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资治通鉴

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有294卷,系宋朝司马光编撰。书中内容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周显德六年 (959年)止,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宋治平元年(1064年),光进《通志》,记述了从战国到秦二世年间的历史。宋英宗大加赞赏,命其再纂《历代君臣事迹》,并于始平二年(1065年)设立崇文院,选范祖禹、刘恕、司马康等为助手,使用龙阁、天章、三馆等所藏的书籍,采杂史诸书达222家,终于在元丰七年(1084年)编纂完毕,历时20年。 计有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宋神宗赵顼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光进后来另编有《考异》30卷,以辨正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目录》300卷,作为本书的提纲;《通鉴举要历》80卷,作为全书的简编。宋代王应麟编有《通鉴地理通释》,对《资治通鉴》中的地名沿革进行了考证。朱熹编著的《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元朝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的难字注 其音义编成《资治通鉴音注》,《考异》和《目录》中的历法、天文及其注解分别附于《通鉴》正文。《通鉴》补遗纠误,详考典制,所引史料均标明出处,所以其价值甚高。明朝有严衍《资治通鉴补正》270卷。通行刻本以清嘉庆鄱阳胡克家校刻附有胡三省音注之版本为最佳。1956年,古籍出版社以胡氏本为底本,标点印行。今有中华书局第四次印刷本。

