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道相应
第一 无明品
[一]第一 无明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
“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曰:
三
“诸比丘!无明为前,因生不善法,而随生无惭无愧。诸比丘!随无明于无智者生邪见。有邪见则生邪思惟,有邪思惟则生邪语,有邪语则生邪业,有邪业则生邪命,有邪命则生邪精进,有邪精进则生邪念,有邪念则生邪定。
四
诸比丘!以明为前,因生善法,随生惭愧。诸比丘!随明于有智者则生正见,有正见则生正思惟,有正思惟则生正语,有正语则生正业,有正业则生正命,有正命则生正精进,有正精进则生正念,有正念则生正定。”
[二]第二 半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释迦国,名萨伽罗之释迦村。
二
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是梵行之半。”
三
“阿难!勿作是言,阿难!勿作是言。阿难!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皆是梵行。阿难!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应期许于修习八支圣道,多修习八支圣道。
四
阿难!云何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阿难!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思惟。[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语。[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业。[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命。[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精进。[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阿难!如是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习八支圣道。
五
阿难!应依此理而得知: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阿难!以我为善知识,故有生法之众生,解脱生;有老法之众生,解脱老;有死法之众生,解脱死;有愁、悲、苦、忧、恼法之众生,解脱愁、悲、苦、忧、恼。阿难!应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
[三]第三 舍利弗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舍利弗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曰:
“大德!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
三
“善哉!善哉!舍利弗!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舍利弗!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四
舍利弗!云何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舍利弗!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思惟。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语。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业。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命。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精进。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念。依远离、依灭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定。舍利弗!如是,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以多修八支圣道。
五
舍利弗!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识、善伴群、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舍利弗!以我为善知识,故有生法之众生,以解脱生;有老法之众生,以解脱老;有死法之众生,以解脱死;有、愁、悲、苦、忧、恼法之众生,以解脱愁、悲、苦、忧、恼。舍利弗!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皆为梵行也。”
[四]第四 婆罗门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阿难,清晨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
三
具寿阿难见生闻婆罗门,乘白马车出舍卫城。系以白马,配以白庄严、白车、白眷属、白绊、白刺棒、白伞盖、白帽、白衣、白履,挥白拂扇。众人见此曰:“嗟夫!梵乘,是梵乘色。”
四
时,具寿阿难,往舍卫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我于此处,清晨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大德!我见生闻婆罗门乘遍白之马车,出舍卫城。系以白马、配以白庄严、白车、白眷属、白绊、白刺棒、白伞盖、白帽、白衣、白履、挥白拂扇。众人见此言曰:‘嗟夫!梵乘,梵乘色。’大德!此法、律,能称为梵乘施设否?”
世尊说曰:
“阿难!能。阿难!此八支圣道之增上语,亦称为:梵乘、法乘、无上之胜伏。
五
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见,为究尽调伏于贪,为究尽调伏于瞋,为究尽调伏于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思惟,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语,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业,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命,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精进,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念,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定,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定,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
阿难!应依此理而知,此八支圣道之增上语,亦称为:梵乘、法乘或无上之胜伏。”
世尊作如是说,如是说之善逝师,更作如是说:
信慧诸法轭 常时为自辕
惭轴意为縻 护念为御者
戒资具为车 静虑以为眼
精进而为轴 舍三昧为辕
无欲为覆具 无瞋害舍离
如是为兵器 忍辱以为铠
以趣于安稳 以此已具足
为无上梵乘 智士出世间
一向伏贪等
[五]第五 何义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众多比丘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诣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此处异学之修行者,问我等曰:‘诸友等!为何于沙门瞿昙处以修梵行耶?’大德!如是之问,我等答彼异学之修行者曰:‘友等!为遍知于苦,于世尊之处修梵行。’大德!以如是之问,我等如是答者,是说世尊之所说耶?或无以非实诽谤世尊耶?以法随法说耶?无以堕同法论者、随法论者于呵责处耶?”
四
“诸比丘!对如是之问,汝等作如是之答者,乃说我所说,无以不实诽谤于我。以法随法说,无堕同法论者随法论者于呵责处。诸比丘!为遍知于苦,乃于我处修梵行。
诸比丘!若异学之修行者,对汝等作如是问:‘友等!又遍知此苦,是有道、有迹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对彼异学之修行者,应如是答:‘友等!遍知此苦,是有道有迹。’
五
诸比丘!遍知此苦,云何为有道?云何有迹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遍知此苦,有此道、此迹。
六
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对彼异学之修行者,应如是作答。”
[六]第六 一比丘(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梵行,所谓梵行者,大德!何为梵行?何为梵行之究尽耶?”
“比丘!此八支圣道即梵行。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比丘!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此即梵行之究尽。”
[七]第七 一比丘(二)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言贪欲之调伏、瞋恚之调伏、愚痴之调伏者,大德!贪欲之调伏、瞋恚之调伏、愚痴之调伏者,是何者之增上语耶?”
“比丘!贪欲之调伏、瞋恚之调伏、愚痴之调伏者,乃涅槃界之增上语。以此说诸漏之灭尽。”
四
如是谈已。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言不死,不死者、大德!云何为不死耶?云何为达不死之道耶?”
“比丘!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者,此名之为不死。此即八支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八]第八 分别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分别说示八支圣道,谛听,当善思念之,我宣说。”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
“唯唯!大德!”
