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访太虚上人记
岁丁卯八月既望,余由漳奉令调防东山,二十九日出发,午后坐汽车抵浮宫,上捷安轮船。本拟即日放洋直往东山县,因轮小夜间不敢出海,于下午五时停泊厦港,候翌日早潮启[舟+定]。于是忙里偷闲,改乘小汽船往南普陀恭谒太虚和尚。及行抵南普陀,正交七时半,天色已大黑矣。寺宇宏敞,重建仅二三年,佛像均已装金;法界庄严,令人油然生敬!惜时已向晚,未能到处瞻仰,一豁眼界,微为憾事耳。旋进客堂,有知客号纯净者,出而招待。遂投名刺,告以要见法师。旋入通报,少顷太虚和尚莅客堂,余下全礼参见。观其年事,约五十许人,貌甚丰满,和霭可亲。兹将对答之语,记录于后,以便随时观览,聊当暮鼓晨钟之一助云:
师问:客从何来何往?
余答:此次由漳州率队往东山县,今晚轮泊厦港,天晓即行,兹于百忙中特来参见,
恭求指示。
师曰:岂敢!近来军界中人,甚多信佛,作佛门之护法,殊为难得!
余答:护法实不敢当!今日此来,专诚叩谒,请求开示修行要诀耳。
师云:‘凡修行人,须知止心之法,知止而后生定。夫人心至动,浮思妄念,俄顷万端,譬彼猕猴,跳跃无定。然猕猴设偶得所喜之物,尚能坐而不动,因其心有所止而后能定。吾人亦然,能得止心之法,自不难达到生定目的。如做禅功人,必须先止其心于一处──或数息、或观鼻端、或专心一事皆是──,其乱心始渐减杀;行之纯熟,必得禅定之力,由定力而生智慧,由智慧而除烦恼,即可以了生死而证菩提也。又有念佛求生净土一法,对佛像、对经书、对西方及行住坐卧时均可行之,默念、低声念、高声念均可。但念时必须恭敬诚恳,字字分明,行之既久,定能仰赖弥陀世尊所发度世宏愿,自蒙感应。由此乱心减杀而生定力,由定力而生智慧,由智慧而除烦恼了生死,往生净土,即所谓念佛三昧也。古来贤圣得念佛三昧而了生死往生净土者多矣,法既良善易行,而较之禅功又少流弊。惟要每日有恒不宜间断,无事时多念佛号,有事时但能诚恳十念,亦无不可。世人作事贵在有恒,修行尤宜注意。起居有时,饮食有节,戒除昏睡,及不间断功课等,均谓之有恒也。修行人亦贵调适身体,身体不调,即不能用功,妨碍殊甚,故饮食起居,必须有定。凡人每日睡眠时间,均有一定;或贪睡,必定起居无时,其妨碍身体与精神者不鲜,故必戒除多睡。此外每日例课,勿论闲忙必须实行,不可间断;如是有恒作去,必得生西。须知吾人日常用功,即为临终之用。人当临终一命将断时,所有业缘均随感而至,生西、坠落,争此片刻,危险万状。此时只看平日如有用功,定赖三圣接引之力,自能不被牵掣而得往生极乐也。由此而观,平日不可不用功,用功不可不有恒,二者相互而行,做到纯熟,自然而然不待勉强,临终自能镇定,一心不乱而决其生西。惟修行人不拘禅净,总要慈悲度世之心,始称佛心,否则难免坠入小乘耳’。
余即告以:‘余生平夙业太重,力求忏悔,且年事既长,渐觉世俗了无意味,每对所知戚友之死亡,极为伤感。窃思今天死这个,明天死那个,岂不逐渐轮到吾人身上了。故不得不急于己身先行救度,而对于度人一节,耻力量不及,只好留为将来第二步想也’。
师曰:‘如汝所说,求度自己,即为小乘心行。须知佛法以发大慈悲普度众生为自己,故吾人既要修行,不拘禅净,均要发慈悲心,本度人为度己之愿,始合大乘意义;则与佛感应,更为易易也’。
余曰:‘弟子置身军界,近于杀伐,择业不慎,殊为抱憾’!
师曰:‘不然,韦驮菩萨亦现武将身,居士何所见之不广乎?且军营中团体最大,若能以我佛慈悲之宏愿,灌输于各个兵士脑中,使人人有慈悲之观念。由此推广,由营而团而旅而师,行见人人均知尊佛,人人均具慈心,度己度人,是一非二,要皆本源于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之一念而得其效果也。夫慈悲体用甚大,不时出家人当然,即在家人亦莫不然。本此二字,出而待人接物,无论何事,均能做到完全美满,而得其恰好分际。居士其勉乎哉!兹姑就浅见所及,略与居士陈之,幸垂察焉’。
余闻已,即恭敬合掌致谢,告辞而别。归后走笔书此,以与世之研究佛学者相切磋焉。(王深记)(见海刊八卷十二期)
猜你喜欢 卷三十七·性音 传戒正范序·读体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二卷·佚名 后序·佚名 第二 现观相应·佚名 护法论后序·张商英 卷第四十八·佚名 佛说较量寿命经·佚名 卷第三十四·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一·欧阳竟无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湛然 十不善业道经·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百·玄奘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五卷·世友 卷第四十三·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