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宗镜录卷第九十八

志公和尚偈云。顿悟心原开宝藏。隐显灵踪现真相。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纵令幅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空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寻常见说不思议。一语标宗言下当。

庞居士颂云。万法从心起。心生万法生。生生不了有。来去枉虚行。寄语修道人。空生有不生。如能达此理。不动出深坑。

寒山子诗云。男儿大丈夫。作事莫莽[茵-大+必]。径直铁石心。直取菩提路。邪道不用行。行之必辛苦。不要求佛果。识取心王主。

懒瓒和尚歌云。莫谩求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练。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动。个中无改变。又云。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只用心传。更有一语。无过直与。细于毫末。大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杼。

腾腾和尚歌云。修道道无可修。问法法无可问。迷人不悟非空。达者本无逆顺。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过方寸。烦恼正是菩提。净华生于泥粪。识取自家城邑。莫谩游他州郡。

高僧释法喜。临迁化时告众云。三界虚妄。但是一心。端坐而卒。

高僧释灵润云。舍外尘邪执。得意言分别。舍唯识想。得真法界。前观无相。舍外尘相。后观无生。舍唯识想。又常与法侣登山游观。野火四合。众并奔散。唯润安行。如常顾陟。语诸属曰。心外无火。火实自心。谓火可逃。无由免火。及火至润。潜然自敛。

高僧释法空。入台山幽居。每有清声召曰。空禅。如是非一。自后法空。知是自心境界。以法遣之。遂乃安静。初以禅修。终为对碍。遂学大乘离相。从所学者。并以此诲之。以法为亲。以法为侣。

高僧释靖迈。临终云。心非道外。行在言前。言毕坐蜕。

高僧释通达。因以木打块。块破形消。既睹斯变。廓然大悟心迹。

高僧释转明。凡有所咨学者。常以平等唯心一法。志而奉之。

高僧释道英。入水卧雪。而无寒苦。如是随事以法对之。纵任自在。不以为难。良由唯识之旨。洞晓心腑。外事之质。岂得碍乎。当讲起信。至心真如门。奄然入定。

高僧释道世云。勤勇忏悔者。虽知依理。须知心妄动。远离前境。经云。譬如氎花千斤。不如真金一两。喻能观心强。即灭罪强。

伏陀禅师云。籍教明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凡圣一路。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高僧释智通云。若夫寻近大乘。修正观者。察微尘之本际。许一念之初原。便可荆棘播无常之音。枭獍说甚深之法。十方净土。未必过此矣。

高僧释昙遂。每言。三界虚妄。但是一心。追求外境。未悟难息。

高僧解脱和尚。依华严作佛光观。于清宵月夜。光中。忽见化佛。说偈云。诸佛秘密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人开明此法门。一切诸佛皆随喜。解脱和尚乃礼拜问云。此法门如何开示于人。化佛遂隐身不现。空中偈答云。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知真实法。一切无所见。

太原和尚云。夫欲发心入道。先须识自本心。若不识自本心。如狗逐块。非师子王也。善知识。直指心者。即今语言是汝心。举动施为。更是阿谁。除此之外。更无别心。若言更别有者。即如演若觅头。经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又经云。无依是佛母。佛从无处生。

天皇和尚云。只今身心即是性。身心不可得。即三界不可得。乃至有性无性。总不可得。无佛无众生。无师无弟子。心空。三界一切总空。以要言之。三界内外。下至蝼蚁蠢动之者。悉在一尘中。彼此咸等。一一皆如。是。各各不相妨。一切法门。千般万种。只明见性。更无余事。

兴善和尚云。从上已来。祖佛相传一心之法。以心印心。不传余法。初祖指一言以直说。譬如龙吐水至津。津满至河。乃至大海。龙是水之源。以知如今已后。学人。相传一心之法。皆是简要说。而唤心时。不得别觅佛。当佛时。不得更求心。是以若人信自心是佛。此人所有言说。当能转*轮。若人不信自心是佛。此人所有言说。皆是谤方等大乘。所以经云。性外得菩提。譬如压砂求油。不是油正因。

