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 布沙罗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
尊者布沙罗曰:
说示过去之所之 不动而为断疑惑
诸法到彼岸者(佛) 我已前来为欲问
(一一一二)
“说示过去之所之”[之句中],“所之”者,是彼世尊、自存者、无师者、于未曾闻之诸法自正觉真谛者、其时得一切知者、力自在[得者]。此是“所之”。“说示过去”者,是世尊亦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亦说示未来,亦说示现在。
世尊说示自己之过去者云何?世尊对自己之过去,亦说示一生,亦说示二生,亦说示三生,亦说示四生,亦说示五生,亦说示十生,亦说示二十生,亦说示三十生,亦说示四十生,亦说示五十生,亦说示百生、千生、十万生、诸多之坏劫、诸多之成劫、诸多之坏成劫。[即]“在我于某处已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其[我]由彼死而生于某处。于彼处我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其[我]由彼死而生于此[人界]”斯多说示宿住之样相或素姓。
世尊说示他人之过去者云何?世尊对他人之过去亦说一生,亦说二生……乃至……亦说示诸多之坏成劫。[即]“[彼]于某处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彼由彼死而生于某处者。于彼处[彼]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乐之享受、斯寿量。彼由彼死而生于此人界”说示斯多之宿住之样相或素姓。
世尊说五百本生谈而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大本经而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大善见经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大典尊经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大天林经而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
又世尊已如斯说:“纯陀!关于过去世如来有念随念之识。只彼所望之物一切随念。纯陀!未来……乃至……纯陀!关于现在世如来生起觉所生之智,‘此是最后之生,今无再有’。”根上下智是如来之如来力。诸有情之意乐随眠智是如来之如来力。双变智是如来之如来力。大悲定智是如来之如来力。一切智是如来之如来力。无障智是如来之如来力。于一切处无著、无害、无障智是如来之如来力。如斯世尊亦说示自己及他人之过去,亦说示未来,亦说示现在,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说示过去之所之”。
“尊者布沙罗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布沙罗”者,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〇页参照)……称呼。此是“尊者布沙罗曰”[之义]。
“不动而为断疑惑”[之句中],“动”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佛世尊舍断彼之动、渴爱、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不动[者]。动之舍断故是不动。世尊于利得亦不动,于不利得亦不动,于名声亦不动,于不名声亦不动,于赏赞亦不动,于毁訾亦不动,于乐亦不动,于苦亦不动,不动、不怖动、不动摇、不震、不震动、不震骇。此是不动。“断疑惑”[之句中],疑惑者,[即]对苦犹豫……乃至(一〇五页参照)……心之硬直意困惑。此之疑惑世尊已断,断绝、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故佛是断疑惑。此是“不动断疑惑”[之义]。
“一切诸法之到彼岸者”,佛世尊由知通是一切诸法之到彼岸者,由遍知是到彼岸者,由舍断是到彼岸者,由修习是到彼岸者,由作证是到彼岸者,由等至(定)是到彼岸者。由一切法之知通是到彼岸者……乃至(二一四页以下参照)……最后之生、老、死、轮回,而彼无再有。此是“一切诸法之到彼岸”[之义]。
“我已前来为欲问”,我已前来为欲问……乃至(二一五页参照)……说示,得语。如斯“我已前来为欲问”[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布沙罗曰:
“说示过去之所之 不动而为断疑惑
诸法到彼岸者[佛] 我已前来为欲问”
二
无有色想事 舍断一切身
内外无何物 见者之观处
我问释迦智[佛] 斯人如何导
(一一一三)
“无有色想事”[之句中],色想者云何?色界定之入定者,[于色界]生起者,又于[色界]现法乐住者之想、想念、已想念,此是色想。“无有色想事”者,是得四无色定者之无有色想事,为非有、超、超越、离越。此是“无有色想事”[之义]。
“舍断一切身”者,彼一切之结生,色身由彼分[舍断]、超越[舍断]、镇伏舍断而舍断。彼之色身是舍断故为“舍断一切身”。
“内外无何物,见者之观处”[之句中],无何物者,是无所有处定。由何无何物是无所有处定耶?于识无边处定有念而入定,由彼出定而其识是无,非有,观消灭亦无何物。由此无何物者,是无所有处定。此是“内外无何物,见者之观处”。
“我问释迦智”[之句中],释迦!是释迦[族]。世尊由释迦族出家,故是释迦……乃至(一一七页参照)……是怖畏恐怖之舍断者、身毛竖立之离去者故是释迦。“我问释迦智”,我问者,是彼于如何,如何之住立,如何类之,欲如何智耶?此是“我问释迦智”[之义]。
“斯人如何导”?彼应如何导耶?应调伏耶?应指导耶?应令知耶?应令省思耶?应令观察耶?应令信乐耶?如何令彼生起上级智耶?“斯人”者,如斯,如彼,令住立彼,为彼之类、彼部类之人。即得彼无所有处定者。此是“斯人如何导”[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无有色想事 舍断一切身
内外无何物 见者之观处
我问释迦智[佛] 斯人如何导
三
世尊宣示:“布沙罗!
