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

张国维列传

张国维,号玉笥,金华东阳人。天启壬戌进士,授番禺令。以卓异,考入刑科给事中;昇太常寺少卿。

崇祯甲戌,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国维甫受事,流贼犯安庆,参将唐某受贼绐,败绩,全军覆没;报至,国维方壮年,一夜鬚鬓为之顿白。国维亲督兵至安庆,见司道史可法,与语,奇其才;具疏请安庆添设一巡抚,即以可法任之。国维知人、善任使,抚吴八年,贼不敢犯境。

庚辰,昇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吴人生祠之虎丘山。是时山东大饑,石米八两;三吴价三两,国维以应天所属河工银尽籴米运济宁,每石加水脚五钱,除籴米完河工外,每石尚羡米四两五钱。遂设粥厂十余处,分布远近,命官董其事,所全活者以百万计

贼首李青山聚众数万,杀逐官吏;国维讨平之,献俘于朝。天子嘉其能,荫一子世锦衣千户。

壬午冬,北兵破蓟州,山东兖州等府一时陷没,德、鲁二藩受祸独惨;廷臣议堪任本兵者,佥与国维,遂奉命星驰赴京受事。总督赵光抃出师罗山,与北兵战大败,折兵二万余;周延儒当国,抑不以闻。是时兵科缺员,国维题龚鼎孳等六人,蒋拱宸恨不与。及拱宸为御史,谓西协地六百里,国维设防止五百里;疏凡七上,百计挠之,使不得任事。癸未二月,周延儒视师无功,与国维俱放归。冬十一月,国维以罗山事被逮;舟过吴门,士民号哭于枫桥,大声问「谁是锦衣卫官校船」?国维恐有变,解缆亟行,得散去。至京,下诏狱,山东、南直民为国维叩阙讼冤。诏曰:『张国维本当拟辟,念其抚吴、治河有功,着吏部议用』。遂以原官往浙直募兵催饷。

国维行十日,而遂有三月十九之变。国维星夜抵浙,料理勤王。五月,得精兵三千,至镇江欲渡,正值弘光登极南都;国维念新君践祚,必为先帝发丧、起兵北伐,乃至留都,欲与史可法合兵以出。朝见弘光,遂以国维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协理戎政。国维见马士英,议多不合;因循半年,遂以葬祖母告假谢事。

乙酉五月,南都复陷,七郡瓦解;闻郑遵谦起义于绍兴、台州诸缙绅奉鲁王监国。国维至台州,朝鲁王。晋少傅、建极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命其归东阳,集兵到钱塘守江,派汛长河头。时绍兴富户以助饷受累,国维并不打粮送札;以东阳世产与富户邻者,以原券与之。计其数,令出壮士数人、备衣甲器械,抵价若干;自某日至某日给粮,抵价若干。以土着之家,养不逃之兵;以应出之价,收难得之产:不动声色,而兵食俱足。唐王正位于福建,诏至浙东,加国维东阁大学士,敕辅鲁王监国;廷臣多欲开诏,国维曰:『继大统者,世治先嫡长、世乱先有功。唐殿下提兵北伐,则国维当为前驱;若止为闭户天子,反以官爵分浙东办卤之心,则恢复无期,中兴何日?是太祖高皇帝之罪人也。不敢奉诏』!手敕凡七至,而国维终不发;谓使臣曰:『张国维但知今日江上收文武人才、治战守具为急,不知东阁大学士为何官!可即以此语报唐殿下』。国维兵虽不出打仗,而沿江深沟高垒,多置木城、株橛,防守甚坚。

