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三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如来不思议品弟四之七

复次舍利子。云何名为如来四无所畏不可思议。诸住信菩萨。应发净信超越分别离诸疑惑。乃至发希有想。舍利子。如来无所畏法。其有四种。如来由具四无畏故了知胜处。于大众中能狮子吼转妙梵轮。余诸沙门婆罗门悉不能转。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无与如来同其法者。舍利子。何等是为四无所畏。一者一切智无畏。谓佛如来已能圆具无上胜智。于大众中作如是言。我成无上正等正觉。此法唯佛自所证知。余诸天人世间。不能与佛同其法语。如来以此法故成等正觉。云何说名如来成等正觉。谓佛如来以一切法平等故。而成正觉。于诸法中无高无下。若异生法。若圣人法。若诸佛法。若有学法。若无学法。若缘觉法。若菩萨法。若世间法。若出世间法。若有罪法。若无罪法。若有漏法。若无漏法若有为法。若无为法。于如是等一切法中。如来悉平等故。此名如来现成正觉。此中云何名为平等。谓空平等见自性故。无相平等相自性故。无愿平等三界自性故。无生平等生自性故。无作平等作自性故。无起平等起自性故。无含藏平等含藏自性故。如所说平等三世自性故。明解脱平等无明有爱自性故。涅槃平等诸行自性故。舍利子。以如是等诸法平等。是故如来现成正觉。如来于大众中。得无所畏。以如是法教示众会。令诸众会咸生欢喜。身得喜故心极信顺。复令众会适悦快乐。如来大悲相应具真实故。平等性故。如实性故。无异性故。无种类性故。无所观性故。无生性故。无离性故。无所取性故。如来所具无畏法中。实无少法可取。亦非无取。如来无畏法中亦无虚诳。如实故平等。法界平等。于是平等法中。普尽一切世界。舒坦无碍如来如实之法。甚深微妙难解难知。如来起大悲心。即以是法起种种方便。为诸众生。广大宣说圣出离法。能尽诸苦。如来以大愿力。一切众生无师范者。为作师范。未成正觉者。令成正觉。所有一切众生。驰流诸境断见等者。如来以无畏法。悉令清净。舍利子。如来无所畏法。无边无际与虚空等。若欲知其虚空边际。即知如来无畏边际。诸住信菩萨闻是法已。应生净信超越分别离诸疑惑。乃至发希有想。此说是名如来第一无畏。

复次舍利子。二者漏尽无畏。谓佛如来具足无上胜智。于大众中作如是言。我尽诸漏得无所畏。而彼一切天人世间。无能与佛同法语者。此复云何如来已尽诸漏。谓佛如来欲漏已尽。心得解脱。断灭一切贪行种子。如来有漏已尽心得解脱。断灭一切嗔行种子。如来无明漏已尽心得解脱。断灭一切痴行种子。如来见漏已尽心得解脱。断灭一切烦恼所行种子。此等是名如来诸漏已尽。如是所说皆世俗所成非胜义谛。胜义谛者谓最上圣智慧中。若知若断若修若证。而无少法可住。何以故。如所说尽。彼实知。若诸众生修出离行。如来悉如实知。又舍利子。如来如实了知眼界色界眼识界。云何能知。谓佛了知内空外空内外空故。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悉如实知。云何能知。谓佛了知内空外空内外空故。又舍利子。如来了知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及虚空界。悉如实知。云何能知。谓如虚空故亦然了知。如来悉知欲界色界及无色界分别所起。知有为界是造作相。知无为界是无造作相。知杂染界是客尘烦恼相。知清净界是自性明亮相。知诸行界是不如理作意无明相。知涅槃界是如理作意明智相。

又舍利子。若诸界依止。诸界安住。诸界随顺。诸界建立。诸界作用。诸界意趣。诸界寂定。诸界住著。如来一一如实了知。随所知已即为说法。舍利子。此是如来种种界智力。如是胜力无有边际。若诸住信菩萨于佛如来如是智力。闻已净信。超越分别离诸疑惑。后复生起身喜心喜适悦之相。发希有想。

