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五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之义释

尊者莫伽罗阇曰:

“释迦(佛)!我先二度问 具眼者!不为我解脱

 及至第三回 天仙为解说”(一一一六)

“释迦!我先二度问”者,是彼婆罗门二回向佛世尊质问。世尊于彼质问而不为解说,而[思考:]“于其直后,此婆罗门之根成熟”。“释迦”者,是世尊由释迦族出家故而为释迦。又或有富有者、大富者、具财者故亦为释迦。彼有此等诸财,所谓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念处财、神足财、根财、力财、觉支财、道财、果财、涅槃财。由此等多数之财宝而为富者、大富者、具财者故亦为释迦。又或为可能者、有能者、有力者、有用者、勇者、英雄、战士、无怖者、无惧者、无骇者、无败去者、怖畏恐怖之舍断者、身毛竖立之离去者故亦为释迦。“问”者,释迦!我二度问、乞、求、信乐。此是“释迦!我先二度问”[之义]。

“尊者莫伽罗阇曰”[之句中],曰者,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莫伽罗阇”者,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〇页参照)……称呼。此是“尊者莫伽罗阇曰”[之义]。

“具眼者不为我解说”,已不为我解说、不言、不示、不施设、不确立、不开显、不分别、不显示、不说明。“具眼者”,是世尊由五眼而为具眼者。[即](一)由肉眼为具眼者(二)由天眼为具眼者(三)由慧眼为具眼者(四)由佛眼为具眼者(五)由普眼为具眼者。

(一)世尊由肉眼为具眼者云何?于世尊之肉眼存在青色、黄色、赤色、黑色、白色之五色。于此有眼毛而青,如乌摩罗华,美丽绀碧。彼之[眼毛之]根元如黄羯尼迦华,美丽正黄之黄金色。世尊之两眼球赤如赤色甲虫,美丽深红。[其]中央黑如濡湿之木槵子,美丽不粗、湿润之漆黑。彼之深奥白如明星(太白金星),美丽净白、白、银白。世尊属于身体之宿世善行业而生起彼自然肉眼,于日中、夜中亦普见一由旬(三四里)。具备四支有闇黑之时亦[即]太阳没,于黑份(新月)之布萨时,于郁茂密林中,出现大非时之雨云,如斯,具备四支于闇黑之中亦普见一由旬。对于见色彼之屋顶、门户、壁栅、山岳、林薮、蔓藤不为障碍。假令一粒之胡麻置在[数百粒]胡麻之中亦可取出彼之胡麻粒。如斯世尊之肉眼原来是遍净。如斯,世尊由肉眼而为具眼者。

(二)世尊由天眼为具眼者云何?世尊以超人之[眼]为清净天眼,见诸有情之有死、生,知诸有情随业而趣于劣、胜、美、丑幸与不幸。[即]“汝等!此等之有情具身恶行,具语恶行,具意恶行,诽谤诸圣者,有邪见,取得邪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或又汝等!此等之有情具身善行,具语善行,具意善行,不诽谤诸圣者,有正行,取得正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如斯以超人清净天“眼”,见诸有情之死、生,知随诸有情之业而趣于劣、胜、美、丑、幸与不幸。又世尊如愿意者,亦见一世界,亦见二世界,亦见三世界,亦见四世界,亦见五世界,亦见十世界,亦见二十世界,亦见三十世界,亦见四十世界,亦见五十世界,亦见一小千世界,亦见二中千世界,亦见三千[大千]世界。或又只要愿意亦可见[其他]者。如斯世尊之天眼是遍净。如斯“世尊由为具眼者”。

