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契丹國志卷之四

  世宗天授皇帝

  世宗諱阮,番名兀欲,太祖孫,東丹王突欲之子也。東丹王歸唐,卒於滑州。太宗南入大梁,兀欲隨駕[一],於後求父遺骸骨。會太宗會同十一年四月歸,崩於欒城,燕王趙延壽恨太宗負許代中國之約[二],即日引兵入恆州。帝以領兵繼入,遼諸將密議,奉帝為主,登鼓角樓,受叔兄拜。而延壽不之知,自稱受太宗遺詔,權知南朝軍國事,下教布告諸道,所以供饋帝與諸將同,帝恨之。鎮州諸門管鑰與夫倉庫出納,皆帝親掌之。或說延壽曰:「遼諸大人數日聚謀,此必有變。今漢兵不下萬人,不若先事圖之。」延壽不決,下令以來月朔日於待賢館上事受賀。大臣李崧等以遼帝之意難測,乃止。

  丁未會同十一年。時北漢高祖稱天福十二年。夏五月,帝召趙延壽、張礪、李崧、馮道於所館飲酒。帝妻素以兄事延壽,酒數行,帝從容謂延壽曰:「妹自上國來,寧欲見之乎?」延壽與俱入。食頃,帝出坐,笑謂張礪等曰:「燕王謀反,已鎖之矣,諸君可無慮矣。」又曰:「先帝在汴州與我筭子一莖,許我知南朝軍國事。昨日臨崩,別無遺詔,燕王安得擅立邪?」一日,帝至待賢館,受蕃漢官謁賀,笑謂張礪等曰:「燕王果於此即位,吾以鐵騎圍之,諸公亦不免矣。」後數日,集蕃漢諸臣於府署,宣太宗遺制,曰:「永康王,大聖皇帝之嫡孫,人皇王之長子,太后鍾愛,羣情允歸,可於中京即皇帝位。中京,契丹為鎮州也。」於是舉哀成服。既而易吉服見?臣受賀,更不復行喪禮,歌吹之聲不絕於內。是年猶稱會同。帝以太宗有子在國,已以兄子襲位,又無述律太后之命,內不自安。

  初,太祖崩於夫餘城,述律殺酋長及諸將數百人。太宗復崩於境外,酋長諸將懼死,乃謀奉帝,欲勒兵北歸。使麻荅麻荅,太宗從弟。為中京留守,以前武州刺史高奉明為安國節度使。晉文武官及士卒悉留之,獨以翰林學士徐台符、李澣及後宮宦者、教坊人自隨。述律太后聞帝立,怒曰:「我兒南征東討,有大功業,其子在我側者當立。汝父棄我,走投外國,乃大逆人也,豈得立逆人之子為帝乎?」發兵拒之。帝遣偉王為前鋒,相遇於石橋。太后以李彥韜為排陣使,彥韜迎降於偉王,太后兵敗。帝幽太后於太祖墓側,自稱天授皇帝,以高勳為樞密使。帝慕中華風俗,多用晉臣,而荒于酒色,侮諸宰執,由是國人不附,諸部數叛,興兵追討,故數年不暇南征。

  先是,述律太后徙晉侯并后于懷密州,去黃龍府西北一千五百里。行過遼陽二百里,而述律太后為帝所囚,晉侯與后復得還於遼陽,稍有供給。

  蕭翰矯遼制,命唐許王從益知南朝軍國事,召赴恆州。時許王從益及王淑?俱匿於徽陵下宮,不得已而出,翰立為帝,帥諸酋拜之。淑妃泣曰:「吾母子單弱如此,而為諸公所推,是禍吾家也。願諸公宜早迎新主,自求多福,勿以吾子母為意。」衆感其言。許王遣使奉表稱臣,迎北漢主劉知遠,仍出居私第。

  漢主入洛,汴州百官奉表來迎,諭以受遼補署者皆勿自疑[三],聚其告牒而焚之。命鄭州防禦使郭從義先入大梁清宮,密令殺許王及王淑妃。淑妃且死,曰:「吾兒何罪而死!何不留之,每歲寒食以一盂麥飯灑明宗陵乎?」聞者泣下。

  漢主至大梁,晉之藩鎮相繼來降。復以汴州為東京,改國號曰漢,仍稱天福年號,曰:「余未忍忘晉也。」

  明年,遼國改元天祿[四]

