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四二 齊紀八

  屠維單閼(己卯),一年。

  東昏侯永元元年(己卯,公元四九九年)

  春,正月,戊寅朔,大赦,改元。

  太尉陳顯達督平北將軍崔慧景軍四萬擊魏,欲復雍州諸郡;癸未,魏遣前將軍元英拒之。

  乙酉,魏主發鄴。

  辛卯,帝祀南郊。

  戊戌,魏主至洛陽,過李沖冢。時臥疾,望之而泣;見留守官,語及沖,輒流涕。

  魏主謂任城王澄曰:「朕離京以來,舊俗少變不?」對曰:「聖化日新。」帝曰:「朕入城,見車上婦人猶戴帽、著小襖,何謂日新!」對曰:「著者少,不著者多。」帝曰:「任城,此何言也!必欲使滿城盡著邪!」澄與留守官皆免冠謝。

  甲辰,魏大赦。魏主之幸鄴也,李彪迎拜於鄴南,且謝罪。帝曰:「朕欲用卿,恩李僕射而止。」慰而遣之。會御史臺令史龍文觀告:「太子恂被收之日,有手書自理,彪不以聞。」尚書表收彪赴洛陽。帝以為彪必不然;以牛車散載詣洛陽,會赦,得免。

  魏太保齊郡靈王簡卒。

  二月,辛亥,魏以咸陽王禧為太尉。

  魏主連年在外,馮后私於宦者高菩薩。及帝在懸瓠病篤,后益肆意無所憚,中常侍雙蒙等為之心腹。

  彭城公主為宋王劉昶子婦,寡居。后為其母弟北平公馮夙求婚,帝許之;公主不願,后強之。公主密與家僮冒雨詣懸瓠,訴於帝,且具道后所為。帝疑而祕之。后聞之,始懼。陰與母常氏使女巫厭禱,曰:「帝疾若不起,一旦得如文明太后輔少主稱制者,當賞報不貲。」

  帝還洛,收高菩薩、雙蒙等,案問,具伏。帝在含溫室,夜引后入,賜坐東楹,去御榻二丈餘,命菩薩等陳狀。旣而召彭城王勰、北海王詳入坐,曰:「昔為汝嫂,今是路人,但入勿避!」又曰:「此嫗欲手刃吾脅!吾以文明太后家女,不能廢,但虛置宮中,有心庶能自死;汝等勿謂吾猶有情也。」二王出,賜后辭訣;后再拜,稽首涕泣。入居後宮。諸嬪御奉之猶如后禮,唯命太子不復朝謁而已。

  初,馮熙以文明太后之兄尚恭宗女博陵長公主。熙有三女,二為皇后,一為左昭儀,由是馮氏貴寵冠羣臣,賞賜累巨萬。公主生二子:誕、脩。熙為太保,誕為司徒,脩為侍中、尚書,庶子聿為黃門郎。黃門侍郎崔光與聿同直,謂聿曰:「君家富貴太盛,終必衰敗。」聿曰:「我家何所負,而君無諒詛我!」光曰:「不然。物盛必衰,此天地之常理。若以古事推之,不可不慎。」後歲餘而脩敗。脩性浮競,誕屢戒之,不悛,乃白於太后及帝而杖之。脩由是恨誕,求藥,使誕左右毒之。事覺,帝欲誅之,誕自引咎,懇乞其生。帝亦以其父老,杖脩百餘,黜為平城民。及誕、熙繼卒,幽后尋廢,聿亦擯棄,馮氏遂衰。

  魏以彭城王勰為司徒。

  陳顯達與魏元英戰,屢破之。攻馬圈城四十日,城中食盡,噉死人肉及樹皮。癸酉,魏人突圍走,斬獲千計。顯達入城,將士競取城中絹,遂不窮追。顯達又遣軍主莊丘黑進擊南鄉,拔之。