颙禅师有问。涅槃明。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但以时异。有净不净。未审非情亦是众生不。答。经云。文殊问金色女。汝身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女言。如我身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梵网经云。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又依正二身。互相依立。华严经云。一切法无相。是则佛真体。经明。若计灵智之心是常。色是败坏无常者。则外道断常之见。华严明。众生界即佛界。佛界即法界。法界之外。更无别法。乃至万法虽异。其体常同。若不迷于所同。体用。常无有二。无二之旨。盖出世之要津。一念相应。不隔凡成圣矣。

卧轮禅师云。详其心性。湛若虚空。本来不生。是亦不灭。何须收捺。但觉心起。即须向内反照心原。无有根本。即无生处。无生处故。心即寂静。无相无为。

南泉和尚云。燃灯佛道了也。若心想所思。出生诸法。虚假合集。彼皆不实。何以故。心尚无有。何所出生。若取诸法。犹如分别虚空。如人取声。安置箧中。亦如吹网。欲令气满。又云。如今但会一如之理。直下修行。又云。但会无量劫来性不变。即是修行。

汾州无业和尚。初问马祖。三乘至理。粗亦研穷。常闻禅师即心是佛。实未能了。伏愿指示。马祖曰。即汝不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不了时是迷。了时是悟。亦犹手作拳。拳作手也。师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一足始跨门限。祖云。大德。便却回头。祖云。是什么。遂豁然大悟。示徒云。祖师来此土。观其众生。有大乘根性。唯传心印。印汝诸人迷情。得之者。即不论凡之与圣。愚之与智。多虚不如少实。大丈夫儿。不如直下休歇去好。顿息万缘。截生死流迥出常格。灵光独照。物类不拘。巍巍堂堂。三界独步。何必身长丈六紫磨金辉。项佩圆光。舌相长广。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设有眷属庄严。不求而自至。山河大地。不碍眼光。一闻千悟。获大总持。又临终告众云。汝等见闻智觉之性。与虚空齐寿。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言讫。奄然而化。

真觉大师云。夫心性灵通。动静之原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原不状。鉴之则。乃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消。佛眼之功圆着。是以三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玄会。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矣。

神秀和尚云。一切非情。以是心等现故。染净随心。有转变故。无有余性。要依缘故。谓缘生之法。皆无自性。空有不俱。即有情正有时。非情必空故。他即自故。何以故。他无性。以自作故。即有情修证。是非情修证也。经云。其身周普。等真法界。既等法界。非情门空。全是佛故。又非情正有时。有情必空故。自即他故。何以故。自无性。以他作故。即非情无修无证。是有情无修无证也。善财观楼阁时。遍周法界。有情门空。全一阁故。经云。众生不违一切刹。刹不违一切众生。虽云有无同时。分相斯在矣。

隋朝命大师融心论云。圆机对教。无教不圆。理心涉事。无事非理。无事非理。何乱而不。定无乱不定。则定乱两亡。无事非理。故事理双绝。乃至虽离二边。非有边而可离。言亡四句。实无句而可亡。此处幽玄。融心可会。若以心融心。非融心矣。心常如实。何所融也。实不立心。说融心矣。

智达禅师心境颂云。境立心便有。心无境不生。若将心系境。心境两俱盲。境心各自住。心境性恒清。悟境心无起。迷心境共行。若迷心作境。心境乱纵横。悟境心元净。知心境本清。知心无境性。了境心无形。境虚心寂寂。心照境冷冷。

甘泉和尚云。夫欲发心入道。先须识自本心。心者。万法众生之本。三世诸佛祖。十二部经之宗。虽即观之。不见其形。应用自在。所作无碍。洞达分明。了了无异。若未识者。以信为先。信者信何物。信心是佛。无始无明。轮回生死。四生六道。受种种形。只为不敢认自心是佛。若能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乃至举动施为。更是阿谁。除此心外。更无别心。若言别更有者。汝即是演若达多。将头觅头。亦复如是。千经万论。只缘不识自心。若了自心本来是佛者。一切唯假名。况复诸三有。则明镜可以鉴容。大乘可以印心。又云。求经觅佛。不如将理勘心。若勘得自心。本自清净。不须磨莹。本自有之。不因经得。何乃得知。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若能如是解者。一念相应。即名为佛。

普岸大师云。大道虚旷。唯一真心。善恶勿思。神清物表。更复何忧。

沩山和尚云。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化生。悉是假名。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绝。

