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三 优陀耶学童所问之义释

尊者优陀耶曰:

“离尘静虑而为坐 所作已办成无漏

 一切诸法达彼岸 我已前来为欲问

 无明破坏之状态 请语了知之解脱”

(一一〇五)

“离尘静虑而坐”[之句中],“静虑”者,是世尊由初禅而静虑,由第二禅而静虑,由第三禅而静虑,由第四禅而亦静虑;由有寻有伺(有觉有观)禅而静虑,由无寻唯伺(无觉有观)禅而静虑,由无寻无伺(无觉无观)禅而亦静虑;由有喜禅而静虑,由无喜禅而静虑,由可意俱禅而静虑,由舍俱禅而亦静虑;由空禅而静虑,由无相禅而静虑,由无愿禅而亦静虑;由世间禅而静虑,由出世禅而亦静虑;乐禅,专念,重善义。此是“静虑”。“离尘”[之句中],贪是尘,瞋是尘,痴是尘,忿是尘,恨是尘……乃至(三九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是尘。彼等诸尘于佛世尊所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尘者、离尘者、去尘者、尘之舍断者、尘之离脱者。

 贪尘而言非尘芥 尘者贪之同义语

 彼等贤者舍离尘 住于离尘之[佛]教中

 瞋尘而言非尘芥 尘者瞋之同义语

 彼等贤者舍离尘 住于离尘之教中

 痴尘而言非尘芥 尘者痴之同义语

 彼等贤者舍离尘 住于离尘之教中

此是离尘。“坐”者,是世尊坐于波沙那迦塔庙。此是“坐”。

 达苦之彼岸 牟尼坐山侧

 三明破死[神] 诸弟子近侍

如斯世尊“坐”。或又世尊于一切龌龊之安息故,[梵行]已成,[所作]已辨而坐……乃至(一〇二页以下参照)……是(最后之)生、老、死轮回。彼无再有。如斯而亦世尊坐。此是“离尘静虑而为坐”[之义]。

“尊者优陀耶曰”[之句中],曰(斯)者,此是句之接续……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语。“优陀耶”,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〇页参照)……称呼。此是“尊者优陀耶曰”[之义]。

“所作已办成无漏”,是于佛世尊所作[已办],种种之可作者[无故],已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所作已办”。

 [轮回之]流已舍断 彼之比丘无爱着

 舍断种种所作(善恶) [比丘]无有热恼事

此是“所作已办”。“无漏”[之句中],“漏”者,是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之四漏。彼等诸漏,佛世尊已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漏。此是“所作已办成无漏”[之义]。

“一切诸法达彼岸”者,是世尊由知通一切诸法之到彼岸者,由遍知之到彼岸者,由舍断之到彼岸者,由修习之到彼岸者,由作证之到彼岸者,由等至(定)之到彼岸者。由一切法知通之到彼岸者,由一切苦遍知之到彼岸者,由一切烦恼舍断之到彼岸者,由四[沙门]道修习之到彼岸者,由一切灭作证之到彼岸者,由一切等至之等至到彼岸者。彼于圣戒得自在,得第一,于圣定得自在,得第一,于圣慧得自在,得第一,于圣解脱得自在,得第一。彼到彼岸,达彼岸,到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到究竟,达究竟,到最终,达最终,到救护所,达救护所,到避难所,达避难所,到归依所达归依所,到无畏,达无畏,到无死,达无死,到不死(甘露),达不死,到涅槃,达涅槃。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一〇二页以下参照)……而为[最后之]生、老、死轮回,于彼无再有。此是“一切诸法达彼岸”[之义]。

“我已前来为欲问”者,为问而我来,为质问而我来,为闻问而我来。如斯,是“我已前来为欲问”[之义]。或又,欲问之人人、欲质问之人人、欲闻问之人人之来、来至、接近。如斯,亦是“我已前来为欲问(由质问而前来)”[之义]。或又[我]欲来问尊师,尊师是有能者、有力者与我共问,而得语说、答、说示。如斯,是“我已前来为欲问”。[之义]。

“请语了知之解脱”[之句中],“了知之解脱”者是向阿罗汉位之解脱。“请语”向阿罗汉位之解脱,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请语了知之解脱”[之义]。

“无明破坏之状态”者,是无明之坏、破坏、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无明破坏之状态”[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优陀耶曰:

 离尘静虑而为坐 所作已办成无漏

 一切诸法达彼岸 我已前来为欲问

 无明破坏之状态 请语了知之解脱

世尊宣示:“优陀耶!

