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三十五(第五诵之七)

十诵律卷第三十五(第五诵之七)

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

八法中诤事法第八

佛在王舍城。尔时诸比丘。共比丘诤。恶口相言。诸比丘尼共比丘尼诤。诸式叉摩尼共式叉摩尼诤。诸沙弥共沙弥诤。诸沙弥尼共沙弥尼诤。恶口相言。迦留陀夷比丘。共诸比丘诤。恶口相言已。随顺佐助诸比丘尼。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诃责言。云何名比丘。共比丘诤已。强佐助比丘尼。如是诃已。向佛广说。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比丘。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世尊。佛种种因缘诃责迦留陀夷比丘已云何名比丘。共诸比丘诤恶口相言已。强佐助诸比丘尼。如是诃已语诸比丘。从今有四种诤事出。一者斗诤事。二者无根事。三者犯罪事。四者常所行事。斗诤事者。如诸比丘共比丘诤恶口相言。是法是非法。是善是不善。是中共诤故。相助别异。是名斗诤事。无根事者。如诸比丘出余比丘犯罪。若有残作。有残不作。有残作不作。若无残作。无残不作。无残作不作。若有残无残作。有残无残不作。有残无残作不作。是中出犯罪。无根故。共相缠著。是名无根事。犯罪事者。有五种犯。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若犯若污若不悔。是名犯罪事。常所行事者。众僧所作事。若白一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布萨自恣。立十四人羯磨。是名常所行事。斗诤事者。以何为本。有十四破僧因缘及六斗诤本。是名斗诤事本。无根事。以何为根本。有三根本。见根闻根疑根。若比丘与比丘斗诤相言。己身作罪令他人说。有残作有残不作。有残作不作。若无残作无残不作。无残作不作。若有残无残作。有残无残不作。有残无残作不作。若口若意作罪。令他人说。有残作有残不作。有残作不作。无残作无残不作。无残作不作。有残无残作。有残无残不作。有残无残作不作。从是中出他罪异。是名无根事根本。犯罪诤。以何为本。从何事起。从五种犯起。以五种犯为本。有犯身作非口非心作。有犯口作非身非心作。有犯身作心作非口作。有犯口作心作非身作。有犯身作口作心作。无但心犯。从是犯起。是名犯罪根本。常所行事。以何为本。从何事起。所作事从僧起。僧为根本。是名常所行事根本。所有斗诤。皆名诤事耶。有诤事亦名斗诤耶。有斗诤非诤事。有诤事非斗诤。有斗诤亦是诤事。有非斗诤非诤事。有斗诤非诤事者。若比丘但相道说。未成斗诤。有诤事非斗诤者。三种诤事。有斗诤亦是诤事者。若比丘相道说。亦成斗诤事。有非斗诤非诤事者。除上三句。所有无事诤。皆名为诤事耶。有诤事亦名无事诤耶。有无事诤非诤事。有诤事非无事诤。有无事诤亦诤事。有非无事诤非诤事。有无事诤非诤事者。但说他罪未起诤事。有诤事非无事诤者。三种诤事是。有无事诤亦诤事者。有比丘无事诤亦起诤事。非无事诤非诤事者。除上三句。所有犯罪。皆名诤事耶。有诤事亦名犯罪耶。有犯罪非诤事。有诤事非犯罪。有犯罪亦诤事。有非犯罪非诤事。有犯罪非诤事者。所名犯罪。有诤事非犯罪者。三种诤事。有犯罪亦诤事者。所名犯罪亦诤。非犯罪非诤事者。除上三句。所有常所行事。皆名诤事耶。有诤事亦名常所行事耶。有常所行事非诤事。有诤事非常所行事。有常所行事亦诤事。有非常所行事非诤事。有常所行事非诤事者。所名作法。有诤事非常所行者。三种诤事。有常所行亦诤事者。常所行亦诤。非常所行事非诤事者。除上三句。斗诤事。为善为不善为无记。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云何名善。有诸比丘善心共诤。所谓是法是非法。是律是非律。是名善。云何不善。有比丘不善心共诤。是法是非法。是律是非律。是名不善。云何名无记。有诸比丘不以善心不善心共诤。是法是非法。是律是非律。是名无记。无根事诤。为善为不善为无记。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善者。若诸比丘善心共诤。出他比丘罪。有残作有残不作。有残作不作。无残作无残不作。无残作不作。有残无残作。有残无残不作。有残无残作不作。是名为善。不善者。若诸比丘。不善心共诤出他罪。有残作有残不作。有残作不作。无残作无残不作。无残作不作。有残无残作。有残无残不作。有残无残作不作。是名不善。无记者。若诸比丘。不以善心不善心。共诤出他罪。有残作有残不作。有残作不作。无残作无残不作。无残作不作。有残无残作。有残无残不作。有残无残作不作。是名无记犯罪事。为善为不善为无记耶。犯罪事。或不善或无记。不善者。若诸比丘知佛结戒故犯。是名不善。无记者。不故犯佛所结戒。是名无记。常所行事。为善为不善为无记。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善者。若诸比丘善心。作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布萨自恣立十四人羯磨。是名善。不善者。若诸比丘以不善心。作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布萨自恣立十四人羯磨。是名不善。无记者。若诸比丘不以善心不善心。作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布萨自恣立十四人羯磨是名无记。长老优波离问佛。斗诤事。