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起重光大荒落(辛巳),盡旃蒙作噩(乙酉),凡五年。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貞元十七年(辛巳、八0一年)

  春,正月,甲寅,韓全義至長安,竇文場為掩其敗迹;上禮遇甚厚。全義稱足疾,不任朝謁,遣司馬崔放入對。放為全義引咎,謝無功,上曰:「全義為招討使,能招來少誠,其功大矣,何必殺人然後為功邪!」閏月,甲戌,歸夏州。

  韋士宗旣入黔州,妄殺長吏,人心大擾。士宗懼,三月,脫身亡走。夏,四月,辛亥,以右諫議大夫裴佶為黔州觀察使。

  五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朔方邠、寧、慶節度使楊朝晟防秋于寧州,乙酉,薨。

  初,渾瑊遣兵馬使李朝寀將兵戌定平。瑊薨,朝寀請以其衆隸神策軍;詔許之。

  楊朝晟疾亟,召僚佐謂曰:「朝晟必不起,朔方命帥多自本軍,雖徇衆情,殊非國體。寧州刺史劉南金,練習軍旅,宜使攝行軍,且知軍事,比朝廷擇帥,必無虞矣。」又以手書授監軍劉英倩,英倩以聞。軍士私議曰:「朝廷命帥,吾納之,卽命劉君,吾事之;若命帥於他軍,彼必以其麾下來,吾屬被斥矣,必拒之。」

  己丑,上遣中使往察軍情,軍中多與南金。辛卯,上復遣高品薛盈珍齎詔詣寧州。六月,甲午,盈珍至軍,宣詔曰:「朝寀所將本朔方軍,今將幷之,以壯軍勢,威戎狄,以李朝寀為使,南金副之,軍中以為何如?」諸將皆奉詔。

  丙申,都虞候史經言於衆曰:「李公命收弓刀而送甲冑二千。」軍士皆曰:「李公欲內麾下二千為腹心,吾輩妻子其可保乎!」夜,造劉南金,欲奉以為帥,南金曰:「節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則不可;軍中豈無他將乎!」衆曰:「弓刀皆為官所收,惟軍事府尚有甲兵,欲因以集事。」南金曰:「諸君不願朝寀為帥,宜以情告敕使。若操甲兵,乃拒詔也。」命閉門不內。軍士去,詣兵馬使高固,固逃匿;搜得之,固曰:「諸君能用吾命則可。」衆曰:「惟命。」固曰:「毋殺人,毋掠金帛。」衆曰:「諾。」乃共詣監軍,請奏之。衆曰:「劉君旣得朝旨為副帥,必撓吾事。」詐稱監軍命,召計事,至而殺之。

  戊戌,制以李朝寀為邠寧節度使。是日,寧州告變者至,上追還制書,復遣薛盈珍往詗軍情。壬寅,至軍,軍中以高固為請,盈珍卽以上旨命固知軍事。

  或傳戊戌制書至邠州,邠軍惑,不知所從。姦人乘之,且為變。留後孟子周悉內精甲於府廷,日饗士卒,內以悅衆心,外以威姦黨。邠軍無變,子周之謀也。

  李錡旣執天下利權,以貢獻固主恩,以饋遺結權貴,恃此驕縱,無所忌憚,盜取縣官財,所部官屬無罪受戮者相繼。浙西布衣崔善貞詣闕上封事,言宮市、進奉及鹽鐵之弊,因言錡不法事。上覽之,不悅,命械送錡。錡聞其將至,先鑿阬於道旁;己亥,善貞至,幷鎖械內阬中,生瘞之。遠近聞之,不寒而慄。錡復欲為自全計,增廣兵衆,選有材力善射者謂之挽強,胡、奚雜類謂之蕃落,給賜十倍他卒。轉運判官盧坦屢諫不悛,與幕傣李約等皆去之。約,勉之子也。

  己酉,以高固為邠寧節度使。固,宿將,以寬厚得衆,節度使忌之,置於散地,同列多輕侮之;及起為帥,一無所報復,軍中遂安。

  丁巳,成德節度使王武俊薨。

  秋,七月,戊寅,吐蕃寇鹽州。

  辛巳,以成德節度副使王士真為節度使。

  己丑,吐蕃陷麟州,殺刺史郭鋒,夷其城郭,掠居人及党項部落而去。鋒,曜之子也。

  僧延素為虜所得。虜將有徐舍人者,謂延素曰:「我英公之五代孫也。武后時,吾高祖建義不成,子孫流播異域,雖代居祿位典兵,然思本之心不忘,顧宗族大,無由自拔耳。今聽汝歸。」遂縱之。

  上遣使敕韋皋出兵深入吐蕃以分其勢,紓北邊患。皋遣將將兵二萬分出九道,攻吐蕃維、保、松州及棲雞、老翁城。

  河東節度使鄭儋暴薨,不及命後事,軍中喧嘩,將有他變。中夜,十餘騎執兵召掌書記令狐楚至軍門,諸將環之,使草遺表。楚在白刃之中,操筆立成。楚,德棻之族也。八月,戊午,以河東行軍司馬嚴綬為節度使。