丙午五月二十八日,北骑渡江,各营拔寨走;国维遂归东阳,守陷阬岭。六月,贝勒发兵入闽,道东阳,将抵陷阬岭;国维邀东阳令吴琪滋至,谓曰:『吾乃大臣,今日以死报国!天气正炎,若形骸腐烂,不可辨识;则谓吾逃,必贻祸此地。故特相邀,视吾死耳』。吴令涕泣。国维命取白绢一幅,制诗三章:一曰「负国」、二曰「念母」、三曰「诫子」。楷书毕,又顾其僕曰:『有佳箑否?吾欲留诗赠一故人』。其僕曰:『无有』。国维遂署绢尾曰:『大明遗臣张国维绝笔』。冠带北面叩头,谓其僕曰:『吾死于王事,礼也。后兵将在东阳者,皆因我而及于难;我死,可舁尸诣门一谢之云:「今生无以相报也」!向太夫人,勿言我死,止言遁去。可仍坐我于中堂,俟达官见,始可殓耳』。遂赴水。甫入水,未一刻,家人急拯之,而气已绝;享年五十有二。北骑至,围国维宅;国维尸坐厅事,面色如生。北兵见,有叩头者,有痛哭不已者;同伙问之,则多济宁人,皆向年食其粥以活者。国维殓后,殡于郊外围亭。踰半月,有北兵数十人驱妇女宿其园;夜半起厕,见堂皇灯火如昼,有白鬚绛袍者南面坐,绕座兵卫皆列刀戟。北兵大呼,遂不见;始知国维灵爽不散。北兵起,叩头柩前,仓皇徙去;后相戒,无复敢入者矣。

桂王承大统,謚国维曰「文忠」。国维长子世凤,挂平胡将军印,封武康伯;不受。次子世鹏,官尚宝司卿。北兵索之,匿不出;下令曰:『再不出,则杀祖母』!鹏始就缚。世凤为北兵所杀,世鹏繫狱。张存仁自闽归,道金华;百姓数万人遮马前,为世鹏号哭请命。存仁曰:『其父之为人,吾在辽左,即耳其名』。到杭,即释之。

石匮书曰:『张国维长厚忠诚,其乡人与天下人称之者,如出一口。扬历所至,其所以得此于人者,良亦不易矣。乃时当阳九,南北枢衡,两俱不究其用;而监国一出,尤属强弩之末。后至北骑渡江,人乃咎国维之不受唐诏。夫天方纵敌长驱,即唐、鲁合支,亦不能久;而国维之却诏拒唐,拳拳为鲁,总亦见其长厚之一端也!

猜你喜欢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杨仲良
  ●卷下(起建炎元年七月一曰止八月十八曰)·李纲
  东都事畧卷一百十六·王称
  卷二十二·沈德符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七十五·纪昀
  卷十六·傅恒
  卷二十七·佚名
  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陈寿
  王羲之传·房玄龄
  昔班传·宋濂
  卷二十三·佚名
  纲鉴易知录卷七十·吴楚材
  卷之四·佚名
  四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投梭记目录·徐复祚

    第一齣 家门第二齣 敍飮第三齣 逼娼第四齣 渡江第五齣 订盟第六齣 拒奸第七齣 恣刦第八齣 折齿第九齣 却说第十齣 应聘第十一齣 谋窜第十二齣 忠吿第十三齣 闺敍第十四齣 出关第十五齣 阴伏第十六齣 

  • 卷一百六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六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梅谿诗集【七】游卧龙山呈行可元章我辈逢山眼即青卧龙顶上喜同登图留沙碛懐诸葛诗诵江濆忆少陵巫峡云飞天一握瞿塘鱼化浪三层【俗谓瞿塘峡为龙门】

  • 卷七十二·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七十二元好问十真味斋麤饭寒虀老此身高人那计甑生尘味无味处君知否道着琴书巳失真乔夫人彩绣仙人圗彩服仙童画不如直疑莱子戏庭除青红未是春风巧一颂椒花更有余出山像不见恒星莫漫

  • 卷八十·志第五十六·食货四·张廷玉

        ◎食货四   ○盐法 茶法   煮海之利,历代皆官领之。太祖初起,即立盐法,置局设官,令商人贩鬻,二十取一,以资军饷。既而倍征之,用胡深言,复初制。丙午岁,始置两淮盐官。吴元年置两浙。洪武初,诸产盐地次第设官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九十·佚名

    嘉靖三十一年十月庚戌朔时享 太庙遣英国公张溶代颁明年大统历 上不御殿文武百官于奉天门行五拜三叩头礼○辛亥 孝洁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彭城伯张熊祭 陵□八寝○壬子升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史褒善为本省按察使 改工