以几灭诤事灭。佛言。以二灭诤事灭。何等二。以现前比尼灭及多觅比尼灭。又问。世尊。无根事。以几灭诤事灭。佛言。以四灭诤事灭。以现前比尼及忆念比尼灭。现前比尼及不痴比尼灭。现前比尼及实觅比尼灭。又问。世尊。犯罪事。以几灭诤事灭。佛言。以三灭诤事灭。现前比尼及自言比尼灭。现前比尼及布草比尼灭。又问。世尊。常所行事。用几灭诤事灭。佛言。以一灭诤事灭。现前比尼灭。斗诤事。云何以二灭诤事灭。随以何住处有诤相言比丘。是事付闼赖吒断。闼赖吒比丘。应受此事如法如比尼如佛教灭。若闼赖吒比丘。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灭者。是事名灭以一灭诤事灭。谓现前比尼。现前者。人现前比尼现前。人现前者。是中随助举事人有事人共集一处。是名人现前。比尼现前者。如法如毗尼如佛教灭是事。是名比尼现前。若是闼赖吒。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应舍付僧。僧应受是事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若僧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所谓现前比尼。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僧现前者。是中所有可中共作羯磨比丘。共同心和合一处。可受欲者持欲来。现在比丘能遮者不遮。是名僧现前。人现前者。有随助举事人有事人共集一处。是名人现前。比尼现前者。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是名为断。若僧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尔时应僧中立二乌回鸠罗。应羯磨此人令断是事。羯磨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僧中问言。谁能作乌回鸠罗。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僧中若言我能。若有五法。不应立作乌回鸠罗。何等五。随爱行随嗔行随怖行随痴行不知断不断。成就五法。应立作乌回鸠罗。不随爱行不随嗔行不随怖行不随痴行知断不断。即时一比丘应僧中唱言。大德僧听。某甲某甲比丘。能作乌回鸠罗。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随僧中事。若僧时到僧忍听。立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能如法断随僧中事。是名白。如是白二羯磨。僧立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断随僧中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二乌回鸠罗比丘。若是上座。诸下座比丘。应与此二人欲已远去。若此二乌回鸠罗是下座。应从诸上座取欲已小远去。当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若二乌回鸠罗。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所谓现前比尼。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僧现前者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若二乌回鸠罗。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二乌回鸠罗。应更立二乌回鸠罗。立法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僧中问言。谁能作乌回鸠罗。断随僧中事。若言我能。一比丘僧中唱言。大德僧听。某甲某甲比丘。能作乌回鸠罗。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随僧中事。若僧时到僧忍听。僧立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能如法断随僧中事。是名白。如是白二羯磨。僧立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断随僧中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二乌回鸠罗。若是上座。诸下座比丘。应与欲已小远去。若二乌回鸠罗是下座。应从诸上座比丘取欲已小远去。当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若二乌回鸠罗。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所谓现前比尼。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僧现前者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若是二乌回鸠罗。不能如法断者。还付先二乌回鸠罗。先二乌回鸠罗。应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若能如法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僧现前者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若是先二乌回鸠罗。