  魏主謂任城王澄曰:「顯達侵擾,朕不親行,無以制之。」三月,庚辰,魏主發洛陽,命于烈居守,以右衞將軍宋弁兼祠部尚書,攝七兵事以佐之。弁精勤吏治,恩遇亞於李沖。

  癸未,魏主至梁城。崔慧景攻魏順陽,順陽太守清河張烈固守;甲申,魏主遣振威將軍慕容平城將騎五千救之。

  自魏主有疾,彭城王勰常居中侍醫藥,晝夜不離左右,飲食必先嘗而後進,蓬首垢面,衣不解帶。帝久疾多忿,近侍失指,動欲誅斬。勰承顏伺間,多所匡救。丙戌,以勰為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勰辭曰:「臣侍疾無暇,安能治軍!願更請一王,使總軍要,臣得專心醫藥。」帝曰:「侍疾、治軍,皆憑於汝。吾病如此,深慮不濟;安六軍、保社稷者,捨汝而誰!何容方更請人以違心寄乎!」

  丁酉,魏主至馬圈,命荊州刺史廣陽王嘉斷均口,邀齊兵歸路。嘉,建之子也。

  陳顯達引兵渡水西,據鷹子山築城;人情沮恐,與魏戰,屢敗。魏武衞將軍元嵩免胄陷陳,將士隨之,齊兵大敗。嵩,澄之弟也。戊戌,軍主崔恭祖、胡松以烏布幔盛顯達,數人擔之,間道自分磧山出均水口南走。己亥,魏收顯達軍資億計,班賜將士,追奔至漢水而還。左軍將軍張千戰死,士卒死者三萬餘人。

  顯達之北伐,軍入汋均口。廣平馮道根說顯達曰:「汋均水迅急,易進難退;魏若守隘,則首尾俱急。不如悉棄船於酇城,陸道步進,列營相次,鼓行而前,破之必矣。」顯達不從。道根以私屬從軍,及顯達夜走,軍人不知山路,道根每及險要,輒停馬指示之,衆賴以全。詔以道根為汋均口戍副。顯達素有威名,至是大損。御史中丞范岫奏免顯達官,顯達亦自表解職;皆不許,更以顯達為江州刺史。崔慧景亦棄順陽走還。

  庚子,魏主疾甚,北還,至穀塘原,謂司徒勰曰:「後宮久乖陰德,吾死之後,可賜自盡,葬以后禮,庶免馮門之醜。」又曰:「吾病益惡,殆必不起。雖摧破顯達,而天下未平,嗣子幼弱,社稷所倚,唯在於汝。霍子孟、諸葛孔明以異姓受顧託,況汝親賢,可不勉之!」勰泣曰:「布衣之士,猶為知己畢命;況臣託靈先帝,依陛下之末光乎!但臣以至親,久參機要,寵靈輝赫,海內莫及;所以敢受而不辭,正恃陛下日月之明,恕臣忘退之過耳。今復任以元宰,總握機政;震主之聲,取罪必矣。昔周公大聖,成王至明,猶不免疑,而況臣乎!如此,則陛下愛臣,更為未盡始終之美。」帝默然久之,曰:「詳思汝言,理實難奪。」乃手詔太子曰:「汝叔父勰,清規懋賞,與白雲俱潔;厭榮捨紱,以松竹為心。吾少與綢繆,未忍暌離。百年之後,其聽勰辭蟬捨冕,遂其沖挹之性。」以侍中、護軍將軍北海王詳為司空,鎮南將軍王肅為尚書令,鎮南大將軍廣陽王嘉為左僕射,尚書宋弁為吏部尚書,與侍中 太尉禧、尚書右僕射等六人輔政。夏,四月,丙午朔,殂于穀塘原。

  高祖友愛諸弟,始終無間。嘗從容謂咸陽王禧等曰:「我後子孫邂逅不肖,汝等觀望,可輔則輔之,不可輔則取之,勿為他人有也。」親任賢能,從善如流,精勤庶務,朝夕不倦。常曰:「人主患不能處心公平,推誠於物。能是二者,則胡、越之人皆可使如兄弟矣。」用法雖嚴,於大臣無所容貸,然人有小過,常多闊略。嘗於食中得蟲,又左右進羹誤傷帝手,皆笑而赦之。天地五郊、宗廟二分之祭,未嘗不身親其禮。每出巡遊及用兵,有司奏脩道路,帝輒曰:「粗脩橋梁,通車馬而已,勿去草剗令平也。」在淮南行兵,如在境內,禁士卒無得踐傷粟稻;或伐民樹以供軍用,皆留絹償之。宮室非不得已不脩,衣弊,浣濯而服之,鞍勒用鐵木而已。幼多力善射,能以指彈碎羊骨,射禽獸無不命中;及年十五,遂不復畋獵。常謂史官曰:「時事不可以不直書。人君威福在己,無能制之者;若史策復不書其惡,將何所畏忌邪!」

