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十)朱子之杂学

以上略述朱子之文学,此下当续述朱子之杂学。

当时理学家风气,为学务求一出于正,于旁杂之学皆欲删薙。即文史之学,亦尚以旁杂视之。学术影响于生活,故理学家常不免有拘束枯燥之嫌。其途严而窄。朱子力主博通,又其兴趣横逸,格物穷理,范围无所不包,故其学似不免出于杂。今当续述朱子之杂学,分作游艺与格物两项,先述其游艺之学之一面。

《论语》有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亲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设教,惟后世六艺几皆废,朱子于《论语》此条颇极重视。《集注》说之曰:

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皆至理所寓,日用之不可阙。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余,而心亦无所放。

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则本末兼赅,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

程门戒玩物,无事且教静坐。朱子此番意见,显已从二程转手。同时陈龙川深讥之,谓:

张敬夫吕伯恭于天下义理,自谓极其精微,于物情无所不致其尽,而于阴阳卜筮,书画技术,及凡世间可动心娱目之事,皆斥去弗顾。朱元晦论古圣贤之用心,平易简直,直欲尽摆后世讲师相授,世俗相传,以径趋圣贤心地。抱大不满于秦汉以来诸君子,而于阴阳卜筮书画技术皆存而好之,岂悦物而不留于物者固若此乎。

实则朱子所不满于秦汉以来之儒者,为其穷理之未精。其留心于诸艺,乃为其亦皆有理寓焉,于格物穷理之中,固不妨有玩物适情之趣。正为当时理学家都于此忽视,龙川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朱子之在当时理学界风气中,别具见解,别创风格,此意乃不为龙川所识。

朱子在三十三岁时自言,二十年来,与黄子衡为东西邻,朝夕聚而语,六经百氏之奥,立身行事之方,与夫当世之得失,无不讲以求其至。而及乎文章之趣,字画技艺之工否者皆其余。是游艺之学,正是朱子一种余兴,自青年以至于中年,即已寄好于此。又曰:

此虽余事,亦见游艺之不苟。

余事不苟,亦正是一种养心之道。

朱子深好书法,早年乃学曹操,晚年乃喜荆公。自谓其父自少好学荆公书。或尝论之,以其学道于河洛,学文于元祐,而学书于荆公为不可晓。朱子题荆公某帖,谓:

爱其纸尾三行,语气凌厉,笔势低昂,尚有以见其跨越古今,斡旋宇宙之意。

此皆一种艺术上欣赏心情之流露。然朱子又谓:

张敬夫尝言,平生所见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不知公安得有如许忙事。此虽戏言,然实切中其病。平日见得韩公书迹,虽与亲戚卑幼,亦皆端严谨重。盖其胸中安静详密,雍容和豫,故无顷刻忙时,亦无纤芥忙意。与荆公之躁扰急迫正相反。书札小事,而于人之德性,其相关有如此。

可见艺术欣赏之与道德修养,亦不妨有时分歧别出,但最后终贵能会归而一致。朱子评书法,亦一如其评文章,皆从文艺表现而直透到心术精微,而其襟怀之宽宏,与其趣味之肫挚,其风度高卓,虽属小节,亦可见其德性修养之所至,足供后人无限之仰慕。其他品评历代名家书法,皆可谓从道艺合一论之立脚点出发。

朱子于书法外,亦好绘事,并亦自能作画。在其卒前两三月内,因一乡人新作一亭,欲画东汉晚年陈寔荀淑相会事。朱子为之计划如何绘出其事首尾于一静的画面上,而又一一为之考究其车服制度,想像其人物风采,博访周谘,并觅画手,又为画屏作赞,为画工作赠序,为其晚年文字作最后殿军。其余事不苟有如是,其文采风流又如是。

朱子又好琴,并精乐律。蔡季通游其门,精数学,朱子以老友视之。尝有两书答季通论琴,谓:

