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国志》简介

《三国志》晋·陈寿 撰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陽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三国志》目录(白话文翻译)(晋)陈寿 撰,(宋)裴松之 注

【魏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倭传第三十

【蜀志】

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第一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帝妃子传第四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吴志】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纪第三

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卷五十三 吴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卷五十四 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

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陽传第十九

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卷六十六 叙录(亡佚)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八·志第六十一·礼十一等·脱脱
  后汉孝安皇帝纪下卷第十七·袁宏
  国朝名臣事略卷第四·苏天爵
  ●卷四·邵廷采
  卷之二百三十二·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六·纪昀
  ●洹词记事抄小引·李鹗翀
  曾铣传·张廷玉
  三五、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考·钱穆
  ●皇朝通典卷六·佚名
  卷二十八·佚名
  卷一百九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一·佚名
  董显光·周诒春
  虞振镛·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赋辨体巻七·祝尧

    元祝尧 撰唐体尝观唐人文集及文苑英华所载唐赋无虑以千计大抵律多而古少夫古赋之体其变久矣而况上之人选进士以律赋诱之以利禄耶葢俳体始于两汉律体始于齐梁俳者律之根律者俳之蔓后山云四律之作始自徐庾俳体卑矣而加

  • 唐诗镜卷八·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八 明 陆时雍 编 初唐第八 张九龄【本传云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幼聪敏善属文登进士第拜校书郎玄宗在东宫举天下文藻之士亲加策问九龄对策高第开元中选中书舍人後出为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召入累

  • 重刊诗林广记序·蔡正孙

    龟山先生曰:“作诗不知风雅之意,不可以作诗。诗尚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乃为有补。”予尝三复斯言。历览古人之诗,笔补造化、词泣鬼神者有矣,究其寄谲谏于温厚和平之中,不多见也。又其言散出于百氏之家,虽博

  • 卷之二百三十九·佚名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癸亥朔夜天鸣○乙丑肃王楧始就国甘肃○丙寅遣前军都督府都督谢彦通政使宋徵奉金册冕服持节诣狭西册秦世子尚炳为秦王册曰朕惟君天下者必封建王国使其子孙世世相传以蕃屏帝室此古昔圣王不易之

  • 卷一百九十七·杨士奇

    永乐十六年二月壬午朔○丙戌脩山西大同等卫缘边城堡○丁亥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行在礼部会试天下举人奏请考试官 上命行在翰林院侍讲学士曾启侍讲王英考试赐宴于本部○戊子祭 太社 太稷命皇太子行礼 遣官祭 先农○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四·佚名

    正德十三年秋七月戊戌朔享 太庙遣驸马都尉崔元代行礼○升 长陵卫指挥使张勋为署都指挥佥事于湖广都司掌印○升分守居庸关指挥同知孙玺为都指挥佥事以部下缉获奸细乞升故也 夜金星犯井宿东扇南第二星○己亥太监萧敬传

  • 风趣类·佚名

    ○郑板桥受骗扬州郑进士板桥,善书画,体兼篆隶,尤工兰竹,人争重之。性奇怪,嗜食狗肉,谓其味特美。贩夫牧竖,有烹狗肉以进者,辄作小幅以报之。富商大贾,虽饵以千金,不顾也。时扬有一盐商,求板桥书不得,虽辗转购得数幅,终以无上款不光

  • 卷之三百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刘芳传·李延寿

    刘芳,字伯友,彭城丛亭里人,汉代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六世祖刘讷,晋时任司隶校尉。祖父刘该,刘宋时为青、徐二州的刺史。父亲刘邕,任宋的兖州长史。  刘芳的父亲刘邕因参与刘义宣的反叛,死在彭城。刘芳随伯母房氏逃到青州,被赦

  • 先生王斗·佚名

    【提要】 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象后世那样森严,大臣对君王可以直言无忌。但在这种良好的语言环境下,说话也是需要技巧的。 【原文】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

  • 卷七·李明复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義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七宋 李明復 撰桓公三年春正月公會齊侯于嬴程頤曰桓公弑君而立元年書王以王法正其辠也二年宋督弑君以王法正其辠也三年不書見桓之無王也會齊侯于嬴成昏于齊也謝湜

  • 第二十一章 考验功过·佚名

    功过格曰。女人私奔。守正不染。三百功。完一婢女节。百功。 妓女可染不染。一事为十功。 不二色。十功。 配一子女及时。十功。 配一婢仆及时。三十功。 嫁娶一亲戚故人子女。百功。 毁一部淫书板。三百功。 

  • 卷十三·普济

      青原下四世云岩晟禅师法嗣洞山良价禅师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会稽俞氏子。幼岁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曰:“吾非汝师。”即指往五泄山礼

  • 抉 伪 披 真·太虚

    ──二年正月在延庆观堂宏誓研究会讲──人之处世,贵真率耳!德莫德于真,贼莫贼于伪。古之圣贤豪杰,无不成于真也。然伪亦即出于古之圣贤豪杰,故老子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之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呜呼!演

  • 卷第六·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六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问分七觉品第六问曰。几觉。答曰。七。何等七。念觉择法觉喜觉进觉除觉定觉舍觉。云何念觉。学人离结使。圣心入圣道。若坚信坚法。及余趣人。见行过患。观涅

  • 众经目录卷第四·静泰

    释静泰撰众经别生四合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middot;善时鹅王经一卷右一经出正法念经。&middot;舍卫城人丧子狂经一卷(一名梵志丧女经) 分三经&middot;调达入地狱事经一卷&middot;飞鸟喻经一卷&middot;三十三天园

  • 平民千字课·陶行知

    陶行知,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新中国的教育之父”,他的教育思想是不断发展创造、不断进步的,是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教育理论中,有许多涉及或适用于语文教育的思想,对其所处时代及当今语文教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