  九月,韋皋奏大破吐蕃於雅州。

  左神策中尉竇文場致仕,以副使楊志廉代之。

  韋皋屢破吐蕃,轉戰千里,凡拔城七,軍鎮五,焚堡百五十,斬首萬餘級,捕虜六千,降戶三千,遂圍維州及昆明城。冬,十月,庚子,加皋檢校司徒兼中書令,賜爵南康郡王。南詔王異牟尋虜獲尤多,上遣中使慰撫之。

  戊午,鹽州剌史杜彥先棄城奔慶州。

  德宗貞元十八年(壬午、八0二年)

  春,正月,驃王摩羅思那遣其子悉利移入貢。驃國在南詔西南六千八百里,聞南詔內附而慕之,因南詔入見,仍獻其樂。

  吐蕃遣其大相兼東鄙五道節度使論莽熱將兵十萬解維州之圍,西川兵據險設伏以待之。吐蕃至,出千人挑戰,虜悉衆追之,伏發,虜衆大敗,擒論莽熱,士卒死者太半。維州、昆明竟不下,引兵還。乙亥,皋遣使獻論莽熱,上赦之。

  浙東觀察使裴肅旣以進奉得進,判官齊總代掌後務,刻剝以求媚又過之。三月,癸酉,詔擢總為衢州剌史。給事中長安許孟容封還詔書,曰:「衢州無他虞,齊總無殊績,忽此超獎,深駭羣情。若總必有可錄,願明書勞課,然後超資改官,以解衆疑。」詔遂留中。己亥,上召孟容,慰獎之。

  秋,七月,辛未,嘉王府諮議高弘本正牙奏事,自理逋債。乙亥,詔「公卿庶僚自今勿令正牙奏事,如有陳秦,宜延英門請對。」議者以為:「正牙奏事,自武德以來未之或改,所以達羣情,講政事;弘本無知,黜之可也,不當因人而廢事。」

  淮南節度使杜佑累表求代。冬,十月,丁亥,以刑部尚書王鍔為淮南副節度使兼行軍司馬。

  己酉,鄜坊節度使王栖曜薨。中軍將何朝宗謀作亂,夜,縱火;都虞候裴玢潛匿不救火,旦,擒朝宗,斬之。以同州刺史劉公濟為鄜坊節度使,以玢為行軍司馬。

  德宗貞元十九年(癸未、八0三年)

  春,二月,丁亥,名安黃軍曰奉義。

  己亥,安南牙將王季元逐其觀察使裴泰,泰奔朱鳶。明日,左兵馬使趙勻斬季元及其黨,迎泰而復之。

  甲辰,杜佑入朝。三月,壬子朔,以佑檢校司空、同平章事;以王鍔為淮南節度使。

  鴻臚卿王權請遷獻、懿二祖於德明、興聖廟,每禘祫,正太祖東向之位;從之。

  乙亥,以司農卿李實兼京兆尹。實為政暴戾,上愛信之。實恃恩驕傲,許人薦引,不次拜官,及誣譖斥逐,皆如期而效,士大夫畏之側目。

  夏,四月,涇原節度使劉昌奏請徙原州治平涼;從之。

  乙亥,吐蕃遣其臣論頰熱入貢。

  六月,辛卯,以右神策中尉副使孫榮義為中尉,與楊志廉皆驕縱招權,依附者衆,宦官之勢益盛。

  壬辰,遣右龍武大將軍薛伾使于吐蕃。

  陳許節度使上官涗薨,其壻田偁欲脅其子使襲軍政;牙將王沛,亦涗之壻也,知其謀,以告監軍范日用,討擒之。乙未,以陳許行軍司馬劉昌裔為節度使。沛,許州人也。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己未,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齊抗以疾罷為太子賓客。

  初,翰林待詔王伾善書,山陰王叔文善棋,俱出入東宮,娛侍太子。伾,杭州人也。

  叔文譎詭多計,自言讀書知治道,乘間常為太子言民間疾苦。太子嘗與諸侍讀及叔文等論及宮市事,太子曰:「寡人方欲極言之。」衆皆稱贊,獨叔文無言。旣退,太子自留叔文,謂曰:「向者君獨無言,豈有意邪?」叔文曰:「叔文蒙幸太子,有所見,敢不以聞。太子職當視膳問安,不宜言外事。陛下在位久,如疑太子收人心,何以自解!」太子大驚,因泣曰:「非先生,寡人無以知此。」遂大愛幸,與王伾相依附。

  叔文因為太子言:「某可為相,某可為將,幸異日用之。」密結翰林學士韋執誼及當時朝士有名而求速進者陸淳、呂溫、李景儉、韓曄、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定為死友。而凌準、程异等又因其黨以進,日與遊處,蹤跡詭祕,莫有知其端者。藩鎮或陰進資幣,與之相結。淳,吳人,嘗為左司郎中;溫,渭之子,時為左拾遣;景儉,瑀之孫,進士及第;曄,滉之族子;諫,嘗為侍御史;宗元、禹錫,時為監察御史。