世尊说曰:
三
“诸比丘!云何为八支圣道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四
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见。
五
诸比丘!云何为正思惟耶?诸比丘!出离之思惟、无恚之思惟、无害之思惟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思惟。
六
诸比丘!云何为正语耶?诸比丘!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语。
七
诸比丘!云何为正业耶?诸比丘!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诸比丘!此名之为正业。
八
诸比丘!云何为正命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断邪命,于正命为活命。诸比丘!此名之为正命。
九
诸比丘!云何为正精进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为不令生而起志欲、精进、发勤,以持策心。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而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以持]。为令未生之善法使令生起,而起志欲,[精进、发勤、以持策心]。以往已生之善法,令不忘失,而倍修习、广修习,为使令圆满,以起志欲、精进、发勤、持策心。诸比丘!此名之为正精进。
一〇
诸比丘!云何为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以随观身,而热诚、正知、具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以随观受,而热诚、正知、具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心以随观心,而热诚、正知、具念、以世间之贪忧而住;于法以随观心、而热心、正知、其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名之为正念。
一一
诸比丘!云何为正定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与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寻伺寂静故内净、为心一趣,由无寻无伺之三摩地生喜与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离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以身集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有舍有念之乐住,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断乐、断苦故,及已灭忧与喜故,成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诸比丘!此名之为正定。”
[九]第九 芒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譬如以稻之芒,或麦之芒向斜、以手足触踏,手足坏而出血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以芒向斜故。
诸比丘!如是彼比丘,以见向邪道,修习向邪,以破坏无明而生明,从而现证涅槃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以见向邪之故。
三
诸比丘!譬如稻芒,或有麦芒之向正,以手足触踏,手足坏而出血者,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芒向正故。
诸比丘!如是彼比丘,见向正道,修习向正,破坏无明以生明,而现证涅槃,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见向正故。
四
诸比丘!云何比丘,以见向正,道之修习向正,破坏无明以生明,现证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思惟。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语。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业。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命。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精进。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此比丘,以见向正,道之修习向正,破坏无明以生明,现证涅槃。”
[一〇]第十 难提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修行者难提,来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相俱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修行者难提,白世尊曰:
“瞿昙!修习、多习几何之法者,可以到涅槃、达涅槃、究竟于涅槃耶?”
四
“难提!修习、多习八法者,可以到涅槃、达涅槃、究竟于涅槃。以何为八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难提!修习多习此八法者,可以到涅槃、达涅槃、究竟于涅槃。”
五
如是说已,修行者难提白世尊曰:
“妙哉!瞿昙!妙哉!瞿昙![瞿昙譬如倒者之扶起,如覆者之露现,如教迷者以道,暗中举灯火,使有眼者见色。如是尊瞿昙以种种方便显示于法。我于此当归依尊瞿昙与法及比丘众。]尊瞿昙!请容受我自今起,至命终归依为优婆塞。”
第一 无明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无明以及半
舍利弗与婆罗门
何义与二比丘
分别、芒、难提
第二 住品
[一一]第一 住(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我欲宴默半月,除持食者之一人外,任何人勿至我处。”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食者一人之外,无任何人诣世尊住处。
三
时,世尊经半月由宴默起,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始现等觉时,依住于住分而住。
四
其时,我了知:以邪见为缘有所受,以正见为缘有所受,[以邪思惟为缘有所受,以正思惟为缘有所受,以邪语为缘有所受,以正语为缘有所受,以邪业为缘有所受,以正业为缘有所受,以邪命为缘有所受,以正命为缘有所受,以邪精进为缘有所受,以正精进为缘有所受,以邪念为缘有所受,以正念为缘有所受,]以邪定为缘有所受,以正定为缘有所受,以寻思为缘有所受,以想为缘有所受。
五
志欲未寂静,寻思未寂静,想未寂静,以彼为缘有所受。志欲已寂静,寻思未寂静,想未寂静,以彼为缘有所受。志欲已寂静,寻思已寂静,想未寂静者,以彼为缘有所受。志欲已寂静,寻思已寂静,想已寂静,以彼为缘有所受。
六
为得未得者,而有精进。已逮得其处,则以彼为缘有所受。”
[一二]第二 住(二)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我欲宴默三月,[除持食者之一人外、任何人勿至我处]。”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食者之一人外,任何人勿至世尊住处]。
三
时,世尊经三月由宴默起,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始现等觉之时,依住于住分而住。
四
我其时,了知:以邪见为缘有所受,以邪见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见为缘有所受,以正见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邪思惟为缘有所受,以邪思惟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思惟为缘有所受,以正思惟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邪语为缘有所受,以邪语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语为缘有所受,以正语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邪业为缘有所受,以邪业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业为缘有所受,以正业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邪命为缘有所受,以邪命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命为缘有所受,以正命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邪精进为缘有所受,以邪精进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精进为缘有所受,以正精进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邪念为缘有所受,以邪念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念为缘有所受,以正念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邪定为缘有所受,以邪定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定为缘有所受,以正定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志欲为缘有所受,以志欲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寻思为缘有所受,以寻思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想为缘有所受,以想之寂静为缘有所受。
五
志欲未寂静,寻思未寂静,想未寂静者,以彼为缘有所受。志欲已寂静,寻思未寂静,想未寂静者,以彼为缘有所受。志欲已寂静,寻思已寂静,想未寂静者,以彼为缘有所受。志欲已寂静,寻思已寂静,想已寂静者,以彼为缘有所受。
六
为未得者而得有精进,已逮得其处,以彼为缘有所受。”
[一三]第三 有学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有一比丘,诣世尊居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有学,所言有学者,大德!云何为有学耶?”