  彭城王勰與任城王澄謀,以陳顯達去尚未遠,恐其覆相掩逼,乃祕不發喪,徙御臥輿,唯二王與左右數人知之。勰出入神色無異,奉膳,進藥,可決外奏,一如平日。數日,至宛城,夜,進臥輿於郡聽事,得加棺斂,還載臥輿內,外莫有知者。遣中書舍人張儒奉詔徵太子;密以凶問告留守于烈。烈處分行留,舉止無變。太子至魯陽,遇梓宮,乃發喪;丁巳,卽位,大赦。

  彭城王勰跪授遺敕數紙。東宮官屬多疑勰有異志,密防之,而勰推誠盡禮,卒無間隙。咸陽王禧至魯陽,留城外以察其變。久之,乃入,謂勰曰:「汝此行不唯勤勞,亦實危險。」勰曰:「兄年長識高,故知有夷險;彥和握蛇騎虎,不覺艱難。」禧曰:「汝恨吾後至耳。」

  勰等以高祖遺詔賜馮后死。北海王詳使長秋卿白整入授后藥,后走呼,不肯飲,曰:「官豈有此,是諸王輩殺我耳!」整執持強之,乃飲藥而卒。喪至洛城南,咸陽王禧等知后審死,相視曰:「設無遺詔,我兄弟亦當決策去之;豈可令失行婦人宰制天下,殺我輩也!」諡曰幽皇后。

  五月,癸亥,加撫軍大將軍始安王遙光開府儀同三司。

  丙申,魏葬孝文帝於長陵,廟號高祖。

  魏世宗欲以彭城王勰為相;勰屢陳遺旨,請遂素懷,帝對之悲慟。勰懇請不已,乃以勰為使持節、侍中、都督冀 定等七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定州刺史。勰猶固辭,帝不許,乃之官。

  魏任城王澄以王肅羈旅,位加己上,意頗不平。會齊人降者嚴叔懋告肅謀逃還江南,澄輒禁止肅,表稱謀叛;案驗無實。咸陽王禧等奏澄擅禁宰輔,免官還第,尋出為雍州刺史。

  六月,戊辰,魏追尊皇妣高氏為文昭皇后,配饗高祖,增脩舊冢,號終寧陵。追賜后父颺爵勃海公,諡曰敬,以其嫡孫猛襲爵;封后兄肇為平原公,肇弟顯為澄城公;三人同日受封。魏主素未識諸舅,始賜衣幘引見,皆惶懼失措;數日之間,富貴赫奕。

  秋,八月,戊申,魏用高祖遺詔,三夫人以下皆遣還家。

  帝自在東宮,不好學,唯嬉戲無度;性重澀少言。及卽位,不與朝士相接,專親信宦官及左右御刀、應敕等。

  是時,揚州刺史始安王遙光、尚書令徐孝嗣、右僕射江祏、右將軍蕭坦之、侍中江祀,衞尉劉暄更直內省,分日帖敕。雍州刺史蕭衍聞之,謂從舅錄事參軍范陽張弘策曰:「一國三公猶不堪,況六貴同朝,勢必相圖,亂將作矣。避禍圖福,無如此州,但諸弟在都,恐罹世患,當更與益州圖之耳。」乃密與弘策脩武備,他人皆不得預謀。招聚驍勇以萬數,多伐材竹,沈之檀溪,積茅如岡阜,皆不之用。中兵參軍東平呂僧珍覺其意,亦私具櫓數百張。先是,僧珍為羽林監,徐孝嗣欲引置其府,僧珍知孝嗣不能久,固求從衍。是時,衍兄懿罷益州刺史還,仍行郢州事,衍使弘策說懿曰:「今六貴比肩,人自畫敕,爭權睚眦,理相圖滅。主上自東宮素無令譽,媟近左右,慓輕忍虐,安肯委政諸公,虛坐主諾!嫌忌積久,必大行誅戮。始安欲為趙王倫,形迹已見;然性猜量狹,徒為禍階。蕭坦之忌克陵人,徐孝嗣聽人穿鼻,江祏無斷,劉暄闇弱;一朝禍發,中外土崩,吾兄弟幸守外藩,宜為身計;及今猜防未生,當悉召諸弟,恐異時拔足無路矣。郢州控帶荊、湘,雍州士馬精強,世治則竭誠本朝,世亂則足以匡濟;與時進退,此萬全之策也。若不早圖,後悔無及。」弘策又自說懿曰:「以卿兄弟英武,天下無敵,據郢、雍二州為百姓請命,廢昏立明,易於反掌,此桓、文之業也。勿為豎子所欺,取笑身後。雍州揣之已熟,願善圖之!」懿不從。衍乃迎其弟驃騎外兵參軍偉及西中郎外兵參軍憺至襄陽。