(三)世尊由慧眼为明眼者云何?世尊是大慧者、博慧者、疾慧者、速慧者、利慧者、择慧者、于慧分别善巧而有明了智。证得无碍解,达于四无畏,是十力之保持者、人牡牛、人师子、人龙、人良马、人轭兽、无边智者、无边威力者、无边名声者、富者、大财者、有财者、指导者、调伏者、教导者、令知者、令解者、令观者、令信乐者。彼世尊实是未起之道令起者、未生之道令生者、未说之道宣说者、知道者、解道者、达道者。又现今随从道之彼诸弟子,仿[世尊]而具备[诸德]而住,彼世尊实知应知之物,见应见之物,眼者、智者、法者、梵天者。告示者、告说者、义之将来者、不死之施与者、法主、如来者也。彼世尊无有由慧而不能知者、不能见者、不能解者、不能作证者、不能触者。经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法由一切行相而现来于佛世尊之智门。如有所有应知,应所知之物,无论[其]自义、他义、俱义、现世之义、来世之义、明白之义、甚深之义、隐密之义、覆蔽之义、未了之义、已了之义,无罪之义、无烦恼之义、净白之义、第一义,其一切作用于佛智之中。一切之身业随佛世尊之智而起。一切之语业,随[佛]智而起。一切之意业随[佛]智而起。关于过去于佛世尊无有障害智。关于未来于佛世尊无有障害智。关于现在于佛世尊无有障害智。限于应知之物一切是佛智,限于有佛智一切是应知之物。佛智以应知之物为限界。应知之物以佛智为限界。超越应知之物无佛智之作用。超越佛智无有应知之义。彼等[智与可知]诸法相互同在一限界。譬如在于正相合致之函与盖之二者,函对盖无余,盖对函无余,相互同在一限界,如斯于佛世尊应知之物与智相互同在一限界,应知限度之物一切是[佛]智。有佛智限度一切是应知之物。佛智以知之物为限界。超越应知之物而无[佛]智之作用,超越佛智无有应知之物。彼等诸法相互(同在一)限界。佛世尊智之作用于一切诸法。一切诸法关系于佛世尊之[意门]转[心],关系于意欲[速行心],关系于作意,关系于心之生起。佛世尊智之作用对于一切有情。世尊知一切有情之意乐,知随眠、知所作、知信解、了知小尘垢、大尘垢、利根、钝根、善行相、恶行相、易教化、难教化、能、不能之有情。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及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人之人人于佛智之中而活动。譬如任何之鱼龟乃至吞舟之大鱼为止,在大海中而活动,如斯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及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人之人人亦在佛智中而活动。譬如任何之鸟乃至金翅鸟为止,在虚空之方域而活动,如斯等于舍利弗有慧之人人亦一切在佛智之方域而活动。佛智遍满天与人之慧,而胜于[彼]。所有贤刹帝利、贤婆罗门、贤居士、贤沙门之聪敏而长于议论,亦以射贯毛发程度之[练达],以慧解能摧破[他之]诸恶见而行之人人频为质问而接近如来,质问隐密覆蔽[之义]而彼等之质问由世尊而解说,解答。而[彼]解答之理由说示,而至彼等归投于世尊。如斯于兹世尊所谓由慧而极耀。如斯,“世尊由慧眼而为具眼者”。

(四)世尊由佛眼为具眼者云何?世尊以佛眼眺世间,见诸有情之小尘垢、大尘垢、利根、钝根、善行相、恶行相、易教化、难教化,或又见来世罪之怖畏而见住者。譬如于青莲之池、红莲之池、白莲之池、一部之青莲、红莲、白莲在水中生,在水中生长,尚未由水中出,没在水中而发育,一部之青莲、红莲、白莲在水中生,在水中生长,而在水面之所,一部之青莲、红莲、白莲在水中生,在水中生长,由水出不染著于水。如斯,世尊以佛眼眺世间,见诸有情之小尘垢、大尘垢、利根、钝根、善行相、恶行相、易教化、难教化、或又见来世罪之怖畏而见住者。世尊知“此者是贪行者,此是瞋行者,此是痴行者,此是寻行者,此是信行者,此是智行者”。世尊对贪行者说不净说。世尊对瞋行者告慈修习。世尊对痴行者总说(圣典)与遍问(义释)为时使听法,时使语法使与师共住。世尊对寻行者告安般念(数息观)。世尊对信行者应信乐之相,[即]告以佛之善觉、法之善法性、僧之善行道及自己之戒。世尊对智行者告以无常相、苦相、无我相之[如]观(毗钵舍耶)之相。