  戊申天祿元年。二月,漢主隱帝承祐立,乾祐元年。春正月,漢主知遠更名暠。

  召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郭威入受顧命,曰:「承祐幼弱,後事託在卿輩。」又曰:「善防杜重威。」是日殂。逢吉等祕不發喪,下詔稱:「重威父子,因朕小疾,謗議搖衆,皆斬之。」磔尸于市,市人爭啖其肉。

  二月,漢主第二子周王承祐立,時年十八。是為隱帝。

  初,遼帝北歸,至定州,以孫方簡為大同節度使。方簡怨恚不受命,帥其黨三千人保狼山故寨,攻之不克。未幾,遣使降漢。漢主復其舊官,使扞遼國。時麻荅等焚掠定州,悉驅其人棄城北去。方簡自狼山帥其衆數百,還據定州。於是晉末州縣陷遼者,皆復為漢有矣。麻荅歸至其國,帝責其失守,麻荅不服,曰:「朝廷徵漢官致亂爾。」帝鴆殺之。

  夏四月,帝至遼陽,晉侯白衣紗帽,與太后、皇后詣帳中上謁,帝令晉侯以常服見。侯伏地雨泣[五],自陳過咎。帝使人扶起之,與坐,飲酒奏樂。而帳下伶人、從官,望見故主皆泣下,悲不自勝,爭以衣服藥餌為遺。

  五月,帝上陘,取晉侯所從宦者十五人,東西班十五人及皇子延煦而去。

  帝有妻兄禪奴利,聞晉侯有女未嫁,求之,乃辭以幼。後數日,帝遣騎取之,以賜禪奴利[六]

  六月朔,日食。

  陘,北地,尤高涼,北人常以五月上陘避暑,八月下陘。至八月,帝下陘。太后自馳至霸州謁帝,求於漢兒城側賜地種牧以為生,許之。帝以太后自從,行十餘日,遣與延煦俱還遼陽。

  己酉天祿二年。北漢乾祐二年。春二月,徙晉侯、太后于建州。中途安太妃卒,遺令晉侯:「焚骨為灰,南向颺之,庶幾遺魂得反中國也。」自遼陽東南行千二百里至建州[七],節度使趙延暉避正寢以館之。去建州數十里外,得地五十餘頃,侯遣從者耕以給食。頃之,太宗之子述律王遣騎取晉侯寵姬趙氏、聶氏而去。

  夏四月,太白晝見。

  六月朔,日食。

  冬十月,遼攻河北,漢遣郭威督諸將禦之。

  庚戌天祿三年。北漢乾祐三年。秋八月,故晉李太后病,無醫藥,常仰天號泣,戟手駡杜重威、李守貞曰:「吾死不置汝!」疾亟,謂晉侯曰:「我死,焚其骨送范陽佛寺,無使我為虜地鬼也。」是月,后卒。周顯德中,有中國人自遼來者,云晉主及皇后、諸子尚無恙,其從者亡歸及物故,則過半矣。

  十一月朔,日食。

  漢郭威反,隱帝出奔。至趙村,追兵已至。隱帝下馬入民家,為郭允明所殺,時冬十一月也。

  郭威等帥百官迎武寧節度使劉贇高祖弟崇之子。為主。

  十二月,郭威攻遼,至澶州,將發,將士數千人忽大譟,曰:「天子須侍中自為之,將士已與劉氏為讎,不可立也。」或裂黃旗以被威體,共扶抱之,呼萬歲,推立為帝。威乃上太后牋,請奉漢宗廟,事太后為母。下書撫諭大梁士民,勿有憂疑。遷故主贇於外館。太后誥,廢贇為湘陰公。

  辛亥天祿四年。北漢乾祐四年。春正月,漢太后下誥,授郭威監國符寶,即皇帝位,國號曰周,建元廣順。

  是月,弒漢湘陰公贇於宋州。漢高祖之弟劉崇稱帝於晉陽,仍用乾祐年號,所有者并、汾、忻、代、嵐、憲、隆、蔚、沁、遼、麟、石十二州之地。

  二月,遼帝聞北漢主立,使招討使潘聿撚遺其子劉承鈞書。漢主使承鈞復書,言「本朝淪亡,欲循晉室故事求援」。帝大喜。至是北漢主遣使如遼乞兵。

  夏四月,遼帝遣使如北漢,告以周使田敏來,約歲輸錢十萬緡。北漢主使鄭珙以厚賂謝遼,致書稱姪,請行冊禮。帝大喜,命燕王述軋冊命北漢主為大漢神武皇帝,更令旻妃為皇后[八]。尋遣其翰林學士衞融等詣遼稱謝,且請兵。