《资治通鉴》全部章节目录

(1)卷一 周紀一
(2)卷二 周紀二
(3)卷三 周紀三
(4)卷四 周紀四
(5)卷五 周紀五
(6)卷六 秦紀一
(7)卷七 秦紀二
(8)卷八 秦紀三
(9)卷九 漢紀一
(10)卷十 漢紀二
(11)卷十一 漢紀三
(12)卷十二 漢紀四
(13)卷十三 漢紀五
(14)卷十四 漢紀六
(15)卷十五 漢紀七
(16)卷十六 漢紀八
(17)卷十七 漢紀九
(18)卷十八 漢紀十
(19)卷十九 漢紀十一
(20)卷二十 漢紀十二
(21)卷二十一  漢紀十三
(22)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
(23)卷二三 漢紀十五
(24)卷二十四 漢紀十六
(25)卷二十五 漢紀十七
(26)卷二十六 漢紀十八
(27)卷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
(28)卷二十八 漢紀二十
(29)卷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
(30)卷三十 漢紀二十二
(31)卷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32)卷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33)卷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34)卷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35)卷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36)卷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37)卷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38)卷三十八 漢紀三十
(39)卷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
(40)卷四十 漢紀三十二
(41)卷四十一 漢紀三十三
(42)卷四十二 漢紀三十四
(43)卷四十三 漢紀三十五
(44)卷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45)卷四十五 漢紀三十七
(46)卷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
(47)卷四十七 漢紀三十九
(48)卷四十八 漢紀四十
(49)卷四十九 漢紀四十一
(50)卷五十 漢紀四十二
(51)卷五十一 漢紀四十三
(52)卷五十二 漢紀四十四
(53)卷五十三 漢紀四十五
(54)卷五十四 漢紀四十六
(55)卷五十五 漢紀四十七
(56)卷五十六 漢紀四十八
(57)卷五十七 漢紀四十九
(58)卷五十八 漢紀五十
(59)卷五十九 漢紀五十一
(60)卷六十 漢紀五十二
(61)卷六十一 漢紀五十三
(62)卷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
(63)卷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
(64)卷六十四 漢紀五十六
(65)卷六十五 漢紀五十七
(66)卷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
(67)卷六十七 漢紀五十九
(68)卷六十八 漢紀六十
(69)卷六十九 魏紀一
(70)卷七十 魏紀二
(71)卷七十一 魏紀三
(72)卷七十二 魏紀四
(73)卷七十三 魏紀五
(74)卷七十四 魏紀六
(75)卷七十五 魏紀七
(76)卷七十六 魏紀八
(77)卷七十七 魏紀九
(78)卷七十八 魏紀十
(79)卷七十九 晉紀一
(80)卷八十 晉紀二
(81)卷八十一 晉紀三
(82)卷八十二 晉紀四
(83)卷八十三 晉紀五
(84)卷八十四 晉紀六
(85)卷八十五 晉紀七
(86)卷八十六 晉紀八
(87)卷八十七 晉紀九
(88)卷八十八 晉紀十
(89)卷八十九 晉紀十一
(90)卷九十 晉紀十二
(91)卷九十一 晉紀十三
(92)卷九十二 晉紀十四
(93)卷九十三 晉紀十五
(94)卷九十四 晉紀十六
(95)卷九十五 晉紀十七
(96)卷九十六 晉紀十八
(97)卷九十七 晉紀十九
(98)卷九十八 晉紀二十
(99)卷九十九 晉紀二十一
(100)卷一百 晉紀二十二
(101)卷一百0一 晉紀二十三
(102)卷一百0二 晉紀二十四
(103)卷一百0三 晉紀二十五
(104)卷一百0四 晉紀二十六
(105)卷一百0五 晉紀二十七
(106)卷一百0六 晉紀二十八
(107)卷一百0七 晉紀二十九
(108)卷一百0八 晉紀三十
(109)卷一百0九 晉紀三十一
(110)卷一百一十 晉紀三十二
(111)卷一一一 晉紀三十三
(112)卷一一二 晉紀三十四
(113)卷一一三 晉紀三十五
(114)卷一一四 晉紀三十六
(115)卷一一五 晉紀三十七
(116)卷一一六 晉紀三十八
(117)卷一一七 晉紀三十九
(118)卷一一八 晉紀四十
(119)卷一一九 宋紀一
(120)卷一百二十 宋紀二
(121)卷一二一 宋紀三
(122)卷一二二 宋紀四
(123)卷一二三 宋紀五
(124)卷一二四 宋紀六
(125)卷一二五 宋紀七
(126)卷一二六 宋紀八
(127)卷一二七 宋紀九
(128)卷一二八 宋紀十
(129)卷一二九 宋紀十一
(130)卷一百三十 宋紀十二
(131)卷一三一  宋紀十三
(132)卷一三二 宋紀十四
(133)卷一三三 宋紀十五
(134)卷一三四 宋紀十六
(135)卷一三五 齊紀一
(136)卷一三六 齊紀二
(137)卷一三七 齊紀三
(138)卷一三八 齊紀四
(139)卷一三九 齊紀五
(140)卷一百四十 齊紀六
(141)卷一四一 齊紀七
(142)卷一四二 齊紀八
(143)卷一四三 齊紀九
(144)卷一四四 齊紀十
(145)卷一四五 梁紀一
(146)卷一四六 梁紀二
(147)卷一四七 梁紀三
(148)卷一四八 梁紀四
(149)卷一四九 梁紀五
(150)卷一百五十 梁紀六
(151)卷一五一 梁紀七
(152)卷一五二 梁紀八
(153)卷一五三 梁紀九
(154)卷一五四 梁紀十
(155)卷一五五 梁紀十一
(156)卷一五六 梁紀十二
(157)卷一五七 梁紀十三
(158)卷一五八 梁紀十四
(159)卷一五九 梁紀十五
(160)卷一百六十 梁紀十六
(161)卷一六一 梁紀十七
(162)卷一六二 梁紀十八
(163)卷一六三 梁紀十九
(164)卷一六四 梁紀二十
(165)卷一六五 梁紀二十一
(166)卷一六六 梁紀二十二
(167)卷一六七 陳紀一
(168)卷一六八 陳紀二
(169)卷一六九 陳紀三
(170)卷一百七十 陳紀四
(171)卷一七一 陳紀五
(172)卷一七二 陳紀六
(173)卷一七三 陳紀七
(174)卷一七四 陳紀八
(175)卷一七五 陳紀九
(176)卷一七六 陳紀十
(177)卷一七七 隋紀一
(178)卷一七八 隋紀二
(179)卷一七九 隋紀三
(180)卷一百八十 隋紀四
(181)卷一八一 隋紀五
(182)卷一八二 隋紀六
(183)卷一八三 隋紀七
(184)卷一八四 隋紀八
(185)卷一八五 唐紀一
(186)卷一八六 唐紀二
(187)卷一八七 唐紀三
(188)卷一八八 唐紀四
(189)卷一八九唐紀五
(190)卷一百九十 唐紀六
(191)卷一九一 唐紀七
(192)卷一九二 唐紀八
(193)卷一九三 唐紀九
(194)卷一九四 唐紀十
(195)卷一九五 唐紀十一
(196)卷一九六 唐紀十二
(197)卷一九七 唐紀十三
(198)卷一九八 唐紀十四
(199)卷一九九 唐紀十五
(200)卷二百 唐紀十六
(201)卷二O一 唐紀十七
(202)卷二O二 唐紀十八
(203)卷二O三 唐紀十九
(204)卷二O四 唐紀二十
(205)卷二O五 唐紀二十一
(206)卷二O六 唐紀二十二
(207)卷二O七 唐紀二十三
(208)卷二O八 唐紀二十四
(209)卷二O九 唐紀二十五
(210)卷二一O 唐紀二十六
(211)卷二一一 唐紀二十七
(212)卷二一二 唐紀二十八
(213)卷二一三 唐紀二十九
(214)卷二一四 唐紀三十
(215)卷二一五 唐紀三十一
(216)卷二一六 唐紀三十二
(217)卷二一七 唐紀三十三
(218)卷二一八 唐紀三十四
(219)卷二一九 唐紀三十五
(220)卷二二0 唐紀三十六
(221)卷二二一 唐紀三十七
(222)卷二二二 唐紀三十八
(223)卷二二三 唐紀三十九
(224)卷二二四 唐紀四十
(225)卷二二五 唐紀四十一
(226)卷二二六 唐紀四十二
(227)卷二二七 唐紀四十三
(228)卷第二百二十八 唐紀四十四
(229)卷第二百二十九 唐紀四十五
(230)卷第二百三十 唐紀四十六
(231)卷第二百三十一 唐紀四十七
(232)卷第二百三十二 唐紀四十八
(233)卷第二百三十三 唐紀四十九
(234)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紀五十
(235)卷第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236)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237)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
(238)卷第二百三十八 唐紀五十四
(239)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
(240)卷第二百四十 唐紀五十六
(241)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242)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紀五十八
(243)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244)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245)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紀六十一
(246)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紀六十二
(247)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紀六十三
(248)卷第二百四十八 唐紀六十四
(249)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
(250)卷第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251)卷第二百五十一 唐紀六十七
(252)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
(253)卷第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
(254)卷第二百五十四 唐紀七十
(255)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紀七十一
(256)卷第二百五十六 唐紀七十二
(257)卷第二百五十七 唐紀七十三
(258)卷第二百五十八 唐紀七十四
(259)卷第二百五十九 唐紀七十五
(260)卷第二百六十 唐紀七十六
(261)卷第二百六十一 唐紀七十七
(262)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紀七十八
(263)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紀七十九
(264)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紀八十
(265)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紀八十一
(266)卷第二百六十六 後梁紀一
(267)卷第二百六十七 後梁紀二
(268)卷第二百六十八 後梁紀三
(269)卷第二百六十九 後梁紀四
(270)卷第二百七十 後梁紀五
(271)卷第二百七十一 後梁紀六
(272)卷第二百七十二 後唐紀一
(273)卷第二百七十三 後唐紀二
(274)卷第二百七十四 後唐紀三
(275)卷第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
(276)卷第二百七十六 後唐紀五
(277)卷第二百七十七 後唐紀六
(278)卷第二百七十八 後唐紀七
(279)卷第二百七十九 後唐紀八
(280)卷第二百八十 後晉紀一
(281)卷第二百八十一 後晉紀二
(282)卷第二百八十二 後晉紀三
(283)卷第二百八十三 後晉紀四
(284)卷第二百八十四 後晉紀五
(285)卷第二百八十五 後晉紀六
(286)卷第二百八十六 後漢紀一
(287)卷第二百八十七 後漢紀二
(288)卷第二百八十八 後漢紀三
(289)卷第二百八十九 後漢紀四
(290)卷第二百九十 後周紀一
(291)卷第二百九十一 後周紀二
(292)卷第二百九十二 後周紀三
(293)卷第二百九十三 後周紀四
(294)卷第二百九十四 後周紀五
(295)進書表