 譬如山巅站立者 普见下界诸人人

 又如彼之善慧者 升法所成之殿堂

 打败生老普眼者 瞰视沈愁世间人

如斯,“世尊由佛眼而为具眼者”。

(五)世尊由普眼为具眼者云何?普眼者为一切知智。世尊具一切知智,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

 彼所不见者 此世无何物

 又不识之物 无可知之物

 应知皆知通 如来故普眼

如斯,世尊由普眼为具眼者。此是“具眼者不为我解说”[之义]。

“及至第三回,天仙为解说”,及至第三回佛被正当之质问而解说,不与拒绝,斯我把持,斯我保持,斯我为观察。天仙者,世尊是天而且是仙人故为天仙。譬如王之出家者言王仙,婆罗门之出家者言婆罗门仙。斯世尊是天而且是仙人故为天仙。或又世尊是出家者故亦为仙。求、觅求、遍求大戒蕴故亦为仙(求者)。求、觅求、遍求大定蕴、大慧蕴、大解脱蕴、大解脱智见蕴故亦为仙。求、觅求、遍求大闇身之摧破、大颠倒之破坏、大爱箭之拔除,大见葛藤之开解,大慢幢之撤去,大行作之寂灭,大暴流之度越、大重担之放下、大轮回轮转之断绝、大热苦之消灭、大热恼之安息、大法幢之举扬故亦为仙。求、觅求、遍求大念处、大正勤、大神足、大根、大力、大觉支、大八支圣道、大第一义、不死、涅槃故亦为仙。求、觅求、遍求有大权势诸有情“佛者何处耶”?“世尊者何处耶”?“天中天者何处耶”?故亦为仙。此“及至第三回,天仙为解说”[之义]。故彼之婆罗门言。

尊者莫伽罗阇曰:

 释迦佛!我先二度问 具眼者!不为我解说

 及至第三回 天仙为解说

 此世界与他世界 含诸天之梵天界

 有名声尊师瞿昙 之见乃不知通也

(一一一七)

“此世界与他世界”[之句中],此世界者,是人世界。他世界者,除人世界之其他一切世界。此是此世界与他世界。

“含诸天之梵天界”者,是含天,含魔之梵天界亦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人之人人,此是“含诸天之梵天界”。

“尊师之见不知通”者,世间[之人人]不知尊师之见,忍、意欲、持说、意乐、意图。[即]不知、不见、不观、不得达、不存、不获得:“此人之斯见,斯忍者,斯意者,斯持说者,斯意乐者,斯意图者”。此是“尊师之见不知通”[之义]。

“有名声瞿昙”者,世尊得名声故,“有名声”。或者世尊被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此是“有名声瞿昙”。故彼婆罗门言:

 此世界与他世界 含诸天之梵天界

 有名声尊师瞿昙 之见乃不知通也

 如斯优异之见者 我已前来欲将问

 如何观察世间者 死王无有见彼事

(一一一八)

“如斯优异之见者”,如斯优异之见者、最高之见者、最胜之见者、最殊胜之见者、秀逸之见者、最上之见者、胜妙之见者。此是“如斯优异之见者”[之义]。

“我已前来欲将问”,我已前来欲质问……乃至(四七页参照)……说示、得语。如斯亦是“我已前来欲将问”[之义]。

“如何观察世间者,以如何观察、观见、考量、度知、辨知、明了者”。此是“如何观察世间者”。

“死王无有见彼事”者,乃死王不见耶?不睹耶?不得达耶?无所有耶?不获得耶?此是“死王无有见彼事”[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如斯优异之见者 我已前来欲将问

 如何观察世间者 死王无有见彼事

 莫伽罗阇常有念 害破自我之[诸]见

 世间空也须观察 如斯可度死[神关]

 如斯观察世间者 死王无有见彼事

(一一一九)