  初,高宗雖顧命羣公,而多寄腹心在江祏兄弟。二江更直殿內,動止關之。帝稍欲行意,徐孝嗣不能奪,蕭坦之時有異同,而祏執制堅確,帝深忿之。帝左右會稽茹法珍、吳興梅蟲兒等,為帝所委任,祏常裁折之,法珍等切齒。徐都嗣謂祏曰:「主上稍有異同,詎可盡相乖反!」祏曰:「但以見付,必無所憂。」

  帝失德寖彰,祏議廢帝,立江夏王寶玄。劉暄嘗為寶玄郢州行事,執事過刻。有人獻馬,寶玄欲觀之,暄曰:「馬何用觀!」妃索煑肫,帳下諮暄,暄曰:「旦已煑鵝,不煩復此。」寶玄恚曰:「舅殊無渭陽情。」暄由是忌寶玄,不同祏議,更欲立建安王寶寅。祏密謀於始安王遙光,遙光自以年長,欲自取,以微旨動祏。祏弟祀亦以少主難保,勸祏立遙光。祏意回惑,以問蕭坦之,坦之時居母喪,起復為領軍將軍,謂祏曰:「明帝立,已非次,天下至今不服。若復為此,恐四方瓦解,我期不敢言耳。」遂還宅行喪。

  祏、祀密謂吏部郎謝朓曰:「江夏年少,脫不堪負荷,豈可復行廢立!始安年長,入纂不乖物望。非以此要富貴,政是求安國家耳。」遙光又遣所親丹陽丞南陽劉渢密緻意於朓,欲引以為黨,朓不答。頃之,遙光以朓兼知衞尉事,朓懼,卽以祏謀告太子右衞率左興盛,興盛不敢發。朓又說劉暄曰:「始安一旦南面,則劉渢、劉晏居卿今地,但以卿為反覆人耳。」晏者,遙光城局參軍也。暄陽驚,馳告遙光及祏。遙光欲出朓為東陽郡,朓常輕祏,祏固請除之。遙光乃收朓付廷尉,與孝嗣、祏、暄等連名啟「朓扇動內外,妄貶乘輿,竊論宮禁,間謗親賢,輕議朝宰。」朓遂死獄中。

  暄以遙光若立,己失元舅之尊,不肯同祏議;故祏遲疑久不決。遙光大怒,遣左右黃曇慶刺暄於青溪橋。曇慶見暄部伍多,不敢發;暄覺之,遂發祏謀,帝命收祏兄弟。時祀直內殿,疑有異,遣信報祏曰:「劉暄似有異謀。今作何計?」祏曰:「政當靜以鎮之。」俄有詔召祏入見,停中書省。初,袁文曠以斬王敬則功當封,祏執不與;帝使文曠取祏,文曠以刀環築其心曰:「復能奪我封不!」并弟祀皆死。劉暄聞祏等死,眠中大驚,投出戶外,問左右:「收至未?」良久,意定,還坐,大悲曰:「不念江,行自痛也!」

  帝自是無所忌憚,益得自恣,日夜與近習於後堂鼓叫戲馬。常以五更就寢,至晡乃起。羣臣節、朔朝見,晡後方前,或際闇遣出。臺閣案奏,月數十日乃報,或不知所在;宦者以裹魚肉還家,並是五省黃案。帝常習騎致適,顧謂左右曰:「江祏常禁吾乘馬;小子若在,吾豈能得此!」因問:「祏親戚餘誰?」對曰:「江祥今在冶。」帝於馬上作敕,賜祥死。