 爱欲之舍断 与忧之两者

 昏沉之弃除 后悔之遮除”(一一〇六)

“爱欲之舍断”[之句中],“欲”者,是对诸欲之所有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取、欲贪盖。爱欲之舍断者,是爱欲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爱欲之舍断”[之义]。

“世尊宣示:优陀耶!”[之句中],优陀耶!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优陀耶!”[之义]。

“与忧之两者”[之句中],忧者,是所有心之不可意、心之苦、心触所生之不可意、苦感,心触所生之不可意、苦受。“与忧之两者[之舍断者]”,是爱欲与“忧”两者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与忧之两者”[之义]。

“昏沉之弃除”[之句中],昏沉者,是所有心之不善巧、不适业、钝重、鲁钝、沈郁、沉滞、沉滞性、昏沉、昏昧、昏昧性。“昏沉之弃除”者,是昏沉之弃除、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昏沉之弃除”[之义]。

“后悔之遮除”[之句中],“后悔”(恶作)者,是由手恶作亦恶作(后悔),由足恶作亦是恶作,由手与足之恶作亦是恶作。想许不许者,想不许许者,想无罪为有罪,想有罪为无罪,[斯误行为后悔]。如斯之恶作、追悔、追悔性、心之后悔、意悔恨,此言为恶作(后悔)。

又由作与不作之二原因而恶作、心之后悔生起意悔恨。作与不作故而恶作、心之后悔生起意悔恨者云何?谓:“我令作身恶行,我已不作身善行”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我作语恶行,我已不作语善行”。“我作意恶行,我不作意善行”。“我作杀生,我不作离杀生”。“我作偷盗,我不作离偷盗”。“我作邪欲行,我不作离邪欲行”。“我作妄语,我不作离妄语”。“我作两舌,我不作离两舌”。“我作恶口(粗语),我不作离恶口”。“我作绮语,我不作离绮语”。“我作贪欲,我不作不贪欲”。“我作瞋恚,我不作不瞋恚”。“我作邪见,我不作正见”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如斯,由作与不作之二原因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

或又“我戒不圆满”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我不守护诸根”,“我不知食之(适)量”,“我不励警寤”。“我不具备念、正知”,“我不修习四念处”,“我不修习四正勤”,“我不修习四神足”,“我不修习五根”,“我不修习五力”,“我不修习七觉支”,“我不修习八支圣道”,“我不遍知苦”,“我不舍断集”,“我不修习道”,“我不为作证灭”。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

“后悔之遮除”者,是后悔之遮障、盖覆、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后悔之遮除”。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优陀耶!

 爱欲之舍断 与忧之两者

 昏沉之弃除 后悔之遮除”

 舍念之清净 前行法思择

 了知之解脱 无明之破坏

(一一〇七)

“舍念之清净”[之句中],“舍”者,于第四禅所有舍、放舍、舍置、心平等性、心安息性,是心之中庸。“念”者,于第四禅关系于舍之所有念、随念……乃至(一八页参照)……是正念。此是“舍与念”。“清净”者,于第四禅有舍、念、净、清净、遍白、无秽、随烦恼之离去,柔软、适业、住立、不动之得达。此是“舍念之清净”。

“前行法思择”[之句中],“法思择”者,是正思惟。此是了知解脱之初步,是前,是先行。如斯,是“前行之法思择”。或又“法思择”者,是正见。此了知解脱之初步,是前,是先行。如斯,前行之法思择。或又“法思择”者,是于四[沙门]道之前分观(毗钵舍那)。此是了知解脱之初步,是前,是先行。如斯,是“前行法思择”。

“我言了知之解脱”[之句中],了知解脱是向阿罗汉位之解脱。我言向阿罗汉位之解脱,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了知之解脱”[之义]。

“无明之破坏”[之句中],无明者,对苦而无智……乃至(一二页参照)……无明闩、痴、不善根。无明之破坏者,是无明之坏、破坏、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无明之破坏”[之义]。故世尊宣示:

 舍念之清净 前行法思择

 了知之解脱 无明之破坏

 何结缚世间 何使此运行

 由何物舍断 能言有涅槃(一一〇八)

“何结缚世间”?是何为世间之结缚、悬着、缚、随烦恼耶?于何伴世间,随伴、应、相应、悬、悬着、碍着耶?此是“何世间结缚”[之义]。

“何使此运行”者,是何者令彼行、运行、运转耶?由何而世间行、运行、运转耶?此是“何使此运行”[之义]。

“由何物舍断,能言有涅槃”者,由何物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而“能言有涅槃耶”?能说、语、话、说明、言说耶?此是“由何物舍断,能言有涅槃”[之义]。故彼之婆罗门言:

