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潘圆音问(八则)
答一:提倡教学,不济贫穷,是由智强悲弱,智悲未能平均耳。非但学佛者有之,社会中多有此类人。或亦因贫穷者多,善门难开,及济贫适以长惰等观念先横梗在胸也。贵亲娶四妾,或系学佛前已成之事实,非学佛后发生之行为。且少女偶然心欲为尼,实不应便赞同,当令在家中修行,能至善根坚固不为境缘摇夺时,方可听令出家。盖出家尼众,类皆愚滥,甚或犯规败常,不忍言状。与其堕落于后,何似慎重于始,既免玷污佛门,亦可减少罪过。然事非一向,若与因胜、缘胜,出家可望道业有成者,则阻止其出家者,罪亦极重。
答二:出家若要为一个好出家人,是件极艰难极劳苦之事。在家稍有欣慕,岂能便谈到此!女人痴爱情欲娇纵等烦恼俱重,佛制初不许女人出家,后虽开亦深限制,但劝令在家信学修行,故出家者少。
答三:未能明出世法,发出世心,多求来生福报,此本普通人之心理,亦导普通人为善之法门耳。
答四:夫妇居室,是淫不是邪淫,在家五戒不戒之,故与出家人别。
答五:常念弥陀,自然有益;但也须将关于念佛各经书研阅,方能信解愿行。
答六:中国受教育人少,妇女及平民大都迷信鬼神报应,故信佛者少。
答七:所论诚然。但当时答的人,或亦因女子姑息,无志者多,欲激发其愤悱自立之心,故不惜口业耳。
答八:非是佛经中不劝人止恶行善,只因易说难行,故讲者多而行者少耳。答九:此无不赞成帮助的。但你既发此议,便由你去办何如?若希望他人,终是没有用的事。(见海刊三卷三期)
再答潘圆音问
答一:学佛者与普通人比论,有同不同,今且略一分析:
智悲兼强者 学佛人 智强悲弱者 悲强智弱者 普通人 智悲兼弱者
就中自然以智悲兼强者为最好,但智强悲弱、悲强智弱二类,犹不无偏长可取,惟智悲兼弱斯为下耳。如第一次来函所述令亲对于佛学很有些研究,平常吃斋念经,都很诚心,并且印送佛书,此吾所谓智强也。而不肯周济贫穷亲友,此吾所谓悲弱也。此乃吾就来函所述以分判者,究竟令亲是如何一人,则非吾所知。要之、智强诚有益,不如能济之以悲为更有益,吾前答之意如是。
答二:有舍名利色而不为周济贫苦者,亦有不舍名利色而能周济贫苦者,亦有由特别原因故不周济贫苦,而非关不能舍名利色者。即依释尊言:其舍王子宫室妻妾之尊荣富贵,并非为欲将其所舍之尊荣富贵以周济他人之贫苦,盖是为求大觉以度群生,须舍离之以便专志精修耳,所谓不为周济贫苦而舍名利色者是也。故不应如来函混为一谈。
答三:福德智慧二俱圆满方是佛,不能以清寂概之。以福德圆满故,能顺应众生痴情之所求,用为后时渐渐得令度脱之远缘。求寿得寿,求子得子等,皆经教明载,不可一偏抹煞。
答四:前答中所云皆关于佛之教义如是、人之事实如是者;来函虽为女子鸣不平,亦不过一不平鸣耳,无当真理也。
答五:未能真实知出世法,若知有来生,深信轮回因缘果报不虚,汲汲以为善修福,即人天之正教,故前答予之。盖此为正信佛法轮回因果之理者,与迷信鬼神报应绝不相同。迷信鬼神报答者,看得佛同鬼神一般,且不能知道如何是佛,又安从信佛哉!即信佛亦等于迷信鬼神耳。
答六:佛非糊糊涂涂可迷信者,故受教育识道理者,始能正信其所了解之佛法。然佛
法方便多门,随机引导,智解闇短者,若能虚心领受智者之纠正,自能渐趋正道。惟自执为是,斯难教化。至云受过教育者多信耶教,由此耶教办学校多,青年学子多出其中。亦由初不知佛法是何义者,妄以佛徒自居,致为人将信佛看同迷信鬼神一般,稍受教育者遂亦少信佛教。
答七:若能照所讲经义而行,自然能将实际之道德,自行教人行。但讲经而不照经行,致如前次来函之所云,故曰“讲者多而行者少”。
答八:因胜:若其人于佛法已能真正了解,生决定信,发坚固心,要求出家依佛法修正,自利利众。缘胜:若根身敏健,才器优秀等。此佛教中许人出家之条律,原是如此。(见海刊三卷九期)
猜你喜欢 终南家业卷中(本)·守一 禅宗颂古联珠旧序·佚名 无所有菩萨经卷第一·佚名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下·佚名 呼吁美苏英倡导和平·太虚 卷第三十三·佚名 卷之十三·佚名 大云轮请雨经卷上·佚名 维摩经疏之二·佚名 第十四卷·佚名 第二 受相应·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三卷·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之上)(论本第四十四至四十五)·遁伦 永济融禅师住关东广宁普慈寺语录卷上·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二·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