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齐大饥(1)

——做人不食嗟来之食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2)。有饿者蒙袂辑屦(3),贸贸然来(4)。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6),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7)!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食(si):拿饭给人吃。(3)蒙袂(me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v):身体物理迈不开步子的样子。(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5)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6)从:跟随。谢:表示歉意。(7)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读解】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地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地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

咱们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饿精神的重视。

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的饿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

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

猜你喜欢
  卷三十八 论语二十·黎靖德
  厚黑丛话卷四·李宗吾
  第十六章·王夫之
  《论语》简介一·孔子
  家礼卷五·朱熹
  第十六章 6·辜鸿铭
  第六章 5·辜鸿铭
  自序·王应麟
  内储说下六微·韩非
  卷三百一十九·佚名
  奉持品法句经第二十七(十有七章)·佚名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秦罗什)·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十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卷·灌顶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三·善月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白朴

    (生上云)小生马文辅。自从那日见了那小姐之后,朝则忘食,夜则废寝,其心荡然,如有所失,倘生不测,将平日所学,一旦废矣。今夜这等风清月郎,且操一曲琴,洗我心间之闷咱。(下)(旦引梅香上科)(梅云)姐姐,这早晚不烧香做甚?(旦云)你放下

  • 原稿本卷五至卷八跋·黄遵宪

    ○陈跋驰域外之观,写心上之语,才思横轶,风格浑转,出其馀技,乃近大家。此之谓天下健者。乙未四月,义甯陈三立加墨讫敬识。奇篇钜制,类在此册。较前数卷自益有进。中国有异人,姑于诗事求之,乙未四月十四日,三立再识。○吴跋&lsquo

  • 卷四·唐圭璋

    【党怀英:词作5首】○青玉案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红纱绿蒻春风饼。趁梅驿、来云岭。紫桂岩空琼窦冷。佳人却恨,等闲分破,缥缈双鸾影。一瓯月露心魂醒。更送清歌助清兴。痛饮休辞今夕永。与君洗尽,满襟烦暑,

  • 严武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严武(726—765),唐代诗人。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初为太原府参军事,累迁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乱时,跟随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 肃宗上元二年(761),出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 当时杜甫流落至成都,受到他的关照,二

  • 卷三百八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赵尔巽

      张文浩 严烺 张井 吴邦庆 栗毓美 麟庆 潘锡恩子骏文   张文浩,顺天大兴人。入赀为布政司经历,投效东河,工竣,发南河。嘉庆十年,授山清外河同知,屡以河溢夺职,寻复之,补外河南岸同知。十九年,河督吴璥奏调赴睢工委用,擢署

  • ●卷二十五·徐梦莘

      政宣上帙二十五。   起宣和七年二月十六日癸丑,尽二十三日庚申。   十六日癸丑童贯至京师。   十七日甲寅粘罕(改作尼堪)围代州崞县都巡检使李翼死之。   武义郎奏差代州西路都巡检使李翼麟州新秦人宣和七年

  • 第四○二验充名单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一二二一四--七·佚名

    淡水分府向,提验谢焕光,并堂谕准予充当头份街庄总理名单承税总差朱忠计开:验充总理谢焕光〔堂谕〕准给谕戳承充头份庄街总理,第该处附近内山,应即小心,督同乡保巡缉,无令匪徒潜入可也(注)。〔同治拾壹年〕

  • 崔逞传·魏收

    崔逞,字叔祖,清河东武城人,是曹魏中尉崔琰的六世孙。他的曾祖父崔亮,是晋朝的中书令。祖父崔遇,曾在石虎政权做官,任特进。父亲崔瑜,任黄门郎。崔逞年轻时喜欢读书,颇有文才。由于遭逢战乱,孤身一人十分贫穷,靠耕种务农维持生计

  • 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目录·佚名

    第一章通论第二章汉大租第三章番大租第四章养赡租第五章地基租第六章学租第七章育婴租第八章留养租第九章城工租第十章义渡租第十一章义冢租第十二章官庄租第十三章隆恩租第十四章抄封租第十五章屯租第十六章施侯租第

  • 卷十五·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十五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用人三上神宗论果於用善断於去恶孙 觉臣闻易否泰之辞曰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内阳而外隂内君子而外小人则为泰泰者通而治也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内隂而外阳内小人而外君子则

  • 缪称训·刘安

    【原文】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是故体道者,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虑,其寝无梦,物来而名,事来而应。主者,国之心,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故其心治者,支体相

  • 答郑贤宗函·太虚

    半年多不见足下,去年过上海时不能得相会,后来信息也沉沉了!惟足下志行精切,知见端敏,谅必深入经藏,体解大觉。前者两次来问,皆想于晤面时谈之,故未答覆;今恐面谈不易,将来信录在海潮音通信中,略附数语于此。印光法师的阅经法,就是

  • 卷第二十四(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二十四(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四分之二羯磨法下佛在拘舍弥城。尔时有一比丘犯戒不知所犯。语诸比丘。诸比丘或谓有犯或谓无犯。谓无犯者语言。汝不犯戒。彼闻已便生不犯戒想。谓有犯者语言

  • 卷第八·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八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自下归敬请加。钞归敬三宝者归必归三要须尽寿及未来际等敬但随於一宝容暂敬故归必兼敬敬未必归二相不同问既请威加护何不序前致敬答序但兼述非为正故所以前云并序。▲钞

  • 西河记·张澍

    地理杂志。东晋喻归撰,清张澍(1781—1847)辑。二卷,一作三卷。 喻归原姓谕,后改今姓,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官至侍御史;张澍有《蜀典》已著录。原书久佚,今存七条乃张氏辑自《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

  • 清微丹诀·佚名

    清微丹诀,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元代清微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本书言清微派内丹修炼法。分为四章,即〈清微隐真合道章〉、〈入室功夫章〉、〈临坛召合章〉、〈发用章〉。末附内炼符图

  • 三论元旨·佚名

    三论元旨,原不题撰人名。据卷首序文及书中内容看,作者似为晚唐五代时岩泉隐居之士。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分〈道宗〉、〈虚妄〉、〈真源〉三章,论述修心契道,见性成真之旨。大抵以唐代道教重玄哲学为宗。

  • 论语拾遗·苏辙

    北宋苏辙撰。一卷。前有自序云:“予少年为《论语略解》,子瞻谪居黄州为《论语说》,尽取以往,今见于其书者十二三也。大观丁亥闲居颍川,为其孙籀、简、筠讲《论语》,子瞻之说,意有未安者,时为籀等言之,凡二十有七章,谓之《论语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