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史记译注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译注》全部章节目录

(1)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2)五帝本纪第一
(3)夏本纪第二
(4)殷本纪第三
(5)周本纪第四
(6)秦本纪第五
(7)秦始皇本纪第六
(8)项羽本纪第七
(9)高祖本纪第八
(10)吕太后本纪第九
(11)孝文本纪第十
(12)孝景本纪第十一
(13)孝武本纪第十二
(14)吴太伯世家第一
(15)齐太公世家第二
(16)鲁周公世家第三
(17)燕召公世家第四
(18)管蔡世家第五
(19)陈杞世家第六
(20)卫康叔世家第七
(21)宋微子世家第八
(22)晋世家第九
(23)楚世家第十
(24)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25)郑世家第十二
(26)赵世家第十三
(27)魏世家第十四
(28)韩世家第十五
(29)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30)孔子世家第十七
(31)陈涉世家第十八
(32)外戚世家第十九
(33)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34)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35)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36)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37)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38)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39)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40)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41)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42)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43)三王世家第三十
(44)伯夷列传第一
(45)管晏列传第二
(46)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47)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48)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49)伍子胥列传第六
(50)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51)商君列传第八
(52)苏秦列传第九
(53)张仪列传第十
(54)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55)穰侯列传第十二
(56)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57)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58)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59)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60)公子列传第十七
(61)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62)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63)乐毅列传第二十
(64)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65)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66)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67)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68)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69)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70)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71)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72)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73)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74)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75)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76)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77)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78)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79)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80)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81)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82)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83)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84)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85)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86)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87)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88)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89)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90)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91)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92)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93)匈奴列传第五十
(94)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95)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96)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97)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98)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99)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00)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101)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102)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103)汲郑列传第六十
(104)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105)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06)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07)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108)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109)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10)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111)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112)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113)礼书第一
(114)乐书第二
(115)律书第三
(116)历书第四
(117)天官书第五
(118)封禅书第六
(119)河渠书第七
(120)平准书第八
(121)报任安书
(122)悲士不遇赋

猜你喜欢
  史记·司马迁
  三国志·陈寿
  资治通鉴·司马光
  契丹国志·叶隆礼
  麟台故事·程俱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
  漱华随笔·严有禧
  信及录·林则徐
  查东山先生年录·沈起
  白石道人年谱·佚名
  崇祯记闻录·佚名
  史记四库本·司马迁
  垂光集·明周玺
  甲申传信录·钱士馨
  纲鉴易知录·吴楚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六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六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斗野藁支张蕴字仁溥邢州人理宗时为礼部郎官与浮玉施枢往还相善有斗野藁支一卷云间勌倚柁楼闻鹤唳半生此地一经过机云故宅荒凉月湖海新秋浩荡波晓艇

  • 卷三十五·乾隆

    卷三十五眉山苏轼诗四四十六首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葱日龙晓光开。旋转余花弄。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鹅毛垂马。自怪

  • 78.李商隐:锦瑟·施蜇存

    南朝宫体诗绮丽的辞藻,到盛唐时,已被摈斥在诗坛之外。王、孟的诗,固然清淡;即使李、杜、高、岑,也绝不堆垛秾艳的字面。从此以后,诗家一味祟尚清淡,到了郊、岛,已清淡到质朴无华的古拙境界,不免有人感到枯瘁。物极必反,首先出现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五·徐乾学

    宋纪【起重光作噩正月尽黓奄茂十二月凡二年】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天禧五年春正月丁丑朔帝御延庆殿见辅臣 乙未遣使抚京东水灾 丁酉以右谏议大夫张士逊为枢宻副使 翰林学士刘筠见帝久疾丁谓

  • 卷之二百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九·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九宋 吕中 撰仁宗皇帝台谏天圣元年四月,令近臣举官充台谏。天圣元年,先是,钱惟演意图入相,御史鞠咏曰:“若相惟演,当取白麻廷毁之。”惟演闻之,亟去。五年九月,以程琳为御史中丞,宰相张知

  • 卷一百五十二·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五十二 朱批景考祥奏摺 雍正三年五月初四日廵视台湾监察御史【臣】景考祥谨 奏为敬宣 敕旨据实回奏事窃【臣】面聆 圣训着【臣】宣 谕总兵林亮【臣】於四月二十七日至台之时因敬宣皇上谕

  • 小雅·鱼藻之什·佚名

    鱼藻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觱沸槛泉,言采其

  • 卷五十六·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五十六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六><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六><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六><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六><經部,

  • 卷七·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七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周易兼义第七存旧周易系辞上第七韩康伯注【古本足利本】周易注疏卷第十【宋板】周易系辞上第七谨按宋板无第七二字此七字自是旧文当存考异宋板疏故字体从系【

  • 卷二十五·易祓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总义卷二十五   宋 易袚 撰环人掌送逆邦国之通宾客以路节达诸四方舍则授馆令聚有任器则令环之凡门闗无几送逆及疆此环人与夏官环人其义不同夏官环人掌致师乃致师之簭此则送逆賔客四面而环之者

  • 重编曹洞五位卷上·慧霞

    门人 后曹山 慧霞 编门人 广辉 释后学 晦然 补洞山五位显诀补曰。善卿云。价初住新丰。晚迁洞山。大驾其道。立偏正五位。为当时首唱。今此亦云洞山显诀。则五位之设始自洞山。是天下之通论也。是以宝镜三昧歌

  • 卷第三·佚名

    禅林类聚卷第三 伽蓝 殿堂 塔庙 丈室 门户 桥路(并附) 伽蓝 世尊与众行次。以手指地云。此处宜建梵剎。帝释将一茎草插於地上云。建梵剎已竟。世尊微笑。 天童觉颂云。百草头上无边春。信手拈来用得亲。丈六金

  • 救荒活民书·董煟

    《救荒活民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全面论述救荒之策的著作。宋董煟著。主要版本有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该书是其成进士后知瑞安县前写成的,具体年代不详。董渭,字季兴,

  • 惠氏易说·惠士奇

    六卷,清惠士奇著。此书杂释卦爻,专宗汉儒,以说《易》象为主。为矫王弼以来空言说《易》之弊,征引极繁博,失之稍杂。并多引庄子之说,以为庄周精于易,故善道阴阳,先儒言《易》皆不及。其书大体精深,说有根柢。

  • 宫词一百首·王建

    唐组诗。七绝。王建作。见《全唐诗》卷三○二。作于宪宗元和末年。据传素材得之于同宗宦官王守澄。写当时宫闱中事,或描绘皇帝上朝祭天景况,或反映皇室奢靡逸乐情形,或抒写宫女抑郁哀怨感情,内容颇为丰富、真实,具有

  • 老母女六英经·佚名

    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老女人经之异译。

  • 枯树经·佚名

    佛说枯树经,一卷。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