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资治通鉴后编

一百八十四卷。徐乾学主编,万斯同、 阎若璩、 胡渭等编纂。 体例仿 《资治通鉴》, 关于史实之详略先后, 作考异以折衷; 诸家议论可取者, 附录于各条之下; 断以己意则标“乾学曰” 以别之。 全书起自960年 (宋太祖建隆元年), 止于1367年 (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 史料丰富, 尤精于舆地, 校勘补遗, 用力颇深。

《资治通鉴后编》全部章节目录

(1)提要
(2)资治通鉴后编卷一
(3)资治通鉴后编卷二
(4)资治通鉴后编卷三
(5)资治通鉴后编卷四
(6)资治通鉴后编卷五
(7)资治通鉴后编卷六
(8)资治通鉴后编卷七
(9)资治通鉴后编卷八
(10)资治通鉴后编卷九
(11)资治通鉴后编卷十
(12)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一
(13)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二
(14)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三
(15)资治通鉴后编卷十四
(16)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五
(17)资治通鉴后编卷十六
(18)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七
(19)资治通鉴后编卷十八
(20)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九
(21)资治通鉴后编卷二十
(22)资治通鉴后编卷二十一
(23)资治通鉴后编卷二十二
(24)资治通鉴后编卷二十三
(25)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四
(26)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五
(27)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六
(28)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七
(29)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八
(30)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九
(31)资治通鉴后编巻三十
(32)资治通鉴后编巻三十一
(33)资治通鉴后编巻三十二
(34)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三
(35)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四
(36)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五
(37)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六
(38)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七
(39)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八
(40)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九
(41)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
(42)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一
(43)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二
(44)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三
(45)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四
(46)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五
(47)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六
(48)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七
(49)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八
(50)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九
(51)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
(52)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一
(53)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二
(54)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三
(55)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四
(56)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五
(57)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六
(58)资治通鉴后编巻五十七
(59)资治通鉴后编巻五十八
(60)资治通鉴后编巻五十九
(61)资治通鉴后编巻六十
(62)资治通鉴后编巻六十一
(63)资治通鉴后编巻六十二
(64)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三
(65)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四
(66)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五
(67)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六
(68)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七
(69)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八
(70)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九
(71)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
(72)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一
(73)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二
(74)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三
(75)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四
(76)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五
(77)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六
(78)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七
(79)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八
(80)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九
(81)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
(82)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一
(83)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二
(84)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三
(85)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四
(86)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五
(87)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六
(88)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七
(89)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八
(90)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九
(91)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
(92)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一
(93)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二
(94)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三
(95)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四
(96)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五
(97)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六
(98)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七
(99)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八
(100)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九
(101)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
(102)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一
(103)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
(104)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
(105)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
(106)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五
(107)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
(108)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
(109)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
(110)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九
(111)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
(112)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十一
(113)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二
(114)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三
(115)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四
(116)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五
(117)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六
(118)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十七
(119)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十八
(120)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十九
(121)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二十
(122)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二十一
(123)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二
(124)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三
(125)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四
(126)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五
(127)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六
(128)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七
(129)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八
(130)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九
(131)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三十
(132)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一
(133)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二
(134)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三
(135)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四
(136)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五
(137)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六
(138)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七
(139)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八
(140)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九
(141)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
(142)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一
(143)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二
(144)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三
(145)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四
(146)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五
(147)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六
(148)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七
(149)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八
(150)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九
(151)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五十
(152)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五十一
(153)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五十二
(154)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五十三
(155)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四
(156)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五
(157)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六
(158)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七
(159)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五十八
(160)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九
(161)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六十
(162)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一
(163)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二
(164)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三
(165)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四
(166)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五
(167)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六
(168)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七
(169)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八
(170)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九
(171)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七十
(172)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七十一
(173)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七十二
(174)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三
(175)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四
(176)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五
(177)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七十六
(178)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七
(179)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八
(180)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九
(181)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
(182)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一
(183)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二
(184)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三
(185)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四

猜你喜欢
  江南余载·郑文宝
  汉末英雄记·王粲
  奉天录·赵元一
  百可漫志·陈鼐
  檐醉杂记·何圣生
  明仁宗实录·杨士奇
  吴三桂纪略·佚名
  民国政史拾遗·刘以芬
  隆平纪事·史册
  谈渊·王陶
  中国史学史·金毓黻
  阎锡山回忆录·阎锡山
  白话三国志·陈寿
  岁华忆语·夏仁虎
  钦定皇朝通典·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幕 第二场·老舍

    时间:前场后数日下午。地点:同前。「幕启」王大嫂在院内纺石棉线。郑三嫂一手提着一个小白布包,一手拿着一块还未完工的补花桌布,由后院来。郑三嫂:王大嫂,就剩了你一个人呀?六嫂呢?王大嫂:六嫂一大早就出城送活儿去了,还没回来

  • 第三十一出 吐衷·陆采

    【满江红前】〔小生上〕一点雄心。拏不定。老来偏热。向林下。浩歌起舞。剑光如雪。功业难描麟阁像。隐居且卧靑山月。猛思量世上不平人。牙关折。太行岭上三尺雪。壮士怀中三尺铁。一朝若遇有心人。出门便与妻儿别