四
“比丘!于此处成就有学之正见、[成就有学之正思惟、成就有学之正语、成就有学之正业、成就有学之正命、成就有学之正精进、成就有学之正念、]成就有学之正定。比丘!如是者,则称之为有学。”
[一四]第四 生起(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八法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三
以何为八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八法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一五]第五 生起(二)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八支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调伏。
三
以何为八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八法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调伏。”
[一六]第六 清净(一)
一~二
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若能对八法清净、鲜白、无垢、离染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四
以何为八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能对此八法,清净、鲜白、无垢、离染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一七]第七 清净(二)
一~二
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于此八法能清净[鲜白、无垢、离染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调伏。
四
以何为八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于此八法,能清净[鲜白、无垢、离染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调伏。”
[一八]第八 鸡林精舍(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与具寿跋陀罗住巴连弗色鸡林精舍。
二
时,具寿跋陀罗日晚时分,由宴默起,到具寿阿难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难相俱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具寿跋陀罗,向具寿阿难言曰:
“友阿难!所言非梵行、非梵行者,友!云何为非梵行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善诱导、善辩才、善所问。
四
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所言非梵行、非梵行者,友!云何为非梵行耶?’”
“友!如是。”
五
“友!八支邪道为非梵行,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是。”
[一九]第九 鸡林精舍(二)
一~二
巴连弗色因缘。
三
“友阿难!所言梵行,梵行者,友!云何为梵行?云何为梵行之究竟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善诱导,善辩才,善所问。
四
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所言梵行,梵行者,友!云何为梵行?云何为梵行之究竟耶?’”
“友!如是。”
五
“友!八支圣道为梵行。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友!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为梵行之究竟。”
[二〇]第十 鸡林精舍(三)
一~二
巴连弗色因缘。
三
“友阿难!所言梵行、梵行者,云何为梵行?云何为梵行者?云何为梵行之究竟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善诱导、善辩才、善所问。
四
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所言梵行、梵行者,友!云何为梵行?云何为梵行者?云何为梵行之究竟耶?’”
“友!如是。”
五
“友!八支圣道为梵行。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友!成就此八支圣道者,名之为梵行者。友!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为梵行之究竟。”
此三经之因缘为一。
第二 住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二住与有学
又二之生起
及二之清净
三鸡林精舍
第三 邪性品
[二一]第一 邪性
一~二
舍卫城因缘。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邪性与正性,且谛听之。
四
诸比丘!云何为邪性耶?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邪性。
五
诸比丘!云何为正性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性。”
[二二]第二 不善法
一~二
舍卫城
……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不善法与善法,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不善法耶?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不善法。
五
[诸比丘!]云何为善法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此[名之]为善法。”
[二三]第三 道(一)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邪道与正道,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邪道耶?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诸比丘!此名之为邪道。
五
诸比丘!云何为正道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道。”
[二四]第四 道(二)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不赞叹在家、出家之邪道。
四
诸比丘!在家、出家而邪行者,以邪行故,则不乐正理之善法。诸比丘!云何为邪道耶?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邪道。诸比丘!我不赞叹在家、出家之邪道。
五
诸比丘!在家、出家而邪行者,以邪行故,则不乐正理之善法。
六
诸比丘!我赞叹在家、出家之正道。
七
诸比丘!在家、出家而正行者,以正行故,则乐正理之善法。诸比丘!云何为正道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道。诸比丘、我赞叹在家出家之正道。
八
诸比丘!在家、出家而正行者,以正行故,则乐正理之善法。”
[二五]第五 不善士(一)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不善士与善士,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不善士耶?诸比丘!于此有一类者,具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不善士。
五
诸比丘!云何为善士耶?诸比丘!此处有一类者,其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此名之为善士。”
[二六]第六 不善士(二)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比不善士与不善士更劣之不善士。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比善士与善士更胜之善士,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不善士耶?诸比丘!此处一类者,具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不善士。
五
诸比丘!云何为比不善士更劣之不善士耶?诸比丘!此处一类者,具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脱。诸比丘!此名之为比不善士更劣之不善士。”
六
诸比丘!云何为善士耶?诸比丘!此处一类者,具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善士。
七
诸比丘!云何为比善士更胜之善士耶?诸比丘!此处一类者,具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脱。诸比丘!此名之为比善士更胜之善士。
[二七]第七 瓶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譬如瓶,若无依持者,则易转倒;若有依持者,则难转倒。诸比丘!如是,心若无依持则易转倒,若有依持则难转倒。
四
诸比丘!何为心之依持耶?此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者。此为心之依持。
五
诸比丘!譬如瓶,若无依持者,则易转倒;若有依持者,则难转倒。诸比丘!如是,心若无依持者,则易转倒;若有依持者,则难转倒。”
[二八]第八 定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有所依、有资粮之圣正定,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有所依、有资粮之圣正定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是。
五
诸比丘!与此七支俱之心一境性为资粮。诸比丘!此名之为圣正定之所依,亦为资粮。”
[二九]第九 受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有三种受。以何为三耶?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诸比丘!此为三种受。
四
诸比丘!遍知此三种受,应修习八支圣道。何为八支圣道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遍知此三受,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三〇]第十 郁低迦
一~二
舍卫城……
三
时,具寿郁低迦,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四
坐于一方之具寿郁低迦,白世尊曰:
“大德!我于此处静居宴默,心生是念:‘请世尊说示五妙欲。’世尊请说何者为五妙欲耶?”
