不然。是故见者无厌足。法华经偈云。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则法身为一切法之印。无有一法出此印文。台教云。如无行经云。五逆即菩提。菩提即五逆。逆与菩提。不出心性。故无二相体。既不二故不可坏。以逆本来无自性故。苦即实相。阴死二魔即法界印。烦恼即实相。烦恼魔即法界印。业即实相。天魔即法界印。魔既即印。印岂坏印。大论云。有菩萨教人修空。断一切念。后时才起一念有心。便为魔动。即便忆念本所修空。魔为之灭。修空尚尔。况复观之即法界印。是知心有即缚。心无即解。若了于心。何缚何解。

问。心无自性。生灭无恒。体用俱空。如何起行。

答。虽自体常空。不坏缘生之因果。而无有作者。宁亡善恶之业门。故心王论云。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本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持戒传经。水中碱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清凉疏释经云。法界如幻者。即体从缘。一切法如实际。即事而寂。世人皆谓实际不变。而谓诸法无常。理实圆融。世间之相。即是常住。然古德以七喻展转释疑。一疑云。世间幻火。不成烧用。佛现益物。岂同幻耶。释云。如影。亦有应质阴覆等义。岂是实耶。然诸法喻。各有三义。一缘成义。二无实义。三有用义。意取无实。故不着也。二疑云。若佛如影。菩萨何以起行往求。因既不虚。果宁非实。释云如梦。梦亦三义。无体现实。与觉为缘。谓有梦走而惊觉故。菩萨行亦尔。证理故空。无明未尽故似实。能与佛果为缘。勤勇不已豁然觉悟。如梦渡河。三疑云。若菩萨行如梦。何以经说此是菩萨行。此是二乘行。释云如响。缘成无本。称声大小。圣教亦尔。机感无本。随机异闻。四疑云。果行可然。世间未悟。此应是实。释云。如化。心业神力所持。无实有用。五疑云。若皆如化。何有差别之身。释云。如幻。六疑云。身若如幻。何有报类不同。释云。如心。以心无形如幻故。虽如幻不定。无有自性。然随缘现。能成众善。如大宝积经云。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缘起法。因果不坏。虽复是心法性。无有自性。无有作用。无有主宰。然此诸法。依止因缘而得生起。我当随其所欲积集善根。既积集已修相应行。终不舍离是心法性。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云何此中积集之相。舍利子。是诸苦萨摩诃萨。作如是观。积集之相。是心本性。犹如幻化。无有一法而可施者。是心法性。而能布施一切众生。回向积集。庄严佛土。是则名为善根积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如梦所见。其相寂静。是心法性。而能积集守护尸罗。皆为回向神通作用。是则名为善根积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犹如阳焰。究竟灭尽。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可乐忍辱之力。回向积习庄严菩提。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本性者。如水中月。究竟远离积习之相。是心法性。而能发起一切正勤。回向成熟无量佛法。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本性者。不可取得。不可睹见。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回向诸佛胜三摩地。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观此心性。