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撰,共200卷。原称《唐书》,为了与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所撰的《新唐书》相别,宋时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记载始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共290年唐代的历史。所取史料较为丰富、可靠,宋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唐纪部分多根据《旧唐书》。它的志,比较详细记载唐代的典章制度。列传中类传的突厥、回纥、吐蕃诸传,较为完整地记述这些少数民族的情况。《文苑传》留下了有关唐代文学发展的许多材料。是研究唐史的重要史籍,可与《新唐书》参照使用。

《旧唐书》全部章节目录

(1)本纪第一 高祖
(2)本纪第二 太宗上
(3)本纪第三 太宗下
(4)本纪第四 高宗上
(5)本纪第五 高宗下
(6)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
(7)本纪第七 中宗睿宗
(8)本纪第八 玄宗上
(9)本纪第九 玄宗下
(10)本纪第十 肃宗
(11)本纪第十一 代宗
(12)本纪第十二 德宗上
(13)本纪第十三 德宗下
(14)本纪第十四 顺宗 宪宗上
(15)本纪第十五 宪宗下
(16)本纪第十六 穆宗
(17)本纪第十七 敬宗 文宗
(18)本纪第十八 武宗 宣宗
(19)本纪第十九 懿宗 僖宗
(20)本纪第二十 昭宗 哀帝
(21)志第一 礼仪一
(22)志第二 礼仪二
(23)志第三 礼仪三
(24)志第四 礼仪四
(25)志第五 礼仪五
(26)志第六 礼仪六
(27)志第七 礼仪七
(28)志第八 音乐一
(29)志第九 音乐二
(30)志第十 音乐三
(31)志第十一 音乐四
(32)志第十二 历一
(33)志第十三 历二
(34)志第十四 历三
(35)志第十五 天文上
(36)志第十六 天文下
(37)志第十七 五行
(38)志第十八 地理一
(39)志第十九 地理二
(40)志第二十 地理三
(41)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42)志第二十二 职官一
(43)志第二十三 职官二
(44)志第二十四 职官三
(45)志第二十五 舆服
(46)志第二十六 经籍上
(47)志第二十七 经籍下
(48)志第二十八 食货上
(49)志第二十九 食货下
(50)志第三十 刑法
(51)列传第五
(52)列传第六
(53)列传第一 后妃上
(54)列传第二 后妃下
(55)列传第三 李密
(56)列传第四 王世充 窦建德
(57)列传第七
(58)列传第八
(59)列传第九
(60)列传第十 宗室(太祖诸子 代祖诸子)
(61)列传第十一
(62)列传第十二
(63)列传第十三
(64)列传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65)列传第十五
(66)列传第十六
(67)列传第十七
(68)列传第十八
(69)列传第十九
(70)列传第二十
(71)列传第二十一 魏征
(72)列传第二十二
(73)列传第二十三
(74)列传第二十四
(75)列传第二十五
(76)列传第二十六 太宗诸子
(77)列传第二十七
(78)列传第二十八
(79)列传第二十九
(80)列传第三十
(81)列传第三十一
(82)列传第三十二
(83)列传第三十三
(84)列传第三十四
(85)列传第三十五
(86)列传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诸子
(87)列传第三十七
(88)列传第三十八
(89)列传第三十九
(90)列传第四十
(91)列传第四十一
(92)列传第四十二
(93)列传第四十三
(94)列传第四十四
(95)列传第四十五 睿宗诸子
(96)列传第四十六
(97)列传第四十七
(98)列传第四十八
(99)列传第四十九
(100)列传第五十
(101)列传第五十一
(102)列传第五十二
(103)列传第五十三
(104)列传第五十四
(105)列传第五十五
(106)列传第五十六
(107)列传第五十七 玄宗诸子
(108)列传第五十八
(109)列传第五十九
(110)列传第六十
(111)列传第六十一
(112)列传第六十二
(113)列传第六十三
(114)列传第六十四
(115)列传第六十五
(116)列传第六十六
(117)列传第六十七
(118)列传第六十八
(119)列传第六十九
(120)列传第七十
(121)列传第七十一
(122)列传第七十二
(123)列传第七十三
(124)列传第七十四
(125)列传第七十五
(126)列传第七十六
(127)列传第七十七
(128)列传第七十八
(129)列传第七十九
(130)列传第八十
(131)列传第八十一
(132)列传第八十二
(133)列传第八十三
(134)列传八十四
(135)列传第八十五
(136)列传第八十六
(137)列传第八十七
(138)列传第八十八
(139)列传第八十九
(140)列传第九十
(141)列传第九十一
(142)列传第九十二
(143)列传第九十三
(144)列传第九十四
(145)列传第九十五
(146)列传第九十六
(147)列传第九十七
(148)列传第九十八
(149)列传第九十九
(150)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
(151)列传第一百一
(152)列传第一百二
(153)列传第一百三
(154)列传第一百四
(155)列传第一百五
(156)列传第一百六
(157)列传第一百七
(158)列传第一百八
(159)列传第一百九
(160)列传卷第一百一十
(161)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162)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163)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164)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165)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166)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167)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168)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169)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170)列传第一百二十
(171)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172)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173)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174)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175)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176)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177)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178)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179)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180)列传第一百三十
(181)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182)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83)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184)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185)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
(186)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酷吏上
(187)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忠义
(188)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189)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儒学
(190)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
(191)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192)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隐逸
(193)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194)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突厥
(195)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回纥
(196)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吐蕃
(197)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南蛮 西南蛮
(198)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199)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东夷 北狄
(200)列传第一百五十