大抵世间万事,其间义理精妙无穷,皆未易以一言断其始终。须看得玲珑透脱,不相妨碍,方是物格之验。

及季通以伪学禁赴贬所,朱子与书曰:

律书法度甚精,近世诸儒皆莫能及。但吹律未谐,归来更须细寻讨。

季通能言琴理,而不能琴,朱子每以为憾。而甚推其律吕新书。然犹憾其吹律未谐,欲其自贬所归后再寻讨,而季通终卒于贬所。此皆属朱子晚年事。以一理学大师,当怫逆困境,犹潜心此等专家绝业,洵非常情所能测。

朱子又能言医事与药物。有《送夏医序》,谓:

尝病世之论者,以为天下之事,宜于今不必根于古,谐于俗不必本于经。夏君之医,处方用药,奇怪绝出,有若不近人情,而其卒多验。问其所以然,则皆据经考古而未尝无所自。

又论关脉定位,谓世传叔和脉诀,非叔和本书,然似得难经本指,而不取郭长阳书中密排三指之法。则朱子于医书亦所用心。朱子又尝告其朋旧,无事时不妨看药方,可知得养生之理。

问陆宣公既贬被谤,阖户不著书,只为古今集验方。曰:岂无圣经贤传可以玩索,终不成和这个也不得理会。

是朱子讲游艺之学,仍重辨先后,论轻重。必是问者失此指,故朱子以此答之。

朱子又能言静坐养生之术,常与蔡季通讨论及于《参同契》。及季通贬,朱子送行,尚以《参同契》为言。后乃自为此书作注,题曰空同道士邹?,其不犹常情处如此。此亦为后人所讥,然朱子理学,乃别有其一番境界,实为后人所不知。

龙川又言朱子好阴阳卜筮,言阴阳乃为言宇宙问题一大节目,言卜筮则以旁通于治《易》。朱子又尝言相人术,言地理书。以一旷代大儒,而于世间方伎杂术百家小书,虽不轻信苟从,亦不一切鄙斥。盖理学家言理,每偏于严而窄,朱子则主和而通。然苟非有如朱子心力之磅礴,兴趣之横溢,则其事实难,无怪象山以支离讥之。今若把朱子全部学术只当作一件艺术看,亦可为后人留无穷欣赏之余地。

以上略述朱子杂学中之游艺学,此下当续述朱子杂学中之格物学。

朱子论格物,已专章略述。其涵意甚广,上自宇宙,下至人生,靡所不包。亦可谓朱子全部学术,即是其格物穷理之学。惟今人言格物,则专指自然科学,与朱子之注重人生界更远过其注重宇宙界者不同。故朱子言格物,不得谓其是一自然科学家,然朱子于自然科学方面亦有贡献。以朱子观察力之敏锐,与其想像力之活泼,其于自然科学界之发现,在人类科学史上,亦有其遥遥领先,超出诸人者。论朱子之时代,尚远在近代自然科学发生以前数百年,当时中国学术界,留心此方面者并不多,而专门分科之业亦尚不受人重视。朱子以理学大儒,而其科学发现亦复如此之卓越,诚当大书特书而标出之。

朱子科学上发现之最值提起者,为其因化石而推论及于地质演变之一端。其言曰:

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

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蛎壳之类,蛎须生于泥沙中,今乃在石上。天地变迁,何常之有。山河大地初生时,尚须软在。

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脚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什么时凝了。初间极软,后来凝结得硬。

以上乃由见高山上化石而推论及于地层变化,与此后西方科学上之发明,义无二致。朱子又曰: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出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日月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天运不息,昼夜辊转,故地摧在中间。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陷下。

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似磨中撒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如人以两碗相合,贮水于内,以手常常掉开,则水在内不出。稍住手,则水漏。天四方上下都周匝无空阙,逼塞满皆是天。地之四向,底下却靠着那天。天包地,其气无不通。恁地看来,浑只是天。