本非色相。无见无对。不可了知。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慧句差别说智。回向圆满诸佛智慧。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无所缘。无生无起。是心法性。而能建立无量善法。摄受色相。如是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无所因。亦无所生。是心法性。而能摄受觉分法因。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性远离。六种境界。亦不生起。是心法性。而能引发菩提境界。因所生心。是则名为善根积习。舍利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于一切心。随心观察。修习念住。复次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又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于一切住随心观。为求证得胜神通故。系缚其心。修学通智。得神通已但以一心。而能善知一切心相。既了知已依心自体。宣说诸法。又云。化乐天王白佛言。世尊。彼实际者。遍一切处。无有一法而非实际。世尊。谓菩提者。亦是实际。世尊。何者是菩提。一切法是菩提。离自性故。乃至五无间业亦是菩提。何以故。菩提无自性。五无间业亦无自性。是故无间业亦是菩提。是以了心本性。自体无生。从无生中建立诸法。观无性之心。说无性之教。随净缘而无性成佛。随染缘而无性为凡。不见纤尘。暂出性空之理。未有一念。能违平等之门。所以大般若经偈云。有法不成有法。无法不成无法。有法不成无法。无法不成有法。释曰。有不成有无不成无者。以一体故。无能成所成。有不成无无不成有者。自既不成。焉能成他。故知各无自体。互不成就。大集经云。一切诸法。究竟无生。一切诸法。无性无生。无起无出。是以缘不生因。因不生缘。自性不生自性。他性不生他性。自性不生他性。他性不生自性。是故说一切诸法。自性无生。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云。尔时普华菩萨语舍利弗。汝入灭尽定能听法耶。答言。善男子。入灭尽定。无有二行而能听法也。大德舍利弗。汝信诸法。皆是自性灭尽不。答言。如是。诸法皆是自性灭尽之相。我信是说。普华曰。若如是者。则舍利弗。常一切时不能听法。何以故。以一切诸法。常是自性灭尽相。是以诸法本空。但是缘起。缘会则似有。缘散则似无。有无唯是因缘。万法本无生灭。如真金随工匠而器成。即金体不变。似虚谷任因缘而响发。与法性无违。如有颂云。如人掘路土。私人造为像。愚人谓像生。智者言路土。后时官欲行。还将像填路。像本无生灭。路亦非新故。是知但是一土。生灭唯是因缘。例如一心万法。更无前后。何者。掘路成像时。土亦不减。坏像填路时。土亦不增。以不失本土故。如成佛时心亦不增。为凡时心亦不减。以心随缘时。不失自性故。又像生但是缘生。像灭唯从缘灭。像无自体故。如成佛但是净缘生。为凡亦是染缘起。凡圣本无生故。是知万法从缘。皆无自性。本未曾生。今亦无灭。如文殊师利观幻颂云。此会众善事。从本未曾为。一切法亦然。悉等于前际。所以正作时。无作。以无作者故。当为时不为。以无自性故。任从万法纵横。常等未生之际。假使群生出没。不离无性之宗。又昔有庞居士。命女灵照曰。吾当先逝。汝可后来。专候日中。可蜕斯[穀-禾+卵]。灵照曰。午即午矣。有蚀阳精。居士怪之。自临窗下。其灵照。忽尔回登父座。俄尔坐亡。居士笑云。甚为锋捷。空华落影。阳焰翻波。吾道于先。吾行于后。遂往于相公为丧主。告于公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言讫而逝。斯亦不堕有无之见。妙得无生之旨矣。