  左補闕張正一上書,得召見。正一與吏部員外郎王仲舒、主客員外郎劉伯芻等相親善,叔文之黨疑正一言己陰事,令韋執誼反譖正一等於上,云其朋黨,遊宴無度。九月,甲寅,正一等皆坐遠貶,人莫知其由。伯芻,迺之子也。

  鹽夏節度判官崔文先權知鹽州,為政苛刻。冬,閏十月,庚戌,部將李庭俊作亂,殺而臠食之。左神策兵馬使李興幹戍鹽州,殺庭俊以聞。

  丁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崔損薨。

  十一月,戊寅朔,以李興幹為鹽州刺史,得專奏事,自是鹽州不隸夏州。

  十二月,庚申,以太常卿高郢為中書侍郎,吏部侍郎鄭珣瑜為門下侍郎,並同平章事。珣瑜,餘慶之從父兄弟也。

  建中初,敕京城諸使及府縣繫囚,每季終委御史巡案,有冤濫者以聞;近歲,北軍移牒而已。監察御史崔薳遇下嚴察,下吏欲陷之,引以入右神策軍。軍使以下駭懼,具奏其狀。上怒,杖薳四十,流崖州。

  京兆尹嗣道王實務徵求以給進奉,言於上曰:「今歲雖旱而禾苗甚美。」由是租稅皆不免,人窮至壞屋賣瓦木、麥苗以輸官。優人成輔端為謠嘲之;實奏輔端誹謗朝政,杖殺之。

  監察御史韓愈上疏,以「京畿百姓窮困,應今年稅錢及草粟等徵未得者,請俟來年蠶麥。」愈坐貶陽山令。

  德宗貞元二十年(甲申、八0四年)

  春,正月,丙戌,天德軍都防禦團練使、豐州刺史李景略卒。初,景略嘗宴僚佐,行酒者誤以醯進。判官京兆任迪簡以景略性嚴,恐行酒者獲罪,強飲之,歸而嘔血;軍士聞之泣下。及李景略卒,軍士皆曰判官仁者,欲奉以為帥。監軍抱置別室,軍士發扃取之。監軍以聞,詔以代景略。

  吐蕃贊普死,其弟嗣立。

  夏,四月,丙寅,名陳許軍曰忠武。

  左金吾大將軍李昇雲將禁軍鎮咸陽,疾病,其子政諲與虞候上官望等謀效山東藩鎮,使將士奏攝父事。六月,壬子,昇雲卒。甲寅,詔追削昇雲官爵,籍沒其家。

  昭義節度使李長榮薨,上遣中使以手詔授本軍大將,但軍士所附者卽授。時大將來希皓為衆所服,中使將以手詔付之。希皓言於衆曰:「此軍取人,合是希皓,但作節度使不得。若朝廷以一束草來,希皓亦必敬事。」中使言:「面奉進止,只令此軍取大將拔與節鋮,朝廷不別除人。」希皓固辭。兵馬使盧從史其位居四,潛與監軍相結,起出伍曰:「若來大夫不肯受詔,從史請且句當此軍。」監軍曰:「盧中丞若如此,此亦固合聖旨。」中使因探懷取詔以授之。從史捧詔,再拜舞蹈。希皓亟迴揮同列,北面稱賀。軍士畢集,更無一言。秋,八月,己未,詔以從史為節度使。

  九月,太子始得風疾,不能言。

  順宗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永貞元年(乙酉、八0五年)

  春,正月,辛未朔,諸王、親戚入賀德宗,太子獨以疾不能來,德宗涕泣悲歎,由是得疾,日益甚。凡二十餘日,中外不通,莫知兩宮安否。

  癸巳,德宗崩;蒼猝召翰林學士鄭絪、衞次公等至金鑾殿草遺詔。宦官或曰:「禁中議所立尚未定。」衆莫敢對。次公遽言曰:「太子雖有疾,地居冢嫡,中外屬心。必不得已,猶應立廣陵王;不然,必大亂。」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次公,河東人也。太子知人情憂疑,紫衣麻鞋,力疾出九仙門,召見諸軍使,人心粗安。

  甲午,宣遺詔於宣政殿,太子縗服見百官;丙申,卽皇帝位於太極殿。衞士尚疑之,企足引領而望之,曰:「真太子也!」乃喜而泣。

  時順宗失音,不能決事,常居宮中施簾帷,獨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侍左右;百官奏事,自帷中可其奏。自德宗大漸,王伾先入,稱詔召王叔文,坐翰林中使決事。伾以叔文意入言於忠言,稱詔行下,外初無知者。以杜佑攝冢宰。二月,癸卯,上始朝百官於紫宸門。

