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四 布沙罗学童所问之义释

尊者布沙罗曰:

 说示过去之所之 不动而为断疑惑

 诸法到彼岸者(佛) 我已前来为欲问

(一一一二)

“说示过去之所之”[之句中],“所之”者,是彼世尊、自存者、无师者、于未曾闻之诸法自正觉真谛者、其时得一切知者、力自在[得者]。此是“所之”。“说示过去”者,是世尊亦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亦说示未来,亦说示现在。

世尊说示自己之过去者云何?世尊对自己之过去,亦说示一生,亦说示二生,亦说示三生,亦说示四生,亦说示五生,亦说示十生,亦说示二十生,亦说示三十生,亦说示四十生,亦说示五十生,亦说示百生、千生、十万生、诸多之坏劫、诸多之成劫、诸多之坏成劫。[即]“在我于某处已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其[我]由彼死而生于某处。于彼处我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其[我]由彼死而生于此[人界]”斯多说示宿住之样相或素姓。

世尊说示他人之过去者云何?世尊对他人之过去亦说一生,亦说二生……乃至……亦说示诸多之坏成劫。[即]“[彼]于某处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彼由彼死而生于某处者。于彼处[彼]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彼由彼死而生于此人界”说示斯多之宿住之样相或素姓。

世尊说五百本生谈而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大本经而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大善见经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大典尊经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大天林经而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

又世尊已如斯说:“纯陀!关于过去世如来有念随念之识。只彼所望之物一切随念。纯陀!未来……乃至……纯陀!关于现在世如来生起觉所生之智,‘此是最后之生,今无再有’。”根上下智是如来之如来力。诸有情之意乐随眠智是如来之如来力。双变智是如来之如来力。大悲定智是如来之如来力。一切智是如来之如来力。无障智是如来之如来力。于一切处无著、无害、无障智是如来之如来力。如斯世尊亦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亦说示未来,亦说示现在,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说示过去之所之”。

“尊者布沙罗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布沙罗”者,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〇页参照)……称呼。此是“尊者布沙罗曰”[之义]。

“不动而为断疑惑”[之句中],“动”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佛世尊舍断彼之动、渴爱、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不动[者]。动之舍断故是不动。世尊于利得亦不动,于不利得亦不动,于名声亦不动,于不名声亦不动,于赏赞亦不动,于毁訾亦不动,于乐亦不动,于苦亦不动,不动、不怖动、不动摇、不震、不震动、不震骇。此是不动。“断疑惑”[之句中],疑惑者,[即]对苦犹豫……乃至(一〇五页参照)……心之硬直意困惑。此之疑惑世尊已断,断绝、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故佛是断疑惑。此是“不动断疑惑”[之义]。

“一切诸法之到彼岸者”,佛世尊由知通是一切诸法之到彼岸者,由遍知是到彼岸者,由舍断是到彼岸者,由修习是到彼岸者,由作证是到彼岸者,由等至(定)是到彼岸者。由一切法之知通是到彼岸者……乃至(二一四页以下参照)……最后之生、老、死、轮回,而彼无再有。此是“一切诸法之到彼岸”[之义]。

“我已前来为欲问”,我已前来为欲问……乃至(二一五页参照)……说示,得语。如斯“我已前来为欲问”[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布沙罗曰:

“说示过去之所之 不动而为断疑惑

 诸法到彼岸者[佛] 我已前来为欲问”

 无有色想事 舍断一切身

 内外无何物 见者之观处

 我问释迦智[佛] 斯人如何导

(一一一三)

“无有色想事”[之句中],色想者云何?色界定之入定者,[于色界]生起者,又于[色界]现法乐住者之想、想念、已想念,此是色想。“无有色想事”者,是得四无色定者之无有色想事,为非有、超、超越、离越。此是“无有色想事”[之义]。

“舍断一切身”者,彼一切之结生,色身由彼分[舍断]、超越[舍断]、镇伏舍断而舍断。彼之色身是舍断故为“舍断一切身”。

“内外无何物,见者之观处”[之句中],无何物者,是无所有处定。由何无何物是无所有处定耶?于识无边处定有念而入定,由彼出定而其识是无,非有,观消灭亦无何物。由此无何物者,是无所有处定。此是“内外无何物,见者之观处”。