此由地质推论到天文。以近代科学家言绳之,朱子所言固属粗疏,然亦有失有得,其想像力之伟大,诚属可惊。又曰:

天运于外,地随而转。今坐于此,但知地之不动,安知天运于外,而地不随之以转耶。

朱子先认地在天中,后又认地亦随天而转,此皆在朱子之晚年。随时思索,递有推进。又有星不贴天之说,独于古人积见持异议。

问:康节论六合之外,恐无外否?曰:理无内外,六合之形须有内外。历家算气,只算得日月星辰运行处,上去更算不得。安得是无内外。

此又说历法有限,而推论到六合之外去。又曰:

天只是一个大底物,须是大著心肠看它始得。以天运言之,一日固是转一匝。然又有大转底时候,不可如此偏滞求。

朱子既言地在天中,又言天在日月星辰之外,历家只算得日月星辰之小运行,此外尚有大运行。此等想法,皆前人所未及。朱子乃玩索邵康节之渔樵对问而推说及此。大抵朱子言宇宙,皆因濂溪横渠康节说而益加推进。伊川怀疑康节六合无外之说,朱子不之取。

朱子又曰:

天地之初,如何讨得人种,自是气蒸结成。似今人身上虱,是自然变化出来。

此乃讨论到物种原始。因此又历引释氏及道家言。又如论:

月体常圆无阙,但常受日光为明。月中是地影。古今人皆言月有阙,惟沈存中云无阙。

此又见朱子之博及群书,而善加采择。沈氏为人,为当时理学家所轻,朱子独重其书。亦如伊川为当时理学家所重,而朱子独非其说。又如谓:

气蒸而为雨,如饭甑盖之,其气蒸郁,而汗下淋漓。气蒸而为雾,如饭甑不盖,其气散而不收。

此其随事穷格之精神与其观察力之明锐皆可见。

朱子于自然物理,极富兴趣,虽微末小节,亦所不忽。但必一一证之于实验,否则不加轻信。尝闻人言:

昔有道人云:笋生可以观夜气,尝插竿以记之,自早至暮,长不分寸,晓而视之,已数寸矣。后在玉山僧舍验之,则日夜俱长,良不如道人之说。

此事与阳明格庭前竹子,正可相映成趣。朱子言格物,必先有一问题存在,乃从此问题循而探讨,故曰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如闻一道人言,僧舍偶闲,乃验笋之生长。此亦所谓玩物适情,朱子之格物学乃与其游艺学相通合一。而朱子之博学多通,旷古无匹,亦可由此等处窥见其所以然之消息。

猜你喜欢
  易经·序卦传·佚名
  南询录自叙·邓豁渠
  提要·程端学
  二十国年表·胡广
  凯风·佚名
  卷二十·张廷玉
  卷十八·叶梦得
  卷二十六上·朱熹
  卷十五·李光坡
  宣公·宣公二年·左丘明
  诸法等品第八十六·佚名
  放逸品第四·佚名
  佛说铁城泥犁经·佚名
  预防灾祸·印光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九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江顺诒

    ◎三曰音○自度腔不能妄作西河词话:“古者以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之七声,乘十二律,得八十四调。后人以宫、商、羽、角之四声,乘十二律,得四十八调。云徵声与二变不用。四十八调,宋人词犹分隶之,其调不拘长短,

  • 卷四·龙榆生

    71 叶梦得 七首 录自汲古阁宋六十家词本石林词【贺新郎】睡起流莺语。 ^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 ^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 ^渐暖霭初回轻暑。 ^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 ^惊旧

  • 卷二十六·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二十六    明 冯惟讷 撰 魏第六 陈琳【字孔璋广陵人避难冀州袁绍使典文章袁氏败後归太祖太祖使琳与阮瑀竝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也徙门下督】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

  • 灾祥第三十九·吴兢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此见众议以祥瑞为美事,频有表贺庆。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遍街衢,凤凰巢苑囿,亦何异于桀、纣?尝闻石勒时,有郡吏燃连理木,煮白雉肉吃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纪昀