  • 第一出 家门·梁辰鱼

    【红林擒近】〔末上〕佳客难重遇。胜游不再逢。夜月映台馆。春风叩帘栊。何暇谈名说利。漫自倚翠偎红。请看换羽移宫。兴废酒杯中。骥足悲伏枥。鸿翼困樊笼。试寻往古。伤心全寄词锋。问何人作此。平生慷慨。负薪吴

  • 卷一百三十九·徐世昌

    沈兆霖沈兆霖,字尺生,号朗亭,钱塘人。道光丙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署陕甘总督。谥文忠。有《沈文忠公集》。出新郑得小谿极幽秀断岸陡成壁,其下横清溪。溪光渺无尽,曲曲穿平畦。含露苇苕润,出波

  • 后汉孝章皇帝纪上卷第十一·袁宏

      建初元年(丙子、七六)  春正月,敦煌太守王遵、酒泉太守殷彭将兵五千人破车师〔一〕。耿恭遣吏范羌迎军资于敦煌,羌还与大军俱西。 及车师破,诸将欲还,羌请迎恭,诸将不肯,羌固请之,乃分兵二千人至疏勒城。城中夜闻兵声,以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宝训卷之三·杨士奇

    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吕 本谨校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臣陈治本 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臣朱 锦 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臣吕胤昌谨阅宽赋 ○洪熙元年八月辛未行在户部奏镇江府金

  • 卷三十一·苏辙

    <史部,别史类,古史>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三十一      宋 苏辙 撰孔子列传第八孔子之先宋涽公之长子曰弗父何涽公之亡也公弟炀公熈立弗父何之弟鲋祀弑炀公而以国授何何弗受鲋祀立是为厉公而何世为宋大夫其曽孙曰

  • 高阿那肱传·李百药

    高阿那肱,善无人氏。其父市贵,曾跟随神武起义。那肱为库直,随从神武征战,以功勋擢为武卫将军。那肱善于骑马射箭,谄媚会事奉人,每宴游之后,极得世祖尊爱。又迎奉和士开,两人特相亲狎,士开常在皇帝面前为他说好话,因而更受亲待。

  • 纲鉴易知录卷十二·吴楚材

    汉纪太宗孝文皇帝纲 戊辰,七年,六月,未央宫东阙罘罳灾。纲 己巳,八年,夏,封淮南厉王子四人为列侯。目 民有歌淮南王者曰:&ldquo;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rdquo;帝闻而病之。封王子安等四人为列侯。纲 长

  • 节用中第二十一·墨子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

  • 待轩诗记卷一·张次仲

    明 张次仲 撰国风【孔仲达曰诗以当国为别故谓之国风周召风之正经固当为首自卫以下十有余国欲言先后为次则齐哀先于卫顷郑武后于桧国而卫在齐先桧处郑后欲以国地为序则郑小于齐魏狭于晋而齐后于郑魏先于唐欲以采得为

  • 阿难同学经正文·佚名

    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城。有比丘名掘多。是尊者阿难。少小同学。甚爱敬念亲昵。未曾恚怒。然不乐修梵行。欲得舍戒还为白衣。是时阿难。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

  •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四·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入法界体性经一卷 慧琳  如来师子吼经一卷 慧琳  大方广师子吼经一卷 慧琳  方等修多罗王经一卷 慧琳  转有经一卷 无  大乘百福相经一卷 慧琳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一卷 

  • 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卷下·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复次迦叶。南方去此佛刹。过三十千世界。有世界名悦意声。彼土有佛。号无边步迹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今现住彼教化利益。  迦叶。若有住菩萨乘诸善

  • 卷第七·佚名

    嘉兴大藏经 自闲觉禅师语录自闲觉禅师语录卷第七住荆溪芙蓉寺嗣法门人 住古尧乾明寺嗣法门人洪暹 编诗偈赠心苇徐侍御隐居(讳之垣)昨别未几许霜风送好音宁知摩诘老踪迹入梅林竹户藤为幔芸窗薜作衾山回情更远水绕

  • 鹅湖集·龚敩

    明代诗文别集。龚敩著。据《明史·艺文志》、焦竑《国史·经籍志》记载,《鹅湖集》6卷,但流传甚少。程敏政《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搜采极博,均不及其名姓,可知亡佚已久。《四库全书》编者裒集《永乐大典》所收的龚

  • 明熹宗实录·佚名

    明官修。八十四卷。起泰昌元年(1620)九月,讫天启七年(1627)七月。崇祯元年(1628),命朱纯臣为监修官,温体仁、张至发、张贞运、贺逢圣、黄士俊等为总裁官,负责纂修。然因当时纲纪废弛,史官旷职,至崇祯末始成书。清军入北京后

  • 三传折诸·张尚瑗

    四十四卷。张尚瑗(生卒不详)撰。张尚瑗字宏蘧,又字损持,吴江(今属江苏)人,清代经学家。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官兴国知县。张尚瑗曾师从朱鹤龄,治《春秋》经传之学。朱氏曾作《读左日钞》,张氏仿其师作《三传随笔》,积累日久,卷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