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董和传、刘巴传、马良传、马谡传、陈震传、董允传、黄皓传、陈祗传、吕乂传)

董和传,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他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人。

汉朝末年,董和率领家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任他为牛革卑、江原县县长、成都县县令。

蜀地物产丰富,当时风气盛行奢侈,经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饮食玉液琼浆,婚娶丧葬之事,几乎倾尽家财来铺张办理。董和以自身节俭为大家做出表率,粗衣素食,防止衣食住行有超越自家社会身份之处,处处以符合礼制为行为准则,于是当地奢侈之风大为改变,大家都存畏惧而不敢冒犯。于是县里一些豪强因害怕董和的严法,鼓动刘璋调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想不到县中吏员和民众扶老携幼挽留董和者数达几千人,刘璋只好让董和再留任二年,然后转升为益州太守,他在太守任上仍与过去一样清约节俭。他与周围少数民族打交道时,总是以诚心相待,故此深受南方少数民族的信任和爱戴。刘备平定蜀地后,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出谋划策,共事欢洽交情深厚。自董和居官食禄以来,对外治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在内参与军国大事,二十余年,临终时家中竟无值一石粮食的私财。

诸葛亮后来作丞相,告诫部下说:“参加国家工作,就要集中众人的智慧和忠心。如果计较区区小事,就会难以相互通报信息,给各项工作带来损失。能够互通情报,如同丢弃破鞋而获得珠玉;然而人心苦于不能除尽这些小事,只有徐元直处理此类问题不糊涂。再是董幼宰在朝中任职七年,遇上不顺之事不周之处,哪怕往返十次也来启告。如能做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像董幼宰那样勤恳职事,忠于国家,那么我的过失就会少多了!”又说:“过去我与崔州平初交,常常听到他对我的得失发出评论;后来与徐元直相交,总是受到他的启发诱导;先前与董幼宰共事,他总是言无不尽;后来与胡伟度在一起,常常听到他进谏之言。我虽然资性鄙陋执拗,不能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但与这四个人始终友好相处,这也足以证明他们不怀疑直言的益处。”诸葛亮就是如此地深切怀念董和。

刘巴传,刘巴,字子初,零陵郡烝陽人。他年少时就有名气,荆州牧刘表连续几次召请他做官,并举荐他为茂才,他都没有答允。刘表死后,曹操征伐荆州。

刘备逃奔江南,荆、楚一带士人跟随刘备者甚众,而刘巴却北往投奔曹操。曹操用他为掾,让他前往招降和接纳长沙、零陵、桂陽。正碰上刘备已攻占这三个地方,刘巴不能返回交差,于是远遁交阝止,刘备深为遗恨。刘巴又从交阝止前往蜀地。不久刘备平定益州,刘巴连忙请罪,刘备不加责备。而诸葛亮多次推荐刘巴,刘备起用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刘巴为尚书,后接替法正为尚书令。刘巴为人清廉节俭,不治产业,又考虑到自己并非一开始就归附刘备的人,害怕受到猜疑,故总是恭敬寡言,退朝居家不与人私自交往,不是公事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刘备称帝时,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祗,所有的文诰策命,全出自刘巴之手。