  九月,北漢主自團柏攻周[九],帝欲引兵會之,與酋長議於九十九泉。諸部皆不欲南,帝強之。行至新州之火神淀,燕王述軋及偉王之子太寧王漚僧等率兵作亂,弒帝,而述軋自立。齊王述律太宗之子。逃於南山,諸大臣奉之以攻述軋、漚僧,殺之,并其族黨。立述律為帝,改元應曆。

  世宗在位凡五年崩,廟號世宗,葬醫巫閭山。

  論曰:前史嘗云,創業易,守成難。吾於世宗益信。世宗地居上嗣,運屬樂推,兵威不戢,關河流毒。自謂荒淫無妨,而不知諸部之心離;自謂專欲可成,而不知蕭牆之釁啟。三十餘年血戰之基業,而繼繼承承乃若此,守成之難,不信然歟!

  校勘記

  [一]兀欲隨駕原缺「隨」字,據席本及通鑑卷二百八十六文義補。

  [二]燕王趙延壽恨太宗負許代中國之約原缺「負」字,據席本及通鑑卷二百八十六文義補。

  [三]諭以受遼補署者皆勿自疑「自」字據通鑑卷二百八十七補。

  [四]明年遼國改元天祿按國志遼改元事當在後漢乾祐元年,與通鑑卷二百八十七載天福十二年六月「改元天祿」相錯一年。

  [五]侯伏地雨泣「雨」原作「而」,據新五代史卷十七晉家人傳高祖皇后李氏傳改。

  [六]帝有妻兄禪奴利至以賜禪奴利兩禪奴利皆同於通鑑卷二百八十八,而新五代史卷十七晉家人傳高祖皇后李氏傳作禪奴。

  [七]自遼陽東南行千二百里至建州「千」原作「程」,據新五代史卷十七晉家人傳高祖皇后李氏傳改。

  [八]更令旻妃為皇后旻乃北漢主後更名。旻妃,謂旻之妃。

  [九]九月北漢主自團柏攻周事見通鑑卷二百九十,作「北漢主遣招討使李存瓌將兵自團柏入寇」。知入團柏者,乃李存瓌,而非北漢主親征。

猜你喜欢
  東觀漢記卷十·多人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李心传
  法军侵台档(一)·佚名
  第四卷·况周颐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五·佚名
  卷之四百七十二·佚名
  ●郑氏史料续编总目·佚名
  一三三七 军机大臣奏《河源纪略》业经刻就现正覆校样本片·佚名
  绎史卷二十五·马骕
  王华传·沈约
  卷十·黄训
  卷二十三·徐天麟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八上·佚名
  101.陆逊烧连营·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三十五·彭定求

        卷735_1 【宫词百首】和凝   紫燎光销大驾归,御楼初见赭黄衣。   千声鼓定将宣赦,竿上金鸡翅欲飞。   北阙晴分五凤楼,嵩山秀色护神州。   洛河自契千年运,更拟波中出九畴。   中兴殿上晓光融,一炷天香

  • 卷八十三·彭定求

        卷83_1 【庆云章】陈子昂   昆仑元气,实生庆云。大人作矣,五色氤氲。昔在帝妫,   南风既薰。丛芳烂熳,郁郁纷纷。旷矣千祀,庆云来止,   玉叶金柯,祚我天子。非我天子,庆云谁昌。非我圣母,   庆云谁光。庆云光

  • 卷二十五·彭定求

        卷25_1 【杂曲歌辞·轻薄篇】李益   豪不必驰千骑,雄不在垂双鞬。天生俊气自相逐,   出与雕鹗同飞翻。朝行九衢不得意,下鞭走马城西原。   忽闻燕雁一声去,回鞭挟弹平陵园。归来青楼曲未半,   美人玉色当

  • 第十三出 望洋·李渔

    〖北新水令〗(生、小生执鞭,丑挑行李随上)(生)初离茅店月光微,望扶桑旭轮犹未。鸡声残梦醒,马首宿云迷。 一对情痴,早并着游仙辔。(小生)士肩,前日龙宫二女,原约八月十五在蜃楼上完姻。今日已是中秋佳节了,还不能勾到东海,可不误了

  • ◆汪□□用敬·顾嗣立

    用敬字彦恭,泽民长子。 送杨好古浙东宪掾 ○送杨好古浙东宪掾 逸思飘飖迥不羁,青年高步际明时。黄堂雅望推三语,乌府先声重四知。石室岚烟凝紫翠,兰溪梅雨涨涟漪。公余定遂登临兴,好寄新吟慰所思。