复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应舍付僧。僧应受是事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若僧取是事。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僧现前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僧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僧应遣使往近住处僧所作是言。此事如是如是因缘起。闼赖吒不能断。众僧不能断。二乌回鸠罗不能断。后二乌回鸠罗复不能断。还先二乌回鸠罗。复不能断。还僧复不能断。汝等大德。和合为断是事故。即时彼众应和合。若僧先安居。应受七日去。若七日尽。应受三十九夜去。若三十九夜尽。应破安居来集一处。受是事应断。近处僧应受是事。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若近处僧。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者。是名为断用一灭诤事灭。所谓现前比尼。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僧现前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若近处僧。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尔时。应僧中立二乌回鸠罗令断。立二乌回鸠罗羯磨法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僧中问言。谁能作乌回鸠罗。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此随僧中事。是中若言我能。若有五法。不应立作。何等五。随爱随嗔随怖随痴不知断不断。若成就五法。应立作乌回鸠罗。不随爱不随嗔不随怖不随痴知断不断。即时一比丘僧中唱言。大德僧听。某甲某甲比丘。能作乌回鸠罗。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随僧中事。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如法断随僧中事。是名白。如是白二羯磨。僧立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断随僧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二乌回鸠罗比丘。若是上座。诸下座比丘。应来与此二乌回鸠罗比丘欲已小远去。若此二乌回鸠罗比丘是下座。应从上座比丘取欲已小远去。当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是二乌回鸠罗。若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僧现前者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若二乌回鸠罗。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应更立二乌回鸠罗。立法者。一心和合僧中问言。谁能作乌回鸠罗。如法断随僧中事。若言我能。一比丘僧中唱言。大德僧听。某甲某甲比丘。能作乌回鸠罗。如法断随僧中事。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断随僧中事。是名白。如是白二羯磨。僧立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断随僧中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二乌回鸠罗。若是上座。诸下座比丘。应与欲已小远去。若二乌回鸠罗是下座。应从诸上座取欲已小远去。应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若二乌回鸠罗。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僧现前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若是乌回鸠罗。不能如法断是事者。应还付先鸠罗。先鸠罗应受是事。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是乌回鸠罗。若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僧现前者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若是先乌回鸠罗。复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者。应舍付僧。僧应受是事。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僧现前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若是近住处僧。