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曹丕)

文帝纪,魏文帝名丕,字子桓,魏武帝曹操的太子。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出生在谯县。

建安十六年(211),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217),被立为魏国太子,太祖死后,他继位丞相、魏王。尊魏王后为王太后。把建安二十五年改为延康元年。

延康元年(220)二月十六日,魏王封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使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使大夫。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诏令太监职位不得超过众署令级别,并把这个诏令刻在金册上,收藏在石室之中。早在汉灵帝熹平五年(176),谯县上空出现了黄龙,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说:“这是何吉兆?”单..回答:“以后必有称王的人在这里诞生,不到五十年,还会有黄龙出现,天象经常和人事相应,这就是天人感应。”内黄殷登把这话默默记下来。四十五年后,殷登还健在。延康元年三月,黄龙又在谯县再现,殷登听到这个消息时说:“单..的话,现在果然应验了。”三月九日,魏王任前将军夏侯..为大将军。氵岁貊、扶余族的单于、焉耆、于阗族的首领均派使者送来贡品。四月十二日,饶安县报告说出现野鸡。二十五日,大将军夏侯惇去世。五月三日,汉献帝命令魏王追赠皇祖太尉曹嵩为太王,夫人丁氏称太王后,封魏王的儿子曹睿为武德侯。此时,冯翊一带的山贼郑甘、王照率领部下投降,都被册封为列侯。酒泉人黄华、张掖人张进等都挟持本郡太守叛乱。金城太守苏则讨伐张进,张进被斩首。黄华投降。六月七日,魏王在东郊操练士兵,二十六日,开始南征。七月六日,魏王下令说:“黄帝轩辕特设明台议政,尧帝放勋筑室于道,听取民言,都是为了广征民意。文武百官,务必要尽到规谏的职责;出征将帅要陈述兵法;朝中大臣要深明治国之道,州牧郡守述说政事,缙绅考核六艺;我要兼听众人的意见。”孙权派使者进献礼物。蜀将孟达率部投降。武都氐王杨仆率族人来归附,让他居住在汉陽郡。七月二十日,大军停驻在谯县,魏王在城东设宴,犒赏六军和谯县的父老乡亲。八月,石邑县报告说大群凤凰翔集。十月一日,魏王下令说:“众将征战讨伐,士卒死亡还有没有收殓的,我倍感哀痛;特此通告各郡国供给小弊材收殓,送到亡者家中,官府为他们祭祀。”四月,魏王来到曲蠡。汉献帝因人心归属于魏,便召集文武百官,在汉高祖庙祭告。派御使大夫张音拿着符节、捧着玉玺把皇位禅让给魏王。在策命书中写道:“咨尔魏王:天命无常,只归有德之人。汉朝国运衰微,世道处于无序状态,皇位传到我身上,天下大乱,濒于颠覆崩溃。幸亏魏武王神明英武,拯救危难,使华夏清平,保护我祖宗庙宇平安,全国百姓都得感激武王的厚赐。如今您继承先王的事业,弘扬崇高的品德,完备文武大业,发扬光大您父亲的宏伟业绩。皇天有灵,辅助我认清我的使命,恭敬地把皇位让给您。您应恭敬地接受大礼,享有万国,以顺承天命。”于是在繁陽修筑拜天的祭坛。二十八日,魏王登上祭坛,接受了皇位的禅让,文武官都在两旁陪拜。事后,魏王下坛,参加完燃火祭天地的大礼后返回。把年号延康改为黄初,并大赦天下。

黄初元年(220)十一月一日,尊汉献帝为山陽公,把河内郡山陽邑一万户作为他的封地,使用汉朝的历法年号,可以用天子的礼仪祭天,上奏不用称臣,朝廷在太庙举行祭祀典礼时,可分享祭品;又封山陽公的四个儿子为列侯。魏文帝追赠皇祖为太王,父武王为武皇帝,尊王太后为皇太后。赏赐每个男子一等爵位,为父后者及孝悌力田每人赏给二等爵位。把汉朝的众位诸侯王封为崇德侯,列侯封为关中侯。把颍陰的繁陽亭改为繁昌县,增封爵位各有不同。把相国改称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司空,奉常改称太常,郎中令改称光禄勋,大理改称廷尉,大农改称大司农。郡国县邑,也有许多改动。还把原魏国的玉玺授给匈奴南单于呼厨泉,另赏赐他青盖车、乘舆、宝剑、玉..。十二月,开始营修洛陽宫。八月,驾临洛陽。这年,长水校尉戴陵规劝不应该常常打猎,文帝大怒;戴陵被判减死罪一等。