  己酉,加義武節度使張茂昭同平章事。

  辛亥,以吏部郎中韋執誼為尚書左丞、同平章事。王叔文欲掌國政,首引執誼為相,己用事於中,與相唱和。

  壬子,李師古發兵屯西境以脅滑州。時告哀使未至諸道,義成牙將有自長安還得遺詔者,節度使李元素以師古鄰道,欲示無外,遣使密以遺詔示之。師古欲乘國喪侵噬鄰境,乃集將士謂曰:「聖上萬福,而元素忽傳遺詔,是反也,宜擊之。」遂杖元素使者,發兵屯曹州,且告假道於汴。宣武節度使韓弘使謂曰:「汝能越吾界而為盜邪!有以相待,無為空言!」元素告急,弘使謂曰:「吾在此,公安無恐。」或告:「翦棘夷道,兵且至矣,請備之。」弘曰:「兵來,不除道也。」不為之應。師古詐窮變索,且聞上卽位,乃罷兵。元素表請自貶,朝廷兩慰解之。元素,泌之族弟也。

  吳少誠以牛皮鞵材遺師古,師古以鹽資少誠,潛過宣武界,事覺,弘皆留,輸之庫,曰:「此於法不得以私相餽。」師古等皆憚之。

  辛酉,詔數京兆尹道王實殘暴掊斂之罪,貶通州長史;市井讙呼,皆袖瓦礫遮道伺之,實由間道獲免。

  壬戌,以殿中丞王伾為左散騎常侍,依前翰林待詔,蘇州司功王叔文為起居舍人、翰林學士。

  伾寢陋,吳語,上所褻狎;而叔文頗任事自許,微知文義,好言事,上以故稍敬之,不得如伾出入無阻。叔文入至翰林,而伾入至柿林院,見李忠言、牛昭容計事。大抵叔文依伾,伾依忠言,忠言依牛昭容,轉相交結。每事先下翰林,使叔文可否,然後宣于中書,韋執誼承而行之。外黨則韓泰、柳宗元等主采聽外事。謀議唱和,日夜汲汲如狂,互相推獎,曰伊、曰周、曰管、曰葛,僩然自得,謂天下無人;榮辱進退,生於造次,惟其所欲,不拘程式。士大夫畏之,道路以目。素與往還者,相次拔擢,至一日除數人。其黨或言曰,「某可為某官,」不過一二日,輒已得之。於是叔文及其黨十餘家之門,晝夜車馬如市。客候見叔文、伾者,至宿其坊中餅肆、酒壚下,一人得千錢,乃容之。伾尤闒茸,專以納賄為事,作大匱貯金帛,夫婦寢其上。

  甲子,上御丹鳳門,赦天下,諸色逋負,一切蠲免,常貢之外,悉罷進奉。貞元之末政事為人患者,如宮市,五坊小兒之類,悉罷之。

  先是五坊小兒張捕鳥雀於閭里者,皆為暴橫以取人錢物,至有張羅網於門不許人出入者,或張井上使不得汲者,近之,輒曰「汝驚供奉鳥雀!」卽痛毆之,出錢物求謝,乃去。或相聚飲食於酒食之肆,醉飽而去,賣者或不知,就索其直,多被毆詈;或時留蛇一囊為質,曰:「此蛇所以致鳥雀而捕之者,今留付汝,幸善飼之,勿令飢渴。」賣者愧謝求哀,乃攜挈而去。上在東官,皆知其弊,故卽位首禁之。

  乙丑,罷鹽鐵使月進錢。先是,鹽鐵月進羨餘而經入益少;至是,罷之。

  三月,辛未,以王伾為翰林學士。

  德宗之末,十年無赦,羣臣以微過譴逐者皆不復敍用,至是始得量移。壬申,追忠州別駕陸贄、郴州別駕鄭餘慶、杭州刺史韓皋、道州刺史陽城赴京師。

  贄之秉政也,貶駕部員外郎李吉甫為明州長史,旣而徙忠州刺史。贄昆弟門人咸以為憂,至而吉甫忻然以宰相禮事之。贄初猶慚懼,後遂為深交。吉甫,栖筠之子。韋皋在成都,屢上表請以贄自代。贄與陽城皆未聞追詔而卒。

  丙戌,加杜佑度支及諸道鹽鐵轉運使。以浙西觀察使李錡為鎮海節度使,解其鹽轉運使。錡雖失利權而得節旄,故反謀亦未發。

  戊子,名徐州軍曰武寧,以張愔為節度使。

  加彰義節度使吳少誠同平章事。

  以王叔文為度支、鹽鐵轉運副使。先是叔文與其黨謀,得國賦在手,則可以結諸用事人,取軍士心,以固其權,又懼驟使重權,人心不服,藉杜佑雅有會計之名,位重而務自全,易可制,故先令佑主其名,而自除為副以專之。叔文雖判兩使,不以簿書為意,日夜與其黨屏人竊語,人莫測其所為。