临济和尚云。如今诸人。与古圣何别。尔且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若能如是。秖是个一生无事人。欲得与祖佛不别。但莫向外驰求。尔一念清净光。是尔屋里法身佛。尔一念无分别光。是尔屋里报身佛。尔一念差别光。是尔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即是今日目前听法底人。此三种是名言。明知是光影。大德。且要识取弄光影底人。是诸佛本源。是一切道流归舍处。尔四大六根。及虚空。不解听法说法。是个什么物。历历地孤明。勿个形段。是这个解说法听法。所以向尔道。向五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发许间隔。何不识取。大德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本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心若不生。随处解脱。灌溪和尚偈云。五阴山中古佛堂。毗卢昼夜放圆光。个中若了非同异。即是华严遍十方。

石头和尚云。且汝心体。离断离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等。应用无方。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有生灭耶。汝能知之。无所不备。诸圣所以降灵垂范。广述浮言。盖欲显法身本寂。令归根耳。

黄檗和尚云。达磨西来。唯传一心法。直下指一切众生心。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莫别求法。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犹如虚空相似。实无相貌。亦无方所。亦不一向是无。只是有而不见。又云。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更无有异。不如言下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

丹霞和尚云。汝等保护一灵之物。不是汝造作得。不是汝詺邈得。吾此地无佛。无涅槃。亦无道可修。无法可证。道不属有无。更修何法。唯此余光。在在处。处则是大道。

水潦和尚云。若说一法。十方诸佛收入一法中。百千妙门在一毛头上。千圣同辙。决定不别。普照十方。犹如明镜。心地若明。一切事尽皆看破。从上已来。以心传心。本心即是法。

仰山和尚云。顿悟自心无相。犹若虚空。寄根发明。即本心具恒沙妙用。无别所持。无别安立。即本地。即本土。

大颠和尚云。老僧往年见石头和尚。问曰。阿那个是汝心。对云。言语者是心。被师喝出。经日却问。前日既不是心。除此之外。何者是心。师云。除却扬眉动目一切之事外。直将心来。对云。无心可来。师云。汝先来有心。何得言无心。无心尽同谤。我。时于言下大悟。即对云。既令某甲除却扬眉动目一切之事。和尚亦须除之。师云。我除竟。对云。将示和尚了也。师云。汝既将示我心如何。对云。不异和尚。师云。不关汝事。对云。本无物。师云。汝亦无物。对云。既无物。即真物。师云。真物不可得。汝心现量意旨如此也。大须护持。

三平和尚偈云。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浑无事。体用无妨分不分。又偈云。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绝妄真。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

安国和尚云。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者。不住色。不住声。不住迷。不住悟。不住体。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是一切处而显一心。若住善生心。即善现。若住恶生心。即恶现。本心即隐没。若无所住。十方世界唯是一心。信知风幡不动。是心动。有檀越问。和尚是南宗北宗。答云。我非南宗北宗。心为宗。又问。和尚曾看教不。答云。我不曾看教。若识心。一切教看竟。学人问。何名识心见性。答。喻如夜梦。见好与恶。若知身在床。上安眠。全无忧喜。即是识心见性。如今有人。闻作佛便喜。闻入地狱即忧。不达心佛。在菩提床上安眠。妄生忧喜。

归宗和尚云。即心是佛。彻底唯性。山河大地。一法所印。是大神咒。真实不虚。是诸佛之本原。菩提之根骨。佛何者是。即今言下是。更无别人。经云。譬如一色。随众生见。得种种名。一切法唯是一法。随处得名。

大悲和尚云。能知自心性含于万法。终不别求。念念功夫。入于实相。若不见是义。勒苦累劫。亦无功夫。

草堂和尚云。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宏纲忽举。万目自开。心佛双照。观也。心佛双亡。止也。定慧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则万境万缘无非三昧也。

百丈慧海和尚。因拨火示沩山灵祐。因兹顿悟。百丈乃谓曰。此暂时岐路。经云。欲见佛性。当观因缘时节。时节既至。如迷忽悟。似忘忽忆。方省旧道己物不从他得。是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得无法。秖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是汝今既尔。善自护持。又广语问云。见不。答。见。又问。见复如何。答。见无二。既云无二不以见见于见。若见更见。为前见是。为后见是。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所以云。不行见法。不行闻法。不行觉法。诸佛疾与授记。又云。自心是佛。照用属菩萨。自心是主宰。照用属客。如波说水。照万有以显功。若能寂照。不存。玄旨。自然贯于今古。如云神无照功。至功常存。又云。如今欲得蓦直悟解。但人法俱泯。俱绝。俱空。