黄初二年(221)正月,在郊外祭祀天地和祖先。三日,围猎到了原陵,派使者备牛、羊、猪三牲之礼祭祀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四月,在东郊举行祭日神之礼。又诏令各郡国:凡是人口满十万,每年推举孝廉一人;其中有优秀卓越之人,不受人口限制。十日,离析三公户邑,三公的儿子及弟弟各择一人封为列侯。十一日,免除颍川郡一年的田租。把许县改称许昌县。把魏郡分成两部分,东部称陽平郡,西部称广平郡。魏文帝颁布诏令:“从前孔子有圣人的才能、帝王的本领,却身处衰微的周朝末年,没有接受天命的运数,只得在鲁卫两国、洙泗二水一带,以仁德教导人们;虽每日奔波忙碌,但委屈自己以保存古代圣王的思想,抑损自己以拯救众生。当时天子和诸侯王最终没有重用他,他只得隐居,考证了黄帝、唐、虞、夏、殷五个朝代的礼制,撰写远古帝王的纪事,根据鲁史而写成《春秋》,参照太师的音乐而订正雅》、《颂》,千百年来,人们把他的著作视为经典,他可以称得上万世师表啊!如今天下大乱,礼仪荒弛,昔日的庙宇,都因长久不修而毁坏,对孔氏家族的封爵也废止了,他的故乡阙里再也听不到讲礼颂诗的声音,四时看不到祭拜的情形,这难道是那些要崇尚礼德、奖励功业、功德不朽的百代帝王要祭祀的人的样子吗?特封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享食邑百户,侍奉孔子的祀庙。”诏令鲁郡把旧时的庙宇重新修建,置一百户官兵守卫,又在外围建造许多房屋,让志学之士汇聚于此。三月,文帝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恢复使用五铢钱。四月,车骑将军曹仁升任大将军。五月,郑甘再次叛乱,文帝派曹仁征讨并把他斩首。六月一日,文帝夫人甄氏去世。二十九日,出现了日蚀,官吏奏请免去太尉之职,文帝下诏说:“天有不祥之兆,是对元首的谴责,现在却归罪大臣,难道是大禹、商汤归罪于自己的道理吗?特令文武百官小心虔诚地各尽其职,以后凡属自然灾害,不要再弹劾三公。”八月,孙权派使节送来奏章,并送回于禁等人。十九日,文帝派太常邢贞为特使,拿着符节去江东,封孙权为大将军、吴王,赏赐九锡。十月,任命杨彪为光禄大夫。因为谷物价贵,停止使用五铢钱。十二日,改任大将军曹仁为大司马。十二月,往东方巡视。这一年修筑陵云台。