  以御史中丞武元衡為左庶子。德宗之末,叔文之黨多為御史,元衡薄其為人,待之莽鹵。元衡為山陵儀仗使,劉禹錫求為判官,不許。叔文以元衡在風憲,欲使附己,使其黨誘以權利,元衡不從,由是左遷。元衡,平一之孫也。

  侍御史竇羣奏屯田員外郎劉禹錫挾邪亂政,不宜在朝。又嘗謁叔文,揖之曰:「事固有不可知者。」叔文曰:「何謂也?」羣曰:「去歲李實怙恩挾貴,氣蓋一時,公當此時,逡巡路旁,乃江南一吏耳。今公一旦復據其地,安知路旁無如公者乎!」其黨欲逐之,韋執誼以羣素有強直名,止之。

  上疾久不愈,時扶御殿,羣臣瞻望而已,莫有親奏對者,中外危懼;思早立太子,而王叔文之黨欲專大權,惡聞之。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皆先朝任使舊人,疾叔文、忠言等朋黨專恣,乃啟上召翰林學士鄭絪、衞次公、李程、王涯入金鑾殿,草立太子制。時牛昭容輩以廣陵王淳英睿,惡之;絪不復請,書紙為「立嫡以長」字呈上;上頷之。癸巳,立淳為太子,更名純。程,神符五世孫也。

  賈耽以王叔文黨用事,心惡之,稱疾不出,屢乞骸骨。丁酉,諸宰相會食中書。故事,宰相方食,百寮無敢謁見者。叔文至中書,欲與執誼計事,令直省通之,直省以舊事告,叔文怒,叱直省。直省懼,入白。執誼逡巡慚赧,竟起迎叔文,就其閤語良久。杜佑、高郢、鄭珣瑜皆停筯以待,有報者云:「叔文索飯,韋相公已與之同食閤中矣。」佑、郢心知不可,畏叔文、執誼,莫敢出言。珣瑜獨歎曰:「吾豈可復居此位!」顧左右,取馬徑歸,遂不起。二相皆天下重望,相次歸臥,叔文、執誼等益無所顧忌,遠近大懼。

  夏,四月,壬寅,立皇弟諤為欽王,誠為珍王;子經為郯王,緯為均王,縱為潊王,紓為莒王,綢為密王,總為郇王,約為邵王,結為宋王,緗為集王,絿為冀王,綺為和王,絢為衡王,纁為會王,綰為福王,紘為撫王,緄為岳王,紳為袁王,綸為桂王,繟為翼王。

  乙巳,上御宣政殿,冊太子。百官睹太子儀表,退,皆相賀,至有感泣者,中外大喜。而王叔文獨有憂色,口不敢言,但吟杜甫題諸葛亮祠堂詩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聞者哂之。

  先是,太常卿杜黃裳為裴延齡所惡,留滯臺閣,十年不遷,及其壻韋執誼為相,始遷太常卿。黃裳勸執誼帥羣臣請太子監國,執誼驚曰:「丈人甫得一官,柰何啟口議禁中事!」黃裳勃然曰:「黃裳受恩三朝,豈得以一官相買乎!」拂衣起出。

  戊申,以給事中陸淳為太子侍讀,仍更名質。韋執誼自以專權,恐太子不悅,故以質為侍讀,使潛伺太子意,且解之。及質發言,太子怒曰:「陛下令先生為寡人講經義耳,何為預他事!」質惶懼而出。

  五月,辛未,以右金吾大將軍范希朝為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節度使。甲戌,以度支郎中韓泰為其行軍司馬。王叔文自知為內外所憎疾,欲奪取宦官兵權以自固,藉希朝老將,使主其名,而實以泰專其事;人情不測其所為,益疑懼。

  辛卯,以王叔文為戶部侍郎,依前充度支、鹽鐵轉運副使。俱文珍等惡其專權,削去翰林之職。叔文見制書,大驚,謂人曰:「叔文日時至此商量公事,若不得此院職事,則無因而至矣。」王伾卽為疏請,不從。再疏,乃許三五日一入翰林,去學士名。叔文始懼。

  六月,己亥,貶宣歙巡官羊士諤為汀州寧化尉。士諤以公事至長安,遇叔文用事,公言其非。叔文聞之,怒,欲下詔斬之,執誼不可;則令杖煞之,執誼又以為不可;遂貶焉。由是叔文始大惡執誼,往來二人門下者皆懼。

  先時,劉闢以劍南支度副使將韋皋之意於叔文,求都領劍南三川,謂叔文曰:「太尉使闢致微誠於公,若與某三川,當以死相助;若不與,亦當有以相酬。」叔文怒,亦將斬之,執誼固執不可。闢尚遊長安未去,聞貶士諤,遂逃歸。執誼初為叔文所引用,深附之,旣得位,欲掩其迹,且迫於公議,故時時為異同;輒使人謝叔文曰:「非敢負約,乃欲曲成兄事耳!」叔文詬怒,不之信,遂成仇怨。