章武二年(222)去世。刘巴死后,魏国尚书仆射陈群致书丞相诸葛亮,探问刘巴消息,称他为“刘君子初”,对刘巴十分敬重。

马良传,(附马谡传)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

他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乡里为他们编有谚语说:“马家五常,白眉最良。”马良眉中有白毛,故此人们这样称呼他。刘备兼任荆州牧,便征召马良为州从事。待刘备入蜀,诸葛亮也随后跟从前去,马良留守荆州,写信给诸葛亮说:“听说雒城已被我们攻下,这是上天的福佑;尊兄您适应时势把握时机,辅佐光大邦国之业,智慧的光芒已经显露。能灵活地运转思维,审察事理明断,实非易事,为此须当适时地选取贤才。如能远瞩高瞻,仁德通达天际,使时人能集中注意力聆听其言,举世服从于其道,以高妙之音乐,纠正郑、卫之婬声,有利于各项事业,不起相互之间的干扰,这才是管弦演奏的绝技,俞伯牙、师旷的调协。我虽然不是钟子期之辈,却也得为之击节叫好!”刘备征召马良为左将军掾。后来马良被派遣出使东吴,他对诸葛亮说:“今天接受朝廷命令,协和两国友好关系,希望您能向孙权将军介绍我的情况。”诸葛亮说:“请你自己起草这份文件。”马良当即起草说:“本国君主特派属官马良前往访问续好,以发扬光大昆吾、豕韦的结盟功业。

来人是吉士,曾为官荆楚,很少有轻率鲁莽之处,而有周全的美德,希望能屈驾接纳,以利他完成使命。”孙权见信后非常恭敬地接待他。刘备称帝后,任命马良为侍中。及至东征东吴时,派遣马良进入武陵一带招纳五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头领们都接受蜀汉的印信封号,都令人满意。后来刘备兵败于夷陵,马良也遇害身亡。刘备封马良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

马良的弟弟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担任绵竹、成都县令和越砈太守。他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谈论兵法,丞相诸葛亮深加器重另眼相看。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您要审慎!”诸葛亮对这话不大在意,任命马谡为参军,每次引见马谡与他交谈兵法,总是一天到晚。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当时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议论者都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统领大军在前,与魏国大将张郃在街亭交战,被张郃打败,士兵败逃四散。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据点,只得撤兵退到汉中。马谡被捕下狱,被处死刑,诸葛亮流泪将他斩首。马良死时三十六岁,马谡死时三十九岁。

陈震传,陈震,字孝起,南陽人。刘备兼任荆州牧时,征召他为州从事,按察诸郡,跟随刘备入蜀。蜀地平定后,被任为蜀郡北部都尉,因改郡名,而为汶山太守,转任犍为太守。

建兴三年(225),入朝被任命为尚书,后升为尚书令,奉命出使东吴。建兴七年(229),孙权登基称帝,蜀国任命陈震为卫尉,前往庆贺孙权登基,诸葛亮写信给兄长诸葛瑾说:“孝起的性情忠义纯厚,老而弥坚,他是能够有助于两国关系的推进,使双方欢合相处,在这方面有他可贵的长处。”陈震进入吴国国境后,在给吴国守关官员的公文说:“吴、蜀两国,驿使往来,冠盖相望,结盟续好,友谊日深。尊敬的东吴国主应保持好皇统,焚祭上天接受符命,开疆辟土,天下响应,各有所归。在今日天下形势下,大家共心协力讨伐国贼,则什么样的敌人不可以消灭呢?我蜀国君臣,伸首瞻望欣慰有所依赖。陈震以无才之人,得充当使节,奉命搞好两国友好关系,踏上贵国边界就十分欢欣,到这里如同到家。献子前往鲁国,触犯人家忌讳,受到《春秋》的讥讽。如果我有不到之处,希望您们务必提醒,使我能适应贵国风情。今天我就要张开外交大臣的旌节昭告于众,各自遵守盟言誓辞。顺水而下船行疾快,各国典章制度又各有不同,害怕有所违犯贵国尊制,希望一定适当提醒,指示我该如何行动。”陈震到达武昌,孙权与他升坛歃血立盟,并分划两国势力范围:以徐、豫、幽、青四州土地属东吴,并、凉、冀、兖四州土地属蜀汉;对于司州所辖土地,则以函谷关为界平分。陈震回国后,被封为城陽亭侯。

建兴九年(231),都护李平因诬告诸葛亮而被废为平民,诸葛亮给长史蒋琬、侍中董允的信说:“孝起前年临去吴国时,曾告诉我说李平肚子里多有巧诈,其同乡人都认为他不可接近。我以为有如此巧诈之心者不去惹他就是了,想不到他竟像苏秦、张仪那样坑人,出乎人的意料。这事应让孝起知道。”建兴十三年(235),陈震去世。他的儿子陈济承袭他的爵位。