 何结缚世间 何使此运行

 由何物舍断 能言有涅槃

 喜结缚世间 寻使此运行

 渴爱之舍断 能言有涅槃

(一一〇九)

“喜结缚世间”[之句中],“喜”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世间所结缚、悬着、缚、随烦恼之喜,于此喜之世间伴、随伴、应、相应、悬、悬着、碍着。此是“喜结缚世间”[之义]。

“寻使此运行”[之句中],“寻”者,是欲寻、恚寻、害寻、亲里寻、国土寻、不死寻,关系于向他人之怜悯寻、关系于不轻贱寻之九寻。此等言为九寻。此等九寻使行彼世间,使运行,使运转。由此等之九寻而彼之世间行、运行、运转。此是“寻使此运行”[之义]。

“渴爱之舍断,能言有涅槃”[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渴爱之舍断,能言有涅槃”,由渴爱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而“能言有涅槃”,能说、语、话、说明、言说。故世尊宣示:

 喜结缚世间 寻使此运转

 渴爱之舍断 能言有涅槃

 行者如何而有念 [行者之]识止灭耶

 我等来向世尊问 欲将闻彼尊师语

(一一一〇)

“行者如何而有念”者,是如何而有念,有正念而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行者如何而有念”[之义]。

“识止灭耶”?识灭耶?寂灭耶?灭没耶?安息耶?此是“识止灭耶”[之义]。

“我等来向世尊问”者,是可向佛世尊问,可质问、可乞、可求、可信乐、我等前来、接近、到达、与尊师相会。此是“我等来向世尊问”[之义]。

“欲将闻彼尊师语”[之句中],“彼”者,是尊师。“欲闻”[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欲把取、保持、观察。此是“欲将闻彼尊师语”[之义]。故彼婆罗门言示:

 行者如何而有念 [行者之]识止灭耶

 我等来向世尊问 欲将闻彼尊师语

 内与外之受 不为欢喜者

 如斯而有念 行者识止灭

(一一一一)

“内与外之受,不为欢喜者”,(一)对内之受而住于受随观,不欢喜受,不欢迎,不于缚着,舍断欢喜、欢迎、缚着、执、执取、住着,除去、灭除,令之灭无。(二)对外之受而住于受随观,不欢喜受,不欢迎,不在于缚着,舍断欢喜、欢迎、缚着、执、执取、住着,除去、灭除,令之灭无。(三)对内外之受而住于受随观,不欢喜受,不欢迎,不在于缚着,舍断欢喜、欢迎、缚着、执、执取、住着,除去、灭除,令之灭无。(四)住于随观内受之集法,(五)住于随观内受之衰灭法,(六)住于随观内受集之衰灭法,(七)住于随观外受之集法,(八)住于随观外受之集衰灭法,(九)住于随观外受之集衰灭法,(十)住于随观内外受之集法,(十一)住于随观内外受之衰灭法,(十二)住于随观内外受之集衰灭法,不欢喜受,不欢迎,不在缚着,舍断欢喜、欢迎、缚着、执、执取、住着及除去、灭除,令之灭无。由于此等十二行相,对受住于受随观,不欢喜受,不欢迎,不在于缚着、欢喜、欢迎、缚着……乃至(前方参照)……令之灭无。或又观受(一)无常不欢喜受,不欢迎、不在缚着,舍断欢喜、欢迎、缚着、执、执取、住着及除去、灭除,令之灭无。(二)是苦,(三)是病,(四)是痈,(五)是箭,(六)是痛,(七)是恼……乃至(三〇页参照)……(三一)是观无归依所而不欢喜受,不欢迎,不于缚着,舍断欢喜、欢迎、缚着、执、执取、住着及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日此等四十二行相,对受住于受随观,不欢喜受、不欢迎而不在缚着,舍断、欢喜、欢迎、缚着、执、执取、住着及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内与外之受,不为欢喜者”[之义]。

“如斯而有念而行者”,是如斯有念有正知而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如斯而有念”[之义]。

“识止灭”者,是福行俱起之识、非福行俱起之识、不动行俱起之识灭、寂灭、灭没、安息。此是“识止灭”[之义]。故世尊宣示:

