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诵律

凡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罗、鸠摩罗什合译。又称萨婆多部十诵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本书将戒律分为十项(十诵)叙述,故有此称,为萨婆多部(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之广律。此律之梵本多已发掘出土,且已刊印出版。律藏系整理佛陀所制定之戒律,故各部派所传,原则相同,但细部则不一致。十诵律首举比丘戒法有波罗夷法四条、僧残法十三条、不定法二条、舍堕法三十条、波逸提法九十条、波罗提提舍尼四条、众学法一○七条、灭诤法七条,合计二五七条,除戒条外,并一一解说。其次为七法、八法、杂诵二法等十七法(十七章),系说明僧伽之组织与管理,约为他律之犍度部。其次说明比丘尼戒,计三五五条。最后附增一法、优波离问法与比丘诵。唐代义净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载,十诵律与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同为有部之根本律。兹以十诵律与有部毗奈耶五十卷及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相较,义净所译者相当于十诵律之比丘、比丘尼戒法,而内容较十诵律广泛,多载录本生因缘故事。据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律来汉地四部序录载,大迦叶所传之法藏原为八十诵,至优波掘多时,因恐后世钝根者无法完全受持,遂删为十诵。或谓罗什所译者系迦湿弥罗国所传之略律,义净所译者则系摩偷罗国所传之广本。又传来我国之四广律中,十诵律最早译出,盛行于南方,南朝之僧业、僧璩、道俨、智称等师皆精研此律。

《十诵律》全部章节目录

(1)卷第一(初诵之一)
(2)卷第二(初诵之二)
(3)卷第三(初诵之三)
(4)卷第四(初诵之四)
(5)卷第五(初诵之五)
(6)卷第六(初诵之六)
(7)卷第七(二诵之一)
(8)卷第八(二诵之二)
(9)卷第九(二诵之三)
(10)卷第十(二诵之四)
(11)卷第十一(第二诵之五)
(12)卷第十二(第二诵之六)
(13)卷第十三(第二诵之七)
(14)卷第十四(第三诵之一)
(15)卷第十五(第三诵之二)
(16)卷第十六(第三诵之三)
(17)卷第十七(第三诵之四)
(18)卷第十八(第三诵之五)
(19)卷第十九(第三诵之六)
(20)卷第二十(第三诵之七)
(21)卷第二十一(第四诵之一)
(22)卷第二十二(第四诵之二)
(23)卷第二十三(第四诵之三)
(24)卷第二十四(第四诵之四)
(25)卷第二十五(第四诵之五)
(26)卷第二十六(第四诵之六)
(27)卷第二十七(第四诵之七)
(28)卷第二十八(第四诵之八)
(29)卷第二十九(第五诵之一)
(30)卷第三十(第五诵之二)
(31)卷第三十一(五诵之三)
(32)卷第三十二(第五诵之四)
(33)卷第三十三(第五诵之五)
(34)卷第三十四(第五诵之六)
(35)卷第三十五(第五诵之七)
(36)卷第三十六(第六诵之一)
(37)卷第三十七(第六诵之二)
(38)卷第三十八(第六诵之三)
(39)卷第三十九(第六诵之四)
(40)卷第四十(第六诵之五)
(41)卷第四十一(第六诵之六)
(42)卷第四十二(第七诵之一)
(43)卷第四十三(第七诵之二)
(44)卷第四十四(第七诵之三)
(45)卷第四十五(第七诵之四)
(46)卷第四十六(第七诵之五)
(47)卷第四十七(第七诵之六)
(48)卷第四十八(第八诵之一)
(49)卷第四十九(第八诵之二)
(50)卷第五十(第八诵之三)
(51)卷第五十一(第八诵之四)
(52)卷第五十二(第九诵之一)
(53)卷第五十三(第九诵之二)
(54)卷第五十四(第九诵之三)
(55)卷第五十五(第九诵之四)
(56)卷第五十六(第十诵之一)
(57)卷第五十七(第十诵之二)
(58)卷第五十八(第十诵之三)
(59)卷第五十九(第十诵之四)
(60)卷第六十(善诵毗尼序卷上)
(61)卷第六十一(善诵毗尼序卷中)

猜你喜欢
  佛本行集经·佚名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佚名
  玉耶经·佚名
  六度集经·佚名
  分别善恶所起经·佚名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佚名
  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佚名
  大乘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佚名
  佛家名相通释·熊十力
  七佛赞呗伽陀·佚名
  十诵律·佚名
  维摩义记·佚名
  决罪福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风骚要式 全文·徐衍

      夫诗之要道,是上圣古人之枢机。故可以颂,可以讽。“迩主事父,远之事君”。今之辞人,往往自讽自刺而不能觉。前代诗人亦曾微露天机,少彰要道。白乐天云:“鸳鸯绣了从交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禅月亦云

