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列传第七十二

○张献诚 弟献恭 献甫 献恭子煦 路嗣恭 子恕 曲环 崔汉衡杨朝晟 樊泽 李叔明 裴胄

张献诚,陕州平陆人,幽州节度使、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守珪之子也。天宝末,陷逆贼安禄山,受伪官;连陷史思明,为思明守汴州,统逆兵数万。宝应元年冬,东都平,史朝义逃归汴州,献诚不纳,举州及所统兵归国,诏拜汴州刺史,充汴州节度使。逾年来朝,代宗宠赐甚厚。三迁检校工部尚书,兼梁州刺史,充山南西道观察使。广德二年十月,擒南山贼帅高玉以献。永泰二年正月,献名马二、丝绢杂货共十万匹。是月,兼充剑南东川节度观察使,封邓国公。西川崔旰杀郭英乂,献诚率众战于梓州,为旰所败,献诚仅以身免。大历二年四月,献诚以疾上表乞归私第,仍荐堂弟试太常卿兼右羽林将军献恭以自代。诏许之,以献诚检校户部尚书,知省事。八月,献诚以疾抗疏辞官,无几,卒于私第。

献恭,守珪之弟守瑜子。累以军功官至试太常卿,兼右羽林将军,代献诚为梁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使。大历十二年七月,献恭破吐蕃万余众于岷州。建中二年正月,加检校兵部尚书,为东都留守。三年正月,为太府卿、容州刺史、本管经略招讨使。四年七月,与浑瑊、卢杞、司农卿段秀实与吐蕃尚结赞筑坛于京城之西会盟,如清水之仪。兴元元年六月,转检校吏部尚书,仍与一子正员官。卢杞移饶州刺史,给事中袁高论其不可。献恭因入对紫宸殿,上言:“高所奏至当,臣恐烦圣听,不敢缕陈其事。”德宗不悟,献恭复奏曰:“袁高是陛下一良臣,望特优异。”德宗顾谓宰臣李勉等曰:“朕欲授杞一小州刺史可乎?”对曰:“陛下授大州亦可,其奈士庶失望何!”献恭守正不挠也如此。

献甫,守珪弟左武卫将军、赠户部尚书守琦之子。献甫少随诸兄从军,初为偏裨,以军功累授试光禄卿、殿中监、河中节度副元帅都知兵马使,检校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建中初,从节度使贾耽征梁崇义于襄、汉,以功加太子詹事。及幸奉天、兴元,献甫首至,从浑瑊征讨有功,及复京邑,入为金吾将军。时李怀光未平,吐蕃侵扰西边,献甫领禁军出镇咸阳,凡累年,军民悦之。贞元四年,迁检校刑部尚书,兼邠州刺史、邠宁庆节度观察使。乃于彭原置义仓,方渠、马岭等县选险要之地以为烽堡。又上疏请复盐州及洪门、洛原等镇,各置兵防以备蕃寇,朝廷从之。贞元四年九月,吐蕃将尚志董星、论莽罗等寇宁州,献甫率众御之,斩首百余级,吐蕃遁边城。贞元十二年,加检校左仆射。五月丙申卒,年六十一,废朝三日,赠司空,赙物有差。

献恭子煦,尝随献甫征讨,积战功累迁至夏州节度使。元和八年十二月,振武军逐出节度使李进贤而屠其家,杀判官严澈。宪宗怒,遣煦以夏州兵二千人赴振武,仍许以便宜击断。九年正月,赐绢三万匹以助军资。河东节度使王锷遣兵五千会煦于善羊栅,诏煦入振武,诛作乱苏国珍等二百五十三人乃定。是岁十二月卒,赠太子太保。