“我问释迦智”[之句中],释迦!是释迦[族]。世尊由释迦族出家,故是释迦……乃至(一一七页参照)……是怖畏恐怖之舍断者、身毛竖立之离去者故是释迦。“我问释迦智”,我问者,是彼于如何,如何之住立,如何类之,欲如何智耶?此是“我问释迦智”[之义]。

“斯人如何导”?彼应如何导耶?应调伏耶?应指导耶?应令知耶?应令省思耶?应令观察耶?应令信乐耶?如何令彼生起上级智耶?“斯人”者,如斯,如彼,令住立彼,为彼之类、彼部类之人。即得彼无所有处定者。此是“斯人如何导”[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无有色想事 舍断一切身

 内外无何物 见者之观处

 我问释迦智[佛] 斯人如何导

世尊宣示:“布沙罗!

 一切之识住 知通如来言

 知[有情]止住 解脱与趣至”(一一一四)

“一切之识住”者,世尊是(一)知由行四识住,(二)知由结生七识住。

(一)知由行四识住者云何?即世尊已如斯说:“诸比丘!近著于色识是续存立而住,以色为所缘,住立于色,受用喜,[自]增大、生长而为广大。诸比丘!或近著于受……乃至……诸比丘!或近著于想……乃至……诸比丘!或近著于行,识乃续存立而住,以行为所缘,住立于行,受用喜,[自]增大、生长而广大”。如斯,世尊知由行四识住。

(二)世尊知由结生七识住者云何?即世尊如斯说:“诸比丘!有此等之七识住。七者云何?诸比丘!有种种身、种种想之诸有情,所谓一部之人与一部之天是[一切之]堕处(恶趣),此是第一识住。诸比丘!种种身同一想之诸有情,所谓最初生记为梵众天(初禅天),此是第二识住。诸比丘!同一身种种想之诸有情,所谓光音天(第二禅天),此是第三识住。诸比丘!同一身同一想之诸有情,所谓遍净天(第三禅天),此是第四识住。诸比丘!普超越色想,灭没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虚空是无边’至空无边处诸有情,此是第五识住。诸比丘!普超空无边处,‘识是无边’至识无边处诸有情,此是第六识住。诸比丘!普超识无边处,‘已无何物’至无所有处诸有情,此是第七识住。”如斯,世尊知由结生七识住。此是“一切之识住”[之义]。

“世尊宣:布沙罗!”[之句中],“布沙罗”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布沙罗!”[之义]。

“知通如来”[之句中],“知通”者,是知通、别知、通达。“如来”者,即世尊[关于如来]如斯说:“纯陀!若过去之[事],不实不真[其说]不伴利益者,如来[即]不解说此。纯陀!若过去[之事]如实、如真[其说]不伴利益,如来亦不解说此。纯陀!若过去[之事]如实、如真[其说]如伴利益,如来其时知其质问应为解说之时。纯陀!若未来[之事]……乃至……纯陀!若现在[之事]而不实、不真,[其说彼亦]不伴利益,如来不解说此。纯陀!若现在[之事]而如实、如真[其说]不伴利益,如来亦不解说此。纯陀!若现在[之事]而如实、如真[其说]伴利益,如来其时知其质问应解说之时。如斯纯陀!对过去、未来、现在之诸法如来是时说者、如实说者、义说者、法说者、律说者。故言如来。纯陀!于含天、含魔、含梵天世界[之人人],于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人之人人见、闻、觉、识、得、遍求,以意所寻求之一切,此由如来所现之正觉,故言如来。又纯陀!如来现正觉无上正等觉之夜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于夜之中间说、话、说示一切之物如而不异,故言如来。纯陀!如来如说而行,如行而说,如斯说而行,行如说故言如来。于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于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人之人人之间,而如来自胜,不他所胜,见所有之物而得自在,故言如来”。此是“知通如来”[之义]。

“知其止助”者,是世尊由[有情之]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有情之)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畜生界”,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饿鬼界”,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人中”,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善趣天界”,而知此之状态。