猜你喜欢
  兴复哈密国王记·马文升
  顺宗实录·韩愈
  唐史通俗演义·蔡东藩
  明熹宗宝训·温体仁
  路史·罗泌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
  张司马定浙二乱志·王世贞
  读史剩言·秦笃辉
  通志·郑樵
  澄斋日记·恽毓鼎
  解酲语·李材
  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
  刘铬传抚台前后档案·刘铭传
  太祖高皇帝圣训·努尔哈赤
  甲申纪事·冯梦龙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五 志二十·赵尔巽

      ◎时宪一   明之大统术,本于元之授时。成化以后,交食往往不验。万历末,徐光启、李之藻等译西人之书为新法,推交食、凌犯皆密合,然未及施用。世祖定鼎以后,始绌明之旧历,依新法推算,即承用二百六十馀年之时宪术也。光启

  • 卷一百九十三·毕沅

      ◎元纪十一 ∷起强圉作噩七月,尽上章困敦十二月,凡三年有奇。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   大德元年丁酉,一二九七年   秋,七月,丁亥,河决杞县蒲口,命廉访司尚文相度形势,为久利之策。文还,言:“河自陈留抵睢,东西百有馀里

  • 读礼通考卷三十一·徐乾学

    丧服二衰 裳仪礼丧服记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幅三袧【注削犹杀也大古冠布衣布先知为上外杀其幅以便体也后知为下内杀其幅稍有节也后世圣人易之以此为丧服袧者谓辟两侧空中央也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 疏自此已下尽袪尺二寸