路嗣恭,京兆三原人。始名剑客,历仕郡县,有能名,累至神乌令,考绩上上,为天下最,以其能,赐名嗣恭。历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关内副元帅郭子仪副使,知朔方节度营田押诸蕃部落等使,嗣恭披荆棘以守之。大将御史中丞孙守亮握重兵,倔强不受制,嗣恭称疾召至,因杀之,威信大行。永泰三年,检校刑部尚书,知省事。大历六年七月,为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在官恭恪,善理财赋。贾明观者,事北军都虞候刘希暹,鱼朝恩诛,希暹从坐,明观积恶犯众怒。时宰相元载受赂,遣江南效力,魏少游承载意苟容之。及嗣恭代少游,即日杖杀,识者称之。大历八年,岭南将哥舒晃杀节度使吕崇贲反,五岭骚扰,诏加嗣恭兼岭南节度观察使。嗣恭擢流人孟瑶、敬冕,使分其务:瑶主大军,当其冲;冕自间道轻入,招集义勇,得八千人,以挠其心腹。二人皆有全策诡计,出其不意,遂斩晃及诛其同恶万余人,筑为京观。俚洞之宿恶者皆族诛之,五岭削平。拜检校兵部尚书,知省事。

嗣恭起于郡县吏,以至大官,皆以恭恪为理着称。及平广州,商舶之徒,多因晃事诛之,嗣恭前后没其家财宝数百万贯,尽入私室,不以贡献。代宗心甚衔之,故嗣恭虽有平方面功,止转检校兵部尚书,无所酬劳。及德宗即位,杨炎受其货,始叙前功,除兵部尚书、东都留守。寻加怀郑汝陕四州、河阳三城节度及东都畿观察使。征至京师卒,时年七十一,废朝一日,赠左仆射。

子恕,字体仁。初,岭南衙将哥舒晃反,诏嗣恭自江西致讨,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得以军前便宜从事。俄而降者继路,于是擢降将伊慎,推心用之。贼平,恕功居多,年才三十,为怀州刺史。久之,转京兆少尹、监门卫大将军、兼御史中丞、教练招讨等使。其后为鄜坊观察使、太子詹事。坐事贬吉州刺史,迁太子宾客。以右散骑常侍致仕卒,年七十三,赠洪州都督。恕私第有佳林园,自贞元初李纾、包佶辈迄于元和末,仅四十年,朝之名卿,咸从之游,高歌纵酒,不屑外虑,未尝问家事,人亦以和易称之。

曲环,陕州安邑人也。父彬,为南使正监,因家于陇右,以环故累赠兵部尚书。环少读兵书,尤以勇敢骑射闻。天宝中,从哥舒翰攻拔石堡城,收黄河九曲、洪济等城,累授果毅别将。安禄山反,从襄阳节度鲁炅守邓州,拒贼将武令珣,战数十合,环功居多,超授左清道率。又从李抱玉守河阳南城,寻将兵守泽州,破贼骁将安晓,敕特拜羽林将军。又将别部兵合诸军同讨史朝义,平河北,累转金吾大将军,并同正员,随李抱玉移军京西。大历中领兵陇州,频破吐蕃,加特进、太常卿。上初嗣位,吐蕃大寇剑南,诏环以邠、陇兵五千驰往,大破戎虏,收七盘城、威武军及维、茂二州,西戎奔遁。环大振功名而还,加太子宾客,赐以名马。与诸将讨泾州叛将刘文喜,平之,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御史中丞,充邠、陇两军都知兵马使。时李纳拥兵侵逼徐州,令环与刘玄佐同救援,累破李纳叛党,环以功最,加御史大夫。建中三年十月,加检校左常侍,充邠、陇行营节度使。

李希烈侵陷汴州,环与诸军守固宁陵、陈州,大破希烈军于陈州城下,杀逆党三万五千人,擒其骁将翟晖以献,希烈因遁归蔡州。环以功加检校工部尚书,兼陈州刺史。希烈平,加环兼许州刺史、陈许等州节度观察,加实封三百户。陈、蔡二州以希烈扰乱,遭剽劫颇甚,人多逃窜他邑以避祸。环勤身恭俭,赋税均平,政令宽简,不三二岁,襁负而归者相属,训农理戎,兵食皆丰羡。十二年,加检校左仆射。卒时年七十四,废朝一日,赠司空,赙布帛米粟有差。