一切之识住 知通如来言
知[有情]止住 解脱与趣至”(一一一四)
“一切之识住”者,世尊是(一)知由行四识住,(二)知由结生七识住。
(一)知由行四识住者云何?即世尊已如斯说:“诸比丘!近著于色识是续存立而住,以色为所缘,住立于色,受用喜,[自]增大、生长而为广大。诸比丘!或近著于受……乃至……诸比丘!或近著于想……乃至……诸比丘!或近著于行,识乃续存立而住,以行为所缘,住立于行,受用喜,[自]增大、生长而广大”。如斯,世尊知由行四识住。
(二)世尊知由结生七识住者云何?即世尊如斯说:“诸比丘!有此等之七识住。七者云何?诸比丘!有种种身、种种想之诸有情,所谓一部之人与一部之天是[一切之]堕处(恶趣),此是第一识住。诸比丘!种种身同一想之诸有情,所谓最初生记为梵众天(初禅天),此是第二识住。诸比丘!同一身种种想之诸有情,所谓光音天(第二禅天),此是第三识住。诸比丘!同一身同一想之诸有情,所谓遍净天(第三禅天),此是第四识住。诸比丘!普超越色想,灭没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虚空是无边’至空无边处诸有情,此是第五识住。诸比丘!普超空无边处,‘识是无边’至识无边处诸有情,此是第六识住。诸比丘!普超识无边处,‘已无何物’至无所有处诸有情,此是第七识住。”如斯,世尊知由结生七识住。此是“一切之识住”[之义]。
“世尊宣:布沙罗!”[之句中],“布沙罗”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布沙罗!”[之义]。
“知通如来”[之句中],“知通”者,是知通、别知、通达。“如来”者,即世尊[关于如来]如斯说:“纯陀!若过去之[事],不实不真[其说]不伴利益者,如来[即]不解说此。纯陀!若过去[之事]如实、如真[其说]不伴利益,如来亦不解说此。纯陀!若过去[之事]如实、如真[其说]如伴利益,如来其时知其质问应为解说之时。纯陀!若未来[之事]……乃至……纯陀!若现在[之事]而不实、不真,[其说彼亦]不伴利益,如来不解说此。纯陀!若现在[之事]而如实、如真[其说]不伴利益,如来亦不解说此。纯陀!若现在[之事]而如实、如真[其说]伴利益,如来其时知其质问应解说之时。如斯纯陀!对过去、未来、现在之诸法如来是时说者、如实说者、义说者、法说者、律说者。故言如来。纯陀!于含天、含魔、含梵天世界[之人人],于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人之人人见、闻、觉、识、得、遍求,以意所寻求之一切,此由如来所现之正觉,故言如来。又纯陀!如来现正觉无上正等觉之夜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于夜之中间说、话、说示一切之物如而不异,故言如来。纯陀!如来如说而行,如行而说,如斯说而行,行如说故言如来。于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于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人之人人之间,而如来自胜,不他所胜,见所有之物而得自在,故言如来”。此是“知通如来”[之义]。
“知其止助”者,是世尊由[有情之]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有情之)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畜生界”,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饿鬼界”,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人中”,而知此之状态。世尊由业行,“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善趣天界”,而知此之状态。
即世尊如斯说:“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而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畜生界,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斯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饿鬼界,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人中,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坏死后,应生于善趣天界,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又舍利弗!兹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世,自知通作证具足而住,如其行道,如其动作,以进斯道’。”此是“知彼之止住”[之义]。