  始安王遙光素有異志,與其弟荊州刺史遙欣密謀舉兵據東府,使遙欣引兵自江陵急下,刻期將發,而遙欣病卒。江祏被誅,帝召遙光入殿,告以祏罪,遙光懼,還省,卽陽狂號哭,遂稱疾不復入臺。先是,遙光弟豫州刺史遙昌卒,其部曲皆歸遙光。及遙欣喪還,停東府前渚,荊州衆力送者甚盛。帝旣誅二江,慮遙光不自安,欲遷為司徒,使還第,召入諭旨。遙光恐見殺,乙卯晡時,收集二州部曲於東府東門,召劉渢、劉晏等謀舉兵,以討劉暄為名。夜,遣數百人破東冶,出囚,於尚方取仗。又召驍騎將軍垣歷生,歷生隨信而至。蕭坦之宅在東府城東,遙光遣人掩取之,坦之露袒踰牆走向臺。道逢遊邏主顏端,執之,告以遙光反,不信;自往詷問,知實,乃以馬與坦之,相隨入臺。遙光又掩取尚書左僕射沈文季於其宅,欲以為都督,會文季已入臺。垣歷生說遙光帥城內兵夜攻臺,輦荻燒城門,曰:「公但乘轝隨後,反掌可克!」遙光狐疑不敢出。天稍曉,遙光戎服出聽事,命上仗登城行賞賜。歷生復勸出軍,遙光不肯,冀臺中自有變。及日出,臺軍稍至。臺中始聞亂,衆情惶惑;向曉,有詔召徐孝嗣,孝嗣入,人心乃安。左將軍沈約聞變,馳入西掖門。或勸戎服,約曰:「臺中方擾攘,見我戎服,或者謂同遙光。」乃朱衣而入。

  丙辰,詔曲赦建康,中外戒嚴。徐孝嗣以下屯衞宮城,蕭坦之帥臺軍討遙光。孝嗣內自疑懼,與沈文季戎服共坐南掖門上,欲與之共論世事,文季輒引以他辭,終不得及。蕭坦之屯湘宮寺,左興盛屯東籬門,鎮軍司馬曹虎屯青溪大橋。衆軍圍東城,三面燒司徒府。遙光遣垣歷生從西門出戰,臺軍屢敗,殺軍主桑天愛。遙光之起兵也,問諮議參軍蕭暢,暢正色不從。戊午,暢與撫軍長史沈昭略潛自南門出,詣臺自歸,衆情大沮。暢,衍之弟;昭略,文季之兄子也。己未,垣歷生從南門出戰,因棄矟降曹虎,虎命斬之。遙光大怒,於牀上自踊,使殺歷生子。其晚,臺軍以火箭燒東北角樓。至夜,城潰,遙光還小齋帳中,著衣帢坐,秉燭自照,令人反拒,齋閤皆重關,左右並踰屋散出。臺軍主劉國寶等先入,遙光聞外兵至,滅燭扶匐牀下。軍人排閤入,於闇中牽出,斬之。臺軍入城,焚燒室屋且盡。劉渢走還家,為人所殺。荊州將潘紹聞遙光作亂,謀欲應之。西中郎司馬夏侯詳呼紹議事,因斬之,州府以安。

  己巳,以徐孝嗣為司空;加沈文季鎮軍將軍,侍中、僕射如故;蕭坦之為尚書右僕射、丹楊尹,右將軍如故;劉暄為領軍將軍;曹虎為散騎常侍、右衞將軍。皆賞平始安之功也。

  魏南徐州刺史沈陵來降。陵,文季之族子也。時魏徐州刺史京兆王愉年少,府事皆決於長史盧淵。淵知陵將叛,敕諸城潛為之備;屢以聞於魏朝,魏朝不聽。陵遂殺將佐,帥宿預之衆來奔,濱淮諸戊以有備得全。陵在邊歷年,陰結邊州豪傑。陵旣叛,郡縣多捕送陵黨,淵皆撫而赦之,唯歸罪於陵,衆心乃安。

  閏月,丙子,立江陵公寶覽為始安王,奉靖王後。

  以沈陵為北徐州刺史。

  江祏等旣敗,帝左右捉刀、應敕之徒皆恣橫用事,時人謂之「刀敕」。蕭坦之剛狠而專,嬖倖畏而憎之;遙光死二十餘日,帝遣延明主帥黃文濟將兵圍坦之宅,殺之,并其子祕書郎賞。坦之從兄翼宗為海陵太守,未發,坦之謂文濟曰:「從兄海陵宅故應無他。」文濟曰:「海陵宅在何處?」坦之以告。文濟白帝,帝仍遣收之。檢其家,至貧,唯有質錢帖數百,還以啟帝,原其死,繫尚方。