盘山和尚云。大道无中。复谁前后。长空绝迹。何用量之。空既如是。道岂言哉。心月孤圆。光吞万像。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非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人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

大梅和尚。初问马祖。如何是佛。答。即汝心是。问。如何是法。答。亦汝心是。问。祖无意耶。答。汝但识取自心。无法不备。后住梅山。示众云。汝等诸人。应当各自明心达本。勿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汝等欲得其本。但识取汝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但心不附一切善恶而生。即知万法本自如如。时有学人。问。心外别无法耶。答。祖佛是汝心生耳。心是万法之本。岂别有法过于心耶。释曰。如六祖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以诸佛是极善边际。众生是极恶边际。以善恶收尽一切法。故云若不思量。全归心体。但有微毫之法。皆是思想心生。如寒山子颂云。万机俱泯迹。方见本来人。泯之一字。未必须泯。以心外元无一法。所见唯心。如谷应自声。镜写我像。秖谓众生不达。鼓动心机。立差别之前尘。如空华起灭。织无边之妄想。似焰水奔腾。不复一心本源。故令泯绝。若入心体。虽云湛然。不落断灭。自然从体起用。周遍恒沙。又大梅云。此心法门。真如妙理。不增不减。种种方便。善能应用。当知总是此性本来具足。不生不灭。能知三世一切作用。所以云。我观久远。犹若今日。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岩头和尚云。于三界中。有无。唯自己知。更无余事。但识自己本来面目。唤作无依。神荡荡地。若道别有法有祖。赚汝到底。但向方寸中看。迥迥明朗。但无欲无依。便得决了。高城和尚歌云。无相心。能运耀。应声应色随方照。虽在方而不在方。任运高低总能妙。寻无头。复无尾。焰光运运从何起。只者如今全是心。心用明心心复尔。不居方。何处觅。运用无踪复无迹。识取如今明觅人。终朝莫谩别求的。勤心学。近丛林。莫将病眼认华针。说教本穷无相理。广读元来不识心。识取心。了取境。识心了境禅河静。若能了境便识心。万法都如闼婆影。

千顷和尚云。一切众生。驴骡象马。蜈蚣蚰蜒。十恶五逆。无明妄念。贪嗔不了之法。并从如来藏中显现。本来是佛。只为众生。从无始劫来瞥起一念。从此奔流。迄至今日。所以佛出世来。令灭意根。绝诸分别。一念相应。便超正觉。岂用教他多知多解。扰乱身心。所以菩提光明。不得发现。汝今但能绝得见闻觉知。于物境上莫生分别。随时着衣吃饭。平常心是道。此法甚难。学人问。和尚。夜后无灯时如何。师云。悟道之人。常光现前。有什么昼夜。问。何不见和尚光。师云。拟将什么眼见。学人云。世人同将现在眼见。师弹指云。苦哉。一切众生。根尘相涉。从无始来。认贼为子。至于今日。常被枷锁。汝将眼见。意识分别。拟求佛道。即是背却本心。逐念流转。如此之人。对面隔越。

惟政和尚云。古圣今圣。其理齐焉。昔日日。今日日。照不两鲜。昔日风。今日风。鼓无二动。一滴之水润焉。大海之水润焉。又颂云。一念得心。顿超三界。见无所见。贪嗔烂坏。

牛头山忠和尚。学人问。夫入道者。如何用心。答曰。一切诸法。本自不生。今则无灭。汝但任心自在。不须制止。直见直闻。直来直去。须行即行。须住即住。此即是真道。经云。缘起是道场。知如实故。又问。令欲修道。作何方便而得解脱。答曰。求佛之人。不作方便。顿了心原。明见佛性。即心是佛。非妄非真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问。真如妙法。理智幽深。浅识之徒。如何得见。答曰。汝莫谤佛。佛不如是。说。一切诸法。非深非浅。汝自不见。谓言甚深。若也见时。触目尽皆微妙。何以高推。菩萨。别立圣人。且如生公云。非曰智深。物深于智耳。此伤不逮之词耳。汝莫拣择法。莫存取舍心。故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夫经者。以身心为义。华严经云。身是正法藏。心为无碍灯。照了诸法空。名曰度众生。