“世间空也须观察”[之句中],“世间”者,是地狱世间、畜生世间、饿鬼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世间、他世间、梵世间、天世间。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尊师示!世尊宣:‘世间’、‘世间’。尊师!如何意义而言为世间耶”?“比丘!破坏故言为世间。然则何者是破坏耶?乃眼破坏,色破坏,眼识破坏,眼触破坏,缘于眼触所生起乐苦又不苦不乐之受亦破坏。耳破坏,声破坏。鼻破坏,香破坏。舌破坏,味破坏。身破坏,触破坏。意破坏,法破坏。意识破坏,意触破坏,缘于意触所生起乐苦又不苦不乐之受亦破坏。比丘!破坏故言为世间”。

“世间空也须观察”者,是由二行相观察世间是空。[即](一)由不自在之正察,又(二)由空无行之正观

(一)由不自在之正察而观察世间空无者云何?于色中不得自在,于受中不得自在,于想中不得自在,于行中不得自在,于识中不得自在。即世尊曾如斯说:“诸比丘!色是无我。诸比丘!若色是我者,此色可不至于病。又于色可得谓:‘我色有斯!我色勿有斯’。然诸比丘!色是无我故,色至于病。又于色不得谓:‘我色有斯,我色勿有斯’。受是无我。诸比丘!若受是我,此受可不至于病。又于受可得谓:‘我受有斯,我受勿有斯’然诸比丘!受是无我故,受至于病。又于受不得谓:‘我受有斯,我受勿有斯’。想是无我。诸比丘!若想是我者,此想可不至于病。又于想可得谓:‘我想有斯,我想勿有斯’。然诸比丘!想是无我故,想至于病。又于想不得谓:‘我想有斯,我想勿有斯’。行是无我。诸比丘!若行是我者,此行可不至于病。又于行可得谓:‘我行有斯,我行勿有斯’。然诸比丘!行是无我故,行至于病。又于行不得谓:‘我行有斯,我行勿有斯’。识是无我。诸比丘!若识是我者,此识可不至于病。又于识可得谓:‘我识有斯,我识勿有斯’。然诸比丘!识是无我故,识至于病。又于识不得谓:‘我识有斯,我识勿有斯。’”

又世尊如斯说:“诸比丘!此身不成汝等之物,又不为他人之物。诸比丘!此可见由先业所行作、意思、感受之物。诸比丘!于此有闻(博识)之圣弟子善缘起如理作意。[即]此有时[故]此有。此生故此生。无此时[故]无此。此灭故此灭”。“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斯,有此一切苦蕴之集。然无明之无余灭故而行之灭,行灭故而识灭,识灭故而名色灭,名色灭故而六处灭,六处灭故而触灭,触灭故而受灭,受灭故而爱灭,爱灭故而取灭,取灭故而有灭,有灭故而生灭,生灭故而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斯有此一切苦蕴之灭”。如斯“由不自在之正察而观察世间空”。

(二)由空无行之正观而观察世间空者云何?于色中不得坚实,于受中不得坚实,于想中不得坚实,于行中不得坚实,于识中不得坚实。色由常坚实而[无]坚实故,由乐坚实而[无]坚实故,由我坚实而[无]坚实故,常恒、[不]常恒故,[不]不变易法故,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也。受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想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行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识由常坚实而[无]坚实故,由乐坚实而[无]坚实故,由我坚实而[无]坚实故,常恒不常恒故,不不变易法故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譬如苇[中空]而不坚实,不坚实髓,以离坚实也,譬如伊兰无坚实[之髓]以离坚实。譬如白[花之]薮不坚实,不坚实以离坚实。譬如肉色花树不坚实,不坚实以离坚实。譬如泡沫不坚实,不坚实以离坚实。譬如水泡不坚实,不坚实以离坚实。譬如阳炎不坚实,不坚实以离坚实。譬如芭蕉之干不坚实,不坚实以离坚实。譬如幻术不坚实,不坚实以离坚实,如斯色由常坚实而[无]坚实故,由乐坚实而[无]坚实故,由我坚实而[无]坚实故,常恒[不]常恒故,不不变易法故,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受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想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行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识由常坚实而[无]坚实故,由乐坚实而[无]坚实故,由我坚实而[无]坚实故,常恒[不]常恒故而不不变易法故,不坚实而非坚实,以离坚实。如斯“由空无行之正观而观察世间空”。由此等二行相而观察世间空。