黄初三年(222)正月初一,出现了日蚀。五日,文帝驾临许昌宫。发布诏令:“现在考评官吏、推荐孝廉,同古时推举才士一样;十户的小邑,一定会有忠信的贤人,如果限制年龄来取士,那么吕尚、周晋就不会在前代显达。特令各郡国选士,应不分老幼;只要儒生通晓经术,吏人明达文法,都可以考试选用。官府追究那些虚假的作法。”二月,鄯善、龟兹、于阗各族首领都派使臣来进献贡品,文帝下诏说:“从前西戎各国臣服,氐族、羌族来朝称臣,《诗》、《书》都称颂此事。现在西域各族都来叩开边塞大门依附我们,特此派使者去慰劳安抚。”从此以后便与西域通好,设置戊己校尉。三月初一,立齐公曹睿为平原王,文帝之弟鄢陵公曹彰等十一人皆封为王。并规定,封立的庶子称乡公,嗣立的庶子称亭侯,公的庶子称亭伯。十日,封皇子曹霖为河东王。三十日,文帝巡驾襄邑。四月十四日,甄城侯曹植被立为甄城王。二十九日,文帝巡行回到许昌宫。五月,把荆、扬以及长江以南的八郡合并为荆州,孙权任荆州牧。荆州江北各郡归郢州。这年闰月,孙权在夷陵打败了刘备。当初,文帝听说刘备大军东下,与孙权交战,围栅栏连接营寨七百多里,对群臣说:“刘备不懂兵法,难道有用七百里连营抵抗敌军的吗?‘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擒’,这是兵家大忌。孙权的捷报马上就要到了。”七天后,孙权打败刘备的奏书果然到了。七月,冀州发生大的蝗虫灾害,民不聊生,文帝派尚书杜畿拿着符节到各地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八月,蜀国大将黄权率部投降。九月三日,文帝下诏说:“妇人参政,是动乱的本源。从今以后,群臣有事不得对太后奏说,外戚不能在朝中担任重将权臣,也不能无功而被封王封侯;把这条法令传给后世,如果有人违背了,天下共诛之。”九日,立郭氏为皇后。赏赐全国男子爵人二级;鳏夫、寡妇、残、年迈和贫苦难以生存的人,国家赐给粮食。这年十月三日,选定首陽山东侧为寿陵,发布关于丧葬的规定:“按礼制,国君登基以后,就应该制做内棺,以示活着的时候不忘记死亡。远古尧葬在谷林,周围都是茂密的树木,禹葬在会稽,农夫安心地耕种,因为葬在山林中,与山林融为一体。我不采用聚土造坟、植树为记的做法,因为它不是上古之制。寿陵与山成为一体,没有必要造坟植树,也不要建立寝殿,修筑园邑,修设神道。葬,就是藏,就是想让别人看不见。我所以在这不长庄稼的地方建造陵墓,是为了使后代人找不到我葬的地方。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银、铜、铁等作为陪葬品,全部用陶器,这样才合乎古代殉葬用涂彩的泥车、茅草扎成的人马的规定。只须棺木漆刷三遍,口中不必含有珠玉,也不用穿着珍珠做的服装,放在玉制的匣子中,因为这些都是不明智之人做的事。季孙用美玉丧殓,孔子加以劝阻。宋公被厚葬,有识之士都说华元、乐莒没有做到臣子的职责,汉文帝墓保存完好,是因为霸陵中没有什么贵重东西让人贪图;光武帝坟被发掘,是因为原陵造墓种树的缘故。所以霸陵能完整保全,功在张释之;原陵被盗毁,罪归于明帝。大凡忠臣孝子,都该想想孔仲尼、左丘明、释之的话,以华元、乐莒、明帝为前车之鉴,心中常常存着一个使君主亲人安定、魂灵万载不受危害的想法,这就是贤圣之人的忠和孝了。汉代的陵墓没有不被人挖掘的,祸害的根源就在于厚葬和造陵种树。皇后及贵人以下的嫔妃,凡是不和国王埋在一起的,死后都葬在涧西,先前已经说明在何处了。如果谁违背了这条诏令,擅自变更,我在地下就会被戮尸,戮而重戮,死而复死。为臣者轻视已死去的君王、父亲,那才是不忠不孝,假设死者有灵,将不会保佑你。特令将这条诏令收藏在宗庙之中,另抄录副本存在尚书、秘书、三府之中。”这个月,孙权又反叛。恢复郢州为荆州。文帝从许昌出发率兵南征,分兵几路并进,孙权依长江拒守。十一月十一日,驾临宛地。三十日,发生日蚀。这一年,开通灵芝池。

黄初四年(223)正月,文帝发布诏令说:“自从祸乱以来,兵革未息,天下之人,自相残杀。如今四方刚刚安定,有敢私下里复仇的人都要灭其九族。”在宛城修筑南巡台。三月八日,从宛城回到洛陽宫。十五日,月亮冲杀心宿中央大星。十九日,大司马曹仁去世。这个月发生了大瘟疫。五月,成群鹈鹕鸟聚集在灵芝池,文帝下诏说:“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污泽呀!《诗经·曹风》中说‘刺恭公远君子而近小人’,如今难道有雄才贤士被埋没吗?不然这些鸟为何都来了?特令天下广泛举荐德才兼备之人,以防止曹人所讽刺之事出现。”六月十七日,任城王曹彰在京都逝世,太尉贾诩逝世。太白星白天出现。这个月大雨连绵,伊水、洛水洪水泛滥,淹死平民、毁坏房屋。八月十一日,任命廷尉钟繇为太尉。十五日,去荥陽打猎,然后东巡。评判征讨孙权的功劳,众将以下均晋爵增户,奖赏不等。九月十九日,驾临许昌宫。