夹山和尚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大安和尚云。汝诸人各自身中。有无价大宝。从眼门放光。照破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领览一切善恶音声。六门昼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汝自不识。在四大身中。内外扶持。不教倾侧。两脚牙子。大檐得石二檐。从独木桥上过。亦不教伊倒地。且是什么。汝若觅毫发。即不可见。故志公云。内外推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长沙和尚偈云。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为众刹。悟时刹海是真心。身界二尘元实相。分明达此号知音。又学人问。尽法界众生识心。最初从何而有。偈答云。性地生心主。心为万法师。心灭心师灭。方得契如如。

龙牙和尚云。夫言修道者。此是劝喻之词。接引之语。从上已来。无法与人。只是相承种种方便。为说。出意旨。令识自心。究竟无法可得。无道可修。故云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轨持之名。道是众生体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灭。唤作随流之性。常无变异。动静与虚空齐等。唤作世间相常住。亦名第一义空。亦名本际。亦名心王。亦名真如解脱。亦名菩萨涅槃。百千异号。皆是假名。虽有多名。而无多体。会多名而同一体。会万义而归一心。若识自家本心。唤作归根得旨。譬如人欲得诸流水。但向大海中求欲识万法之相。但向心中契会。会得玄理。举体全真。万像森罗。一法所印。

德山和尚云。若有一尘一法。可得。与汝执取生解。皆落天魔外道。只是个灵空。尚无纤尘可得。处处清净。光明洞达。表里莹彻。又云。汝莫爱圣。圣是空名。更无别法。只是个炟赫灵空。无碍自在。不是庄严修证得。从佛至祖。皆传此法而得出离。

牛头下佛窟和尚云。若人不信一文殊说。十方文殊一时说。一佛涅槃。一切诸佛俱涅槃。何以故。不达色根本故。问。了色性无所有是本不。答。此是住观语。非是即事见根本。若即事见者。只汝生老病身。及无明淫怒。是色根本。事外无理故。是以若了一色根本。即举十方色同。名为一说一切说。一涅槃一切涅槃。当知色体无性。性无不包。又云。虽同凡夫。而非凡夫。不得凡夫。不坏凡夫。谓别有殊胜在心外者。即堕魔网。我今自观身心实相作佛。即是见十方佛同行同证处。问。佛身无漏戒定熏修。五阴不缚不脱。不敢有疑。且如大品经云。众生不善五阴之身。亦不缚不脱。甚令人惊疑。答。若向众生五阴外。别有诸佛解脱。无有是处。只了众生自性。从本已来。无有一法可得。谁缚谁脱。何得更有缚脱之异。问。经云众生与佛平等。无有缚。脱何得六道众生沉沦不得解脱。答。众生不了色心清净。妄想颠倒。不得解脱。若知人法常空。其中实无缚脱。问。作何观行忏悔。临终免被业牵。答。汝须深信诸佛所行所说处。与我今日所行所说处无别。乃至成佛尚不得涅槃相。何况中间罪福妄业可得。此是真实正知正见。真实修行。真实忏悔。但于行住坐卧不失此观。临终自然不失正念。

佛窟下云居和尚。心境不二篇云。世出世间。俱不越自一念妄心。而有。一念才起。万像分剂。一念相生。便成心境。若非心境。何得有念可见。既有所见之念。又有能见之心。将知念即是境。见即是心。所见之念。便成色蕴。能见之心。便成四蕴。经云。五蕴是世间。一念具五蕴。一一蕴中。皆具五蕴故得一不碍多。多不碍一。所以心境交通。互为宾主。经云。境智互相涉入。重重无尽。即是一尘含法界。一一法皆遍也。观自一念动。即恒沙世界一时振动。观自一念常定。即六道众生悉皆常定。若谛了一念之体。即恒沙世界常现自心。由迷一念。即境智胡越。

大珠和尚云。心性无形。即是微妙法身。心性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示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是无尽藏。问。何者是法身。答。心能生恒沙万法。故号法家之身。经云。一念心尘中。演出恒沙偈。时人自不识。问。真法幻法。各有种性不答。佛法无种。应物而现。若心真也。一切皆真。若有一法不真。真义则不圆。若心幻也。一切皆幻。若有一法不是幻。幻法则有定。若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义则不圆。迷时人逐法。悟罢法由人。森罗万像。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贤圣。至佛而极。十二部经。五部毗尼。四。围陀论。至心而极。心是总持都院。万法之原。亦是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名号。皆是心之异名。