又由六行相而观察世间空。[即]观察色(一)无主,(二)无欲作,(三)无乐决定,(四)无自在,(五)他,(六)种种(别离)。观察受、想、行、识无主,无欲作,无乐决定,无自在,他,种种。如斯由六行相而观察世间空。

又由十行相而观察世间空。[即]观察色(一)是绝无,(二)是空无,(三)是空,(四)是无我,(五)是无坚实,(六)是杀戮者,(七)是非有,(八)是痛根,(九)是有漏,(十)是有为。观察受、想、行、识是绝无、空无、空、无我、无坚实、杀戮者、非有、痛根、有漏,有为。如斯,由十行相而观察世间空。

又由十二行相而观察世间空。[即]观察色(一)非有情。(二)非命者。(三)非人士。(四)非人。(五)非摩奴之子。(六)非女人。(七)非男子。(八)非我。(九)非我所。(十)非我。(十一)非我之物。(十二)任何者亦非。观察受、想、行、识非有情,非命者,非人士,非人,非摩奴之子,非女人,非男子,非我,非我所,非我,非我之物,任何者亦非。如斯,由十二行相而观察世间空。

又世尊如斯说:“诸比丘!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然非汝等之物者何耶?诸比丘!色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受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想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行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识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汝等云何思惟此耶?于此之祗树园所有草、薪木、树枝、树叶为人人持去,燃烧,又从于用途而应用。然时,汝等将斯思念:‘人人持去我等,燃烧,又从于用途而用’耶?尊师!不然。其何因耶?尊师!此是非我,非我所。诸比丘!如斯,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然非汝等之物者何耶?诸比丘!色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受、想、行、识非汝等之物,须舍断之,其舍断者,是汝等长时之利益安乐”。如斯,而亦“观察世间空”。

尊者阿难白世尊言:“尊师!言‘世间空,世间空’。尊师!何故言‘世间空耶’?”“阿难!我、我所亦空故言‘世间空’。阿难!我、我所亦空者云何?阿难!眼是空,色是空,眼识是空,眼触是空,由眼触所生起乐苦又不乐不苦之受亦是,此我、我所无故是空。耳是空,声是空,鼻是空,香是空,舌是空,味是空,身是空,所触是空,意是空,法是空,意识是空,意触是空,由意触所生起乐苦又不苦不乐之受亦是,此我、我所[无故]亦是空。”阿难!我、我所空故言“世间是空”。如斯“观察世间空”。

 单法之生起 持续单诸行

 有如实观者 村长!无怖畏

 世等草薪木 于以慧观时

 除不结生[涅槃] 何物不冀求

如斯亦是“观察世间空”。

又世尊如斯说:“如斯诸比丘!有比丘至色之究极追求色,至受之究极追求受,至想之究极追求想,至行之究极追求行,至识之究极追求识,至色之究极追求色之彼,至受之究极追求受之彼,至想之究极追求想之彼,至行之究极追求行之彼,至识之究极追求识之彼,人言‘我’或‘我物’或‘有我’者,是无所有。”如斯亦是“观察世间空”。

“世间空也须观察”,须观察世间空,须观见、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世间空也须观察”[之义]。

“莫伽罗阇常有念”[之句中],莫伽罗阇!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常”者,是于一切时……乃至(三八页参照)……于老年期。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对身修习身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三八页参照)……言彼有念。此是“莫伽罗阇!常有念”[之义]。

“害破自我之见”[之句中],“自我之见”者,有二十事之有身见。[即]于此无闻之凡夫不见诸圣,不熟达圣法,不于圣法中受教导,不见诸善人,不熟达善人法,不于善人法中受教导,(一)观色是我,(二)观我有色,(三)观我中有色,(四)观色中有我,(五)~(八)受、(九)~(十二)想、(十三)~(十六)行、(十七)观识是我,(十八)[观]我有识,(十九)[观]我中有识,(二十)[观]识中有我,所有如斯类之见、恶见、见执、见难所、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执、执取、住着、取、邪道、邪路、邪性、异学处、邪倒执、违邪执、颠倒执、邪执、对不如实为如实执,乃至为六十二恶见。此是“自我之见”。害破自我之见者,乃破自我之见,害破、取去、取除、坏、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害破自我之见”[之义]。