黄初五年(224)正月,诏命天下揭发和控告只限谋反的大逆不道之罪;有敢诬陷别人的人,就用他诬陷别人的罪行来惩治他。三月,文帝从许昌回到洛陽宫,四月,设立太学,制定五经课试法,设置《春秋谷梁》博士。五月,有司因为群臣在初一、十五两天朝见,奏报疑难之事,文帝听取众人意见,制定方针大策,与众臣评品利弊得失。七月,文帝出发东巡,驾临许昌宫。八月,设立水军,文帝亲自驾驶龙舟,沿蔡、颍二州,渡淮河,到达寿春。扬州郡不论官民,被判五年以下徒刑的罪犯,全部免罪,释放回家。九月,到达广陵,大赦青、徐二州,调换二州的将领和郡守。十月六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现。回到许昌宫。十一月十一日,因为冀州发生饥荒,文帝派使者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二十九日,出现了日蚀。十二月,文帝发布诏令说:“先王制定祭祀的礼规,是为了表明对祖先的孝顺,重大的到郊社去祭祀,其次到宗庙中去祭祀,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祀典中不包括它们。末世衰微,迷信巫史,以至于宫殿内,门窗间,到处置酒祭祀,迷惑众人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自今以后,有人敢举行不该举行的祭祀,以及巫祝的活动,一律当作歪门邪道论处,把此令著录到法典上。”这一年挖通了天渊池。

黄初六年(225)二月,文帝派遣使者从许昌以东巡视各地,一直到沛郡,寻访百姓疾苦,对贫苦的人给予赈济和借贷。三月,文帝到达召陵,修通讨虏渠。二十八日,回到许昌宫。并州刺史梁习征讨鲜卑人轲比能,大获全胜。闰月二十四日,文帝亲领战舰东征。五月二日到达谯县。十六日,火星进入太微星分野。六月,利成郡兵丁蔡方等人聚众造**,杀死太守徐质。文帝派遣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前去征讨,平定了反叛;其中被胁迫和逃亡的人,全都被赦罪。七月,封皇子曹鉴为东武陽王。八月,文帝率领水军从谯地出发,沿着涡水进入淮河,改从陆路到徐州。九月,筑起东巡台。十月,驾临广陵故城,临江检阅军队,士兵十多万人,旌旗数百里。这年天气寒冷,水路封冻了,舟船不能入江,文帝便回返。十一月,东武陽王曹鉴逝世。十二月,从谯县回还路过梁地,派使者用太牢之礼祭祀已故的汉朝太尉桥玄。

黄初七年(226)正月,文帝准备驾临许昌,许昌城南门无故崩塌,文帝很不高兴,没有去许昌。十日,回到洛陽宫。三月,修筑九华台。五月十六日,文帝病重,宣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他们都接受遗诏辅助继位的皇上。把后宫中淑媛、昭仪以下的嫔妃遣送回家。十七日,文帝在嘉福殿驾崩,年四十岁。六月九日,在首陽陵安葬。从发丧到下葬,都按他生前的文告办理。当初,文帝爱好文学,以著述为业,自己创作作品近百篇。又命令众儒生收集经传,按类排列,共一千多篇,称为《皇览》。

评曰:文帝天资聪颖,文采不凡,下笔成章,博闻强记,才艺双全;如果再具备博大的气度,修养公平的德行,追求远大的抱负,心存弘伟的道义,那么与古代的贤君相比,也差不多了。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六·脱脱
  卷一百七十三·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等·脱脱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四·焦竑
  首卷三 目录·佚名
  ◎蔡成勋不会不得了·宣南吏隐
  ●绎史摭遗卷五·温睿临
  卷四·王明清
  第二卷 名宦 二·缪荃孙
  一六二 谕内阁着各督抚盐政将拣存不解之书先行发还·佚名
  绎史卷六·马骕
  卷三·胡一桂
  郭世通传·李延寿
  张烈传·李延寿
  弇山堂别集卷三十一·王世贞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九·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多丽白菊·徐志摩

    一个人独住小楼,又为秋天更觉寂寞,夜也特别长,管他呢,早睡吧,怎晓夜来风雨,无情地,打得花枝尽落,愁眉丧脸。只有菊花,越有风雨越发起劲,你看啊,一股清香,酴醿不如呢?不过秋也快还(完)了,花也觉得渐渐憔悴,怪可怜的,我倒有点依依不舍的样

  •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赵尔巽

      表略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一·焦竑

      光祿寺   南京光祿寺   ◆光祿寺   卿   少卿   寺丞   署丞   ○卿   光祿寺卿張泌傳(實錄)   光祿寺卿郝公郁墓志(楊士奇)   大理寺少卿光祿寺卿汪宗器傳(實錄)   光祿寺卿陳公煥神道碑(嚴嵩)  

  • 卷第十四·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七章正宸 罗万象(王孙蕃、左光先) 吴适 李模 乔可聘(姚思孝) 李清钱敬忠章正宸罗万象(王孙蕃、左光先)吴适李模乔可聘(姚思孝)李清钱敬忠章正宸字羽侯,号格庵;