五
“善哉,善哉!郁低迦,郁低迦!我说五妙欲。以何为五耶?眼所识之色,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鼻所识之香[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舌所识之味[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身所识之触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郁低迦!我以此说五妙欲。
六
郁低迦!为断此五妙欲,应修习八支圣道。何为八支圣道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郁低迦!为断此五妙欲,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第三邪性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邪性与不善
二道一善士
依持瓶与定
受及郁低迦
第四 行品
[三一]第一 行
一~二
舍卫城因缘。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邪行与正行,且谛听。
诸比丘!云何为邪行耶?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邪行。
四
诸比丘!云何为正行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行。”
[三二]第二 行者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邪行者与正行者,且谛听。
诸比丘!云何为邪行者耶?诸比丘!此处有一类者,具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有邪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邪行者。
四
诸比丘!云何为正行者耶?诸比丘!此处有一类者,具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有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行者。”
[三三]第三 失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若有失八支圣道者,则为失正顺苦灭之八支圣道。诸比丘!若发起八支圣道者,则为发起正顺苦灭之八支圣道。
四
诸比丘!云何为八支圣道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若失此八支圣道者,则为失正顺苦灭之八支圣道。诸比丘!若发起此八支圣道者,则为发起正顺苦灭之八支圣道。”
[三四]第四 到彼岸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修习、多修八法者,则可资于由此岸到彼岸。何者为八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八法者,则可资于由此岸到彼岸。”
四
世尊如是说已,如是说之善逝师,更说曰:
(一)“于人中到彼岸者少
余之众生唯奔走于岸边。
(二)于正说之法,行如法者
到达彼岸,超越甚难超越死之境界。
(三)贤者弃黑法,应修白法。
离在家到出家,难得乐而向远离处。
(四)希求喜悦、断诸欲、无所有,
贤者去心垢而净己。
(五)于菩提分正心善修
以欣无取弃执着,
有光辉之漏尽者,于现世般涅槃。”
[三五]第五 沙门法(一)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沙门法与沙门果,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沙门法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诸比丘!此名之为沙门法。
五
诸比丘!云何为沙门果耶?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沙门果。”
[三六]第六 沙门法(二)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沙门法与沙门义,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沙门法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沙门法。
五
诸比丘!云何为沙门义耶?诸比丘!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诸比丘!此名之为沙门义。”
[三七]第七 婆罗门法(一)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婆罗门法与婆罗门果,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婆罗门法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婆罗门法。
五
诸比丘!云何为婆罗门果耶?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是。诸比丘!此名之为婆罗门果。”
[三八]第八 婆罗门法(二)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婆罗门法与婆罗门义,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婆罗门法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婆罗门法。
五
诸比丘!云何为婆罗门义耶?诸比丘!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诸比丘!此名之为婆罗门义。”
[三九]第九 梵行(一)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梵行与梵行果,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梵行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梵行。
五
诸比丘!云何为梵行果耶?诸比丘!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梵行果。”
[四〇]第十 梵行(二)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梵行与梵行义,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梵行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梵行。
五
诸比丘!云何为梵行义耶?诸比丘!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诸比丘!此名之为梵行义。”
第四 行品(终)
皆舍卫城因缘也。
此品之摄颂曰:
行以至行者
失与到彼岸
二之沙门法
二婆罗门法
说二之梵行
以之说此品
异学广说
[四一]第一 远离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有众多比丘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乃至……
三
“诸比丘!若异学之修行者,如是问汝等:‘诸友等!为何于沙门瞿昙处修梵行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应如是答彼异学修行者:‘诸友等!为远离贪欲,唯于世尊处修梵行。’
四
诸比丘!若异学修行者,再如是问汝等:‘诸友等!又,远离贪欲,有道有迹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应如是答彼异学修行者:‘诸友等!远离贪欲,有道、有迹。’
五
诸比丘!远离贪欲,有云何之道,云何之迹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远离贪欲有此道、此迹。
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应如是答彼异学修行者。”
[四二]第二 结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若异学修行者,作如是问汝等:‘诸友等!为何于沙门瞿昙处修梵行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应如是答彼异学修行者:‘诸友等!为断诸结,唯于世尊处修梵行。’……乃至……”
[四三]第三 随眠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乃至……‘诸友等!为永断随眠,乃于世尊处修梵行。’……乃至……”
[四四]第四 行路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乃至……‘诸友等!为遍知行路,唯于世尊处修梵行。’……乃至……”
[四五]第五 漏尽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乃至……‘诸友等!为灭尽诸漏,乃于世尊之处修梵行。’……乃至……”
[四六]第六 明解脱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乃至……‘诸友等!为现证明解脱果,乃于世尊之处修梵行。’……乃至……”
[四七]第七 智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乃至……‘诸友等!为智见,乃于世尊之处修梵行。’……乃至……”
[四八]第八 无取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若异学之修行者,作如是问汝等:‘诸友等!为何于沙门瞿昙处修梵行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对彼异学修行者,应作如是答:‘诸友等!为无取般涅槃,于世尊处修梵行。’
三