即世尊如斯说:“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而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畜生界,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斯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饿鬼界,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人中,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善趣天界,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世,自知通作证具足而住,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此是“知彼之止住”[之义]。

“解脱与趣至”[之句中],“解脱”者,是于无所有处而解脱,信解此,以此为主。又或世尊知“此者信解色,信解声,信解香,信解味,信解触。信解施主家,信解众,信解住居,信解利得,信解名声,信解赏赞,信解乐,信解衣服,信解食物,信解卧坐所,信解病者之资具医药。信解经,信解律,信解论,信解粪扫衣支,信解但三衣支,信解常乞食支,信解次第乞食支,信解一坐食支,信解一钵食支,信解食后不食支,信解阿练若住支,信解树下住支,信解露地住支,信解冢间住支,信解随处住支,信解常坐不卧支,信解初禅,信解第二禅,信解第三禅,信解第四禅,信解空无边处定,信解识无边处定,信解无所有处定,信解非想非非处定”。此是“解脱”者。“其趣至”,是无所有处所成之其趣至。[即无所有处所成之]业趣至、异熟(报)之趣至、应重业,应重结生。又或世尊知“此者以色为趣至(依据)……乃至(前方参照)……以非想非非想为趣至”。此是“解脱与趣至”[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布沙罗!

 一切之识住 知通如来[言]

 知彼之止住 解脱与趣至”

 无所有[处]发生 喜结为障碍

 及斯已知通 然后观其处

 彼有如实智 住梵婆罗门

(一一一五)

“知无所有之发生”[之句中],“无所有之发生[因]”者,是至无所有处之业行。至无所有处业行知无所有之发生,知悬着、知结缚、知碍着、识、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知无所有之发生”[之义]。

“喜结为障碍”[之句中],“喜结”者,是无色贪。由无色贪而其业是悬、悬着、碍着。知喜结是无色贪,知悬着,知结缚,知碍着、识、考量、度知、辨知、明了。及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参照)……句之次第也。此是“喜结为障碍”[之义]。

“斯此已知通”者,是如斯此已知通、知、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如是斯此已知通”[之义]。

“然后观其处”者,于无所有处入定,由其处出定而观于其处所生之心心所法无常,观苦,病……乃至(三〇页参照)……观无归依所、见、眺、省思、普观。此是“然后观其处”[之义]。

“彼有此如实智”者,彼有此之如理、事实、如真、不颠倒智。此是“彼有此如实智”[之义]。

“住者婆罗门”[之句中],婆罗门者,是拒外七法故为婆罗门……乃至(一〇一页参照)……无依止者此言婆罗门。此是“婆罗门”。“住者”,是善凡夫及七有学为得未得,为得达未得达,为作证未作证而住、止住、遍住。阿罗汉已住[梵行],所作已办,卸下重担,随得妙义,遍尽有结,有完全智、解脱,彼[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乃至(一〇二页参照)……为[最后之]生、老、死轮回,于彼无再有。此是“住者婆罗门”[之义]。故世尊宣示:

 无所有发生 喜结为[障碍]

 及斯已知通 然后观其处

 彼有如实智 住者婆罗门

偈终否……乃至(三二页参照)……“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布沙罗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十四[毕]

猜你喜欢
  第一 道相应·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三·佚名
  致驻日德使书·太虚
  卷第四(初诵之四)·佚名
  第十七章 阿梨耶提婆阿阇梨等时期·多罗那他
  壹输卢迦论一卷·龙树
  慈仁品第七·佚名
  卷第九十二·佚名
  梵行品第十六·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三(第四诵之三)·佚名
  翻译之记·佚名
  无盖法门品第三·佚名
  十住断结经卷第八·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四·佚名
  续佛祖统纪卷之二·志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八十三·彭定求

        卷183_1 【越中秋怀】李白   越水绕碧山,周回数千里。乃是天镜中,分明画相似。   爱此从冥搜,永怀临湍游。一为沧波客,十见红蕖秋。   观涛壮天险,望海令人愁。路遐迫西照,岁晚悲东流。   何必探禹穴,逝将

