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则曰③:‘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④,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⑤。”夫子晒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6),如五六十(7),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8),愿为小相焉(9)。”

“点!尔何如?”

鼓瑟希(10)铿尔(11),舍瑟而作(12),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3)。”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14),春风既成,冠者五六人(15),童子六七人,浴乎沂(17),风乎舞雩(18),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9)!”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日:“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有其志也已矣。”

曰:“夫于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唯(20)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①曾皙:名点,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②毋吾以也:毋,不要。这句话是说,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发言.③居;平④比及:等到。⑤方:方向。知方,明白道理、礼义。(6)方六七十:每边长六七十里的地方.(7)如:或者。(8)端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这里均用为动词(9)相:赞礼人。即祭祀、会盟时当司仪的人。小相,这里是自谦的意思。(10)鼓瑟希:鼓,弹。希,同“稀”,指弹瑟的节奏逐渐稀疏.(11)铿尔:象声词,指弹瑟结束的最后的声音。(12)舍瑟而作;舍,放下。作,站起来。(13)撰:述。(14)莫:同“暮”。(15)春服既成:春天的服装穿上(16)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17)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有温泉流入,所以暮春即可沐浴。(18)舞雩: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原是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那里有祭坛和树木,凉快宜人。(19)与:赞许,同意。(20)唯:语首词没有意义。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旁。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此而拘束。你们平常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将怎样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答道:“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面受到军事威胁,里面发生灾害饥荒。让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勇敢而懂得礼义。”孔子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礼的事,或者外交会见的事,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弹瑟的声音渐渐稀落,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的想法不同于他们三位讲的。”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罢了。”

曾皙于是说;“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沂水里洗洗温泉,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感叹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

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罢了。”

曾皙说:“那老师为什么要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可是他却出言不逊,所以笑他。”

曾皙说:“难道冉求就不是讲的治理国家吗?”

孔子说:“谁说方圆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

曾皙说:“难道公西赤就不是讲的治理国家吗?”

孔子说;“宗庙祭祀和外交会见,不是国家的事又是什么呢?公西赤做一个国家的小司仪,谁还能做一个国家的大司仪呢?”

【读解】

这是一段很好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是一幕生动的话剧。

剧中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子路的“率尔”,轻率急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尤其是曾点的高雅宁静,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至于孔子,既像是老师,又像是导演。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更是体现得出神入化,异常生动。

从他们发言的内容来看,也是各有特色,很好地体现了人物性格.子路开口就是治理“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算是大型的诸侯国了。而且,这个国家,照子路的设想,当时正在危难之中。所以,他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而达到大治。一副力挽狂澜的架势,不仅有他一贯豪侠的英雄气概.而且还有大政治家的气魄。冉有则是一个谦谦君子,自认只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小国家,而且还只能三年达到使老百姓物质生活小康,至于礼乐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自己则无能为力。如果说冉有是谦谦君子,那公西华就更是委婉曲致很可以了,他压根儿就不提治理国家的事,甚致说自己根本就不能做什么事业,而只是可以学习学习,添入宗庙或外交场合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罢了。其实,这个司仪并不小.是相当于今天秘书长或总务官之类的角色。所以孔于最后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认为他实际上还是在说治理国家。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子路的豪侠气魄也罢,冉有的谦逊也罢,公西华的委婉也罢,都是说的治理国家的志向,只有曾皙来了一通完全不同的说法,一句话也没有谈到国家大事,而只是描绘了一派优哉游哉的春游境界,一幅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

妙就妙在孔子的态度,他不仅没有赞许豪气干云的子路.反而会心地笑了他一笑,略略带有讥讽的味道。对谦逊的冉求和委婉的公西华也不置可否,却偏偏对那个不说国家大事而说春游的曾皙由衷赞叹,脱口而出:“吾与点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孔子难道真是这样贪玩好耍吗?那怎么还会成为圣人?

问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

我们在《公冶长》篇里已见到过子路、颜渊和孔子一起谈论志向。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抚老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让老有所乐,中有所为,幼有所养,老中青三代都有着落,社会安定,天下大平,人人过着美好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和境界。而曾皙所描绘的那一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不正是这样一种境界的生动形象写照吗?

所以,表面上看来,曾皙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远较子落等人的志向高远的境界。如果说,于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康国家,那么,曾皙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这就叫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难怪得孔子要脱口而出,由衷地发出赞叹来了。

猜你喜欢
  法言義疏一·汪荣宝
  卷四十八·陈祥道
  圣经学规纂卷二·李塨
  春秋皇纲论卷三·王晳
  目录·鄂尔泰
  提要·吕祖谦
  卷五·朱熹
  月令明义卷四·黄道周
  提要·佚名
  定公·定公三年·左丘明
  卷七·曾国藩
  卷二十三·佚名
  南普陀访太虚上人记·太虚
  佛说太子慕魄经之二·佚名
  佛说贫穷老公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陈衍

    一、自古诗人足迹所至,往往穷荒绝域,山川因而生色,更千百年成为胜迹,表著不衰。嘉州以岑,秦陇以杜,夜郎以李以王(昌龄),柳永以柳,琼儋以苏,然皆未至裨海、瀛海而遥也。中国与欧美诸洲交通以来,持英荡与敦盘者不绝于道,而能以诗鸣者