诸比丘!若异学之修行者,如是问汝等:‘诸友等!又,为无取般涅槃有道,有迹耶?’诸比丘!若如是问,汝等对彼异学之修行者,应作如是答:‘友等!为无取般涅槃有道、有迹。’
四
诸比丘!为无取般涅槃,有云何之道?云何之迹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为无取般涅槃,有此道、此迹。
诸比丘!若如是问,汝等对彼异学之修行者,应如是作答。”
异学广说(终)
此(广说)之摄颂曰:
远离法随眠
行路与漏尽
明解脱及智
第八是无取
日轮广说
皆是舍卫城因缘。
一 远离依止
[四九]第一 善友(一)
※二
“诸比丘!太阳上升时,先驱之前相,即是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圣道时,先驱之前相是善友。
三
诸比丘!有善友,于比丘乃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思惟。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语。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业。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命。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精进。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五〇]第二 戒(一)
※二
“诸比丘!太阳上升时,先驱之前相,即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圣道时,先驱之前相是戒具足。
三
诸比丘!于戒具足之比丘……乃至……”
[五一]第三 志欲(一)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志欲具足……乃至……”
[五二]第四 我(一)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我具足……乃至……”
[五三]第五 见(一)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见具足……乃至……”
[五四]第六 不放逸(一)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不放逸具足……乃至……”
[五五]第七 如理(一)
※二
“诸比丘!太阳上升时,先驱之前相,即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圣道时,先驱之前相,是如理作意具足。
三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思惟。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语。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业。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命。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精进。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二 贪欲调伏
[五六]第八 善友(二)
※二
“诸比丘!太阳上升时,[先驱之前相,即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圣道时,先驱之前相]是善友。
三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当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思惟。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语。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业。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命。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精进。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五七]第九 戒(二)
※二
“诸比丘!太阳上升时,[先驱之前相,即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圣道时,先驱之前相]是戒具足……乃至……”
[五八]第十 志欲(二)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志欲具足……乃至……”
[五九]第十一 我(二)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我具足……乃至……”
[六〇]第十二 见(二)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见具足……乃至……”
[六一]第十三 不放逸(二)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不放逸具足……乃至……”
[六二]第十四 如理(二)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如理作意具足。
三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思惟。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语。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业。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命。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精进。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太阳广说(终)
此广说之摄颂曰:
善友以及戒
志欲我具足
见与不放逸
第七是如理
一法广说(一)
舍卫城因缘。
一 远离依止
[六三]第一 善友(一)
※二
“诸比丘!有一法于起八支圣道者,多利益。何者为一法耶?谓:有善友是。
三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六四]第二 戒(一)
※二
“诸比丘!有一法,起八支圣道者,是多利益。何者为一法耶?谓:戒具足是……乃至……”
[六五]第三 志欲(一)
※二
“……谓志欲具足……乃至……”
[六六]第四 我(一)
※二
“……谓我具足……乃至……”
[六七]第五 见(一)
※二
“……谓见具足……乃至……”
[六八]第六 不放逸(一)
※二
“……谓不放逸具足……乃至……”
[六九]第七 如理
※二
“……谓如理作意具足。
三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二 贪欲之调伏
[七〇]第八 善友(二)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有一法于起八支圣道者,是多利益。何者为一法耶?谓有善友是。
三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七一]第九 戒(二)
※二
“……谓戒具足……乃至……”
[七二]第十 志欲(二)
※二
“……谓志欲具足……乃至……”
[七三]第十一 我(二)
※二
“……谓我具足……乃至……”
[七四]第十二 见(二)
※二
“……谓见具足……乃至……”
[七五]第十三 不放逸(二)
※二
“……谓不放逸具足……乃至……”
[七六]第十四 如理(二)
※二
“……谓如理作意具足。
三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一法广说(终)
此广说之摄颂曰:
善友以及戒
志欲我具足
见与不放逸
第七是如理
一法广说(二)
舍卫城因缘。
一 远离依止
[七七]第一 善友(一)
※二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法,令未生之八支圣道生起;已生之八支圣道,使修习圆满。诸比丘!此即有善友是。
三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七八]第二 戒(一)
※二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法……乃至……。诸比丘!此即戒具足……乃至……”
[七九]第三 志欲(一)
※二
“……诸比丘!此即志欲具足……乃至……”
[八〇]第四 我(一)
※二
“……诸比丘!此即我具足……乃至……”
[八一]第五 见(一)
※二
“……诸比丘!此即见具足……乃至……”
[八二]第六 不放逸(一)
※二
“诸比丘!此即不放逸具足……乃至……”
[八三]第七 如理(一)
※二
“……诸比丘!此即如理作意具足。
三
诸比丘!于如意作意具足之比丘,应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二 贪欲之调伏
[八四]第一 善友(二)
※二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法,于未生之八支圣道令生起;已生之八支圣道,令修习圆满。诸比丘!此即有善友是。
三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应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八五]第二 戒(二)
※二
“诸比丘!我见另有一法……乃至……。诸比丘!此即戒具足……乃至……”
[八六]第三 志欲(二)
※二
“……诸比丘!此即志欲具足……乃至……”
[八七]第四 我(二)
※二
“……诸比丘!此即我具足……乃至……”
[八八]第五 见(二)
※二
“……诸比丘!此即见具足……乃至……”
[八九]第六 不放逸(三)
※二
“……诸比丘!此即不放逸具足……乃至……”
[九〇]第七 如理(二)
※二
“……诸比丘!此即如理作意具足。
三