  茹法珍等譖劉暄有異志,帝曰:「暄是我舅,豈應有此?」直閤新蔡徐世標曰:「明帝乃武帝同堂,恩遇如此,猶滅武帝之後;舅焉可信邪!」遂殺之。

  曹虎善於誘納,日食荒客常數百人。晚節吝嗇,罷雍州,有錢五千萬,他物稱是。帝疑虎舊將,且利其財,遂殺之。坦之、暄、虎所新除官,皆未及拜而死。

  初,高宗殂,以降昌事戒帝曰:「作事不可在人後。」故帝數與近習謀誅大臣,皆發於倉猝,決意無疑。於是大臣人人莫能自保。

  九月,丁未,以豫州刺史裴叔業為南兗州刺史,征虜長史張沖為豫州刺史。

  壬戌,以頻誅大臣,大赦。

  丙戌,魏主謁長陵,欲引白衣左右吳人茹皓同車。皓奮衣將登,給事黃門侍郎元匡進諫,帝推之使下,皓失色而退。匡,新城之子也。

  益州刺史劉季連聞帝失德,遂自驕恣,用刑嚴酷,蜀人怨之。是月,遣兵襲中水,不克。於是蜀人趙續伯等皆起兵作亂,季連不能制。

  枝江文忠公徐孝嗣,以文士不顯同異,故名位雖重,猶得久存。虎賁中郎將許準為孝嗣陳說事機,勸行廢立。孝嗣持疑久之,謂必無用干戈之理;須帝出遊,閉城門,召百官集議廢之。雖有此懷,終不能決。諸嬖倖亦稍憎之。西豐忠憲侯沈文季自託老疾,不豫朝權,侍中沈昭略謂文季曰:「叔父行年六十,為員外僕射,欲求自免,豈可得乎!」文季笑而不應。冬,十月,乙未,帝召孝嗣、文季、昭略入華林省。文季登車,顧曰:「此行恐往而不反。」帝使外監茹法珍賜以藥酒,昭略怒,罵孝嗣曰:「廢昏立明,古今令典;宰相無才,致有今日!」以甌擲其面曰:「使作破面鬼!」孝嗣飲藥酒至斗餘,乃卒。孝嗣子演尚武康公主,況尚山陰公主,皆坐誅。昭略弟昭光聞收至,家人勸之逃。昭光不忍捨其母,入,執母手悲泣,收者殺之。昭光兄子曇亮逃,已得免,聞昭光死,歎曰:「家門屠滅,何以生為!」絕吭而死。

  初,太尉陳顯達自以高、武舊將,當高宗之世,內懷危懼,深自貶損,常乘朽弊車,道從鹵簿止用羸小者十數人。嘗侍宴,酒酣,啟高宗借枕,高宗令與之。顯達撫枕曰:「臣年衰老,富貴已足,唯欠枕枕死,特就陛下乞之。」高宗失色曰:「公醉矣!」顯達以年禮告退,高宗不許。及王敬則反,時顯達將兵拒魏,始安王遙光疑之,啟高宗欲追軍還;會敬則平,乃止。及帝卽位,顯達彌不樂在建康,得江州,甚喜。嘗有疾,不令治,旣而自愈,意甚不悅。聞帝屢誅大臣,傳云當遣兵襲江州,十一月,丙辰,顯達舉兵於尋陽,令長史庾弘遠等與朝貴書,數帝罪惡,云「欲奉建安王為主,須京塵一靜,西迎大駕。」

  乙丑,以護軍將軍崔慧景為平南將軍,督衆軍擊顯達;後軍將軍胡松、驍騎將軍李叔獻帥水軍據梁山;左衞將軍左興盛督前鋒軍屯杜姥宅。

  十二月,癸未,以前輔國將軍楊集始為秦州刺史。

  陳顯達發尋陽,敗胡松於采石,建康震恐。甲申,軍于新林,左興盛帥諸軍拒之。顯達多置屯火於岸側,潛軍夜渡,襲宮城。乙酉,顯達以數千人登落星岡,新亭諸軍聞之,奔還,宮城大駭,閉門設守。顯達執馬矟,從步兵數百,於西州前與臺軍戰,再合,顯達大勝,手殺數人,矟折;臺軍繼至,顯達不能抗,走,至西州後,騎官趙潭注刺顯達墜馬,斬之,諸子皆伏誅。長史庾弘遠,炳之之子也,斬於朱雀航。將刑,索帽著之,曰:「子路結纓,吾不可以不冠而死。」謂觀者曰:「吾非賊,乃是義兵,為諸軍請命耳。陳公太輕事;若用吾言,天下將免塗炭。」弘遠子子曜,抱父乞代命,并殺之。