先洞山和尚心丹诀云。吾有药。号心丹。烦恼炉中炼岁年。知伊不变胎中色。照耀光明遍大千。开法眼。睹毫端。能变凡圣刹那间。要知真假成功用。一切时中锻炼看。无形状。勿方圆。言中无物物中言。有心用即乖真用。无意安禅无不禅。亦无灭。亦无起。森罗万像皆驱使。不论州土但将来。入此炉中无不是。无一意。是吾意。无一智。是吾智。无一味。无不异。色不变。转难辩。更无一物于中现。莫将一物制伏他。体合真空非锻炼。

先曹山和尚云。古佛心墙壁瓦砾是者。亦唤作性地。亦称体全功。亦云无情解说法。若知有。这里得无辩处。十方国土。山河大地。石壁瓦砾。虚空与非空。有情无情。草木丛林。通为一身。唤作得记。亦云一字法门。亦云总持法门。亦云一尘一念。亦唤作同辙。若是性地不知有。诸佛千般喻不得。万种况不成。千圣。万圣尽从这里出。从来不变异。故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灵辩和尚云。夫一心不思议。妙义无定相。应时而用。不可定执。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用有差别。随处得名。究竟不离自心。此心能坏一切。能成一切。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狱。皆心所为。好恶皆由心。要生亦得。要不生亦得。即是无碍义。只今一切施为。行住坐卧。即是心相。心相无相。故名实相。体无变动。亦名如来。如者不变不异也。无中现有。有中现无。亦曰神变。亦曰神通。总是一心之用。随处差别。即多义。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又东方入正定。西方从定出。若了心外无法。一切唯心。即无一法当情。无有好恶是非。即不怖生死。一切处皆是解脱。故云当成无所畏。纵然心外有一切境法。亦从自心妄想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其体本空。如幻如化。

先云居和尚云。佛法有什么多事。行得即是。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语。欲得如是事。还须如是人。若是如是人。愁个什么。若云如是事即不难。自古先德。淳素任真。元来无巧。设有人问。如何是道。或时答[鹿*瓦]甎木头。作么皆重。元来他根本脚下实有力。即是不思议人。把土成金。若无如是事。饶尔说得蔟华蔟锦相似。直道我放光动地。世间更无过也。尽说却了。合杀头。人总不信受。元来自家脚下虚无力。释曰。云居和尚。乃物外宗师。此土七生为善知识。道德孤迈。智海泓深。具大慈悲。常盈千众。所示徒云。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语者。此为今时学人。一向外求但学大乘之语。不能返本内自观心。明见天真之佛。若了此心佛。即自然智。无师之智现前。何烦外学。如云从门入者非宝。又云。从天降下即贫穷。从地涌出却富贵。若从心地涌出智宝。有何穷尽。故云。无尽之藏。但若得心真实去。根脚下谛去。自然出语尽与实相相应。言下救人生死。变凡为圣。捉砾成金。道有亦得。道无亦得。句句悉成言教。若也心中未谛。圆信不成。空任虚浮只成自诳。直饶辩说纵横。只增狂慧。设或说得天华坠。石点头。事若不真。总成妖幻。所以志公见云光法师讲法华经。感天华坠。云。是咬蚤之义。是先圣诚言。实为后学龟镜。可以刻骨。可以。书绅。今遍搜扬。深有。意矣。

猜你喜欢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佚名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卷三·为霖道霈
  卷一·佚名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五·佚名
  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卷上·佚名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佚名
  佛说慧印三昧经·佚名
  大雲初分大众健度第一·佚名
  妙义品第二十七·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佚名
  第七卷·慧沼
  五 究罗檀头经·佚名
  佛法金汤编卷第四·岱宗心泰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朱棣
  辩中边论述记卷上·窥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二·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四十二治道舜歌南风赋【以能感和乐生  唐殖羣物为韵】杨 乃巍巍舜德于今人称居北极而惟大歌南风以敷?歌之伊何制丝桐而合奏风之至矣信长育而有徴兹可谓无为而自理天纵而多能美夫诚发深