诸比丘!如理于作意具足之比丘,应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一法广说(二)(终)
此广说之摄颂曰:
善友以及戒
志欲我具足
见与不放逸
第七是如理
恒河广说
舍卫城因缘。
一 远离依止
[九一]第一 东(一)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
[九二]第二 东(二)
※二
“诸比丘!譬如夜摩那河,趣向东、倾向东、临于入东。诸比丘!如是……乃至……”
[九三]第三 东(三)
※二
“诸比丘!譬如阿夷罗跋提河,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乃至……”
[九四]第四 东(四)
※二
“诸比丘!譬如舍劳浮河,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乃至……”
[九五]第五 东(五)
※二
“诸比丘!譬如摩企河,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乃至……”
[九六]第六 东(六)
※二
“诸比丘!譬如诸大河,谓:恒河、夜摩那河、阿夷罗跋提河、舍劳浮河、摩企河是,此等皆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乃至……临入涅槃。”
[九七]第七 海(一)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海、倾向于海、临于入海。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乃至……”
[九八]第八 海(二)
※二
“诸比丘!譬如夜摩那河……乃至……”
[九九]第九 海(三)
※二
“诸比丘!譬如阿夷罗跋提河……乃至……”
[一〇〇]第十 海(四)
※二
“诸比丘!譬如舍劳浮河……乃至……”
[一〇一]第十一 海(五)
※二
“诸比丘!譬如摩企河……乃至……”
[一〇二]第十二 海(六)
※二
“诸比丘!譬如诸大河,谓:恒河、夜摩那河、阿夷罗跋提河、舍劳浮河、摩企河是,此等皆趣向海、倾向海、临入海。诸比丘!如是,比丘……乃至……临入于涅槃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乃至……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
恒河广说(终)
此广说之摄颂曰:
趣向东之六
趣向海之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说广说
恒河广说,东趣向、东道
十二远离依止第一
二 贪欲调伏
[一〇三~一〇八]第一~六 东(一~六)
(准于九一~九六)
[一〇九~一一四]第七~十二 海(一~六)
(准于九七~一〇二)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乃至……”
趣向海之十二贪欲调伏第二
三 不死究竟
[一一五~一二〇]第一~六 东(一~六)
(准于九一~九六)
[一二一~一二六]第七~十二 海(一~六)
(准于九七~一〇二)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究竟于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于不死,以修习正见……”乃至……
究竟不死之十二第三
四 趣向涅槃
[一二七~一三二]第一~六 东(一~六)
(准于九一~九六)
[一三三~一三八]第七~十二 海(一~六)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修习正见……乃至……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
恒河广说(终)
此广说之摄颂曰:
趣向东之六
趣向海之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说此品
趣涅槃十二
第四是六处
第五 不放逸品
[一三九]第一 如来
一 远离[依止]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说诸有情之无足、二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以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诸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根本,等趣于不放逸,即说不放逸为其诸法之最上。
三
诸比丘!于不放逸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
五
诸比丘!如是不放逸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更应广说三经。
二 贪欲之调伏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嗔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乃至……
三 不死(究竟)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以修习正定……乃至……
四 涅槃(趣向)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修习正定……乃至……
[一四〇]第二 足迹(一~四)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譬如诸步行有情之足迹,皆入于象之足迹,因而说象之足迹为最上、最大。诸比丘!如是诸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根本,等趣于不放逸,即说不放逸为诸法之最上。
三
诸比丘!于不放逸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乃至……”
[一四一]第三 屋顶(一~四)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譬如重阁之诸重檐,向于屋顶,趣于屋顶,集于屋顶,以说屋顶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乃至……
广说应如上之经。
[一四二]第四 根[香](一~四)
※二
诸比丘!譬如诸根香中,以说随时檀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三]第五 核(香)(一~四)
※三
诸比丘!譬如诸核香中,以说赤檀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四]第六 夏生花(一~四)
※三
诸比丘,譬如诸华香中,以说夏生花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五]第七 王(一~四)
※三
诸比丘!譬如诸小王,皆随属于转轮王,以说转轮王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六]第八 月(一~四)
※三
诸比丘,譬如诸星之光明,皆不及月光之十六分之一,而以月光说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七]第九 日(一~四)
※二
诸比丘!譬如秋时,天空豁然无云,日升于苍天,以除一切虚空之闇冥,辉热遍照。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八]第十 衣(一~四)
※二
“诸比丘!譬如诸丝织之衣中,以说迦尸衣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诸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根本,等趣于不放逸,以说不放逸为诸法之最上。
三
诸比丘!于不放逸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道。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
五
诸比丘,如是不放逸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第五 不放逸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如来[之章]应广说
第六 力所作品
一
舍卫城因缘。
[一四九]第一 力
※二
“诸比丘!譬如以诸力作所作之事业,皆是依于地、立于地,以如是力作所作之事业。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立于戒、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依于戒、起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如前之广说恒河之说,应如经圆满而说。
[一五〇]第二 种子
※二
“诸比丘!譬如诸种子、草木之生长、增大、增长,皆依于地、立于地,生长、增大、增长。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于诸法生长、增大、增长。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于诸法生长、增大、增长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即于诸法生长、增大、增长。”
[一五一]第三 龙
※二
“诸比丘!龙乃依雪山王,令身增大,得获其力,其于彼处使身增大,得获其力已,以入小池;入于小池已,以入大池;入于大池已,以入小河;入于小河已,以入大河;入于大河已,以入大海洋,于彼处身得广大。
三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于诸法得广大。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于诸法得广大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而于诸法得广大。”
[一五二]第四 树
※二
“诸比丘!譬如有树,向东、倾东、临东,若将断其根者,则倾倒何方耶?”