如来无畏边际。诸住信菩萨闻是法已。应生净信超越分别离诸疑惑。乃至发希有想。此说是名如来第二无所畏法。如来由具无所畏故。一切天人世间。无与如来同其法者。

复次舍利子。三者说障道无畏。谓佛如来具足无上胜智。于大众中作如是言。我说诸障道法能障圣道。乃至一切天人世间。无能与佛同法语者。云何名为障道之法。有其一法能障圣道。何等为一。谓诸众生心不清净。二法能障圣道。谓无惭无愧。三法能障圣道。谓身恶作语恶作意恶作。四法能障圣道。其四种法皆堕恶趣。谓贪欲当堕恶趣。嗔恚当堕恶趣。愚痴当堕恶趣。怖畏当堕恶趣。五法能障圣道。谓杀生偷盗邪染妄语饮酒。六法能障圣道。谓不尊重佛。不尊重法。不尊重僧不尊重戒学。不尊重定学。不尊重修头陀行者。七法能障圣道。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邪慢。增上慢卑慢。八法能障圣道。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勤。邪念邪定。九法能障圣道。谓于我身作无义利。生起害心。已作现作当作。于我所爱作无义利。生起害心。已作现作当作。于我非爱作无义利。生起害心。已作现作当作。十法能障圣道。谓杀生偷盗邪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嗔邪见。舍利子。如是等法能障圣道。乃至不如理作意。相应所生结使。此法无味。是不可观是不可行。由颠倒勤行故不出离。生起一切爱见。取著于身语意业。爱著增炽。如味了知诸法能障圣道。知已如实为诸众生。广大宣说障道之法。令诸众生寂止近止。说除断法普为教示。令诸众会咸生欢喜。身得喜故心极信顺。复令众会适悦快乐。如来大悲相应具真实。故平等性故。如实性故。无异性故。无种类性故。无所观性故。无生性故。无离性故。无所取性故。如来所具无畏法中。实无少法可取。亦非无取。如来无畏法中亦无虚诳。如实故平等。法界平等。于是平等法中。普尽一切世界。舒坦无碍。此如是等不可思议无量无数甚深正法。如来悉具足已。大悲之心所逼切故。为诸众生。说断障道之法。普令一切寂止近止。舍利子。如来无所畏法。无边无际与虚空等。若欲知其虚空边际。即知如来无畏边际。诸住信菩萨闻是法已。应生净信超越分别离诸疑惑。乃至发希有想。此是如来第三无所畏法。如来由具无所畏故。一切天人世间。无与如来同其法者。复次舍利子。四者尽苦道无畏。谓佛如来具足无上胜智。于大众中作如是言。我说圣出离法能尽苦道。乃至一切天人世间。无能与佛同法语者。云何名为圣出离法能尽苦道。其有一法。是圣出离道。何等为一。谓诸众生心悉清净。二法是圣出离道。谓奢摩他毗钵舍那。三法是圣出离道。谓空无相无愿。四法是圣出离道。谓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五法是圣出离道。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六法是圣出离道。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七法是圣出离道。谓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舍觉支念觉支定觉支。八法是圣出离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九种欢喜根本法。是圣出离道。谓观喜适悦。轻安快乐。等持如实知见。寂静离染解脱。十法是圣出离道。谓远离杀生。远离偷盗。远离邪染。远离妄言。远离绮语。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贪欲。远离嗔恚。能具正见。舍利子。如是所说诸圣出离法。能尽苦道。乃至诸善菩提分法。戒蕴相应。定蕴相应。慧蕴相应。解脱蕴相应。解脱知见蕴相应。四圣谛法相应。此等所说。皆名圣出离道。复有圣出离道。谓正所行。此正所行。彼即无法可行。亦非无行。无入无出。无取无舍。何以故。若已行。若当行。二法皆离彼一切法。无二亦然。此如实知见。是圣出离道。如来于此圣出离道。自了知已。为诸众生广大宣说。令诸众会咸生欢喜。身得喜故心极信顺。复令众会适悦快乐。如来大悲相应具真实故。平等性故。如实性故。无异性故。无种类性故。无所观性故。无生性故。无离性故。无所取性故。如来所具无畏法中。实无少法可取。亦非无取。如来无畏法中亦无虚诳。如实故平等。法界平等。于是平等法中。普尽一切世界。舒坦无碍。此如是等不可思议无量无数甚深正法。如来悉具足已。大悲之心所逼切故。为诸众生。广大宣说圣出离法。令诸众生咸悉觉了尽苦边际。舍利子。此是如来第四无所畏法。如来由具四无所畏故。了知胜处。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转妙梵轮。余诸沙门婆罗门悉不能转。乃至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无与如来同其法者。舍利子。如来如是四无所畏。无边无际与虚空等。若欲知其虚空边际。即知如来无畏边际。诸住信菩萨得闻如来如是不可思议无畏之法。应生净信超越分别离诸疑惑。后复生起身喜心喜。发希有想。