“如斯可度死”者,如斯可度死[神],亦可度老、度死、越度、超越、离越。此是“如斯可度死”[之义]。

“如斯观察世间者”,是如斯观察世间、观见、考量、度知、辨知、明了者。此是“如斯观察世间者”[之义]。

“死王无有见彼事”[之句中],魔亦是死王,死亦死王。“无见彼事”者,不见死王,不睹、不得达、无所有、无获得。即世尊如斯说:“诸比丘!譬如有林野之鹿,游于林野山林,安心而行,安心而立,安心而坐,安心而卧——其何因耶?诸比丘!乃不至猎师之眼——。如斯诸比丘!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诸比丘!此比丘言:‘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见。’更又诸比丘!有比丘,寻、伺寂灭故而内之净,心之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第二禅……第三禅……具足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比丘言:‘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见。’更又诸比丘!有比丘,普遍超越色想,灭没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谓:‘虚空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诸比丘!此比丘言:‘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见。’更又诸比丘!有比丘,普遍超越空无边处,谓:‘识无边处’具足识无边处而住……普遍超越识无边处,谓:‘无何物’,具足无所有处而住……普遍超越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普遍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又以慧见彼诸漏已尽灭。诸比丘!此比丘言:‘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见,已度世间之爱着。’彼安心而行,安心而立,安心而坐,安心而卧。其何因耶?诸比丘!不至恶魔之眼。”此是“死王无有见彼事”[之义]。故世尊宣:

 莫伽罗阇常有念 害破自我之[诸]见

 世间空也须观察 如斯可度死[神关]

 如斯观察世间者 死王无有见彼事

偈终否……乃至(三二页参照)……“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十五[毕]

猜你喜欢
  佛说木槵子经·佚名
  佛说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啰嚩轮观想成就仪轨经·佚名
  四十二章经序·宋真宗
  五方便念佛门·智顗
  卷第一·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二·澄观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下·飞锡
  指月录卷之二十四·瞿汝稷
  卷第一·霁仑超永
  菩萨善戒经 第四卷·佚名
  永嘉禅宗集注序·传灯
  佛说太子和休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七·延寿
  卷二十九·赜藏主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范古农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张元凯

    五言绝句斋居杂咏二十首举头望白云,俯首看流水。古之东郭生,悟彼北宫子。蕉鹿遗大野,木鸡在深林。山月直入室,松风与披襟。世及乘朱轮,赏延端章甫。稍曾事贵游,爰居听钟鼓。日暮临高台,心在归鸟边。明月出沧海,白云流青天。区

  • 甲集前编第十一·钱谦益

    吴待制志淳一十一首【儿牧牛】儿牧牛,丰林清润纵尔游。长鞭短策莫轻举,从渠饮啮饱即休。老幼年年仰衣食,耕种田园藉牛力。早夜单衣自饭之,只恐春来或牛瘠。日日丁宁语牧儿,老翁饷尔当及时。笼禽吹笛任

  • 卷五·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五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刘 崧【五十首】崧字子高泰和人明初以人材举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输作京师寻放还征拜礼部侍郎署吏部尚书请老许之复召为国子司业有槎翁集【宋景濓云子高天

  • 苏妈思女责桃花·佚名

    (苏妈上)【长相思】六娘死,无所依,;一番消想,一番啼。桃花必知机。桃花只来。(占上)听见叫,耳头烧;目顿脉鼓,胸前潮;惊惶头带标。(末)跪处。(占)??间子都无乜事,?甲人跪 (妈)甲你跪,敢不跪吗?【好姐姐】桃花贼婢,罪过大如天。自小跟娘西芦去

  • 第四十一场·田汉

    [大开打。[金将与刘芳战。蒲鲁喝趁隙逃走。刘芳 (枪挑金将)追!