  癸丑,韋皋上表,以為:「陛下哀毀成疾,重勞萬機,故久而未安,請權令皇太子親監庶政,候皇躬痊癒,復歸春宮。臣位兼將相,今之所陳,乃其職分。」又上太子牋,以為:「聖上遠法高宗,亮陰不言,委政臣下,而所付非人。王叔文、王伾、李忠言之徒,輒當重任,賞罰任情,墮紀紊綱。散府庫之積以賂權門。樹置心腹,徧於貴位;潛結左右,憂在蕭牆。竊恐傾太宗盛業,危殿下家邦,願殿下卽日奏聞,斥逐羣小,使政出人主,則四方獲安。」皋自恃重臣,遠處西蜀,度王叔文不能動搖,遂極言其姦。俄而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牋表繼至,意與皋同,中外皆倚以為援,而邪黨震懼。均,光庭之曾孫也。

  王叔文旣以范希朝、韓泰主京西神策軍,諸宦者尚未寤。會邊上諸將各以狀辭中尉,且言方屬希朝。宦者始寤兵柄為叔文等所奪,乃大怒曰:「從其謀,吾屬必死其手。」密令其使歸告諸將曰:「無以兵屬人。」希朝至奉天,諸將無至者。韓泰馳歸白之,叔文計無所出,唯曰:「柰何!柰何!」無幾,其母病甚。丙辰,叔文盛具酒饌,與諸學士及李忠言、俱文珍、劉光琦等飲於翰林。叔文言曰:「叔文母病,以身任國事之故,不得親醫藥,今將求假歸侍。叔文比竭心力,不避危難,皆為朝廷之恩。一旦去歸,百謗交至,誰肯見察以一言相助乎?」文珍隨其語輒折之,叔文不能對,但引滿相勸,酒數行而罷。丁巳,叔文以母喪去位。

  秋,七月,丙子,加李師古檢校侍中。

  王叔文旣有母喪,韋執誼益不用其語。叔文怒,與其黨日夜謀起復,必先斬執誼而盡誅不附己者,聞者忷懼。

  自叔文歸第,王伾失據,日詣宦官及杜佑請起叔文為相,且總北軍;旣不獲,則請以為威遠軍使、平章事,又不得;其黨皆憂悸不自保。是日,伾坐翰林中,疏三上,不報,知事不濟,行且臥,至夜,忽叫曰:「伾中風矣!」明日,遂輿歸不出。己丑,以倉部郎中、判度支案陳諫為河中少尹;伾、叔文之黨至是始去。

  癸巳,橫海軍節度使程懷信薨,以其子副使執恭為留後。

  乙未,制以「積疢未復,其軍國政事,權令皇太子純句當。」時內外共疾王叔文黨與專恣,上亦惡之,俱文珍等屢啟上請令太子監國,上固厭倦萬機,遂許之。又以太常卿杜黃裳為門下侍郎,左金吾大將軍袁滋為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俱文珍等以其舊臣,故引用之。又以鄭珣瑜為吏部尚書,高郢為刑部尚書,並罷政事。太子見百官於東朝堂,百官拜賀;太子涕泣,不答拜。

  八月,庚子,制「令太子卽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制敕稱誥。」

  辛丑,太上皇徙居興慶宮,誥改元永貞,立良娣王氏為太上皇后。后,憲宗之母也。

  壬寅,貶王伾開州司馬、王叔文渝州司戶。伾尋病死貶所。明年,賜叔文死。

  乙巳,憲宗卽位於宣政殿。

  丙午,昇平公主獻女口五十。上曰:「上皇不受獻,朕何敢違!」遂卻之。庚戌,荊南獻毛龜二,上曰:「朕所寶惟賢。嘉禾、神芝,皆虛美耳,所以春秋不書祥瑞。自今凡有嘉瑞,但準令申有司,勿復以聞。及珍禽奇獸,皆毋得獻。」

  癸丑,西川節度使南康忠武王韋皋薨。皋在蜀二十一年,重加賦斂,豐貢獻以結主恩,厚給賜以撫士卒,士卒婚嫁死喪,皆供其資費,以是得久安其位而士卒樂為之用,服南詔,摧吐蕃。幕僚歲久官崇者則為刺史,已復還幕府,終不使還朝,恐泄其所為故也。府庫旣實,時寬其民,三年一復租賦,蜀人服其智謀而畏其威,至今畫像以為土神,家家祀之。

  支度副使劉闢自為留後。

  朗州武陵、龍陽江漲,流萬餘家。

  壬午,奉義節度使伊慎入朝。

  辛卯,夏綏節度使韓全義入朝。全義敗於溵水而還,不朝覲而去,上在藩邸,聞其事而惡之;全義懼,乃請入朝。

  劉闢使諸將表求節鉞,朝廷不許;己未,以袁滋為劍南東 西川、山南西道安撫大使。

  度支奏裴延齡所置別庫,皆減正庫之物別貯之。請併歸正庫,從之。

  辛酉,遣度支、鹽鐵轉運副使潘孟陽宣慰江、淮,行視租賦、榷稅利害,因察官吏否臧,百姓疾苦。

  癸亥,以尚書左丞鄭餘慶同平章事。

  九月,戊辰,禮儀使奏:「曾太皇太后沈氏歲月滋深,迎訪理絕。案晉庾蔚之議,尋求三年之外,俟中壽而服之。伏請以大行皇帝啟攢宮日,皇帝帥百官舉哀,卽以其日為忌;」從之。