“大德!是其所向、所倾、所临之方。”
三
“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向于涅槃、倾于涅槃、临于涅槃。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向于涅槃、倾于涅槃、临于涅槃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向于涅槃、倾于涅槃、临于涅槃。”
[一五三]第五 瓶
※二
“诸比丘!譬如将瓶倾覆,则定倾出原有之水而不再还入。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定倾出原有恶不善法不再还入。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定倾出原有之恶不善法不再还入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定吐出原有之恶不善法不再还入。”
[一五四]第六 芒
※二
“诸比丘!譬如稻之芒,或麦之芒,以手足触踏其正向,则破手足而出血者,有其是处。何以故?诸比丘!芒之正向故。
三
诸比丘!如是彼比丘,正向于见,正向于道之修习,以灭无明生明,现证涅槃者,有其是处。何以故?诸比丘!为见之正向故。诸比丘!云何比丘,以见之正向,正向于道之修习,以破无明而生明,现证涅槃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以见之正向,正向于道之修习,破无明生明,现证涅槃。”
[一五五]第七 虚空
※二
“诸比丘!譬如空中吹种种风,吹东风、吹西风、吹北风、吹南风、吹尘风、吹无尘风、吹凉风、吹热风、吹小风、吹大风。
三
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圆满修习四念处,[圆满修习]四正勤,[圆满修习]四神足,[圆满修习]五根,[圆满修习]五力,[圆满修习]七觉支。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圆满修习四念处,[圆满修习]四正勤,[圆满修习]四神足,[圆满修习]五根,[圆满修习]五力,[圆满修习]七觉支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圆满修习四念处,[圆满修习]四正勤,[圆满修习]四神足,[圆满修习]五根,[圆满修习]五力,圆满修习七觉支。”
[一五六]第八 云(一)
※二
“诸比丘!譬如于暑季之最终月起尘芥,有大非时云,忽起令隐没寂灭。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忽然随生令恶不善法隐没寂灭。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忽然随生令恶不善法隐没寂灭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忽然随生令恶不善法隐没寂灭。”
[一五七]第九 云(二)
※二
“诸比丘!譬如生大云,遂即令大风隐没寂灭。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随生令恶不善法隐没寂灭。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随生令恶不善法隐没寂灭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正见修习。[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随生令恶不善法隐没寂灭。”
[一五八]第十 船舶
※二
“诸比丘!譬如海上之船舶,以藤缀拴缚,六月于水上漂流,冬则漂着陆地,缀缚,曝于风日,彼[缀缚]沾渍雨云,容易损耗腐败。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诸结容易损耗腐败。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诸结易于损耗腐败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易损耗腐败诸结。”
[一五九]第十一 客
※二
“诸比丘!譬如有客舍,于此,有由东方来住,有由西方来住,有由北方来住,有由南方来住,有刹帝利来住,有婆罗门来住,有毗舍来住,有首陀来住。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证知应遍知之法,以证知而遍知,证知应断之法,以证知而断除。证知应现证之法,证知而现证。证知应修习之法,证知而修习。
三
诸比丘!以何为证知而应遍知之法耶?应说五取蕴。以何为五耶?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诸比丘!此为证知而应遍知之法。
四
诸比丘!何为证知而应断之法耶?无明与有爱是。诸比丘!此为证知而应断之法。
五
诸比丘!以何为证知而应现证之法耶?明与解脱是。诸比丘!此为证知而应现证之法。
六
诸比丘!以何为证知而应修习之法耶?寂止与正观是。诸比丘!此为证知而应修习之法。
七
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证知应遍知之法,以证知而遍知法,[证知应断之法,证知而断。证知应现证之法,证知而现证。]证知修习之法,证知而修习耶?
八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证知应遍知之法,证知而遍知。证知应断之法,证知而断除。证知应现证之法,证知而现证。证知应修习之法,证知而修习。”
[一六〇]第十二 河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时有众人持锄与笼来,谓:‘我等将令此恒河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彼众人得将恒河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否?”
“大德!不也。”
“何以故耶?”