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近处僧。若闻某处有众僧好上座知说波罗提木叉法。是僧多有比丘持修多罗者。持比尼者。持摩多罗伽者。是近住处僧。应以是事遣使至某处大僧中。应先立传事人。若界外令满众僧数。立法者。一心和合僧应问。谁能作传事人。从是处持是事至某处。若道中能断是事。是中若有人言我能。若有五法。不应立作传事人。随爱随嗔随怖随痴不知灭不灭。若成就五法。应立作传事人。不随爱不随嗔不随怖不随痴知灭不灭。尔时传事人。应持是事去。若道中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僧现前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若传事人。不能道中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者应持至彼住处。至彼住处已。是中若有上座多知多识长老比丘。应语是人言。是事诤事如是因缘起。闼赖吒不能断。众僧不能断。先二乌回鸠罗不能断。后二乌回鸠罗不能断。还付先二乌回鸠罗。复不能断。还付僧。僧复不能断近住处僧亦不能断。近住处二乌回鸠罗不能断。后二乌回鸠罗亦不能断。还付先二乌回鸠罗。复不能断。还付近住处僧。复不能断。传事人道中不能断是事。来至此间。汝长老。能受是事断不。若言能断。应与作期。若不作期不得与汝。期者。乃至九月。事有五种难断。一者坚。二者强。三者佷戾。四者往来。五者疑畏。坚者。执是事。强者。举事人有事人。剿健强力。佷戾者。举事人有事人恶性佷戾恶性。往来者。此事从一住处至一住处。疑畏者。诸比丘畏断事时破一心和合僧作两段故。先应立行筹人。如是应立。一心和合僧应问。谁能作行筹人。是中有人言我能。有五法不应立作行筹人。随爱随嗔随怖随痴不知行筹不行筹。若成就五法。应立作行筹人。不随爱不随嗔不随怖不随痴知行筹不行筹。是中一比丘唱言。大德僧听。某甲比丘。能为僧作行筹人。若僧时到僧忍听。僧立某甲比丘作行筹人。是名白。如是白二羯磨。僧立某甲比丘作行筹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比丘已作行筹人。随僧多少应作二种筹。一分长。一分短。一分白。一分黑。说如法者。为作长筹。说非法者。为作短筹。说如法者。为作白筹。说非法者。为作黑筹。说如法筹以右手捉。说非法筹以左手捉。说如法筹缓捉。说非法筹急捉。先行说如法筹。后行说非法筹。行筹人应作是言。此是说如法者筹。此是说非法者筹。若行筹竟。说如法者筹乃至多一。是事名断用二比尼。谓现前比尼多觅比尼。现前比尼者。是中若有随助举事人有事人。共和合一处现前。如法如比尼如佛教现前除断。是名现前比尼。是中多觅比尼者。是中应求觅往来问如法除断。若说非法者筹乃至多一。是事亦名为断用二比尼。现前比尼多觅比尼。现前比尼者。是中若有随助举事人及有事人。共和合一处现前。如法如比尼如佛教除断。是名现前比尼。是中多觅比尼者。是中应求觅往来问非法除断。行筹人有四种。一者藏行筹。二者颠倒行筹。三者期行筹。四者一切行筹。藏行筹者。若有人闇中行筹。若有壁障处行筹。是名覆藏行筹。颠倒行筹者。若颠倒行筹。以说如法人筹与说非法人。以说非法人筹与说如法人。是名颠倒。期者。若诸比丘随和上阿阇梨作期。随同和上同阿阇梨随相识随共语。随善知识随同心。随国土随聚落。随处共作期。我等取如是如是筹。汝等莫远我边。莫别莫异莫不共语。共同一事。是名期。一切僧取筹者。尔时一切僧应和合一处。不得取欲何以故。或多比丘说非法故。是名一切僧取筹。若是众僧及大上座大长老。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即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僧现前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若是众僧及上座。说波罗提木叉不能断是事者。应还付传事人。传事人应取是事于道中断。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若是传事人。于道中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现前比尼者如上说。若是传事人。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者。是比丘道中。若闻彼处僧坊中若有三比丘。若二若一比丘。能持修多罗持比尼持摩多罗伽。四部众所恭敬尊重。是传事人应到彼住处。应语一比丘言。大德。是事如是如是因缘起。闼赖吒不能断。僧不能断。先乌回鸠罗不能断。后乌回鸠罗不能断。还先乌回鸠罗复不能断。还僧复不能断。近住处僧亦不能断。先乌回鸠罗不能断。后乌回鸠罗不能断。还先乌回鸠罗复不能断。还近住处僧复不能断。传事人道中亦不能断。有大众僧及上座知说波罗提木叉不能断。传事人于道中不能断。三比丘二比丘。能持修多罗者。持比尼者。持摩多罗伽者。四众所恭敬者。皆不能断。大德取是事。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是一比丘四众所恭敬尊重者。应作是言。不可二人相言俱得胜。是中必一胜一负。若作如是语者。是名说如法者。若不作如是语者。是名说非法者。若比丘如法灭事已。还更发起者波逸提。若但诃责突吉罗。有十种如法行筹。有十非法行筹。十非法行筹者。不以小事行筹。已过事行筹。不问长老行筹。非法行筹。别众行筹。非法别众行筹。用是行筹欲令多有非法者。用是行筹当多有非法者。用是行筹欲破和合僧。用是行筹当破和合僧。问言。云何名不以小事行筹。答不为可忏悔事行筹。已过事行筹者。是事从此住处到彼住处。不问长老行筹者。