  • ●卷一百二·徐梦莘

      炎兴下帙二。   起建炎元年五月一日庚寅,尽五日甲午。   中兴记曰:初命滕康草赦文或诋斥围城士大夫有愤怒意上命耿延禧改定以进。且云:围城士大夫一切不问众服上有大度真宽仁圣主矣。。   朱胜非南都翊戴记曰: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五·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十二·佚名

    万历元年四月庚戌朔 上享 太庙○云南巡抚邹应龙<婠勶-釒>荐逸贤佥都御史严清参政万文彩行太仆卿邵惟中副使张烈文凡四人○兵部覆提督殷正茂<婠勶-釒>言广东沿海地方十余年来倭患接冲民不聊生盖繇防守不严以致乘虗肆毒虽

  • 卷之一百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二百七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司马迁

    徐世英译注【说明】这是一篇关于陈平的传记。陈平是刘邦的重要谋臣之一,多次替刘邦出谋划策,为刘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本文写了陈平的一生,但突出刻画的是他的谋略。司马迁将最能体现陈平智谋的言行重点地加以描绘,显示出

  • 卷七十九·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七十九图绘【三  图说一】【臣】等谨案图以京师宫阙为主就臣民北面仰瞩摹绘而成故始自西华门以达於圆明园记以圣驾进宫为主随卤簿之次第先後而作故始

  • 一三一、楚顷襄王又称庄王考·钱穆

    余考楚顷襄王又称庄王。《楚策》:&ldquo;庄辛谓楚襄王。&rdquo;高诱注《荀子》,作:&ldquo;庄辛谓楚庄王。&rdquo;其证一也。(金氏《国策补释》亦言之。)《韩非?喻老》:&ldquo;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先慎据杨倞注《荀子》,改

  • 卷13·吴缜

    《安乐公主传》云:“临淄王诛韦庶人,主方览镜作眉,闻乱,走至右延明门,兵及,斩其首,追贬为悖逆庶人。”今案《玄宗纪》云:“乃夜率刘幽求等入苑中,玄宗率摠、监羽林兵会两仪殿,梓宫宿卫兵皆起应之,遂诛韦氏。”又《韦氏传》云:“俄

  • 提要·胡炳文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八大学通        四书类中庸通        四书类论语通        四书类孟子通        四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大学通一卷中庸通三卷论语通十卷孟子通十四卷元

  • 第一章 5·辜鸿铭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辜讲孔子说:“当处理一个大国的各种事务方针的时候,应做到全心全力,方针正确,施令及时;在公共开支方面应节俭有效,维护大众福利;征用民工应在每年适当的时段。”辜解孔子曰:

  • 卷三十五·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三十五明堂位明堂在国南郊取南面答阳之义尸子云神农曰天府黄帝曰合宫则自古有之方氏慤曰孔子言宗祀文王於明堂孟子言行王政而此言朝诸侯君臣上下尊卑前後

  • 卷三十九·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三十九宋 王昭禹 撰庐人为庐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防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攻国之人众行地逺食饮饥且涉

  • (三十)朱子之杂学·钱穆

    以上略述朱子之文学,此下当续述朱子之杂学。当时理学家风气,为学务求一出于正,于旁杂之学皆欲删薙。即文史之学,亦尚以旁杂视之。学术影响于生活,故理学家常不免有拘束枯燥之嫌。其途严而窄。朱子力主博通,又其兴趣横逸,格物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欧阳竟无

      [一]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二]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智光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十萬佛刹微塵   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刹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號金剛幢.而現其前咸稱

  • 神探维克多·莫里斯·勒布朗

    星期天下午,风化组的维克多步入巴拉塔扎尔电影院纯属偶然。这之前,他在跟踪一名嫌疑犯,但约4点钟时嫌疑犯在熙熙攘攘的克里希大道上消失了。为躲避嘈杂的人流,他在一家露天咖啡馆坐了下来,拿起一份晚报浏览。一则短新闻吸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宗密

    佛典注疏。唐宗密撰。四卷。是唐佛陀多罗译《圆觉经》的注释书。据书首裴休序,宗密疏解《圆觉经》“凡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证义十八卷,并行于世”。此书即是“略疏两卷”,因每卷又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