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名山藏

纪传体史书。明何乔远撰。一百卷。乔远,字雅孝,号匪我,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至礼部仪制郎中,以事归居20余年,再宦至南京工部右侍郎。是书分为典谟记、坤则记、开圣记、继体记、分藩记、勋封记、天国记、天启记、舆地记(未全)、典礼记(未刊)、乐舞记、刑法记、河漕记、漕运记、钱法记、兵制记、茶马记、盐法记、臣林记、臣林外记、关柝记、儒林记、文苑记、俘贤记、宦者记、列女记、臣林杂记、宦者杂记、高道记、本土记、本行记、艺妙记、货殖记、方技记、方外记、王享记共37记。实则仍用纪、志、传之体,基本属于纪传体史书。载起自明太祖迄至穆宗(1368—1572)十三朝200余年史事,多取材于当时流传的野史旧文,保存了不少稀有明史资料。如货殖记所载江南几个大地主发家情况和明季手工业与商业情况。王享记叙述蒙古族鞑靼、兀良哈二部,女真族海西、建州二部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是研究经济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研究明代丝绸之路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清避讳此书所载,列入《禁书总目》。仅有明崇祯十三年(1640)刊本传世。

《名山藏》全部章节目录

(1)目录
(2)序一
(3)序二
(4)序三
(5)较刻名山藏姓氏
(6)名山藏卷之一
(7)名山藏卷之二
(8)名山藏卷之三
(9)名山藏卷之四
(10)名山藏卷之五
(11)名山藏卷之六
(12)名山藏卷之七
(13)名山藏卷之八
(14)名山藏卷之九
(15)名山藏卷之十
(16)名山藏卷之十一
(17)名山藏卷之十二
(18)名山藏卷之十三
(19)名山藏卷之十四
(20)名山藏卷之十五
(21)名山藏卷之十六
(22)名山藏卷之十七
(23)名山藏卷之十八
(24)名山藏卷之十九
(25)名山藏卷之二十
(26)名山藏卷之二十一
(27)名山藏卷之二十二
(28)名山藏卷之二十三
(29)名山藏卷之二十四
(30)名山藏卷之二十五
(31)名山藏卷之二十六
(32)名山藏卷之二十七
(33)名山藏卷之二十八
(34)名山藏卷之二十九
(35)名山藏卷之三十
(36)名山藏卷之三十一
(37)名山藏卷之三十二
(38)名山藏卷之三十二
(39)名山藏卷之三十四
(40)名山藏卷之三十五
(41)名山藏卷之三十六
(42)名山藏卷之三十七
(43)名山藏卷之三十八
(44)名山藏卷之三十九
(45)名山藏卷之四十
(46)名山藏卷之四十一
(47)名山藏卷之四十二
(48)名山藏卷之四十三
(49)名山藏卷之四十四
(50)名山藏卷之四十五
(51)名山藏卷之四十六
(52)名山藏卷之四十七
(53)名山藏卷之四十八
(54)名山藏卷之四十九
(55)名山藏卷之五十
(56)名山藏卷之五十一
(57)名山藏卷之五十二
(58)名山藏卷之五十三
(59)名山藏卷之五十四
(60)名山藏卷之五十五
(61)名山藏卷之五十六
(62)名山藏卷之五十七
(63)名山藏卷之五十八
(64)名山藏卷之五十九
(65)名山藏卷之六十
(66)名山藏卷之六十一
(67)名山藏卷之六十二
(68)名山藏卷之六十三
(69)名山藏卷之六十四
(70)名山藏卷之六十五
(71)名山藏卷之六十六
(72)名山藏卷之六十七
(73)名山藏卷之六十八
(74)名山藏卷之六十九
(75)名山藏卷之七十
(76)名山藏卷之七十一
(77)名山藏卷之七十二
(78)名山藏卷之七十三
(79)名山藏卷之七十四
(80)名山藏卷之七十五
(81)名山藏卷之七十六
(82)名山藏卷之七十七
(83)名山藏卷之七十八
(84)名山藏卷之七十九
(85)名山藏卷之八十
(86)名山藏卷之八十一
(87)名山藏卷之八十二
(88)名山藏卷之八十三
(89)名山藏卷之八十四
(90)名山藏卷之八十五
(91)名山藏卷之八十六
(92)名山藏卷之八十七
(93)名山藏卷之八十八
(94)名山藏卷之八十九
(95)名山藏卷之九十
(96)名山藏卷之九十一
(97)名山藏卷之九十二
(98)名山藏卷之九十三
(99)名山藏卷之九十四
(100)名山藏卷之九十五
(101)名山藏卷之九十六
(102)名山藏卷之九十七
(103)名山藏卷之九十八
(104)名山藏卷之九十九
(105)名山藏卷之一百
(106)名山藏卷之一百一
(107)名山藏卷之一百二
(108)名山藏卷之一百三
(109)名山藏卷之一百四
(110)名山藏卷之一百五
(111)名山藏卷之一百六
(112)名山藏卷之一百七
(113)名山藏卷之一百八
(114)名山藏卷之一百九

猜你喜欢
  归田录·欧阳修
  五代史阙文·王禹偁
  历代通略·陈栎
  鸦片事略·李圭
  清史稿郑成功传·佚名
  庚子国变记·李希圣
  庚子国变记·罗惇曧
  餐樱庑随笔·况周颐
  尚史·李锴
  杜工部诗年谱·鲁訔
  辽方镇年表·吴廷燮
  江苏省通志稿度支志·缪荃孙
  徐闇公先生年谱·陈乃干
  碑传选集·钱仪吉
  南宫奏稿·夏言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序·李渔