  • 卷二十六·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二十六嘉善曹庭栋编白石道人集姜防字尧章鄱阳人工声律庆元三年进乐书乞正雅乐诏令太常与议嫉之不果行居苕溪与白石洞天为邻转庵潘柽号之曰白石道人又畀以诗云世闲官职似樗蒲采到枯松亦大夫白

  • 唐音巻四·杨士弘

    元 杨士宏 编张 震 注唐诗正音三五言律诗【临川呉氏曰律虽始于唐然深逺潇散不离于古为得非但句工语工字工而可也】陈伯玉晖上人独坐亭【上人摩诃般若经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増一经

  • 卷第三十七·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三十李定国(白文选) 刘文秀李定国(白文选)刘文秀李定国字鸿远,延安人。与孙可望、艾能奇、刘文秀同为献贼义子,赐张姓。献贼性喜杀,乱蜀时立赏格:凡部卒日得

  • 路史卷十四·罗泌

    后纪五疏仡纪黄帝纪上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荼,一曰轩,轩之字曰玄律。小典氏之子,黄精之君也。母吴枢,曰符葆。秘电绕斗轩而震,二十有四月而生帝子寿丘,故名曰轩。生而紫炁充房,身逾九尺,函挺朶,修髯花瘤,河目隆颡,曰角龙顔。生而神

  • 跋·曹履泰

    同里曹方城先生,讳履泰,中天启乙丑进士,出宰同安,时海寇郑芝龙出没海岛,思绝浙福二省为坐卧处,视同安犹几上肉耳。先生曰:吾能以无兵守之。严保甲、练乡勇。谕以自卫法。曰:若保国家,即保尔妻子。又曰:吾不籍尔民,但以父兄令子弟

  • 于阗传·欧阳修

    于阗,或称为瞿萨旦那,也叫涣那、屈丹,北狄人称之为于遁,胡人称之为豁旦。距京师有九千七百里,距瓜州四千多里,据有汉代的戎卢、杆弥、渠勒、皮山等五国的旧地。王所居称西山城,有强兵四千人,有河名玉河,国人夜里看月光最亮的地

  • 太宗本纪·脱脱

    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名叫晟,本名叫吴乞买,是金世祖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翼简皇后拿懒氏,他是太祖阿骨打的同母胞弟,辽太康元年(1075)出生。当初他曾是穆宗的养子。收国元年(1115)七月,他被任命为谙班勃

  • 卷三十五·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三十五 军礼三 大射 总叙 古之射礼有五一曰大射二曰宾射三曰燕射四曰郷射五曰主皮之射大射者天子将祭於郊庙与助祭之诸侯羣臣射于射宫而择其贤者使与於祭是也诸侯孤卿大夫将祀其先祖亦以是礼而

  • 卷75·陈邦瞻

    ○建炎绍兴诸政(朝臣言事附)高宗建炎二年五月,定诗赋、经义试士法。初,元祐中,科举以经义、诗赋兼取,绍圣以来,罢试诗赋。至是,命参酌元祐科举条制,定试士法。中书省请习诗赋举人不兼经义,习经义人止习一经,解试、省试并计数各取

  •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十六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三禪品第一百六十七   離喜.行捨.憶念安慧.受身樂.是樂聖人亦說亦捨.憶念行樂.入第三禪。問曰.何故離喜。

  • 中观论卷第四·龙树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如来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问曰。一切世中尊。唯有如来正遍知。号为法王。一切智人是则应有。答曰。今谛思惟。若有应取。若无何所取。何以故。如来。

  • 佛鉴禅师语录卷第一·无准师范

    佛鉴禅师初住庆元府清凉禅寺语录  侍者 宗会 智折 编师於嘉定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入院。指三门云。平直道路。敲磕门庭。竖四横三。是人知有。新清凉到这里又作么生。入寺看额。佛殿。你坐我立。尺短寸长。口耳不

  • 中国传奇·林语堂

    《中国传奇》是林语堂根据中国古典小说编译而成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他从《太平广记》、《清尊录》、《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古本中选择了20篇有代表性的小说,通过改编、删节、增译等方法将原文本重新改造

  • 西湖水利考·吴农祥

    《西湖水利考》详细记录了唐宋以来杭州西湖的治理情况和保护措施,是了解西湖水利方面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史料。

  • 南史·李延寿

    中国南朝史著作。李延寿撰。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大德本,后又有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等,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的点校本。80卷,约116万字。包括本纪10卷,列传70卷。记载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

  • 蒙古源流·萨囊·彻辰

    蒙文名《额尔德尼脱卜赤》,汉文译名或题《珍宝史纲》、《宝史纲》等。记述元明两代蒙古族历史的著作。彻辰萨囊著。乾隆四十二年(1777)转译成汉文刊印,收入《四库全书》。后有沈曾植笺证、张尔田增补并校的孱守斋校补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窥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唐 窥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