问。菩提即自身心者。云何教中说。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

答。夫言菩提之道即心者。乃是自性清净心。湛然不动。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其道虚玄。妙绝常境。聪者无以容其听。智者无以运其知。辩者无以措其言。像者无以状其仪。以迷人不了。执色阴为自身。认能知为自心。故经云。身如草木。无所觉知。心如幻化。虚妄不实。所以除其执取之心。故云菩提者不可身心得也。菩提非是触尘。不可以身得。菩提非是法尘。不可以心得。若就了人。即达阴身本空。妄心无相。以本空故。法身常现。以无相故。真心不亏。如此发明。五阴即菩提。离是无菩提。不可以菩提而求菩提。不可以菩提而得菩提。文殊云。我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即我。我即菩提故。维摩经云。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菩提非所观之境。则无能缘之心。所观境空。即实相菩提。能缘心寂。即自性菩提。大般若经云。龙吉祥言。颇有能证菩提者不。妙吉祥曰。亦有能证。龙吉祥言。谁为证者。妙吉祥曰。若无名姓施设语言。彼为能证。龙吉祥言。彼既如是。云何能证。妙吉祥曰。彼心无生。不念菩提及菩提座。亦不愍念一切有情。以无表心无见心等。能证无上正等菩提。龙吉祥言。若尔。尊者。以何心等当得菩提。妙吉祥曰。我无所趣。亦非能趣。都无所学。非我当来诣菩提树。坐金刚座。证大菩提。转妙*轮。拔济生死。所以者何。诸法无动。不可破坏。不可摄受。毕竟空寂。我以如是非趣心等。当得菩提。龙吉祥言。尊者所说。皆依胜义。令诸有情。信解是法。解脱烦恼。若诸有情烦恼解脱。便能毕竟破魔罥网。妙吉祥曰。魔之罥网。不可破坏。所以者何。魔者不异菩提增语。何以故。魔及魔军。性俱非有。都不可得。是故我说魔者不异菩提增语。龙吉祥言。菩提何谓。妙吉祥曰。言菩提者。遍诸时处一切法中。譬如虚空。都无障碍。于时处法。无所不在。菩提亦尔。无障碍故。遍在一切时处法中。如是菩提。最为无上。仁今欲证何等菩提。龙吉祥言。欲证无上。妙吉祥曰。汝今应正无上菩提。非可证法。汝欲证者。便行戏论。何以故。无上菩提。离相寂灭。仁今欲取。成戏论故。譬如有人。作如是说。我令幻士。坐菩提座。证幻无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言。极成戏论。以诸幻士尚不可得。岂令能证幻大菩提。幻于幻法。非合非散。无取无舍。自性俱空。诸佛世尊。说一切法。不可分别。皆如幻事。汝今欲证无上菩提。岂不便成分别幻法。然一切法。皆不可取。亦不可舍。无成无坏。非法于法。能有造作。及有灭坏。无法于法。能有和合。及有别离。所以者何。以一切法。非合非散。自性皆空。离我我所。等虚空界。无说无示。无赞无毁。无高无下。无损无益。不可想像。不可戏论。本性虚寂。皆毕竟空。如幻如梦。无对无比。宁可于彼起分别心。龙吉祥言。善哉尊者。我今由此。定得菩提。何以故。由尊者为我说深法故。妙吉祥曰。吾于今者。未曾为汝有所宣说。若显若密。若深若浅。云何令汝能得菩提。所以者何。诸法自性。皆不可说。汝谓我说甚深法者。为行戏论。然我实非能说者。诸法自性。亦不可说。如有人言。我能辩说幻士识相。谓诸幻士。识有如是如是差别。彼由此说。害自实言。所以者何。夫幻士者。尚非所识。况有识相。汝今谓我说甚深法。令汝证得无上菩提。亦复如是。以一切法。皆如幻事。毕竟性空。尚不可知。况有宣说。是以一切众生之性。即是无相平等菩提。于自性中。云何有能证所证之差别乎。如般若经云。觉法自性。离诸分别。为菩提故。又经云。诸所有行。皆有所是。无所是。是菩提。何者。若有所是。即立所证之境。便有能证之心。能所尽处。名为大觉。大觉之义。唯悟自心。如大毗卢遮那成佛经云。尔时金刚手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谁寻求一切智。谁为菩提成正觉者。谁发起一切智智。佛言。秘密主。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心不可得故。乃至欲识知菩提。当如是识知自心。庄严菩提心经云。佛言。菩提心者。非有非造。离于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众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萨修菩提心。是则心外无菩提。何所求耶。菩提外无心。何所得耶。如华严经云。知一切法。无相是相。相是无相。无分别是分别。分别是无分别。非有是有。有是非有。无作是作。作是无作。非说是说。说是非说。不可思议。知心与菩提等。知菩提与心等。心及菩提与众生等。又颂云。虽尽未来际。遍游诸佛刹。不求此妙法。终不成菩提。故知心法妙故。当体即是。若向外远求则失真道。故云善财遍巡诸友。不出娑罗之林。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离一念无生性海。所以净名经云。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故知已成不更成。已灭不更灭。为未知者。方便说成。方便说灭。若执方便。则失本宗。如大庄严法门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语金色女言。如是五阴体性。即是菩提体性。菩提体性。即是一切诸佛体性。如汝身中五阴体性。即是一切诸佛体性。诸佛体性。即是一切众生五阴体性。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复次觉五阴者。名觉菩提。何以故。非离五阴佛得菩提。非离菩提佛觉五阴。此方便知一切众生悉同菩提。菩提亦同一切众生。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大宝积经云。菩提者。名心平等。无所起故。菩提者。名众生平等。本无生故。乃至菩提者。性相如是。若于此法。有所愿求。徒自疲劳。何以故。如菩提性。菩萨应行。能如是行。名为正行。思益经偈云。菩萨不坏色。发行菩提心。知色即菩提。是名行菩提。如色菩提然。等入于如相。不坏诸法性。是名行菩提。不坏诸法性。则为菩提义。是菩提义中。亦无有菩提。正行第一义。是名行菩提。璎珞经云。发心住者。是人始从具缚。未识三宝。乃至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便信发菩提心。既云始从凡夫最初发心。明知此中发心。该于初后。