崔汉衡,博陵人也。性沉厚宽博,善与人交。释褐,授沂州费令。滑州节度使令狐彰奏署掌记,累迁殿中侍御史。大历六年,拜检校礼部员外郎,为和吐蕃副使;还,迁右司郎中,改万年令。建中三年,为殿中少监、兼御史大夫,充和蕃使,与吐蕃使区颊赞至自蕃中。时吐蕃大相尚结息忍而好杀,以常覆败于剑南,思刷其耻,不肯约和。其次相尚结赞有材略,因言于赞普,请定界明约,以息边人,赞普然之,竟以结赞代结息为大相,约和好,期以十月十五日会盟于境上。戊申,以汉衡为鸿胪卿。四年,吐蕃朝贡,加检校工部尚书,复使吐蕃。兴元初,上居奉天,吐蕃遣帅佐浑瑊败硃泚兵于武功,以功转检校兵部尚书、兼秘书监、西京留守。无几,真拜兵部尚书,为东都、淄青、魏博赈给宣慰使。明年,为幽州宣慰使,所至皆称职。贞元三年,副侍中浑瑊与吐蕃会盟于平凉,吐蕃背约,瑊仅免,时无备预,在会免者什无一二,士卒,死者以千数。汉衡与同陷者并至河州,结赞令召之,以频使于蕃,结赞素信重,与孟日华、中官刘延邕俱至石门,而遣五骑送至境上。四年七月,加检校吏部尚书、晋慈隰观察使,寻加都防御使。十一年四月卒。

杨朝晟,字叔明,夏州朔方人也。初在朔方为步军先锋,尝有功,授甘泉府果毅。建中初,从李怀光讨刘文喜于泾州,斩获生擒居多,授骠骑大将军,稍为右先锋兵马使。后李纳寇徐州,从唐朝臣征讨,尝冠军锋,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宾客。

上在奉天,李怀光自山东赴难,以朝晟为左厢兵马使,将千余人下咸阳以挫硃泚,加御史中丞,实封一百五十户。及怀光反于河中,朝晟被胁在军。上幸梁、洋,韩游瑰退于邠、宁。怀光以尝在邠、宁,迫制如属城,以贼党张昕在邠州总后务。昕惧难作,乃大索军资,征卒乘,约明潜发,归于怀光。朝晟父怀宾为游瑰将,因夜以数十骑斩昕及同谋,游瑰即日使怀宾奉表闻奏,上召劳问,授兼御史中丞,正除游瑰邠宁节度使。间谍至河中,朝晟闻其事。泣告怀光曰:父立功于国,子合诛戮,不可主兵矣。”怀光遂絷之。及诸军进围河中,韩游瑰营于长春宫,怀宾身当战伐。及怀光平,上念其忠,俾副元帅浑瑊特原朝晟,遂为游瑰都虞侯。时父子同军,皆为开府宾客、御史中丞,荣于军中。

后诏征游瑰宿卫,以左金吾将军张献甫为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邠宁庆节度观察使,代韩游瑰。初,游瑰以吐蕃犯塞,自将兵戍宁州,及受代,以是月壬子夜轻骑潜遁归阙。其将卒素骄怠,畏张献甫之严,因游瑰夜出,衙内千余人遂叛掠,且因监军杨明义邀奏出奔将范希朝为节度。朝晟时为都虞候,初逃于郊,翌日乃来,绐其众曰:“所请甚惬,我来贺也。”由是稍安。朝晟及诸将谋诛首恶者。乙卯,朝晟率诸将经数日以告曰:“前请者不获,张尚书昨日已入邠州,汝等皆当死,吾不能尽杀,各言戎首以归罪焉,余无所问。”于是众中唱二百余人,斩之乃定。上擢希朝为宁州刺史,以副献甫。献甫入奏朝晟功,加御史大夫。

九年,城盐州,征兵以护外境,朝晟分统士马镇木波。献甫卒,诏以朝晟代之。其年,丁母忧,起复左金吾大将军同正、邠州刺史,大夫如故。十年春,朝晟奏:“方渠、合道、木波,皆贼路也,请城其地以备之。”诏问:“所须几何?”朝晟奏曰:“臣部下兵自可集事,不烦外助。”复问:“前筑盐州,凡兴师七万,今何其易也?”朝晟曰:“盐州之役,诸军蕃戎尽知之。今臣境迫虏,若大兴兵,即蕃戎来寇,寇则战,战则无暇城矣。今请密发军士,不十日至塞下,未三旬而功毕。”蕃人始乘障,数日而退。初,军次方渠,无水,师徒嚣然,遽有青蛇乘高而下,视其迹,水随而流。朝晟令筑防环之,遂为停泉,军人仰饮以足,图其事上闻,诏置祠焉。十五年二月,免丧,加检校工部尚书。是夏,以防秋移军宁州,遘疾,来年正月卒。