  帝旣誅顯達,益自驕恣,漸出遊走,又不欲人見之;每出,先驅斥所過人家,唯置空宅。尉司擊鼓蹋圍,鼓聲所聞,便應奔走,不暇衣履,犯禁者應手格殺。一月凡二十餘出,出輒不言定所,東西南北,無處不驅。常以三四更中,鼓聲四出,火光照天,幡戟橫路。士民喧走相隨,老小震驚,啼號塞路,處處禁斷,不知所過。四民廢業,樵蘇路斷,吉凶失時,乳婦寄產,或輿病棄尸,不得殯葬。巷陌懸幔為高鄣,置仗人防守,謂之「屏除」,亦謂之「長圍」。嘗至沈公城,有一婦人臨產不去,因剖腹視其男女。又嘗至定林寺,有沙門老病不能去,藏草間;命左右射之,百箭俱發。帝有膂力,牽弓至三斛五斗。又好擔幢,白虎幢高七丈五尺,於齒上擔之,折齒不倦。自製擔幢校具,伎衣飾以金玉,侍衞滿側,逞諸變態,曾無愧色。學乘馬於東冶營兵俞靈韻,常著織成袴褶,金薄帽,執七寶矟,急裝縛袴,凌冒雨雪,不避阬穽。馳騁渴乏,輒下馬,解取腰邊蠡器,酌水飲之,復上馬馳去。又選無賴小人善走者為逐馬左右五百人,常以自隨。或於市側過親幸家,環回宛轉,周徧城邑。或出郊射雉,置射雉場二百九十六處,奔走往來,略不暇息。

  王肅為魏制官品百司,皆如江南之制,凡九品,品各有二。侍中郭祚兼吏部尚書。祚清謹,重惜官位,每有銓授,雖得其人,必徘徊久之,然後下筆,曰:「此人便已貴矣。」人以是多怨之;然所用者無不稱職。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司马迁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杨仲良
  卷九·吴广成
  第三十一回 二竖监军黎利煽乱 六师讨逆高煦成擒·蔡东藩
  ●卷八·姚元之
  第四○九禀同治十三年九月初四日一二二一六--二·佚名
  第九卷陈、隋·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纪昀
  七八一 户部为知照四库馆总裁等官分别议罚事致典籍厅移会·佚名
  提要·杜大珪
  后集卷十·宋名臣言行录
  卷四十六 哀宗守汴·李有棠
  汉纪四十四 孝顺皇帝下阳嘉三年(甲戌、134)·司马光
  纲鉴易知录卷六十·吴楚材
  總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今传是楼诗话 五·王揖唐

    一六一、昔贤诗最多者,首推白陆。朱竹坨摘放翁集中雷同句,多至四十余联,洵属多之为累,然要无害其为大家也。放翁卒年八十余,“六十年间万首诗。”后又增四千余首。与放翁同时之杨诚斋,亦积诗至二万余首,均能以多为

  • 第二出 游春·梁辰鱼

    【遶池游】〔生扮范蠡便服上〕尊王定霸。不在桓文下。为兵戈几年鞍马。回首功名。一场虚话。笑孤身空掩岁华。少小豪雄侠气闻。飘零仗剑学从军。何年事了拂衣去。归卧荆南梦泽云。下官姓范。名蠡。字少伯。楚宛之三

  • 卷一八·郭则沄

    咸丰庚申夏,文宗圣躬不豫,有荐陆秀山(毓成)能医者。秀山,吴人。父国栋,为庆阳守,因留滞秦中,尝从杨忠武西征,论功得守备,辞不受。其医得叶天士之传,至是,以访友至京师,年七十余矣。既召入,处方异众医。上迟疑,秀山叩

  • 卷十八·乾隆

    卷十八襄阳杜甫诗十草阁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久露清初湿。高云薄未还。泛舟惭小妇。飘泊损红颜。江上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