问。此既是初。何得乃具后诸行位。及普贤德耶。

古德释此。略有二门。一行布次第门。谓从微至着。从浅至深。次第相承。以阶彼岸。二圆融通摄门。谓一位即具一切位等。如华严经所说。亦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行。此中有二门。一缘起相由门。二法界融摄门。前中普揽一切始终诸位。无边行海。同一缘起。为普贤行德。良以诸缘相望。略有二义。一约用。由相待故。有有力无力义。是故得相收及相入也。二约体。由相作故。有有体无体义。是故得相即及相是也。又有二菩提。一性净。二圆净。从缘起者。即是圆净。圆净复二。一明缘起。万行为缘故。二明性起。全是真如性净功德之所显。又缘起无性。即性净故。如法华经偈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义耳。又有二义。一约行布展转义。二约圆融展促无碍义。如善财见仙人执手。一一佛所经无量劫。故知修短难思。特由于此。如贤首菩萨云。信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以初心即具一切德。故难信也。又设于梦中。惊惧。怖令发菩提心。尚得称为大菩萨摩诃萨。何况正信之发。开发之发。如大涅槃经。如来性品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未发菩提心者。得菩提因。佛告迦叶。若有闻是大涅槃经。言我不用发菩提心。诽谤正法。是人即于梦中见罗刹像。心中怖惧。罗刹语言。咄。善男子。汝今若不发菩提心。当断汝命。是人惶怖。寤已即发菩提之心。是人命终。若在三恶趣。及在人天。续复忆念菩提之心。当知是人。是大菩萨摩诃萨也。

问。经云。佛言学我法者。唯证乃知。今言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无修无证。则初发菩提心人。如何趣向。

答。若能信悟菩提。无相不可取。无性不可修。如是明达。即是真证。如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菩萨已复应更作如是思惟。是中何者是我。谁为我所法。谁能得成诸佛菩提。为身得耶。为心得耶。乃至如是观时。分明了了见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提。何以故。诸法无有以色证色。以心证心故。然彼于言说中。知一切法。虽无色无形。无相无漏。无可睹见。无有证知。亦非无证。何以故。以一切诸如来身无有漏故。又诸如来身无漏故。心亦无漏。又诸如来心无漏故。色亦无漏。若能如是知无所发。能发此心。若入宗镜中。是名真发。既能发心。便又为他开示。则诸圣同赞。功德无涯。如经偈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虽自未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

猜你喜欢
   第三十九則 雲門金毛獅子·胡兰成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卷中·佚名
  卷一百一十六(梁三藏曼陀罗仙译)·佚名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二[宋磻]·惟白
  大方等陀罗尼经 第一卷·佚名
  辩正论卷第九·法琳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之二·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十五卷·佚名
  变谋明慧品第五·佚名
  佛说灌顶伏魔封印大神咒经卷第七·佚名
  新 僧·太虚
  第四十章 [缺]·佚名
  佛说宝雨经卷第十·佚名
  菩提道次第略论序·宗喀巴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七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七十九桧类五言古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  【金】元好问亭亭祠宫桧郁郁上云雨扶持防来年造物心独苦青余玉川润根入铁岸古虽含栋梁姿斤斧安得取沇洑地中久骇浪思一鼔天柱屹不移水

  • 卷二十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十二暑类五言古嘲热客         【魏】程 晓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颦蹙奈此何谓当起行去安坐正咨嗟所说无一急唅一