樊泽,字安时,河中人也。父咏,开元中举草泽,授试大理评事,累赠兵部尚书。泽长于河朔,相卫节度薛嵩奏为磁州司仓、尧山县令。建中元年,举贤良对策,礼部侍郎于邵厚遇之。与杨炎善,荐为补阙,历都官员外郎。泽好读兵书,朝廷以其有将帅材,寻兼御史中丞,充通和蕃使,蕃中用事宰相尚结赞深礼之。寻从凤翔节度张镒与吐蕃会盟于清水,迁金部郎中、御史中丞、山南节度行军司马。时李希烈背叛,诏以普王为行军元帅,征泽为谏议大夫、元帅行军右司马。属驾幸奉天,普王不行,泽改右庶子、兼中丞,复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寻代贾耽为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等使。

泽有武艺,每与诸将射猎,常出其右,人心服之,贼众畏焉。频与李希烈凶党接战,前后擒降其骁将张嘉瑜、杜文朝、梁俊之、李克诚、薛翼等,收唐、随二州。希烈既平,泽丁母忧,起复右卫大将军同正,余如故。三年,代张伯仪为荆南节度观察等使、江陵尹、兼御史大夫。三岁,加检校礼部尚书,会襄州节度曹王皋卒于镇,军中剽劫扰乱,以泽威惠素着于襄、汉,复代曹王皋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卒年五十,赠司空,赙布帛米粟有差。其日将宴百官,废朝,改取他日。

李叔明,字晋卿,阆州新政人。本姓鲜于氏,代为豪族。兄仲通,天宝末为京兆尹、剑南节度使。兄弟并涉学,轻财好施。叔明初为剑南节度使杨国忠判官。乾元后为司勋员外郎,副汉中王瑀使回纥,回纥接礼稍倨,叔明离位责之曰:“大国通好,贤王奉使,可汗于大唐子婿,岂可恃微功而傲乎!唐法不然。”可汗改容加敬。复命,迁司门郎中。后为京兆少尹,无几,以疾辞,除右庶子,出为邛州刺史。寻拜东川节度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检校户部尚书。时东川兵荒之后,凋残颇甚,叔明理之近二十年,招抚甿庶,夷落获安。大历末,有阆州严氏子上疏称:“叔明少孤,养子于外族,遂冒姓焉,请复之”。诏从焉。叔明初不知其从外氏姓,意丑其事,遂抗表乞赐宗姓。代宗以戎镇寄重,许之,仍置严氏子于法。及驾幸奉天,其子升翊从。叔明每私疏诫励,见危临难,当誓以死。升奉父严训,果着勋效,识者嘉之。叔明既朝京师,以本官兼右仆射,乞骸骨,改太子太傅致仕,卒,谥曰襄。叔明总戎年深,积聚财货,子孙骄淫,殁才数年,遗业荡尽。

裴胄,字胤叔,其先河东闻喜人,今代葬河南。伯父宽,户部尚书,有名于开元、天宝间。胄明经及第,解褐补太仆寺主簿。属二京陷覆,沦避他州。贼平,授秘书省正字,累转秘书郎。陈少游陈郑节度留后,奏胄试大理司直。少游罢,陇右节度李抱玉奏授监察御史,不得意,归免。陈少游为宣歙观察,复辟在幕府,抱玉怒,奏贬桐庐尉。浙西观察使李栖筠有重望,虚心下士,幕府盛选才彦。观察判官许鸿谦有学识,栖筠常异席,事多咨之;崔造辈皆所荐引,一见胄,深重之,荐于栖筠,奏授大理评事、观察支度使。代宗以元载隳紊朝纲,征筠入朝,内制授御史大夫,方将大用,载怙权,栖筠居顾问刺举之职,与不平。及栖筠卒,胄护栖筠丧归洛阳,众论危之,胄坦然行心,无所顾望。淮南节度陈少游奏检校主客员外、兼侍御史、观察判官。寻为行军司马,迁宣州刺史。