  • 朱子年谱卷二·王懋竑

    宝应王懋竑撰淳熙二年乙未四十六岁夏四月东莱吕公伯恭来访近思录成【文集书近思录后云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余寒泉精舎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四十二·佚名

    嘉靖二十七年十一月壬申朔升右给事中吕时中程时思为左给事中给事中叶镗徐霈俞鸾张侃为右给事中时中兵科时思刑科镗吏科霈户科鸾兵科侃工科○山东巡抚彭黯为巡按御史刘时进奏乞养病 上以御史称病者多疑其非真命时进自

  • 李世达传·张廷玉

    李世达,字子成,泾阳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进士。授职为户部主事。改任吏部职务,历任考功、文选郎中,与陆光祖一起充当尚书的得力助手。隆庆初年,遇上曾祖父的丧事回家守孝。后起用为右通政,历任南京太仆卿。万历二年(157

  • 十一 北票煤矿公司(1921—1925)——《努力周报》(1922—1923)·胡适

    我认识在君和徐新六是由于陶孟和的介绍。他们都是留学英国的。孟和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又是《新青年》杂志的社员,新青年社是一个小团体,其中只有孟和和我是曾在英美留学的,在许多问题上我们两人的看法比较最接近。在君和新

  • 第六节 隋末之乱(上)·吕思勉

    隋末丧乱,盖起于征辽之役。《纪》于大业七年(611年)书云:“辽东战士及馈运者,填咽于道,昼夜不绝,苦役者始为群盗。”盖时虽暴政亟行,究以此役,骚动为尤大也。帝殊不悛,徒恃严刑。《刑法志》云:“穷人无告,聚为盗贼,帝乃更立严刑,敕

  • 王向甫·佚名

    王向甫先生小传王先生名荣绩字向甫以字行河北省宝坻县人祖子馀公为同光时名幕长揖公卿间文名动海内先生生平学问得自祖教者居多父保和公雅擅外交居北平多与各国驻华公使游授之华语咸以师礼事之先生幼读书于天津新学书

  • 卷六·敖继公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说卷六     元 敖继公 撰燕礼第六注曰诸侯与羣臣燕饮之礼也于五礼属嘉礼燕礼小臣戒与者【与音预】小臣于天子太仆之属也与者羣臣之与此燕者也君所主与之燕

  • 卷十·张尔岐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郑注句读卷十济阳张尔岐撰觐礼第十【郑目録云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朝宗礼备觐遇礼省是以享献不见焉三时礼亡唯此存尔觐礼于五礼属賔大戴第十六小戴十七别录第十○

  • 卷十八·佚名

    △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第二十一之五菩萨摩诃萨。见有人来乞手足指。如坚固精进菩萨。阎浮提自在王金光菩萨等。无量菩萨摩诃萨。施手足指时。心大欢喜颜色无异。乘大乘施。不求五欲施。不求名闻施。建立檀波罗蜜施。大

  • 缘起·智旭

    古德云:&ldquo;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rdquo;又云:&ldquo;般若如清凉池,四面皆可入。&rdquo;般若其有二乎哉?何一不可入,一可入也?余钝根学佛有年,不独大火聚不能捱身,即清凉池亦无能插足。惟是尝闻《华严.普贤行愿品》有剥

  • 论臂香·印光

    ●(以下论臂香)臂香者, 于臂上燃香也。灵峰老人, 日持《楞严》、《梵网》二经, 故于燃香一事, 颇为频数。良以一切众生, 无不爱惜自身, 保重自身。于他则杀其身, 食其肉, 心更欢乐。于己则蚊噆芒刺, 便难忍

  • 序·心圆

    清 心圆拈别 火莲集梓揞黑豆集序宗门中事。明取脚跟下。本无实法。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岩头云。百不思时。名为正句。欲得识句。向事上觑则疾。向意根下摸索则迟。但於机用上。略露些子。如同电拂。如击石火。

  • 德风禅师语录卷一·佚名

    侍者如惺等编师于顺治戊戌年十二月十二日入院居士王心斋陆伯骧陆汉涛陆菊林富瑞岩舒恒山顾耀泉富瑞生富明生沈耀山戈石生冯振宇蒋明斋蒋君升周心桥等设斋请上堂师至法座前云古般若新长老魔佛来俱靠倒所以道法随法令本

  •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佚名

    经名: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说诵经吞符,消灾除病之法。附录宋绍兴甲子(1144)茅山道师传霄跋文,宣称大观三年( 1109)太上以『加句天童护命经』授道士梁悟真。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

  • 一十七圣大曼荼罗义述·佚名

    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大安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荼罗义述,大兴善寺三藏阿目佉金刚依释略序,述金刚菩萨名义表法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