董允传,(附黄皓、陈祗传)董允,字休昭,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刘备册封太子,董允被选为舍人,升洗马。后主刘禅继承皇位后,董允被升为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将北征曹魏,住在汉中,耽心后主刘禅年轻,不辨好坏是非,考虑到董允公正无私襟怀坦白,打算让他担任宫中辅佐之职。诸葛亮上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都是先帝择选出来留给陛下的良臣,至于斟酌可否,尽忠进谏,都是他们的职责。我认为宫内之事,不论大小,都应咨询他们,这样定能做到堵塞漏溢,收取成效。如果没有忠诚善良的言论,则斩杀董允等以惩诫他们的怠慢。”诸葛亮不久即请任命费祎为参军,升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辖御中亲兵。郭攸之性格素来和顺,故不过挂名而已。向皇帝进言劝谏的任务,董允几乎全包下了。董允处理问题为了防患于未然,竭尽匡救之理。刘禅常想采选美女填充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的后妃人数不超过十二名,现今后主的嫔嫱人数已够,不宜再有所加,始终坚持不听从命令。后主刘禅对他更加敬惧。尚书令蒋琬任益州刺史时,上奏要让位给费祎和董允,又表彰“董允任职宫中多年,辅佐王室,应当赐爵加封来嘉奖他的功劳”。董允坚辞不受。刘禅渐渐长成,宠信宦官黄皓。黄皓便阿谀献媚,处心往上爬。董允常常对上则正色批评皇上,对下则严厉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为非作歹。董允在世之日,黄皓的官位一直不过黄门丞。董允曾和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约好游宴,车马已经备好,正巧郎中襄陽人董恢前来向董允请教。董恢年轻官小,见董允准备出门,稍停片刻便起身告辞,董允不让他走,说:“本来我之所以外出者,是想与朋友们游玩闲谈,现在您已屈尊来访,刚要展开深谈阔论,放弃这样的谈话,到那边去喝酒闲聊,那就太不像话了。”于是下令解开车马,费祎等人也停车不去了。他坚守正道、礼贤下士,都像上面那样。

延熙六年(243),董允被加封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以侍中守尚书令,作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246)去世。陈祗接替董允为侍中,与黄皓相互勾结串通,黄皓于是开始参与政事。陈祗死后,黄皓由黄门令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玩弄权术操持国柄,终于导致国家灭亡。蜀国官民无不追念董允。待邓艾攻进蜀国时,听说黄皓奸险陰诈,便将他抓起来准备杀掉,因黄皓用重金贿赂邓艾左右的人,故得以免死。陈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哥哥的外孙。他小时候就失去父亲,在许靖家长大。陈祗二十岁就颇有名气,不久被任命为选曹郎;矜持严厉且相貌威武,擅长多种技艺,还懂得一些旁门左道,费祎对他另眼相待,故此破格让他接替董允任内侍。吕乂死后,陈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封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说职位居于陈祗之上,但因为他经常率兵在外,朝中大政过问得不多。陈祗上迎逢皇上所好,下勾结宦官佞臣,故深受皇帝的宠信,权力竟超过姜维。

他死于景耀元年(258),后主刘禅悲痛惋惜,一提到他就痛哭流涕,还下诏书说:“陈祗在他的职任上,以柔顺温和为行为准则,处理事务有条不紊,和气忠义有利诸般事物,故此政绩公允辉煌。可惜其寿苦短,朕深深痛悼。如果说怎样纪念他和他进行交流,则在他死后给他追加美好的谥号,谥为‘忠侯’。”此外还赐封陈祗之子陈粲的爵位为关内侯,提升陈祗次子陈裕为黄门侍郎。自从陈祗得宠后,后主刘禅便日益追恨董允,说董允自以为是、高傲轻人。这都是陈祗阿谀媚上、黄皓挑拨离间渐渐使后主形成这种认识。董允的孙子董宏,在晋代为巴西太守。