“大德!恒河乃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将令此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者,实为不易,彼众人徒蒙困苦损恼。”
三
“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王、王臣、友、朋、亲戚、亲族,伴财物而去,并言:‘汝云何?以烦此袈裟衣耶?云何剃发携随、往来耶?何不还俗而受用财物,作福业。’诸比丘!彼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弃学以还俗无此理。何以故?诸比丘!其心若长夜趣向远离,倾向远离,临入远离,则无向下之理。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力所作亦应广说。
第六 力所作品(终)
摄颂曰:
力及种子龙
树瓶以及芒
虚空及二云
船舶与客河
第七 寻觅品
一
舍卫城因缘。
[一六一]第一 寻觅
(第一 证知)
※二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以何为三耶?欲寻,有寻,梵行寻是。诸比丘!此为三种寻觅。
诸比丘!为证知此三寻觅,应修习八支圣道。何为八支圣道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为证知此三寻觅,应修习八支圣道。
四~五
……[调伏究尽]贪欲、[调伏究尽]瞋恚,[调伏究尽]愚痴以修习正定。[诸比丘!为证知此三寻觅,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六~七
……为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以修习正定。[诸比丘!为证知此三寻觅,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八~九
……为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修习正定。[诸比丘!为证知此三寻觅,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第二 遍知)
一〇~一七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以何为三?欲寻,有寻,梵行寻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寻觅。
诸比丘!为遍知此三寻觅……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如证知亦应遍知广说。
(第三 遍尽)
一八~二五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以何为三耶?欲寻,有寻,梵行寻也。诸比丘!以此为三寻觅也。
诸比丘!为遍尽此三寻觅……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如证知亦应遍尽广说之。
(第四 断)
二六~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以何为三耶?欲寻,有寻,梵行寻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寻觅也。
诸比丘!为断此三寻觅……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如证知亦应遍知断。
[一六二]第二 次第(慢)(一~四)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次第(慢)。以何为三耶?谓:‘我是胜’、‘我是等’、‘我是劣’是。诸比丘!此为三种之次第(慢)。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之次第(慢),应修习八支圣道。何为八支圣道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正定。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之次第(慢),应修此八支圣道。”
[一六三]第三 漏(一~四)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漏。以何为三耶?欲漏、有漏、无明漏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漏。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漏……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六四]第四 有(一~四)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有。以何为三耶?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有。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有……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六五]第五 苦(一~四)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苦,以何为三耶?苦苦、行苦、坏苦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苦。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苦……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六六]第六 碍(一~四)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碍。以何为三耶?贪碍、瞋碍、痴碍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碍。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碍……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六七]第七 垢(一~四)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垢。以何为三耶?乃贪垢、瞋垢、痴垢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垢。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垢……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六八]第八 摇(一~四)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摇。以何为三耶?乃贪摇、瞋摇、痴摇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摇也。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摇……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六九]第九 受(一~四)
一
舍卫城……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受。以何为三耶?乃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受。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受……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〇]第十 渴爱(一~四)
一
舍卫城……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渴爱。以何为三耶?乃欲爱、有爱、非有爱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渴爱。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渴爱,应修习此八支圣道。何为八支圣道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渴爱,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〇]第十一 渴爱(一~四)
※四~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渴爱……乃至……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渴爱……为调伏究尽贪欲,调伏究尽瞋恚,调伏究尽愚痴以修习正定……乃至……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以修习正定……乃至……为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修习正定。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渴爱,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第七 寻觅品(终)
此品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苦以及碍
垢摇乃至受
并与二渴爱
第八 瀑流品
一
舍卫城因缘。
[一七一]第一 瀑流
※二
诸比丘!有四种瀑流。以何为四耶?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是。诸比丘!以此为四种瀑流。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四种瀑流……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三~三三
应如寻觅之广说。
[一七二]第二 轭
※二~三三
诸比丘!有四种轭。以何为四耶?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是。诸比丘!以此为四种轭。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四种轭……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三]第三 取
※二~三三
诸比丘!有四种取。以何为四耶?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是。诸比丘!此为四种取。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四种取……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四]第四 系
※二~三三
诸比丘!有四种系。以何为四耶?贪是身系,瞋是身系,戒禁取是身系,此实执是身系。诸比丘!此为四种身系。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四种身系之……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五]第五 随眠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七种随眠。以何为七耶?欲贪随眠,瞋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是。诸比丘!以此为七种随眠。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七种随眠……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六]六 妙欲
※二~三三
诸比丘!有五种妙欲。以何为五耶?眼所识之色,可乐、可爱、可意、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所触,可乐、可爱、可意、引欲、可染。诸比丘!此为五种妙欲。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妙欲……乃至……应修习八支圣道。
[一七七]第七 盖
※二~三三
诸比丘!有五种盖,以何为五耶?欲贪盖、瞋恚盖、惛眠盖、掉悔盖、疑惑盖。诸比丘!以此为五种盖。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盖……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八]第八 蕴
※二~三三
诸比丘!有五种取蕴。以何为五耶?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诸比丘!以此为五种取蕴。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取蕴……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九]第九 下分(结)
※二~三三
诸比丘!有五种下分结。以何为五耶?有身见、疑惑、戒禁取、欲贪、瞋恚是。诸比丘!以此为五种下分结也。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下分结……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八〇]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种上分结。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上分结,应修习八支圣道。何为八支圣道耶?
三~一七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定。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上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诸比丘!譬如恒河……乃至……
一八
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种上分结。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上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何为八支圣道耶?
一九~三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调伏究尽欲贪,调伏究尽瞋恚,调伏究尽愚痴……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以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上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第八 瀑流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乃至随眠
妙欲以及盖
蕴为上下分
第一 道相应(终)
猜你喜欢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 圣宋御制附·祖琇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三之一·智旭 真现实论宗依论(上)·太虚 观心论疏卷第二·灌顶 佛说华手经卷第三·佚名 卷十二·彭绍升 卷第七·佚名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五·佚名 卷第二十三·费隐通容 三峰藏和尚语录序·三峰法藏 如净和尚语录卷上·文素 大乘止观序·智旭 目录·佚名 卷一·佚名 四分律卷第六(初分之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