  • 三少帝纪第四·陈寿

    齐王讳芳,字兰卿。明帝无子,养王及秦王询;宫省事祕,莫有知其所由来者。魏氏春秋曰:或云任城王楷子。青龙三年,立为齐王。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朔,帝甚病,乃立为皇太子。是日,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曰皇太后。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宣

  • 第二十九册 天命六年十一月·佚名

    第二十九册 天命六年十一月二十日,遗书海州参将曰:“著参将尔仍回海州驻尔衙门。令海州汉人居户住北关厢。倘房屋不敷,亦可住南城。著参将,分尔炮兵为三队。一队驻耀州,一队驻牛庄,一队与尔同住海州。耀州以北各屯之

  • 七九三 署陕西巡抚毕沅奏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佚名

    七九三 署陕西巡抚毕沅奏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六年闰五月二十七日署理陕西巡抚臣毕沅跪奏,为查缴违碍书籍,恭折具奏事。窃查陕省节次钦奉谕旨,并准各省咨开应禁违碍书籍板片,俱皆刊刻书目,遍谕士民尽行呈献,并行文详

  • 七四二 河南巡抚雅德奏遵旨查缴《青霞集》等书折·佚名

    七四二 河南巡抚雅德奏遵旨查缴《青霞集》等书折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河南巡抚臣雅德跪奏,为钦奉谕旨,恭折覆奏事。窃臣于十二月初四日承准大学士 公阿桂、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寄字内开,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奉

  • 史记集解卷九十·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寗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

  • 卷九、明朱成功之事迹·黄鸿寿

    世祖顺治二年,明绍宗隆武元年也。夏闰六月,明赐南安侯郑芝龙子森国姓,名成功。森即芝龙娶日本肥前人田川氏女所生子也。生之夕,火光烛天,芝龙心异之。芝龙以平海贼刘香功,官都督。森在日本已七岁,屡请于日人,始遣森还,而留翁氏

  • 卷一百四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四十刑部十五编发囚军诸司职掌凡本部问有应合充军者必须照依律与大诰内议拟明白大理寺审无寃枉开付陕西部本部置立文簿注写各人姓名年籍乡贯住址明白照依南北籍编成排甲每一小甲管军一十名总

  • 卷十一·朱熹

    时氏本拾遗或问:「老子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如何?」曰:「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也。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非也。圣人岂有不仁,所患者不仁也。天地何意于仁。鼓舞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圣人则仁,此其为能弘道也

  • 卷十五·李钟伦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纂训卷十五安溪李钟伦撰夏官司马第四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司马上士八人行司

  • 骈字类编·张廷玉

    类书,清张廷玉等编。康熙五十八年(1719)敕撰,雍正四年(1726)告成。1984年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影印出版。《骈字类编》凡240卷,计分12门:天地、时令、山水、居处、珍宝、数目、方隅、采色、器物、草木、鸟

  • 医学传心录·刘一仁

    综合性医书。不分卷,清代道光年间作品,原封面题有“上海刘一仁”五字,或谓此书可能出于刘氏手笔。全书内容包括学医的方法、诊脉、辨证施治、用药及某些常用方剂的加减法,并简要分析多种内科杂病和一些妇产科病证的病

  • 黄帝阴符经注·俞琰

    一卷。宋俞琰撰。此书原题“林屋山人俞琰玉吾叟解”。《阴符经注》,全称《黄帝阴符经注》,是俞琰道学著作之一。宋儒研究道学者,有邵雍、黄庭坚、朱熹等。俞琰本文士,兼学儒道,所以他多采用邵雍、朱熹之说,以儒家心性

  • 虚静冲和先生徐神翁语录·佚名

    《虚静冲和先生徐神翁语录》,南宋朱宋卿编撰。《宋史‧艺文志》着录作一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二卷,收入正一部。本书记述北宋末著名道士徐神翁生平事迹。由编者根据民间流传的《徐神翁语录》、《徐神翁行化状》,并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