  • 卷一百十·表第十一·宰辅年表二·张廷玉

        ◎宰辅年表二   

  • 卷二十六·叶盛

    ●水东日记卷二十六录诸子论诗序文于王两公高致南京两法司故事张泰拒石彪索瓶江浙文物之盛岳季方答客语○录诸子论诗序文七言集句诗序:「予尝欲以唐人七言绝句分为十类,如王建宫词:『金殿当头紫阁重

  • 历代名贤确论卷十·佚名

    康王化商顽民【东坡】宣王中兴【栁州】平王东迁洛邑【东坡】敬王苌洪【栁州】威烈王封赵韩魏为诸侯【温公】通论周之仁礼【温公】小雅兼周之盛衰【东坡】豳列国风宣王北伐列小雅【东坡 颍滨】文王宣王陶冶人材【荆公

  • 三国史记卷第十七。·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零零零零高句丽国本纪第五。[东川王][中川王][西川王][烽上王][美

  • 卷十·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十宋 徐天麟 撰礼四【吉礼】郊议成帝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谭奏言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故圣王尽心极虑以建其制祭天於南郊就阳之义也瘗地於北郊即隂之象也天之於天子也因

  • 赵晋卿·佚名

    赵晋卿先生小传赵先生名锡恩字晋卿江苏上海人生而颖异富于识见弱冠毕业南洋公学光绪二十八年奉派大通邮政局主任翌年以亲老辞改就上海广学会百科全书经理嗣是历任各商行公司经理声誉之隆与日俱进旋用同知分发浙江辛亥

  • 卷二十 二十之四·孔颖达

    《长发》,大禘也。大禘,郊祭天也。《礼记》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谓也。○长如字。禘,大计反。王云:“殷祭也。”王者,于况反,又如字。[疏]“《长发》七章,首章八句,次四章章七句,一章九句,卒章六句”。○正义曰

  • 卷三十六 论语十八·黎靖德

      ◎子罕篇上   △子罕言利章   行夫问"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曰:"罕言者,不是不言,又不可多言,特罕言之耳。罕言利者,盖凡做事只循这道理做去,利自在其中矣。如'利涉大川','利用行师',圣人岂不言利。但所以罕言者,正恐人

  • 戒子通録卷八·刘清之

    母训 戒子言 邹孟轲母【列女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学所至孟子自若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

  • 第十一章 6·辜鸿铭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辜讲孔子祖国一位掌权的贵族部长(季康子)问孔子,他的学生中哪位真正学识渊博。孔子回答:“原来有颜回;他是个真正学识渊博的人。但是他风华正茂

  • 卷一百四十九·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四十九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三十七存旧礼记正义第四十七【宋板】乐记第十九考异宋板疏其乐元微【一叶右七行】元作尤 故无移法矣【同上】移作遗 其内史承王度传之【九行

  • 卷三十九·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三十九襄公十年春公防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伯小邾子齐世子光防吴于柤【柤杜注楚地今山东峄县泇口是也左传】十年春防于柤防吴子夀梦也【夀梦吴子乘】三月癸丑齐高厚相大子光以

  • 文公·文公元年·左丘明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天王使叔服来会葬。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晋侯伐卫。叔孙得臣如京师。卫人伐晋。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頵。公孙敖如齐

  • 六道集目录·弘赞

    卷一天道  述言  述诸经文  法句喻经  天竺(无着菩萨)  孙稚  董青建  历阳(张应)  襄阳(史世光)  江陵(释黄迁)  酒泉郡(伯裘)  武帝妃(郗氏)  蜀郡(沙门慧韶)  中天竺(沙门勒那)  湘州

  • 宦乡要则·张鉴瀛

    清代张鉴瀛撰,官箴书。

  • 学诗百法·刘坡公

    近人刘坡公撰,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9月,根据世界书局1928年版复印。《学诗百法》这本书专为学诗的人指示门径,从声韵、对偶、字句、章法、规则、忌病、派别、体裁八方面入手,按五七言古体、五言律绝、七言律绝的顺序,由浅

  • 扬州画舫录·李斗

    史料笔记。十八卷。清李斗撰。乾隆六十年(1795年)刻印成书。李斗,字艾塘,又字北有,生年不详,卒于嘉庆二十二(1817年)。江苏仪征人。他幼年失学,但喜欢文学,能诗善词,并且广泛搜集有关扬州的掌故轶闻,日久著成《永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