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前104),他主持了改秦汉以来的颛顼历为夏历的工作后,就开始了继承《春秋》的著作事业,即正式写作《史记》,实践他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志。这年司马迁是四十二岁。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说了。武帝因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司马迁就这样得了罪,并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腐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耻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他终于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乙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名义虽比太史令为高,但只是“埽除之隶”、“闺合之臣”,与宦者无异,因而更容易唤起他被损害、被污辱的记忆,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但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到了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在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中说:“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可见《史记》一书这时已基本完成了。从此以后,他的事迹就不可考,大概卒于武帝末年。他的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

司马迁接受了儒家的思想,自觉地继承孔子的事业,把自己的著作看成是第二部《春秋》。但他并不承认儒家的独尊地位,他还同时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影响。他的思想中有唯物主义因素和批判精神,特别由于自身的遭遇,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班彪、班固父子指责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这正说明了司马迁的思想比他的许多同时代人站得更高,而为一些封建正统文人所无法理解。我们今天正是从这些封建正统文人的指责中,看到了司马迁进步思想的重要方面。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猜你喜欢
  宋俘记 全文·可恭
  辽志 全文·叶隆礼
  雍正上谕 沈在宽诗“陆沉不必由洪水”,其中大有深义·雍正
  第三十四回 镇湘中谯王举义 失石头元帝惊心·蔡东藩
  第五十七回 云南省宣告独立 丰泽园筹议军情·蔡东藩
  第四十九回 竞女权喜赶热闹场 征民意咨行组织法·蔡东藩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卷四十五·佚名
  一四二五 礼部右侍郎刘权之奏请自备资斧前赴文溯阁查检书籍折·佚名
  第三章 临终时·李叔同
  志第一 律历上(原文)·范晔
  尉迟敬德传·刘昫
  帝系一一·徐松
  125.谢安东山再起·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益·唐圭璋

      益字舜良,临川人,王安石之父。淳化四年(993)生。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任蜀之新繁令,官至都官员外郎。宝元元年(1038)卒,年四十六。   诉衷情   烧残绛蜡泪成痕。街鼓报黄昏。碧云又阻来信,廊上月侵门。   愁永夜,拂

  • ●慶芝堂詩集卷八·戴亨

    瀋陽戴亨通乾撰 七言古詩二 ◆七言古詩二◆ 浩歌 仲夏科東巖招飲并閱近作 題教獵小照 題徐文長敗荷畫軸 題王外史崑霞小像 題查承齋九石圖歌 苦雨行 張烈女歌 博浪行 沙邱行 隴上行 黃葉歌 題佟鍾山先生畫松 題扁舟歸

  • 孟浩然·闻一多

    (689—740)当年孙润夫家所藏王维画的孟浩然像,据《韵语阳秋》的作者葛立方说,是个很不高明的摹本,连所附的王维自己和陆羽、张洎等三篇题识,据他看,也是一手摹出的。葛氏的鉴定大概是对的,但他并没有否认那“俗工&r

  • 卷三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十三子志宁于志宁字仲谧高陵人隋末有名高祖入关礼遇之为太宗天策府从事中郎侍从征伐兼文学馆学士太宗宴贵臣内殿志宁以非三品不至上怪之特令预宴即加散骑常侍为太子詹事数有规谏高宗朝拜尚

  • 提要·文天祥

    【臣】等谨按文信公集杜诗四巻一名文山诗史宋文天祥撰盖被执赴燕后于狱中所作前有自序题嵗上章执徐月祝犁单阏日上章协洽案上章执徐为庚辰嵗当元世祖为至元十七年乃其赴燕之次年祝犁单阏为己夘之月上章协洽为庚未之日

  • 卷之一千四百五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秦王朱木爽传·张廷玉

    秦愍王朱木爽,太祖第二子。洪武三年(1370)受封。十一年前往藩地西安。这年五月,太祖赐其玺书说:“关内百姓,自元朝失政以来,不胜疲惫。今日我平定天下,又有运粮纳税之劳,百姓仍未休养生息。你到藩地之后,如果宫殿已完工,就暂且

  • 礼四二·徐松

    国忌【宋会要】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十四日,追尊四庙,内出僖祖文献皇帝十二月七日忌,文懿皇后六月十七日忌,显祖惠元皇帝正月二十五日忌,惠明皇后五月二十一日忌,翼祖简恭皇帝四月十二日忌,简穆皇后十月二十日忌,宣祖昭武皇帝七

  • 易经·说卦传·第七章·佚名

    乾,健也;坤,顺也; 震,动也; 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 近思録集注原序·茅星来

    子朱子纂辑周程张四先生之书以为近思録盖古圣贤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要实具于此而与大学一书相发明者也故其书篇目要不外三纲领八条目之间而子朱子亦往往以小学并称意可见矣先君子黙存先生尝手録是书俾不肖星来受而卒业

  • 大司徒·佚名

    大司徒的职责,掌管天下各国土地的地图与记载人民数[的户籍],以辅助王安定下天各国。依据天下土地的地图,遍知九州地域面积之数,辨别各地的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的名称与所出产之物,辨别天下的诸侯国和王

  • 卷三十六·佚名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四善男子,如来复有随自意语。如来佛性则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有者,所谓三十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共摩诃比丘僧大数五千分,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其心调柔软摩诃那伽,所作已办,弃担能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

  • 第四十卷·佚名

    观天品之十九(夜摩天之五)牟修楼陀夜摩天王。如是呵责。既呵责已。复共无量百千天众。皆悉从彼赤优钵罗相随而出。向余山峰。其峰名曰一切观察。五百由旬。七宝庄严。流水河池。园林众华。鸟众庄严。有无量种功德具足

  • 吴都文粹·郑虎臣

    地方诗文总集。十卷,卷三至卷七为诗。宋郑虎臣编纂。郑虎臣字景兆,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为会稽尉。南宋德祐初,自请监押奸臣贾似道,押至漳州木绵庵,椎杀之。郑虎臣为吴中巨富,热心当地文献,辑此书以存苏州风土演变痕迹。吴中

  • 西王母女修正余十则·闵一得

    纯阳子誓渡众生,已有《九皇丹经注》,为男子修仙之津粱。不忍坐视女子具有夙根、素存道念者不得真传,误入歧途、沦于鬼趣。乃于已未盂冬朔日临焕彩楼,感不二仙子,诚将西王母口授魏元君真传,原名《女大金丹诀》阐之。申改女修

  • 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唐地婆诃罗译。尊胜陀罗尼经之第二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