  • 卷之七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首中东年表·黄遵宪

    考日本诸史,均托始神武。近仿西人以耶稣降生纪元之例,又以神武耶位之元年辛酉为纪元之始。至今皇明治五年壬申,称为二千五百三十二年。尔后凡外交条约、内国政典,每冠以是称。惟考神武在位七十六年,递传世而至崇神,日绥靖在

  • 靖海纪略卷之二·曹履泰

    盐官曹履泰大来着答众乡绅答何海防与李任明定商人榖价告示上朱未孩道尊上朱未孩道尊示谕刘五店与颜同兰守城议上熊心开抚台上熊抚台上熊抚台上赵按台答项元海上蔡五岳道尊上蔡道尊上熊抚台答蔡道尊答蔡道尊上熊抚台上

  • 源彪传·李延寿

    源彪,字文宗,学识渊博,机智敏捷,年轻时就很有名气。魏永安年间,因为父亲的功劳被赐爵为临颍县伯。天平四年(537),任凉州大中正。等到齐文襄掌权,淘汰台、郎的官员,任命文宗为尚书祠部郎中。皇建二年(561),升迁为泾州刺史。文宗

  • 周寿、周彧传·张廷玉

    周寿、周彧,周能之子。周能,字廷举,顺天府昌平州人。其女为英宗妃子,生宪宗,是为孝肃皇太后。英宗复辟,授能为锦衣卫千户。能卒,长子周寿继承父亲职位。宪宗登基,升寿为左府都督同知。成化三年(1467)封庆云伯,赠能为庆云侯。周

  • 第四十六章 苦撑桂局与西南开府·李宗仁

    一1930年夏,北方阎、冯势力瓦解,“扩大会议”无疾而终,蒋先生的声势至此可说是如日中天,因而他要以武力彻底解决本军的心也愈坚。 自我军退回桂林后,湘粤之敌在蒋先生命令之下,不断侵入桂境,企图消灭我军。云南方面

  • 卷五·叶隆礼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五穆宗孝安敬正皇帝穆宗皇帝讳璟小字舒噜後更名明太宗之长子也太宗攻石晋入大梁留帝侍舒噜太后太宗於大同元年四月崩於栾城诸将畏舒噜太后残虐遂立世宗世宗遇弑诸将共迎帝即位改元宝

  • 天志上第二十六·墨子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若处家得罪于家长,犹有邻家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恶有处家而得罪于家长而可为也?”非独处家者为然,虽处

  • 卷三十五·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毛氏传卷三十五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哀公【公名蒋定公子在位二十七年至十四年春而春秋终焉諡法恭仁短折曰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定四年蔡侯请晋师伐楚盟于召陵既而以吴师入楚败于

  • 下三·元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下三释头陀篇头陀梵言翻译如后。此乃达士之美称上德之嘉名。世俗无知循名昧实。呼短巾为道者。召髼发为头陀。有道耻从。名实俱丧。傥怀深识必也正名。叙意中初科为二。初叙机。是下显教。初中上二

  • 第六章 阿育王传记·多罗那他

    在那个时候大约是阿育王成为青年的时期。关于他的传说如下:属于他卢族,在瞻钵那有日种王尼弥多,左右有臣属五百人,财力雄富,统治北方之地。他最初有六个儿子,即逝黎耶那、罗谛迦、商其迦、陀尼迦、钵土摩迦与其第六子比多罗

  • 剩录序·元来

    剩录序先寿昌。於法门寂寥之际。言中有响。脚下无私。使洞上一宗复振。厥功伟哉。玉山垂示。推倒博山。水到渠成。通身是口。譬如空中楼阁。面面玲珑。法音光明。徧照恒河沙世界。天下翕然宗之。余再谒博山於寿昌。特

  • 荆州记·盛弘之

    盛弘之《荆州记》是一部产生于六朝时期的地理专著。原书亡佚较早,今已不得见。部分文献遗存于历代类书,古注,杂记等。《荆州记》作为六朝时期较为杰出的地理文学作品之一,书中载述了大量与文人创作相关的事迹,丰富的山水描

  • 脉理求真·黄宫绣

    诊法著作。清黄宫绣撰。三卷。宫绣字锦芳,宜黄 (今属江西) 人。宫绣另有《本草求真》 已著录。黄氏博采 《内经》、《难经》、《脉经》 及李时珍、李士材、张景岳等诸家脉说,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