  • 第一折·尚仲贤

    (匹先扮建成、元吉上,开)咱两个欲待篡位,争奈秦王根底,有尉迟无人可敌。(元吉道)我有一计,将美良川图子献与官里,道的不是反臣那甚么?教坏了尉迟,哥哥便能勾官里做也。(驾云了)(呈图科)(高祖云了,大怒)将尉迟拿下!(末扮刘文静

  • ●慶芝堂詩集卷三·戴亨

    瀋陽戴亨通乾撰 五言古詩一 ◆五言古詩一◆ 雜詠 感懷 擬古 古意 都門冬夜 春望 秋懷 母病 鴻濛 訓士吟 讀書偶得七首 贈陳進士憲圖 贈戴進士通乾 述懷六首 和程侍御四首 夢王貢九 夢楊澍三 雨後陳道機招飲環翠亭

  • 卷四百八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八十四蠧鱼类五言律咏壁鱼         【唐】李 逺鳞细粉光鲜开书乱眼前透窓疑漏网落砚似流泉潜穴河图内吞钩乙字边莫言鬐鬛小食尽白苹篇再任后遣模归按视石林  【宋】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五·徐乾学

    宋纪十五【起重光单阏九月尽黓执徐九月凡一年冇竒】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徳睿烈大明广孝皇帝淳化二年九月己丑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王沔给事中参知政事陈恕并罢守本官初给事樊知古累任转运使甚得时誉及为户部频以职事不治

  • 通志卷第一百五·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十八后汉李通 王常 邓晨 来歙【曽孙歴】邓禹【禹孙康禹子训训子骘 骘兄宏 朱宠】寇恂【曾孙荣】冯异 岑彭【元孙熙】贾复【子宗】吴汉 盖延 陈俊 臧宫李通字次

  • 卷八·杨大雅

    <史部,史钞类,两汉博闻钦定四库全书两汉博闻卷八宋 杨侃 辑大驾 法驾 小驾【舆服志二十九】胡广汉制度曰天子出有大驾法驾小驾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乗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乗备千乗万骑法驾八卿不在卤簿唯河南尹执

  • 苟金龙妻刘氏传·魏收

    苟金龙之妻刘氏,平原人。刘氏是廷尉少卿刘叔宗的姐姐。世宗在位时,苟金龙任梓潼太守,兼任郡所辖关城的主帅。当时萧衍派兵围攻关城,不巧苟金龙因病卧床,不能率部抵抗,部属们见形势危机,都非常恐惧。刘氏挺身而出,率领督促城中

  • 卷八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八十三雍正七年七月上谕三十三道初三日奉上谕江南苏松等处钱粮历年积欠甚多其中有实欠在民者亦有为官吏侵渔及绅衿抗玩胥役豪强中饱者若不确查详核明白分晰则此事难以办理国计民生并

  • 卷第一百十九·佚名

    典礼四南郊二熙宁七年有事南郊御札七月戊戌王者飨帝圜丘。以虔报本之义。尊祖清庙。以将反始之诚。人道至隆。国章兹重。维五圣之故事。有三岁之亲祠。朕以不德。获承先宪。以时称秩。其敢怠荒。且卜天正。往脩郊类。

  • 卷十八 大射第七·郑玄

    三耦卒射。宾降,取弓矢于堂西。(不敢与君并俟告。取之以升,俟君事毕。)[疏]“三耦”至“堂西”。○注“不敢”至“事毕”。○释曰:自此尽“其而俟”,论第二番射三耦讫,次公卿大夫之事。但此宾先降,取弓矢即升堂者,以其“不敢与

  • 卷八·陈则通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提纲卷八     宋 陈则通 撰盟会门内大夫及外大夫盟会例文二年公孙敖会晋士縠于垂陇 八年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 十有一年夏叔仲彭生会晋郤缺于承筐宣十有五年仲孙蔑会齐高固于无娄成二年六

  • 成公·成公十二年·左丘明

    【经】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晋。夏,公会晋侯、卫侯于琐泽。秋,晋人败狄于交刚。冬十月。【传】十二年春,王使以周公之难来告。书曰:「周公出奔晋。」凡自周无出,周公自出故也。宋华元克合晋、楚之成。夏五月,晋士燮会楚公子罢

  • 第七 质多相应·佚名

    第一 系缚一一时,众多之长老比丘等,住于摩叉止陀山之安婆陀伽林。二其时,众多之长老比丘等,食后由托钵还,俱集坐于周圆堂中,起如是相互谈话:&ldquo;诸友!或谓系缚、或系缚之法,此二法是意义有别,抑言辞有别耶?或意义为一,仅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