吕乂传,吕乂,字季陽,南陽郡人。他的父亲吕常,送原先的将军刘焉入蜀,因官道堵塞,于是不能返回中原。吕乂自小失去父亲,喜好读书弹琴。当初,刘备平定益州,设置盐府校尉一职,管理盐、铁的财政收益,后来校尉王连请吕乂与南陽人杜祺、南乡人刘干等共为典曹都尉。吕乂被升任为新都、绵竹县县令,他心地善良体恤百姓,百姓无不称颂,在本州各县城中首屈一指。又被升任为巴西太守。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兵,征调各郡兵员、钱粮,不少地方都不能及时如数送交,吕乂召募士兵五千人交给诸葛亮,他对这些人进行慰问讲明道理并加以监督制约,这些人竟没有一人逃走。吕乂被转任汉中太守,兼领督农,负责供应军需粮草。诸葛亮去世后,吕乂累迁任广汉、蜀郡太守。蜀郡为京都所在地,户口众多,又诸葛亮死后,士兵开小差的很多,又有人冒领这些人空额的军饷,各地奸巧纷纷出现。吕乂到任后,进行防范禁止,他对士兵们开导劝谕,几年之间,那些脱漏军籍而自愿出来的人有一万多。后来吕乂入朝为尚书,接替董允为尚书令,公事都及时处理不留拖延,门内没有停留的宾客。吕乂先后任职朝廷内外,自己生活俭朴,谦虚少言,为政简明而不繁琐,以清明能干著称于朝;然而用法过严过深,喜爱起用文官俗吏,所以虽说官居高位,但在各郡县中他的名声不大好。

延熙十四年(251),吕乂去世,他的儿子吕辰,景耀年间为成都令。吕辰弟弟吕雅,官任谒者。吕雅清厉有文才,著有《格论》十五篇。杜祺历任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刘干官至巴西太守,都与吕乂相互友好,在当时也有名声,而在节俭朴素遵纪守法上,不及吕乂。

猜你喜欢
  卷二十四·毕沅
  第八十六回 誓马厂受推总司令 战廊房击退辫子军·蔡东藩
  卷第一百四十四·胡三省
  ●卷二十四。地诗文五·梁章钜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二·徐乾学
  第三十六回 壬辰年明太祖应运龙兴·黄士衡
  ●一五、宫中的建筑·秦翰才
  卷二十·李天根
  穆崇传·魏收
  赵彦昭传·刘昫
  卷十六·楼昉
  卷二十六·佚名
  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司马迁
  卷十七·曾巩
  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四·侯克中

    钦定四库全书 艮斋诗集卷十四 元 侯克中 撰 掩扃 尽日无人昼掩扃静中窥见古人情谁怜元亮生衰世我喜尧夫老太平尽向诗书穷至理肯随蛮触较虚名夀陵未得邯郸术匍匐归来失故行 归兴 暮史朝经似蜜甜春蚕夏麦乐无厌一之

  • 卷五十二 蜀下·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五十二 蜀下李简简,大顺二年为梓州行营都指挥使。后官邛州刺史,卒。 【(《全唐诗》无李简诗,传据《十国春秋》卷四十)】句山遶一城藏古寺,江连二水送孤舟。 【见《锦绣万花谷续集》卷十三「潼川府」引。宋之

  • 玉澜集补钞·管庭芬

    玉澜集补钞朱槔大食饼窳质谢天巧,风轮出鬼谋。入窑奔阏伯,随舶震阳侯。独鸟藏身稳,双虹绕腹流。可充王会赋,漆简写成周。

  • 卷五百四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五刘得仁禁署早春晴望【一本题上有奉和翰林丁侍郎七字】御林闻有早莺声玉槛春香九陌晴寒着霁云归紫阁暖浮佳气动芳城宫池日到氷初解辇路风吹草欲生鸳侣此时皆赋咏商山雪在思尤清山中