  • 卷八百七十一·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七十一甘洽与王仙客互嘲【二人相友善互以姓相嘲】王计尔应姓田为你面拨獭抽却你两边【洽】甘计尔应姓丹为你头不曲回脚向上安【仙客】阎敬爱题濠州高塘馆【敬爱

  • 谢克家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谢克家(?—1134)字任伯,上蔡(今属河南)人。绍圣进士。建炎四年(1130)官参知政事。绍兴元年(1131),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宵宫,寓居临海。绍兴四年卒。事迹见于《嘉定赤城志》卷三四、张守《祭谢参政文》(《毘陵集》卷一二)。

  • ●卷二·徐梦莘

      政宣上帙二   起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戊申,尽十二月二日己卯   五月二十七日戊申广安军草泽臣安尧臣上书乞寝燕云:兵事   《书》曰: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草泽臣安尧臣谨昧死裁书百拜献於皇帝陛下臣观商高宗尝

  • 卷二·黄震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纪要卷二宋 黄震 撰西汉髙祖寛大长者扶义而西 约法三章 秋毫无扰【此得天下根本处】 始入关受怀王命 还定三秦如怀王约岀关以东则为义帝讨贼【此取天下有名处】 初破峣关听张良计防以利复攻之

  • 历代名贤确论卷三·佚名

    二帝通论尧舜之德【张谓 温公 范文正公 刘执中 颍滨 东坡 荆公】尧舜之德张谓曰尧有天下七十载将逊于位久难其人伯支许由全其节而固让羲仲和叔审其才而固辞帝德合于天天命归于帝帝尽善也我其试哉由是宾于四门纳

  • 卷十七·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十七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颜师古注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昔书称蛮夷帅服【师古曰舜典之辞也言王者德泽广被则四夷相率而降服也】诗云徐

  • 皇甫玉传·李延寿

    皇甫玉,不知道什么地方的人,擅长给人看相。齐文襄从颍川回京,文宣跟随在后,皇甫玉在旁边放眼观看。对人说“:大将军不耕种农作物。”指着文宣说“:正是路北流鼻涕的那个人。”文宣帝即位后,试验皇甫玉的相面术,特地用帛巾蒙住

  • 卷之三·努尔哈赤

    经国乙卯六月叶赫将上所聘女许适蒙古,众贝勒大臣闻之,请发兵往征。上谕曰:&ldquo;征讨,国之大事,若以负婚之故,怒而兴师,则未可也。盖此女之生,衅所由启,实非偶然。哈达、辉发、乌喇三国皆因此女兴兵构怨,相继灭亡则此女召衅亡

  • 卷一·程廷祚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识小録卷一上元程廷祚撰春秋职官考略上宰周礼天官卿曰太宰其属有小宰宰夫等官春秋诸国虽有此官然其爵命未必相同其职司亦未必尽与周礼合今但以类相从云耳周隐元年宰咺杜氏以爲天子大夫疏引宰夫职曰凡

  • 卷三·马骕

    <经部,春秋类,左传事纬钦定四库全书左传事纬卷三     灵璧知县马骕撰晋文建霸【僖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挍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

  • 祭义·姚际恒

    此秦人之笔,以篇中「黔首」二字知之,乃儒家之诸子也。虽少有疵处,然大段自醇正。此篇不专言祭,其首言祭,故名祭义尔。(卷八○,页一)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春禘」与郊特牲同,而与王制祭统「春礿」异,礼言不同也

  • 忆念品第十五·佚名

    入息出息念,具满谛思惟。常依次第行,按如佛所说,是则照世间,如雲开月现。起止觉思惟,坐卧不废忘。刍立是念,现利未来胜。始得终最胜,逝不睹生死。若见身所住,六触以为最。刍常一心,便自知圆寂。以有是诸念,自身恒逮行。若其不如

  • 奇妙之夜·茨威格

    下面这些记述,是在男爵弗利特立希-米歇尔-冯-R的写字台里发现的,封成一小包。男爵这人,一九一四年秋在奥地利某龙骑兵团当后备役中尉时,已在拉瓦如斯卡战役中阵亡了。他家里人随便翻了翻这些文字,就根据标题推断这是他们亲

  •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佚名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称:「道教斋谢之法,莫若上清洞玄烧香燃灯礼诵也」。明灯上象星辰,次曜七祖,「修之三年,白日升天」。本书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