“解脱与趣至”[之句中],“解脱”者,是于无所有处而解脱,信解此,以此为主。又或世尊知“此者信解色,信解声,信解香,信解味,信解触。信解施主家,信解众,信解住居,信解利得,信解名声,信解赏赞,信解乐,信解衣服,信解食物,信解卧坐所,信解病者之资具医药。信解经,信解律,信解论,信解粪扫衣支,信解但三衣支,信解常乞食支,信解次第乞食支,信解一坐食支,信解一钵食支,信解食后不食支,信解阿练若住支,信解树下住支,信解露地住支,信解冢间住支,信解随处住支,信解常坐不卧支,信解初禅,信解第二禅,信解第三禅,信解第四禅,信解空无边处定,信解识无边处定,信解无所有处定,信解非想非非处定”。此是“解脱”者。“其趣至”,是无所有处所成之其趣至。[即无所有处所成之]业趣至、异熟(报)之趣至、应重业,应重结生。又或世尊知“此者以色为趣至(依据)……乃至(前方参照)……以非想非非想为趣至”。此是“解脱与趣至”[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布沙罗!
一切之识住 知通如来[言]
知彼之止住 解脱与趣至”
四
无所有[处]发生 喜结为障碍
及斯已知通 然后观其处
彼有如实智 住梵婆罗门
(一一一五)
“知无所有之发生”[之句中],“无所有之发生[因]”者,是至无所有处之业行。至无所有处业行知无所有之发生,知悬着、知结缚、知碍着、识、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知无所有之发生”[之义]。
“喜结为障碍”[之句中],“喜结”者,是无色贪。由无色贪而其业是悬、悬着、碍着。知喜结是无色贪,知悬着,知结缚,知碍着、识、考量、度知、辨知、明了。及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参照)……句之次第也。此是“喜结为障碍”[之义]。
“斯此已知通”者,是如斯此已知通、知、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如是斯此已知通”[之义]。
“然后观其处”者,于无所有处入定,由其处出定而观于其处所生之心心所法无常,观苦,病……乃至(三〇页参照)……观无归依所、见、眺、省思、普观。此是“然后观其处”[之义]。
“彼有此如实智”者,彼有此之如理、事实、如真、不颠倒智。此是“彼有此如实智”[之义]。
“住者婆罗门”[之句中],婆罗门者,是拒外七法故为婆罗门……乃至(一〇一页参照)……无依止者此言婆罗门。此是“婆罗门”。“住者”,是善凡夫及七有学为得未得,为得达未得达,为作证未作证而住、止住、遍住。阿罗汉已住[梵行],所作已办,卸下重担,随得妙义,遍尽有结,有完全智、解脱,彼[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乃至(一〇二页参照)……为[最后之]生、老、死轮回,于彼无再有。此是“住者婆罗门”[之义]。故世尊宣示:
无所有发生 喜结为[障碍]
及斯已知通 然后观其处
彼有如实智 住者婆罗门
偈终否……乃至(三二页参照)……“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布沙罗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十四[毕]
猜你喜欢 第一 道相应·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三·佚名 致驻日德使书·太虚 卷第四(初诵之四)·佚名 第十七章 阿梨耶提婆阿阇梨等时期·多罗那他 壹输卢迦论一卷·龙树 慈仁品第七·佚名 卷第九十二·佚名 梵行品第十六·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三(第四诵之三)·佚名 翻译之记·佚名 无盖法门品第三·佚名 十住断结经卷第八·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四·佚名 续佛祖统纪卷之二·志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