杨炎初作相,锐意为元载报仇,凡其枝党无漏。适会胄部人积胄官时服杂俸钱为赃者,炎命酷吏员?深按其事,贬汀州司马。寻征为少府少监,除京兆少尹,以父名不拜,换国子司业。迁湖南观察都团练使,移江南西道。前江西观察使李兼罢省南昌军千余人,收其资粮,分为月进,胄至,奏其本末,罢之。会荆南节度樊泽移镇襄阳,宰相方议其人,上首命胄代泽,仍兼御史大夫。

胄简俭恆一,时诸道节度观察使竞剥下厚敛,制奇锦异绫,以进奉为名。又贵人宣命,必竭公藏以买其欢。胄待之有节,皆不盈数金,常赋之外无横敛,宴劳礼止三爵,未尝酣乐。时武臣多厮养畜宾介,微失则奏流死,胄以书生始,奏贬书记梁易从,君子薄其进退宾客不以礼,物议薄之。贞元十九年十月卒,时年七十五,赠右仆射,谥曰成。

史臣曰:三献军谋臣节,克绍家风。路嗣恭从微至着,执法简廉。环理兵劝农,独彰善政。汉衡诚悫奉职。朝晟忠孝权谋。泽威惠荆、襄。叔明见危誓死,立政惠民。胄抱义危行,守政奉公。皆贤帅矣。然嗣恭聚财,为功名之瑕玷;叔明聚财,致子孙之骄淫。财之污人,诚可诫也。

赞曰:张、路、曲、崔、樊、杨、李、裴,守忠臣之道,皆贤帅之才。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刘昫
  卷三十二·黄以周
  卷之十四 粤纪(续)·计六奇
  卷四十六·朱熹
  第四十三回 曾文正左文襄同心秉政·黄士衡
  明神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九十二·佚名
  卷之五百四十七·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纪昀
  董晋传·刘昫
  卷十一 规取陇蜀·李有棠
  选举三○·徐松
  140.李密牛角挂书·林汉达
  原道醒世训·洪秀全
  三十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折·关汉卿

    (末、小旦云了)(打救外了)(正旦共夫人相逐慌走上了)(夫人云了)怎想有这场祸事!(做住了,唱) 【仙吕】【点烽唇】锦绣华夷,忽从西北天兵起。觑那关口城池,马到处成平地。 【混江龙】许来大中都城内,各家烦恼各家知。且说君臣分散,想俺父

  • 列传二十·薛居正

    薛廷珪,其先河东人也。父逢,咸通中为秘书监,以才名着于时。廷珪,中和年在西川登进士第,累历台省。《旧唐书》:大顺初,累迁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乾宁中,为中书舍人。驾在华州,改散骑常侍,寻请致仕,客游蜀川。昭宗迁洛阳,征为礼部侍

  • 第二十二回 黎园别部·德龄

    照宫中的习惯,虽然不是明定的法制,逢到每月的朔望两日,照例是要唱一次戏的。这些戏的脚本有许多就是太后自己所编的;原来太后对于中国的古剧认识得也很深切,再加伊的文学本来也有相当的根底,所以要写些剧本,实在不是一

  • 明名臣琬琰续録卷二十·徐紘

        (明)徐纮 撰    南京刑部尚书张公墓志铭  童轩    公讳瑄字廷玺别号古愚晚号安拙翁再号观庵系出宋忠定公后世家句容曾祖日宣元滁学教谕因侨寓于滁国初徙江浦遂占籍居焉祖克让忠信孝友为乡人所重考俊

  • 五八五 军机大臣奏交各馆严查颜季亨所撰书籍并行查原籍书板片·佚名

    五八五 军机大臣奏交各馆严查颜季亨所撰书籍并行查原籍书板片乾隆四十四年正月十七日*昨据郑大进奏称,遵旨严查明人颜季亨所撰《九十九筹》一书,送京销毁。因查得颜季亨所撰书共有四种,一名《国朝历征纪胜通考》,一名《