  壬申,監脩國史韋執誼奏,始令史官撰日曆。

  己卯,貶神策行軍司馬韓泰為撫州刺史,司封郎中韓曄為池州刺史,禮部員外郎柳宗元為邵州刺史,屯田員外郎劉禹錫為連州刺史。

  冬,十月,丁酉,右僕射、同平章事賈耽薨。

  戊戌,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袁滋同平章事,充西川節度使;徵劉闢為給事中。

  舒王誼薨。

  太常議曾太皇太后諡曰睿真皇后。

  山人羅令則自長安如普潤,矯稱太上皇誥,徵兵於秦州刺史劉澭,且說澭以廢立;澭執送長安,幷其黨杖殺之。

  己酉,葬神武孝文皇帝于崇陵,廟號德宗。

  十一月,己巳,祔睿真皇后、德宗皇帝主于太廟。禮儀使杜黃裳等議,以為:「國家法周制,太祖猶后稷,高祖猶文王,太宗猶武王,皆不遷。高宗在三昭三穆之外,請遷主于西夾室。」從之。

  壬申,貶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韋執誼為崖州司馬。執誼以嘗與王叔文異同,且杜黃裳壻,故獨後貶。然叔文敗,執誼亦自失形勢,知禍且至,雖尚為相,常不自得,奄奄無氣,聞人行聲,輒惶悸失色,以至於貶。

  戊寅,以韓全義為太子少保,致仕。

  劉闢不受徵,阻兵自守;袁滋畏其強,不敢進。上怒,貶滋為吉州刺史。

  復以右庶子武元衡為御史中丞。

  朝議謂王叔文之黨或自員外郎出為刺史,貶之太輕;己卯,再貶韓泰為虔州司馬,韓曄為饒州司馬,柳宗元為永州司馬,劉禹錫為朗州司馬;又貶河中少尹陳諫為台州司馬,和州刺史凌準為連州司馬,岳州刺史程异為郴州司馬。

  回鶻懷信可汗卒,遣鴻臚少卿孫杲臨弔,冊其嗣為騰里野合俱錄毗伽可汗。

  十二月,甲辰,加山南東道節度使于頔同平章事。

  以奉義節度使伊慎為右僕射。

  己酉,以給事中劉闢為西川節度副使、知節度事。上以初嗣位,力未能討故也。右諫議大夫韋丹上疏,以為:「今釋闢不誅,則朝廷可以指臂而使者,惟兩京耳。此外誰不為叛!」上善其言。壬子,以丹為東川節度使。丹,津之五世孫也。

  辛酉,百官請上上皇尊號曰應乾聖壽太上皇;上尊號曰文武大聖孝德皇帝。上許上上皇尊號而自辭不受。

  壬戌,以翰林學士鄭絪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以刑部郎中杜兼為蘇州刺史。兼辭行,上書稱李錡且反,必奏族臣;上然之,留為吏部郎中。

  

猜你喜欢
  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班固
  读礼通考卷三十二·徐乾学
  卷之二百七十九·佚名
  两朝纲目备要卷七·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纪昀
  一四九八 军机大臣奏文源阁全书内《盐铁论》缺写一篇请将纪昀等察议片·佚名
  谢承后汉书卷二·周天游
  卷八十六·班固
  第30章 忽然说出焦土抗战·冯玉祥
  张叔夜传·脱脱
  甘茂亡秦且之齐·佚名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佚名
  卷九十一商会·冯煦
  191.欧阳修改革文风·林汉达
  卷101·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待制雍·顾嗣立

    雍字仲穆,孟俯仲子。夙慧,有父风。以荫守昌国海宁二州,历官翰林院待制。 春夜曲 早春 暮春 结羊肠 美人曲 千里思 有所思 七夕二首 古诗 思归 初秋夜坐二首 秋声 即事

  • 四集卷十三·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十三古今体一百二十六首【癸巳五】西直门外作岁举常雩总为民由来无事合躬亲致斋应返彤宫宿必告询安谒畅春前朝甘雨又频沾夹路农田取次觇柳陌凭舆晓凉切麦宜寒尔王

  • 卷一百四十五·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四十五  明 冯惟讷 撰 别集第一 统论上 宋书谢灵运传        梁沈约 史臣曰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刚柔迭用喜愠分情夫志动於中则歌咏外发六义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讴謡纷披风什虽

  • 嵗时杂咏巻三十八·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初冬【立冬附】十月一日初冬杜 甫有瘴非全歇为冬不亦难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蒸裹如千室燋糟幸一柈兹辰南国去旧俗自相欢初冬垂老戎衣窄归休塞色深渔舟上急水猎火着高林空有习池醉愁来梁父吟干戈未偃息