  • 尹艷传·脱脱

    尹..字耕叟,潭州长沙人。性情刚直端重严肃,开始在郡学,士人朋友都很怕他。宋朝以词赋取士,末年,只有闽、浙赋压倒四方,尹..与同郡人邢天荣、董景舒、欧阳逢泰诸人做赋,体裁务必典雅,每一篇赋问世,士人争先学习,由于这样湘赋与闽

  • 十一年·佚名

    (乙卯)十一年清雍正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朔壬申,上御仁政門受賀。○下諭,勸農于八道兩都。○憲府〈持平金錫一。〉申前啓,不允。又啓言:「元朝慶賀,禮之大者,而漢城判官李世聃被酒叫呼,擧措荒亂,宜汰去。」上從之。○奉朝賀崔奎

  • 卷二·胡士行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二     宋 胡士行 撰大禹谟第三         虞书臯陶矢【陈】厥谟【九德之谋】禹成厥功【六府三事之功】帝舜申之【发暴白之使功与谟申而不屈于此见舜得君道焉林云申重也陶谟矣

  • 书传卷十·苏轼

    宋 苏轼 撰周书洪范第六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洪范大法也武王杀受立武庚非所以问洪范者而孔子于此言之明武王之得箕子盖师而不臣也箕子之言曰殷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殷亡则箕子无复仕之道以此表正万世为君臣

  • 卷一百七十·佚名

    △初分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一之三复次大士。若菩萨摩诃萨於所修作诸福业事。正知离色离受想行识。正知离眼处。离耳鼻舌身意处。正知离色处离声香味触法处。正知离眼界离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正知离耳界离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九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九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总集群经录上之九梁萧代都建业(亦云前梁)自武帝天监元年壬午。至敬帝大平二年丁丑。凡经四主五十六年。缁素九人。所出经律论及诸传记等。并新集失译诸经。总四十

  • 卷第一·道世

    诸经要集卷第一三宝部第一敬佛篇第一(此别六缘) ·普敬述意缘  ·念十方佛缘  ·念释迦佛缘  ·念弥陀佛缘  ·念弥勒佛缘  ·念佛三昧缘普敬述意缘第一夫大圣有平等

  • 东槎纪略·姚莹

    台湾地方志。清姚莹(1785—1852)撰。五卷。莹字石甫,号展如,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历官知县、按察使。镇守台湾多年,熟悉地理民情。此编约当道光九年(1829)成书,记事止道光六年,约七万余字。分复建凤山县城、埔里社纪略、噶

  • 泰西水法·熊三拔

    6卷。国外水利技术古书名。由徐光启和驻京传教士熊三拔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合译。书成于明万历年间。专门介绍取水和蓄水的方法。第一卷为龙尾车,用挈江河之水;第二卷为玉衡车,用挈井泉之水;第三卷为水库记,用蓄雨雪之

  • 秋灯琐忆·蒋坦

    《秋灯琐忆》是清代文人蒋坦所作散文集,内容记述了他与爱妻秋芙的日常生活琐事。这是一对情深意笃、才情清绝、心性淡远的夫妻,他们意趣高雅,性情相契,尽管生活贫寒,却整日涵泳于琴棋书画中,陶然忘忧。他们既是一对夫妻,又是

  • 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经·佚名

    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内载七元真人所说咒诀七首,据称持诵此咒,可长生久视,消灾度厄,招真伏魔。 按《正统道藏》正一部群字号收入七篇经文,即《北帝说豁

  • 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张廷玉

    弘历御定,张廷玉等奉敕编纂。乾隆十一年(1746)成书,约100万字,编年体史书。共40卷。有内府本、古香斋刊巾箱本及 《四库全书》本行世。所谓三编者,盖因该书最初为宋朱熹所撰 《资治通鉴纲目》59卷,为编年体史书,是以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义净

    亦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等,佛教史籍。义净撰。本书分两部分,记述佛僧56人的传记。其中正传50人,附传6人。始自太州玄照法师,终于澧州大津法师。在这56人中,有30人因患病死于古印度,或中途遇难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