    列传宋 【十四】○宋十四扈蒙王着王祜【旭质】杨昭俭 鱼崇谅 张澹高锡扈蒙王着王祜杨昭俭鱼崇谅张澹高锡△扈蒙扈蒙字口用幽州安次人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入汉为鄠县主簿赵思绾叛遣郭从义讨之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

  • 卷十二·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十二元 胡一桂 撰宋南朝起自西晋之乱东晋元帝渡江国於江左於是南北分据其接东晋之统者为宋齐梁陈而谓之南朝其据有中原僭窃尊号者则为元魏【起东晋孝武时】为西魏东魏【皆起梁武帝时】为北齐

  • 三皇纪·张居正

    三皇,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这三个君,叫做三皇。德冒天下谓之皇。古人质朴,未有皇帝称号,后世以其有大德,足以覆冒天下,故称之曰皇。纪,是记载其所行之事。三皇以前,还有君长,以其年代久远,无可考见,故作史者以

  • 第六十五章 从副总统到代总统·李宗仁

    一1948年12月中旬,徐蚌会战已接近尾声,中共全盘胜利势成定局,京沪震动。至此,蒋先生固然感到大势已去,国内外许多民意机关,甚或统兵作战的高级将领,也都认为内战前途无望,希望政府在犹有可为之时,与中共恢复和平谈判。

  • 四年·佚名

    (戊申)四年清雍正六年春正月1月1日○朔壬子,上下備忘以勸農,飭八道兩都,以良役變通,飭廟堂講究。○大司諫宋寅明上疏,略曰:今日,卽月正元日也。在天地有陰陽剝復之運,在一身有公私消長之別,反而究之,一理而已。陽與公爲剛爲善,陰與

  • 宗法·张载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古人亦鲜有不知来处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宗子之

  • 卷九·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九     宋 王与之 笾人奄一人女笾十人奚二十人郑康成曰笾竹器如豆者女笾女奴之晓笾者薛平仲曰此数官者又以备膳夫之羞用百有二十品酱用百有二十罋者也反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欧阳竟无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   云何菩薩修正四依。謂諸菩薩爲求義故從他聽法.不爲求世藻飾文詞.菩薩求義不   爲求文而聽法時雖遇常流言音說

  • 后序·佚名

      河西王从弟优婆塞大沮渠安阳侯。于于填国。衢摩帝大寺。金刚阿练若住处。天竺比丘。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国中独步。口诵半亿偈。兼明禅法。内外综博。无籍不练。故世人咸曰。人中师子。沮渠亲面禀受

  • 辩正论序·法琳

    东宫学士陈子良盖闻。宣尼入梦十翼之理克彰。伯阳出关二篇之义爰着。或钩深系象。或探赜希夷。名言之所不宣。阴阳之所不测。犹能弥纶天地包括鬼神。道无洽于大千。言未超于域内。况乎法身圆寂妙出有无。至理凝玄迹泯

  • 卷第十七·佚名

    嘉兴大藏经 百痴禅师语录 百痴禅师语录卷第十七 嗣法门人超宣等编 拈古 举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云门偃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 拈云为众竭力祸

  •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佚名

    经名: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言八节日解罪谢过之法。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参见《云笈七签》卷五一。八道命籍部分与《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中的八道秘言相 同,《上清大洞真经目》

  • 国学讲演录·章太炎

    章炳麟在苏州国学讲习会的讲演稿,由其时在讲习会任讲师的王乘六、诸祖耿记录,孙世扬校订成书。作者对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等方面作了系统讲述。

  • 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朱鼎臣

    明代神魔幻化长篇小说。又名《观音出身南游记传》,《南海观音全传》,《观音传》,《南海观音菩萨出身香山修行》。4卷25(或26)回。朱鼎臣编。传世有明焕文堂刊本。卷1题《新锲全像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内封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