    秦汉近古既久,文章一脉,遂移任于唐宋八家。秦汉宜古,八家宜今,虽君子才人,不能越其规彀。有明几三百年,不察秦汉所以浑异之故,又不察八家所以昌明之故,负今人之胸臆,袭古人之毛肤,浑异之气不一见,而昌明之言已尽失。满世颦巧,不分

  • 卷三百八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八十七芦苇类【附兼葭 葑】五言古和子由记园中草木    【宋】苏 轼芦笋初似竹稍开叶如蒲方春节抱甲渐老根生须不爱当夏緑爱此及秋枯黄叶倒风雨白花揺江湖江湖不可到移植苦

  • 湘驿女子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湘驿女子,生平不详。 题玉泉溪 湘驿女子 红树醉秋色, 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 风雨杳如年。 湘驿女子诗鉴赏 这首诗最早录载于《树萱录 》。书中说:“番禺 郑仆射尝游湘中,宿于驿楼,夜遇女子诵诗..顷刻不见 。”

  • 列传第二十九 袁彖孔稚珪刘绘·萧子显

    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也。祖洵,吴郡太守。父觊,武陵太守。彖少有风气,好属文及玄言。举秀才,历诸王府参军,不就。觊临终与兄顗书曰:“史公才识可嘉,足懋先基矣。”史公,彖之小字也。服未阕,顗在雍州起事见诛,宋明帝投顗尸江中,不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回纥·刘昫

    回纥,其先匈奴之裔也。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其象微小,其俗骁强,依托高车 ,臣属突厥,近谓之特勒。无君长,居无恆所,随水草流移。人性凶忍,善骑射,贪婪尤甚,以寇抄为生。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隋开皇末,晋王广北征

  • 卷四百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六·脱脱

        杜范 杨简 张虙 吕午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熚、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着。嘉字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   端平元年,改授军器

  • 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脱脱

        高宗九   三十一年春正月甲戌朔,以日食,不受朝。丁丑,雷。丁亥,免湖州增丁所输绢。夜,风雷雨雪交作。辛卯,诏江、浙官民户均输和市絁帛。壬辰,刘宝落节钺、福建路居住。丙申,大雨雪,给三衙卫士、行在贫民钱及

  • 思务第十二·陆贾

    夫长于变者,不可穷以诈。通于道者,不可惊以怪。审于辞者,不可惑以言。达于义者,不可动以利。是以君子博思而广听,进退顺法,动作合度,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见邪而知其直,见华而知其实,目不淫于炫?之色,耳不乱于

  • 卷二一八 唐紀三十四·司马光

      起柔兆涒灘(丙申)五月,至九月,不滿一年。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至德元載(丙申,公元七五六年)   五月,丁巳,炅衆潰,走保南陽,賊就圍之。太常卿張垍薦夷陵太守虢王巨有勇略,上徵吳王祇為太僕卿,以巨為陳留 譙郡太守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五十五·佚名

    万历三十七年二月癸丑朔命御史金明时巡视居庸等关○辽东巡按熊廷弼劾奏防海副总兵吴有孚镇江游击吴宗道役纵水兵兴贩海上每装载货物撒放中江勒□民取直甚至改换丽服潜入属国压取貂参其资本出有孚而宗道为之窝顿地主乞

  • 二百九十三 内务府总管允禄等奏请补放正白旗护军参领缺摺·佚名

    雍正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正白旗护军参领噶尔明、鄂英辉病故,为补放此等缺额,将侍卫委署护军参领那勤、福勒敦,鸟枪护军参领曹宜、鄂勒吉拜等名,各缮一绿头牌,由总管内务府事务和硕庄亲王、内务府总管兼委署领侍卫内大臣.散

  • 读例存疑卷三十八·薛允升

    刑律之十四骂詈骂人骂制使及本管长官佐职统属骂长官奴婢骂家长骂尊长骂祖父母父母妻妾骂夫期亲尊长妻妾骂故夫父母骂人:凡骂人者,笞一十。互相骂者,各笞一十。此仍明律。骂制使及本管长官:凡奉制命出使而官吏骂之者,及部民

  • 季氏篇·孔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rd

  • 卷七 政理·刘向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夫化之不变而后威之,威之不变而后胁之,胁之不变而后刑之;夫至于刑者,则非王者之所得已也。是以圣王先德教而后刑罚,立荣耻而明防禁;崇礼义之节

  •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一(并序)·佚名

    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叙曰。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癸酉。正月一日辰时。于荐福寺道场内。金刚三藏与僧慧超。授大乘瑜伽金刚五顶五智尊千臂千手千钵千佛释迦曼殊室利菩萨秘密菩提三摩地法教。遂于

  • 第十七章 阿梨耶提婆阿阇梨等时期·多罗那他

    沙罗旃陀罗崛多王即月密王出现,他权势很大,所以计入十旃陀罗之中。因为善事恶事都作,而且不皈依佛陀的缘故,所以不归入七旃陀罗之内。这个国王的时代,吉祥那烂陀有阿梨耶提婆阿阇梨和那伽诃洼即龙召阿阇梨大力护持佛教。提

  • 卷第八·宋濂

    嘉兴大藏经 护法录 宋文宪公护法录卷第八 皇明金华宋濂着 云栖袾宏 辑 虞山钱谦益订 序 送无逸勤公出使还乡省亲序 皇帝廓清四海遂登大宝遣使者播告诸蛮夷俾知元运已革而中夏归于正统其称臣者高句骊最先交趾次之琉

  • 睽车志·郭彖

    志怪小说。宋郭彖撰。六卷。彖字伯彖,和州(今安徽和县)人。生卒年不详。曾由进士知兴国军。张端义《贵耳集》卷上云:“宽圣(宋高宗)在南内,受神怪幻诞等书,郭彖《睽车志》始出。”则此书似为迎合高宗喜欢神怪故事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