尔时世尊。重明斯义。说伽陀曰。

彼一切法皆平等佛自然智随觉了

由是现证佛菩提如来平等普观视

世间一切异生法与诸佛法悉平等

有学无学诸法门及缘觉法亦如是

所有世间一切法及彼出世胜法门

善恶无动法亦然与涅盘道皆同等

所有空法无相法彼无愿法亦复然

无生无作诸法中如来平等同观照

此平等法了知已佛为众生广宣说

化众生归解脱门牟尼第一无所畏

解脱世间三种法为众生说解脱门

佛大无畏人中尊此名第二无畏法

虽知诸佛演正法何故亲近不解脱

心不清净惭愧无由斯一二为障碍

复由身语意三业不遵戒法而恶作

贪嗔痴怖起四愆彼诸杀害并偷盗

邪染妄言饮酒五六不尊重七慢生

八种邪法旋复兴彼九恼处多过失

后起十种不善业于解脱道为障碍

深固作意不了知为痴暗道所覆蔽

取著虚妄及迷醉颠倒勤行了知已

乃复亲近正法门此名第三无畏法

清净法门无限量近正法故证菩提

唯佛智知寂静门知已广施甘露法

佛最称赞菩提分乃至广多诸善法

习近故为解脱门佛十力尊善宣说

深固勤行离诸染于其善法悉相应

是法非法无著心寂静解脱离忧怖

如实了知诸善法如空寥廓而无碍

无执著法亦复然彼能出离三有海

三有海中迷著者十方尊说业所生

佛令解脱悲愍心四无畏法虚空等

舍利子。如是所说如来四无畏法不可思议。诸住信菩萨闻是法已。应生净信超越分别离诸疑惑。乃至发希有想。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弟十三

即无生无生即无尽。于毕竟尽中无所对治此说名尽。如所说尽。亦复无有尽法可尽。即是无为。无为即无灭无住。若说有生如来即无生。法性常住法界常住。诸法亦复随智所行。然其所行悉无所行。亦非无行。亦复无漏法可得虽复如是。如来安住大悲心已。亦为众生广大宣说。断除诸漏之法。如来于大众中得无所畏。以如是法教示众会。令诸众会咸生欢喜。身得喜故心极信顺。复令众会适悦快乐。如来大悲相应具真实故。平等性故。如实性故。无异性故。无种类性故。无所观性故。无生性故。无离性故。无所取性故。如来所具无畏法中。实无少法可取。亦非无取。如来无畏法中亦无虚诳。如实故。平等法界平等。于是平等法中。普尽一切世界。舒坦无碍。此如是等不可思议无量无数甚深正法。如来悉具足已。大悲之心所逼切故。为诸众生广大宣说如是之法。舍利子。如来无所畏法无边无际与虚空等。若欲知其虚空边际。即知。

猜你喜欢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七·欧阳竟无
  摩诃止观卷第一下·智顗
  佛说善恶因果经·佚名
  第七十五章 鲁哈那州之征服·佚名
  卷第四·佚名
  佛说罗摩伽经卷中·佚名
  行品第二·佚名
  属累品第二十七·佚名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十二·佚名
  卷六·佚名
  三论玄义·吉藏
  佛说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佚名
  卷第二十五·佚名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九卷·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柯劭忞

      ○成宗上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讳铁木耳,是孝太子真金第三子也。母为太子元妃宏吉剌氏。至元二年九月庚子生。二十五年。诸王哈丹等叛,世祖遣帝率诸将讨平之。命帝抚军北边。三十年六月乙巳,受皇太子宝。   三十

  • 外篇 杂说上第七·刘知几

      ○《春秋》(二条)   案《春秋》之书弑也,称君,君无道;称臣,臣之罪。如齐之简公,未闻失德,陈恒构逆,罪莫大焉。而哀公十四年,书"齐人弑其君壬于舒州。"斯则贤君见抑,而贼臣是党,求诸旧例,理独有违。但此是绝笔获麟之后,弟子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三·杨仲良

      真宗皇帝   丁谓事迹   天禧三年正月丙戌,知江宁府丁谓言:『启承天节道场,甘露降。』仍献五言诗。有诏褒答,有和诗赐焉。   四月丁酉,知江宁府丁谓言:『中使雷允恭诣茅山投进金龙玉简,设醮次,七鹤翔于坛上。』上作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二十·徐乾学