  • 志第三 乐·萧子显

    南郊乐舞歌辞,二汉同用,见《前汉志》,五郊互奏之。魏歌舞不见,疑是用汉辞也。晋武帝泰始二年,郊祀明堂,诏礼遵用周室肇称殷祀之义,权用魏仪。后使傅玄造《祠天地五郊夕牲歌》诗一篇,《迎神歌》一篇。宋文帝使颜延之造《郊天夕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二百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四百十六·佚名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三月甲申朔。上诣颐和园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翌日如之。外记○谕内阁、御史文悌奏、各部院保送宗室满洲蒙古御史。请先尽当差得力。可保列一等人员保送。并宗室

  • 第十一册 天命四年七月·佚名

    第十一册 天命四年七月七月初八日,下书曰:“奉天承运英明汗谕曰:皇天祐我,授以基业。为国君者,唯恐有失天授之基业而兢兢业业固守之。汗委任之诸大臣等,自总额真以下,牛录章京以上,尔等应勤敏恪慎,殚心厥职,严守法度,严东

  • 通志卷一百六十二·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七十五隋刘昉 郑译 栁裘 皇甫绩 郭衍 张衡杨汪 裴蕴 袁充 王劭 李雄 赵煚 赵芬 王韶 元岩 宇文防 伊娄谦 李圆通【陈茂】郭荣 厐晃 李安【弟哲】杨尚

  • 史记集解卷七十五·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

  • 杨溥传·欧阳修

    杨溥是杨行密的第四子,杨隆演建国时,被封为丹阳郡公。杨隆演死后,其弟庐江公杨氵蒙按次序应当即位,但徐氏专政,不想年龄大的为君,于是立杨溥。七月,改升州大都督府为金陵府,拜徐温为金陵尹。次年(921)二月,改元顺义,赦免境内。

  • 卷一百四十七·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四十七雍正十二年九月上谕十二道初二日奉上谕朕前降旨凡军前发回之官弁兵丁内有曾着劳绩及受伤残废之人若俱行革退情实可悯着该管大臣详查官则赏给半俸兵则赏食半饷所降谕旨甚明

  • 胡宪生·周诒春

    胡宪生 字宪生。年二十七岁。生于江苏无锡。父雨人。本籍住址。江苏无锡堰桥。未婚。初学于东吴大学。南洋公学。及京师译学馆。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康奈尔大学。习森林科。民国三年。得学士学位。民国五年。得

  • 鬼与神·钱穆

    鬼是人心所同关切的,神是人心所同崇敬的。只要你一走进礼拜堂或其他神庙,你的崇敬之心,便油然而生。只要几个人聚在一起谈鬼,便无不心向往之,乐听不倦。但这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神呢?据说鬼神是从前迷信时代的产物,现在科学时

  • 士昏礼第二·佚名

    【题解】 《士昏礼》记述士娶妻成婚的礼节仪式。《士昏礼》疏引郑玄《目录》说,“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按规定,男子在昏时亲迎新妇。以昏为名,所以称作昏礼。今所谓婚,即本于此。士昏礼有六项内容,也叫作六礼。

  • 谒太虚上人记·太虚

    ──十九年十月在重庆佛学社──太虚上人愿力宏伟,著作等身,锡杖西来,四众欢忭。余夙依佛陀,信仰最坚,冀乞智光用袪狂悲。乃以简牍致上人,约期会晤。十月十三日之夕前往访谒,至佛学社登楼,有斗室二,即上人居也。上人貌丰瘦,气象

  • 梁文纪·梅鼎祚

    十四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本编多取自《梁书》、《南史》诸家文集,所录不甚繁碎,考证亦较精核。唯以后梁萧归退附外夷之后不与诸王同列,有伤次序;《侯景矫

  •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佚名

    又名《思微定志经》。道教古《灵宝经》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原经一卷。《灵宝中盟经目》著录,并有敦煌遗经本,该经为六朝灵宝经。灵宝天尊授思微定志要诀、两半图局及修行十戒,劝人识空忘身。并有故事二则。

  • 旧唐书·刘昫

    后晋刘昫等撰,共200卷。原称《唐书》,为了与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所撰的《新唐书》相别,宋时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记载始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