有比丘持修多罗比尼摩多罗伽者。不数往咨问。何善何不善。何者有罪何者无罪。何者白何者黑。何者今世利。何者后世利。何者导利人行。是好非恶。非法行筹者。不如法行筹。别众行筹者。同一界内别处行筹。非法别众行筹者。不如法同一界中别处行筹。用是行筹欲令多有非法者。是比丘先作意。用是行筹令多有说非法者。用是行筹当多有比丘非法者。是比丘先立意。用是行筹当多有说非法者。用是行筹欲破和合僧者。是比丘先作意。用是行筹令破和合僧。用是行筹当破和合僧者。是比丘先作意。我是行筹当破和合僧。是名十种非法行筹。十如法行筹者。以小事行筹。未过事行筹。问长老行筹。如法行筹。和合众行筹。如法和合众行筹。用是行筹欲令多有如法者。用是行筹当多有如法者。用是行筹欲令僧和合。用是行筹当和合僧。问云何名以小事行筹。答为可忏悔事行筹。未过事行筹者。是事在此住处未到彼住处。问长老行筹者。有比丘持修多罗比尼摩多罗伽者。数往咨问。何善何不善。何者有罪何者无罪。何者白何者黑。何者今世利。何者后世利。何者导利人行。是好非恶。如法行筹者。不违法行筹。和合众行筹者。同界内僧和合一处行筹。如法和合众行筹者。如法同界内众一处集行筹。用是行筹欲令多有如法者。是比丘先作意。以此行筹。令多有说如法者。用是行筹当多有比丘如法者。是比丘先作意。用是行筹当多有比丘说如法者。用是行筹欲和合僧者。是比丘先作意。用是行筹欲令僧和合。用是行筹当和合僧者。是比丘先作意。用是行筹当和合僧。是名十如法行筹。若僧事可付僧。可付三人二人一人。僧事者。僧应受僧事。三人二人一人应受僧事。僧应灭僧事。三人二人一人应灭。是名诤事用二比尼灭。云何无根事诤用四比尼灭。所谓现前及忆念灭。若现前及不痴灭。若现前及实觅罪灭。云何现前及忆念灭。如陀骠力士子比丘弥多罗比丘尼。以无根波罗夷法谤。以是事故。或僧或三人二人一人。数数说是事令忆念。是陀骠比丘。从僧乞忆念比尼。僧与忆念比尼。如法如比尼如佛教。现前比尼者。所与忆念比尼人。得忆念比尼者。和合一处。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是名现前及忆念比尼灭。云何现前及不痴灭。如施越沙比丘狂心颠倒。作种种恶不清净事不随顺道出家人所不应作。是人还得本心。以是事故。或僧或三人二人一人。数数说令忆念。是施越沙比丘。从僧乞不痴比尼。僧与不痴比尼。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是中何等是现前比尼。与不痴比尼人。得不痴比尼者。和合一处。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是名现前及不痴比尼灭。云何现前及实觅比尼。如象首比丘释子。无惭无愧犯见闻疑罪。先自言犯后言不作。僧与是人实觅比尼。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是中何等是现前比尼。与实觅比尼人。得实觅比尼者。和合一处。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是名现前比尼及实觅比尼灭。是名无根事用四比尼灭。所谓现前及忆念。现前及不痴。现前及实觅。问犯罪事云何以三灭诤事灭。答所谓现前及自言。现前及布草。云何现前及自言。如比丘若他比丘说罪若不说罪。若令忆念若不令忆念。自言。我犯僧伽婆尸沙。是比丘从僧乞别住。僧如法如比尼如佛教与别住。是中云何名现前。与别住人。及得别住者。和合一处。如法如比尼如佛教作。作者。与彼人作别。住是中云何复名如法自言。如比丘若他比丘说罪若不说。罪若令忆念若不令忆念。自言。我犯僧伽婆尸沙。是应与摩那埵本日治。应与出罪。是比丘从僧乞摩那埵本日治出罪羯磨。僧如法如比尼如佛教。作出罪羯磨。是事何等现前。与出罪人。得出罪者。和合一处。如法如比尼如佛教作。作者。与是比丘作出罪。是中云何复名如法自言。如比丘若他说罪若不说罪。若令忆念若不令忆念。自言。我犯可悔过罪。是中现前者。与悔过人。作悔过人。和合一处。如法如比尼如佛教作。作者。与作可悔过。是名现前比尼及自言比尼灭。又问。云何现前比尼及布草。如一住处诸比丘。喜斗诤恶口相言。是诸比丘和合一处。作是念言。我等大衰失利。我等于佛法中以信出家。而今作恶口相言。我等若求觅是事根本者。未起事便起。已起事不可灭。是中一比丘应唱言。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是事以布草比尼灭。是名白。即时是诸比丘。应分作两部。是中若有上座若次上座。若波罗提木叉通义。若波罗提木叉。语此一部言。我等大失非得大衰非利大恶不善。我等信故。佛法中出家求道。然今喜斗诤相言。若我等求是事根本者。僧中有未起事便起。已起事不可灭。今汝等当自屈意我等所作罪。除偷兰罪。除白衣相应罪。是事汝等现前发露悔过不覆藏。是中若无一比丘语者。应到第二部众所。是中有长老上座应语言。我等大失非得大衰非利大恶不善。我等信故。于佛法中出家求道。今喜斗诤相言。若我等求是事根本者。僧中未起事便起。已起事不可灭。今汝等当自屈意。我等所作罪。除偷兰遮。除白衣相应罪。今自为及为彼故。当现前发露悔过不覆藏。诸比丘言。汝自见罪不。答言。见罪。如法悔过莫复更起。第二部众亦应如是说。是名布草比尼。是中云何名现前。与布草人及得布草者。和合一处。如法如比尼如佛教作。作者。与作布草羯磨。是名现前及布草灭。是名犯罪事用三比尼灭。所谓现前自言布草。问常所行事。云何以一现前比尼灭。与作白人。得作白者。和合一处。如法如比尼如佛教作。白一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布萨说戒自恣受岁。立十四人羯磨。与羯磨人得羯磨者。和合一处。如法如比尼如佛教作者。是名常所行事用一比尼灭。所谓现前比尼(八法中诤事法第八竟)。