  • 先兄仓海行状·丘逢甲

    丘瑞甲先兄讳仓海,字仙根,号蛰仙,以逢甲子生,故旧又讳逢甲。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先考设教处。长移居于彰化县,后台改省分治为台湾县者也。性聪顈异人,六岁能诗,七岁能文,十三冠童军(受知清巡抚丁日昌、唐景崧),十四补廪膳,十六以

  • 第二折·杨梓

    (驾云了,下)(二净上,开住)(上儿云了)(二净见了,下)(驾一行上,开往)(二净上,献小旦了)(上儿上,再云,下)(正末骑竹马上,开)奉官里圣旨,差老夫五南采访,巡行一遭。又早是半年光景,今日到家,多大来喜悦。 【中吕】【粉蝶儿】羸马长鞭,

  • 契丹國志卷之四·叶隆礼

      世宗天授皇帝   世宗諱阮,番名兀欲,太祖孫,東丹王突欲之子也。東丹王歸唐,卒於滑州。太宗南入大梁,兀欲隨駕[一],於後求父遺骸骨。會太宗會同十一年四月歸,崩於欒城,燕王趙延壽恨太宗負許代中國之約[二],即日引兵入恆州

  •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九、对于一个臣民来说,到底·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书内云“可荣可辱,可生可死,而此义必不可失坠”等语。今钦差审问之时,曾静缮写亲供全然改变,求哀乞怜,备极称颂。在曾静将以为荣乎,将以为辱乎?又未知曾静之心,此时愿生乎,抑愿死乎?其争持大义者

  • 卷六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六十一 唐世系表畧 李氏当晋末凉武昭王暠据秦凉暠生歆歆为沮渠蒙逊所灭歆生重耳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金门鎭将戍於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赐天赐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

  • 绎史卷七十六·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楚灵王之乱说苑楚恭王多宠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乱夫一兔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得之万人不复走分未定则一兔走使万人扰分已定则虽贪夫知止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夫世太子者国之基也而百

  • 于翼传·令狐德棻

    于翼字文若,是太师、燕公于谨的儿子。风度潇洒,有识见器量。十一岁时,娶太祖之女平原公主为妻,授员外散骑常侍,封安平县公,食邑一千户。大统十六年(550),晋封郡公,加大都督衔,率领太祖随从,为皇宫宿卫。升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

  • 《辽史》简介·脱脱

    《辽史》元·脱脱等 撰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奚斯、吕思诚为

  • 六 新闻记者的作品·邹韬奋

    我在准备做工程师的学校里面——虽则还在中学——并不专心于准备做工程师,却分着大部分的心力看这样的书,翻那样的报,和准备做工程师的工作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这实在不足为训。就职业指导的原则说,应该赶紧设法掉换学校

  • 方域一四·徐松

    治河二股河附太祖建隆元年十月,河决棣州厌次县,又决滑州灵河县。至二年七月,遣右领〔军〕卫上将军陈承昭修塞之。役成,赐承昭钱三十万。 三年十月,诏沿黄、汴河州县长吏,每岁首令地分兵种榆柳以壮堤防。 四年正月,诏左神武统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四 丙申春二月壬子朔,张士诚陷平江。 丙子,上率常遇春等击蛮子海牙于采石。时敌舟联络江上,势甚盛。乃命遇春设疑兵以分敌势,而以大兵薄之。及战,遇春率舟师冲其中敌,舟分为二。我师左右纵击,飞礟中敌

  • 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曾国藩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与柯筱泉围棋一局。吴竹庄来,坐颇久。写沅弟信。涉阅广东新刻丛书两种,一曰《海山仙馆丛书》,凡五十六种。潘仕成辑刻;一日《粤雅堂丛书》,凡一百廿一种,伍崇耀辑刻。二者皆冯竹渔新赠也。又涉阅《正谊堂

  • 黄国聪·周诒春

    黄国聪 年二十三岁。生于广东香山。初学于上海复旦公学。游美。入埃瓦省立大学。民国三年。得学士学位。民国四年。得硕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教员。现时住址。北京靑年会。Wong, K. C.-Born in Hsiangshan, Kwan

  • 卷二十三·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二十三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丧服第十一之二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期者疏曰此疏衰以下七服与前章不殊而还具列之者以其此一期与前三年悬絶恐服制亦多

  • 僧羯磨卷上并序(出四分律)·怀素

    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原夫鹿苑龙城。启尸罗之妙躅。象岩鹫岭。开解脱之玄宗。于是三千大千。受清凉而出火宅。天上天下。乘戒筏而越迷津。内众于是敷荣。外徒由斯安乐。其后韬真细[疊*毛]多闻折轴之忧。掩正微言罕见浮

  • 第八 伽陀集·佚名

    一以衣覆于一肩而合掌,如愿求,汝[优波离]为何来此?两种律制,于布萨诵出,有多少学处?彼于多少城市制之耶?汝之质问是贤善,汝如理遍问,我(佛)尽善巧实为汝说示。两种律制,于布萨读诵,有三百五十,彼等制立于七城市。制立于何处之七城市耶

  • 孙白谷集·孙传庭

    亦称《白谷集》诗文集。明孙传庭(1593—1643》撰。六卷。传庭有《孙忠靖公文钞》已著录。是集近十二万二千字。其中奏疏载自崇祯十年(1637)十月二十日起救开封至十二年(1639)六月十二日止。记载登城报捷,解真定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