猜你喜欢
  开禧德安守城录·王致远
  读通鉴论·王夫之
  资政要览·顺治
  帝鉴图说·张居正
  宋史全文·佚名
  妇人集·陈维崧
  复斋日记·许浩
  陈第年谱·金云铭
  台湾对外关系史料·佚名
  吴耿尚孔四王全传·佚名
  宝祐四年登科录·佚名
  福王登极实录·文震亨
  平汉录·童承叙
  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佚名
  治浙成规·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程景初·隋树森

    程景初,生平、里藉均不详。 小令 【正宫】醉太平 恨绵绵深宫怨女,情默默梦断羊车,冷清清长门寂寞长青芜,日迟迟春风院宇。泪漫漫介破琅玕玉,闷淹淹散心出户闲凝伫,昏惨惨晚烟妆点雪模糊,淅零零洒梨花暮

  • 平定三逆方略卷十六·佚名

    卷十六   康熙十四年闰五月壬辰,诏责湖广诸将。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等奏:逆贼两路出犯南漳、均州,与我兵对垒。迩来虎渡口诸处贼船日增,闻逆贼吴三桂身在松滋,声言渡江与我兵战;且欲决堤水灌荆州,使我岳州大兵不得援荆。

  • 卷三十七上·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三十七上 【起戊辰隋炀帝大业四年○尽戊寅七月】凡十年有奇 四年春正月开永济渠 【发河北诸军百余万衆穿水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

  • 史记集解卷二十四·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二十四乐书第二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敇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已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维始沐浴膏泽而歌咏

  • 闲谈笔记·徐一士

    清季教官所撰笔记,上期既述《瓜棚闲话》,兹即继以《闲谈笔记》。《闲谈笔记》,一册,凡四卷,米脂高照煦撰,北京斌兴书局印。其《自序》云:&ldquo;予懒学好谈,且好取人之谈复对人谈,更好取人之谈不择人而辄复与谈。今年六十矣,愈

  • 卷耳·佚名

    ——女人的另一半是男人【原文】采采卷耳①,不盈顷筐②。嗟我怀人③,④彼周行。陟彼崔嵬⑤,我马虺阝贵⑥。我姑酌彼金⑦,维以不永怀⑧。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⑨。我姑酌彼兕觥⑩,维以不永伤⑾。陟彼⑿矣,我马⒀

  • 卷二十六·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二十六文公十有五年春季孙行父如晋【左传】十五年春季文子如晋为单伯与子叔姬故也【因晋请齐】商人弑逆执君夫人及鲁使鲁不能以义讨而反因晋以求齐行父使晋不知请讨晋为盟主亦不能讨皆罪也

  • 卷二十九·赞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正传二十六人附见六人)○南宋钱塘灵隐寺智一传释智一者,不详何许人也。居灵隐寺之半峰,精守戒范,而善长啸。啸终,乃牵曳其声,杳入云际,如吹笳叶,若揭游丝,徐举徐扬,载哀载咽,飕餣凄切,听者悲凉,谓之哀松之梵。

  • 答潘圆音问(八则)·太虚

    答一:提倡教学,不济贫穷,是由智强悲弱,智悲未能平均耳。非但学佛者有之,社会中多有此类人。或亦因贫穷者多,善门难开,及济贫适以长惰等观念先横梗在胸也。贵亲娶四妾,或系学佛前已成之事实,非学佛后发生之行为。且少女偶然心欲

  • 卷第七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七十一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五广说诸道差别无量。谓世出世见修道等。今应思择于诸道中。略说有几可能遍摄。颂曰。应知一切道  略说唯有四谓加行无间  解脱胜进道

  • 楚林上睿禅师住北京慈明寺一门语录卷之四·楚林上睿

    小师悟旭等记录康熙二上一年壬戌五月十日师在郢州潼泉山受岛国公兵部达护法等请至癸亥四月四日同邻城众护法檀越诸山耆宿迎请入院指。山门云广大慈门十方洞廓且喜到来步步踏着。佛殿六载槁木死灰五时奔雷掣电虽然名贯

  • 一 集·佚名

    第一 色等品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ldquo;诸比丘!&rdquo;彼诸比丘即回答世尊:&ldquo;大德!&rdquo;世尊曰:&ldquo;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男子心之色者,诸比丘!此即妇人

  • 乘轺录·路振

    地理杂志。北宋路振 (957—1014)撰。一卷。路振字子发,永州祁阳(今湖南祁阳西)人(一作湘潭人)。淳化进士,官州通判、知州、太常丞。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二月,知制诰路振充契丹国主生辰国信使,率团使辽,次年正月返宋,

  • 太公家教·佚名

    一卷。不著撰人姓氏。前有自序云,余乃生逢乱代,长值危时,忘乡失土,波进流离,只欲隐山学道,不能忍冻受饥,只想扬名后代,又无晏婴之机,才轻德薄,不堪人师,徒消人食,浪费人衣,随缘信业,且逐随时之宜,就以讨论《坟典》,简

  • 紫金光耀大仙修真演义·佚名

    道家道教房中术古籍

  • 周礼复古编·俞庭椿

    一卷。宋俞庭椿撰。除着有《周礼复古编》外,还有《北辕录》已佚。“周官补之”之说,创于南宋初年。俞庭椿认为:《周礼》司空之官,多散于五官之属,《冬官》不亡,特错简置五官之中,因割裂颠倒,以足其数,遂着此书以考六官之讹误。

  • 伏淫经·佚名

    全一卷。西晋法炬译。此即中阿含行欲经。内容记述给孤独长者分别说明求财与受用之胜劣不同。此处之‘淫’,非指色欲,而指非法求财,荡然无礼者。

  •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佚名

    佛典注疏。唐知恩集。二卷(或三卷)。敦煌遗书藏本。是依据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来疏释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作。分五门:(1)“辨教因缘”,论述佛说《金刚经》的原因,共十条;(2)“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