十诵律卷第三十五

猜你喜欢
  开元释教录略出卷第二(下)·智升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九卷·一行
  卷九·聂先
  卷第十一·佚名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八卷·佚名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二·佚名
  论 王 阳 明·太虚
  卷八十四·佚名
  卷第四·佚名
  华香品第十二·佚名
  卷第一·佚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如惺
  卷六十四·佚名
  卷第二·佚名
  卷四百八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钱起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一带)人。玄宗天宝十年(751)进士,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有《钱考功集》。 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他长

  • 95.唐女诗人·施蜇存

    诗出于歌,歌起于民间。民歌的开始,很可能属于妇女的劳动歌谣。从独唱而至于互唱,由互唱而至于对唱,再由对唱而至于问答,于是男女诗人都有了。《诗经》中如《王风·伯兮》,《郑风》中的《山有扶苏》、《狡童》、《将仲

  • 列传第四十八·李延寿

    李弼 曾孙密 宇文贵 子忻 恺 侯莫陈崇 子颖 崇兄顺 王雄 子谦李弼,字景和,陇西成纪人。六世祖振,慕容垂黄门郎。父永,魏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乱,谓所亲曰:“大太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以取功名,安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四·杨仲良

      哲宗皇帝   张舜民罢言职   元祐二年四月甲辰,诏张舜民特罢监察御史,依前秘阁校理、权判登闻鼓院,仍令赴馆供职。先是,舜民言:『夏人政乱,权归梁氏已久。自秉常死,挟乾顺专横滋甚。去年虽数遣使入朝,然权臣争权,传闻多