  • 南唐书卷六·马令

    宋 马令 撰女宪第一呜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家之法在于女宪而女之所以为宪者毋倾城之哲也毋索家之言也究德性之厚原道化之本不过于以顺为事以贞为节而已顺贞以化天下何往不格哉是故

  • 总目·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总目田赋考【凡十二卷】卷一【至】卷十二钱币考【凡六卷】卷十三【至】卷十八户口考【凡二卷】卷十九【至】卷二十职役考【凡五卷】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五征榷考【凡六卷】卷二十六【至】卷

  • 明成祖仁宗景帝之死及其他·吴晗

    明世宗中年好道,斋醮无虚日,其后卒死于金石,固尽人知之。若成祖、仁宗、景帝均非善终,则以史多讳言,不尽为人知也。成祖死于仙,方晚年多暴怒,不能治事。《明史》卷二九九《袁珙传》:“礼部郎周讷自福建还,言闽人祀南唐徐知谔、

  • 光緒四年·曾纪泽

    光绪四年元日晴。辰正起,寓中傔从贺节良久。试笔后,与栗弟、逸斋、敬舆相贺,久谈。饭后,出门拜年二十馀处,惟恭、醇两邸下车,未坐。潘梅园、梅辉立二处,各一谈。馀皆到门。未正归,小坐。饭后,出门拜客八处,丁冠西、赫鹭宾、德子

  • 论语通卷六·胡炳文

    <经部,四书类,四书通__论语通>钦定四库全书论语通卷六      元 胡炳文 撰朱子集注先进第十一此篇多评弟子贤否凡二十五章【冯氏曰此篇多评弟子贤否故以次于夫子言动之后○赵氏曰评其贤则能者劝评其否则不能者

  • 春秋诸国统纪卷三·齐履谦

    元 齐履谦 撰周王第二周姬姓其先后稷封邰夏后之衰不窋奔戎太王去邠居岐文王始兴武王克殷而有天下都于镐京自武王十二世至平王宜臼东迁洛邑是谓东周平王四十九年春秋之始平王 桓王 庄王 僖王 惠王 襄王顷王 匡

  • 宗镜录卷第九十二·延寿

    夫约世谛门中。凡圣夭绝。凡夫心外立法。妄执见闻。圣人既了一心。云何同凡知见。答。圣虽知见。常了物虚。如同幻生。无有执着。如大涅槃经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烦恼之想生于倒想。一切圣人实有倒想。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三·法藏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初篇淫戒第三将释此戒十门同前。初制意者略有十义。一业道重故。谓若是邪十恶业摄。负此重愆不堪入道故须制也。二系缚深故。谓生死狱中爱为枷锁。智论云。淫欲心虽不恼众生。心系缚故为大罪也。三

  • 卷二十九·彭绍升

    居士传二十九李伯纪传李伯纪。名纲。邵武人也。父夔官龙图待制。初为松溪尉。与大中寺庆余禅师往还。究心佛法。时参政吕公谪居建安。以龙图故致礼於庆余。一日庆余升堂。集众跏趺化去。龙图吕公方游武夷。归急趋视之

  • 卷第九十九·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九十九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六世随录罗山慵庵玉禅师溧阳牟氏子。神气秀頴。父异望之。三日僧来立名尼锡。暗符牟姓。稍长。

  • 琉球说略·姚文栋

    域外地理著作。佚名撰。清姚文栋译。一卷。有《云南初勘缅界记》已著录。是书首序,概述琉球位置、四至、岛数。次记北部诸岛,含大岛、加计留麻、喜界、德岛、永良部岛、舆论岛等周回及物产;又记中部二十余岛,以那霸港

  • 日本文德天皇实录·佚名

    《日本文德天皇实录》,简称《文德实录》,是日本平安时代编纂的一部史书,记录了日本文德天皇时期,从嘉祥三年(850年)至天安二年(858年)八年内的事情。该书是日本“六国史”中的第五部,全书为编年体,用汉文撰写,共10卷。由清和天皇

  • 深密解脱经·佚名

    五卷,元魏菩提流支译。与《解深密经》同,而第二品分作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