  • 卷十·文洪

    钦定四库全书文氏五家集卷十明 文肇祉 撰録事诗集四言古诗悠悠厥初萹述祖德也悠悠厥初爰自西伯以諡为氏系用以翼汉有蜀守声名洋溢学校聿修民沐其泽若晋儒林文学借借有唐节义光于史册 维指使后歴世徴庸宋至寳祐笃生

  • 二十四赋品·魏谦升

    魏谦升(著) 艳体庾徐,碎金雪玉,横空盘硬,气郁不舒。未若短制,形容拟诸。俭意周匝,肤词扫除。小可喻大,百无一疏。囊篇风月,就范何如? 岷山导江,积石碓河。跨瀛涉汉,接轨沿波。上追统系,原始诗歌。摛文铺采,于意云何。昆仑万派,飞鸟不

  • 名山藏卷之二十七·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典谟记二十七◆典谟记二十七世宗肃皇帝六○世宗肃皇帝六三十六年正月乙卯朔命朱希忠摄拜天玄极殿羣臣朢朝奉天门上曰景元祝典已诏诸司停封九日顷者朕受寒侵仰事上玄礼不可减其增修七

  • 严实传·宋濂

    严实,字武叔,泰安长清人,略知书,性情豪放,不治家产,喜交结朋友,好施舍。在穷困失意时,多次因肇事被捕入狱,一些讲义气朋友死力相救,才得出来。太祖八年(1213)秋,蒙古大兵自紫荆口入金朝境,攻取山东、河北、河东,然后又北归。金朝东

  • 第二十节 加里波的戡定南意大利·梁启超

    时加里波的方闻故乡尼士被割于法,愤怒填膺,往往窃叹曰:“不图今在故国,乃反为外国人。”深不满于加富尔(著者按:前第十八节所记加里波的在国会痛骂加富尔及撒王出为调解之事实,在1861年南北意大利全统一之后。前误据他书录入

  • 卷四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十四选举考吏道宋宁宗嘉定七年七月诏省吏毋授参议官八年五月诏赃吏毋得减年参选着为令辽道宗太康九月十一月定诸令史译史迁叙等级金制省令史选取之门有四曰文资曰女直进士曰右职曰宰执

  • 卷一五八·邱濬

    ▲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下) 《尧典》:曰若(发语辞)稽(考也)古,帝尧曰放(至也)勋(功也),钦(恭敬)明(通明)文(文章)思(意思)安安(无所勉强),允(信也)恭克(能也)让,光(显也)被(及也)四表(外也),格(至也)于上下(上天下地)。 朱熹曰:“放勋,言尧之功

  • 卷第十八·道原

    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八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第六世之二一十四人福州雪峰义存禅师法嗣上一十四人福州玄沙师备禅师福州长庆慧棱禅师福州大普山玄通禅师杭州龙册寺道怤禅师福州长生山皎然禅师信州鹅湖山

  • 佛说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佚名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大师赐紫沙门臣法天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俱。是时有一天子。名嗟[革*(卄/(ㄇ@人)/戊)]曩法。天报将尽。唯余七日。而乃先现五衰

  • 第八章 毗伽多阿育王时代·多罗那他

    阿育王有十一个儿子,最殊胜的是鸠那罗。由于眼睛象雪山居住的鸠那罗鸟的眼,一个仙人就给他取了这样的名字。他精道各种技艺时,阿育王夫人帝失罗叉对他爱恋,哄骗诱惑。他束身不从,帝失罗叉因而怀忿。有一次阿育王得了粪尿吐

  • 卷之四·佚名

    嘉兴大藏经 撄宁静禅师语录撄宁静禅师语录卷之四书记寂惺 编侍者超级 录拈古颂古西域东土三十四祖机缘(并序)古今尊宿五宗机语拈提熟烂久矣近代学人填耳塞目固不虚其请益然某忆行脚时每讯同学溯菩提初祖而上往往

  • 南阳集·韩维

    三十卷。《附录》一卷。宋韩维(1017—1098)撰。韩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因文韩亿辅政,不试进士。文去世,仍闭门不仕。宰相荐其好学嗜古,安于静退,召试学士院,辞不就。富弼召见,授予河东幕府,欧阳修推荐

  • 周公解梦书·佚名

    又名《解梦书》、《新集周公解梦书》。占梦吉凶书。古代人们认为,梦可以预兆人的寿夭、贫富、贵贱、吉凶、祸福、得失、升降等,梦后求解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敦煌《解梦书》集中反映了唐人对各种梦的解释。《新集周公解

  • 贞陵遗事·令狐澄

    令狐澄编撰的《贞陵遗事》和柳玭编撰的《续贞陵遗事》均记载唐宣宗轶事,是唐代两部具有小说性质的杂史,在《资治通鉴》中曾被采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惜均已亡佚。详考相关文献可知,令狐澄是令狐楚之子,曾为浙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