  • 巻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元音卷四范梈【字德机临江人宪司知事】赠方永叔往教重庆路汲水得明月倒影上青天客行三十年未识蜀月圆中宵梦巴蜀秣马辞燕服成都虽云逺未到意已足逺意不可期宿夕宛见之云迷飞鸟道雨急卧龙祠干戈何草草秖说

  • 列传二十三·薛居正

    马郁,其先范阳人。郁少警悟,有俊才智数,言辩纵横,下笔成文。乾宁末,为府刀笔小吏。李匡威为王镕所杀,镕书报其弟匡俦。匡俦遣使于镕,问谋乱本末,幕客为书,多不如旨。郁时直记室,即起草,为之条列事状,云可疑者十,词理俊赡,以此知名。

  •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张廷玉

        郭子兴 韩林儿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子兴其仲出。始生,郭公卜之吉。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

  • 第四六二谕光绪十三年十一月初五日一二二三五--四·佚名

    新竹县正堂方,发给谕戳与大坵园总理游赞平钦加五品衔、特授埔里分府、署理新竹县正堂方为给发谕戳事。缘查竹北二保大坵园,僻近海滨,人稠事繁,原有额设总理一缺,约束乡里,而顾地方。讵该总理前年身故,遗

  • 第四五七佥禀光绪十三年闰四月初五日一二二三二--一·佚名

    新埔街庄金广和、生监、铺户等,禀举朱廷龙为总理具佥禀竹北二保新埔街庄金广和、贡生蔡景熙、职员曾如海、潘澄汉、胡清兰、胡万赐、贡生范达熙、刘国桢、监生苏锦荣、曾逢春、黄国光、苏焕章、范

  • 卷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十五 【超壬午周敬王元年○止壬寅周敬王二十有一年】凡二十一年 表例说 见第八卷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十五>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卷三·欧阳竟无

    方便般若五一切智智,寂滅遍知,無性為性,法界為相。菩薩始終。一切智智,則所緣亦無性,行相亦寂靜,正念為增上。一篇之旨要在是也。方便般若者,大方廣義,妙圓義,究竟義,是方便義。此方便義,極大甚深,微妙殊勝,曰無所得而施設,曰佛境而

  • 卷三十六·佚名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二【经】舍利弗白佛言:&ldquo;云何菩萨摩诃萨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毗跋致地,净佛道?&rdquo;【论】问曰:舍利弗何因作此问?答曰:舍利弗上问众智无异,佛既种种譬喻,明菩萨智胜,意既已解;今问云何能过二乘,住

  • 卷第二十九·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二十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菩萨问明品第十之余 【经】尔时诸菩萨谓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已唯愿仁者以妙辩

  • 画继补遗·庄肃

    画史著作。南宋庄肃撰。此书是邓椿《画继》的续补,故称《画继补遗》。于元大德二年(1298)成书。辑 录南宋绍兴元年(1131)至德祐元年(1275) 间画家八十四人小传,分上、下两卷,上卷 记缙绅、僧道、士庶,下卷记画院众工。《

  • 针灸逢源·李学川

    清代李学川编撰。刊于1822年。6卷。卷一、卷二,选集《内经》中有关针灸的条文;卷三,收集历代各家的针灸论述和歌赋;卷四,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腧穴及经外奇穴的考证,载经穴三百六十一,奇穴九十六;卷五、卷六,为各科疾

  •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简称《导引三光经》。道教「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南北朝。唐王悬河《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已引此经。蒋叔舆《斋坛安镇经目》亦着录,原书一卷,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但《正

  • 父母恩难报经·佚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孝子经大同小异。

  • 临济宗旨·惠洪

    全一卷。宋代僧觉范惠洪(1071~1128)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惠洪援引古德、尊宿之提唱,阐论三玄三要、十智同真、四宾主等法要,以导引学人悟得临济宗之特殊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