  • 卷之二百三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三十四·温达

    <史部,纪事本末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十四十二月甲申大将军伯费扬古至自军是日上仍驻跸萨尔虎拖会清晨费扬古将到上遣皇长子皇三子皇八子往迎费扬古至上出幔

  • 附录二·恽毓鼎

    恽毓鼎奏议选。经济特科敬陈管见折。(〔光绪〕戊戌年正月二十七日)奏为经济特科宜议登进之途,以展人才而收实用,敬陈管见,恭折仰祈圣鉴事。臣伏读本月初七日谕旨,举行经济特科,试以所长,听候擢用,所以破庸陋拘孪之习,求专门异等

  • 一五 三星期的练习·邹韬奋

    初出茅庐的第一炮似乎就放得不响!当然,我对于所做的事还不肯马虎。即如每天所译的纱市电讯,我对于其中的数目字都特别谨慎,总是很仔细地和原稿对一遍才放手发出去,因为我知道这些数目字在我看来虽毫无关系,在做生意的人们看

  • 卷二百五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四封建考【九】异姓封爵五汉军王义王孙可望汉军正白旗人顺治十四年十二月归顺封薨諡恪顺 孙徵淇孙可望子顺治十七年十一月袭 孙徵淳孙可望

  • 卷七·佚名

    尚清王童名:眞仁尭樽金。神號:天續之按司添。明弘治十年丁巳降誕。歳十一,領中城,稱中城王子。父:尚眞王【尚清係第五子】母:華后妃:思眞錢金按司加那志,號月江【毛氏兼城之女。嘉靖三十三年甲寅六月十三日薨,生壽不傳。葬于玉

  • 卷二十八·郑玉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二十八    元 郑玉 撰襄公 公名午成公之子简王十四年即位諡法因事有功曰襄辟土有德曰襄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仲孙蔑会晋栾黶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 於是为宋讨鱼石

  • 春秋无例详考·姚际恒

    新安首源姚际恒无「隐无正」之例隐公自元年书「春王正月」以后,无正月之事,故不书正月。谓隐十年无正,将逊乎桓,谬妄之说也。将逊乎桓,何以无正月乎?既将逊乎桓,无正月,尤宜自元年起,何以元年有正月乎?若以其将逊,不言正月,则虽正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正文·佚名

    後汉沙门安世高译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然灯。净施所安。不违道

  • 卷第五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五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随眠品第五之十一所辩随眠及随烦恼。于中有几唯依意地。有几通依六识地起。颂曰。见所断慢眠  自在随烦恼皆唯意地起  余通依六识论曰。略说应知诸见

  • 河源志·潘昂霄

    地理文献。一卷。记载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首次派遣人员考察黄河源头情况。元代潘昂霄根据都实考察河源的叙述与记录而撰成。潘昂霄,字景梁,号苍崖。济南人。雄文博学,为时推重。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卒谥文僖。著作有《苍

  • 端溪砚谱·佚名

    一卷,不着撰人名氏,卷未有淳熙十年东平荣芑跋曰:“右缙云叶樾交叔传此谱,稍异于众人之说,不知何人所撰。称徽祖为太上皇,必绍兴初人”云云,是当时已不详其出自谁手矣。其书前论石之所出,与石质、石眼;次论价次,论形制;而终以石病

  • 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吴昌龄

    简名《张天师》、《风花雪月》。杂剧剧本。元吴昌龄作。四折一楔 子,旦本。本事散见于《博异记》、《夷坚志》及道 教传说。宋官本杂剧有《风花雪月爨》,金院本 有《风花雪月》二本。剧写陈世英赴举经洛阳, 寓叔父陈全忠

  • 词林正韵·戈载

    三卷。清戈载编。明清之际,词韵分合之争,与词韵之作,一时俱盛。戈氏谓“古无词韵,古人之词,即词韵也”。是书即取唐宋人词,博考互证,又广稽韵书,裁酌繁简而成。其撰述目的,“非敢正古人之讹,实欲正今人之谬”,对于以前各种词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