    宋纪一百二十【起重光大荒落十一月尽黓敦牂十二月凡一年有二月】髙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徳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己巳朔邵宏渊遣统领崔皋及金人战于定山败之 壬申以知潭州张浚判建康府召王权还以李显

  • 卷八十一·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八十一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七十八 东夷 东夷【夫余 高句丽 勃海 东沃沮 挹娄濊 马韩 辰韩 弁韩 弁辰 倭人】 东夷者幽营青徐扬之东海外诸夷也夷种有九

  • 一一○九 吏部为知照曹文埴等罚俸事致稽察房移会(附黏单)·佚名

    一一○九 吏部为知照曹文埴等罚俸事致稽察房移会(附黏单)乾隆五十年八月初四日吏部为遵旨查议事。考功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题前事等因。乾隆五十年七月十四日题,本月二十日奉旨:曹文埴着销去纪录一次,免其罚俸;彭元瑞、陆费

  • 卷三·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三宋 吕中 撰太祖皇帝正心修身建隆三年正月修京城修大内上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蔽塞因谓左右曰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人皆见之矣又尝语宰相曰古之为君鲜能正身自致无过之地朕尝夙夜畏

  • 安成恭王萧皓传·萧子显

    安成恭王萧皓字宣曜,太祖第六个儿子。建元二年(480),任冠南齐书军将军,镇守石头戍,领军事。建元四年(482),出任使持节、督江州豫州的晋熙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永明元年(483),进号征虏将军。第二年,任左卫将军。不久

  • 保靖土司传·张廷玉

    保靖,唐朝时称为溪州,宋朝时在此设置了保靖州,元朝称为保靖州安抚司。明太祖刚起兵时,保靖的安抚使彭世雄率领属下归附明太祖,明太祖便任命他仍为保靖安抚使。洪武元年(1368),保靖安抚使彭万里派儿子彭德胜奉表向朝廷进献马

  • 闵友第十五·桓谭

    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言内有以相知与否,不在新故也。庄尤,字伯石。高君孟颇知律令,尝自伏写书,着作署郎哀其老,欲代之,不肯,云:「我躬自写,乃当十遍读。」扬雄作《玄》书,以为玄者天也、道也,言圣贤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为

  • 论荣 第四·王符

    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二〕,此则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辱阨穷之谓也〔三〕,此则小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一〕○铎按:此篇首明君子小人之辨,继论寡

  • 卷十·惠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说卷十翰林院侍读惠士奇撰庄公三年冬公次于滑【滑公谷作郎】左传冬公次于滑将会郑伯谋纪故也郑伯辞以难【郑伯谓厉公非谓郑子也桓十三年公会纪郑而败齐宋卫燕之师於纪厉公之力居多故庄公次于滑而欲会

  • 金光明经疏·吉藏

    沙门吉藏撰法身幽寂寿无长短。至人绝虑有感必通。大权方便任机应说。是以四佛现室宣常住之旨。菩萨感梦说忏悔之方。因兼二善总该万行。果升灵觉寿等虚空。所以十地遵修此理。四王叹护经德。依经讲说障难消散。托法愿

  • 造像量度经序·佚名

    乌朱穆秦部落。原任公工布查布。深通五明。精习三倚。心珠内含。慧月外照。悯夫世之造像者。离宗失迷。程式靡准。三会成咎。沦于极恶。致使如来妙胜。末由仰瞻。乃追[巾*(穴/登)]像之初。宏演胎偶之法。翻译量度经一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三·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论生灭相者。以立义分中云。是心生灭因缘相。于中生灭与因缘。已如上释。今则分别相之一字。故言复次。然是生灭家之相。故兼言也。略显疏相生灭者。分别染净念虑三世。人我见爱贪嗔炽然。览而可别。故

  • 分·周文

    现代短篇小说集。何谷天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12月初版,列入“文学丛刊”。收短篇小说5篇:《分》、《恨》、《薛仁贵征东》、《雪地》、《山坡上》。本集作品主要反映四川军阀混战年代的乱离现实。其中《雪地》(

  • 雍正陕西通志·刘于义

    陕西地方志。清刘于义修,史贻直、沈青崖纂。一百卷。于义字喻旃,号蔚冈,江南武进(今属江苏)人。康熙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贻直官西安总理巡抚。青崖官陕西布政使司督理粮储道佥事。此志成于雍正十三年(1735

  •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宋法天译。佛在兜率天说二咒,闻者不生魔界,速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