 内与外之受 不为欢喜者

 如斯而有念 行者识止灭

偈终否……乃至(三二页参照)……“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优陀耶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十三[毕]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三十四·佚名
  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佚名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朱棣
  十住毗婆沙论 第四卷·佚名
  赞法界颂·龙树
  诸法集要经卷第三·佚名
  耶诞节正名·太虚
  卷第十八·佚名
  般若无知论第三·僧肇
  卷之二十二·纪荫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欧阳竟无
  卷一百三十五·佚名
  卷六·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卷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三十·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三十李九龄李九龄洛阳人唐末进士入宋登乾德二年进士第三人诗一卷上清辞五首入海浮生汗漫秋紫皇高宴五云楼霓裳曲罢天风起吹散仙香满十洲楼鏁彤霞地絶尘碧桃花发

  • 志第二十四 五行五·沈约

    《五行传》曰:“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则稼穑不成。”谓土失其性而为灾也。又曰:“思心不睿,是谓不圣。厥咎瞀,厥罚恆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脂夜之妖,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时则有心腹之痾,时则有黄眚、黄祥,时则有金

  • 东都事略卷九十一·王称

    列传七十四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髙鲁王讳改字爲名而字逹道东阳人也范仲淹见而竒之中进士第三人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时孙沔守杭州见之曰后当爲贤将授以治剧守边之要召试爲集贤校理稍迁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御史中丞

  • 名山藏卷之五·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典谟记五(革除记附)◆典谟记五(革除记附)建文君者懿文皇太子次子而高皇帝孙也懿文太子先高帝薨高帝崩君以太孙嗣纪年建文畏诸王强大月挤泰子澄计诛锄之诸王皆恐燕王曰奸臣害我乃以叔父兴

  • 卷之一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嘉慶東巡紀事卷一·佚名

    紀事 ○紀事 恭查聖駕每日寅末卯初動身己未午初入營路中常多乘馬入營後宮門甚嚴聽事官員俱在外層白布城外侍立嚴禁聲音營盤總要寬闊欽派儀親王稽查大營慶郡王稽查尖營將軍每日隨營駐扎隨駕行走並在前查看修墊道路臨營

  • 五十二 曹寅奏江宁上江雨水粮价摺·佚名

    此摺原附康熙四十五年七月初一日奏进全唐诗集摺内 江宁府属,并镇江、扬州所属,当大雨时行之时,未免少迟数日,始得甘霖大沛,因此收成七分,以至八分不等。淮安所属,因有被水之处,收成五六分不等。 上江所属安庆等七府,广德等三州

  • 卷九十·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九十 唐 张守节 撰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史记九十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甯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王于放反】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

  • 卷第一百二十三·佚名

    典礼八北郊罢合祭诏绍圣三年正月戊午朕惟先王之祀天地。其时物器数。各以其象类求之。故以阳求天。祀于冬至之日。以阴求地。祭于泽中之丘。载于典经。其义明甚。而合祭之论。特起于腐儒之臆说。历世袭行。未之有改。

  • 卷八十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八十八王礼考朝仪明太祖洪武元年正月即皇帝位於南郊还御殿受朝贺先是吴元年十二月命左丞相李善长具登极仪善长率礼官奏即位日先告祀天地礼成即位於

  • 卷一百六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六十四都察院一国初置御史台从一品衙门设左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经历都事照磨管勾监察御史译事引进等官洪武十三年改正二品衙门设

  • 卷十三·钱时

    <经部,书类,融堂书解  钦定四库全书融堂书解卷十三宋 钱时 撰酒诰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

  • 卷一百四十五·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四十五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三十三为君母后者【丧服小记】考异古本注所从亡则已亡作无绖杀五分而去一释文去昌起反元文昌起作起吕考异宋板疏首绖大搹【五行】首作苴妾为君

  • 卷十·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十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乡射礼第五之三賔北面坐取俎西之觯兴阼阶上北面酬主人主人降席立于賔东賔坐奠觯拜执鱓兴主人答拜賔不祭卒鱓不拜不洗实之进东南面注曰所

  • 第8章 公冶长篇第五(1)·孔子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做妻子。他虽然被关在监狱里,但那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了。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可见圣人之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 六韬·吕尚

    《六韬》是中国古代兵书。相传为周初吕尚(姜太公)作,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作品。现存六卷, 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故名。该书重视武器和战法的革新,主张分进合击,阐述了步、车、骑各兵种的运用及其协同问题,并

  • 蕙风词话·况周颐

    近代况周颐著。正编五卷,系况氏晚年合并旧作厘订而成。卷一重在论词的作法以及对词的鉴赏和批评等理论性问题,卷二至卷五则据卷一的理论,泛论自唐迄清的词人词作。续编二卷,为今人唐圭璋从况氏遗著中辑出,连载于1936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