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成实论

梵名Satyasiddhi -s/a^stra 。凡十六卷。又作诚实论。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着,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412)间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成实宗之根本经典。‘成实’即‘成四谛之实’之意。论中说明宇宙各种现象之存在皆为无实体之假象,最后终归于空,修如是观可体解四谛之理,以八圣道灭除所有烦恼,最后到达涅槃。内容分发聚(序论)、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以上为本论)等五聚,计二○二品。发聚共三十五品,先论述佛、法、僧三宝,后说造论之理由及四谛之法义,并列举佛教有关有相、无相等十种重要异说,以示明本论之立场。苦谛聚共五十九品,说明五受阴(五取蕴)之苦,并详叙色、识、想、受、行。集谛聚共四十六品,说明苦因与业、烦恼。灭谛聚共十四品,披沥本书独特之见解,即谓灭尽假名心、法心、空心等三心,可达于涅槃之境界。道谛聚共四十八品,说明灭苦而实现涅槃之方法,为禅定与智慧。其中,智乃空无我之真智,系灭烦恼后所得者;此外,复言及空与无我之实践。本论之立场取二世(过去及未来)无论、性本不净论、无我论等,且说人法二空;全书之教说不仅网罗部派佛教(小乘佛教)重要教理,亦含有大乘之见解;又多立于经量部之立场,以排斥说一切有部之解释。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是由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过渡时期之重要著作。古来对本论究竟为大乘或小乘时有争论,如南朝梁代之三大法师站在般若、法华、涅槃诸经立场,判定本论为大乘论,嘉祥大师吉藏一派则断定本论为小乘论。南北朝时一度出现专讲此论之成实学派。

《成实论》全部章节目录

(1)成实论 第一卷
(2)成实论 第二卷
(3)成实论 第三卷
(4)成实论 第四卷
(5)成实论 第五卷
(6)成实论 第六卷
(7)成实论 第七卷
(8)成实论 第八卷
(9)成实论 第九卷
(10)成实论 第十卷
(11)成实论 第十一卷
(12)成实论 第十二卷
(13)成实论 第十三卷
(14)成实论 第十四卷
(15)成实论 第十五卷
(16)成实论 第十六卷

猜你喜欢
  阿弥陀佛说咒·佚名
  弊魔试目连经·佚名
  如幻三昧经·佚名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佚名
  十八泥犁经·佚名
  演道俗业经·佚名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佚名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佚名
  冰揭罗天童子经·佚名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延寿
  涅槃宗要·元晓
  鬼子母经·佚名
  圣庄严陀罗尼经·佚名
  金刚摧碎陀罗尼·佚名
  破邪论·法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六·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六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观我轩集方信孺字孚若莆田人有隽材未冠能文周必大杨万里见而异之以父廕补番禺县尉韩侂冑举恢复之谋朝廷寻悔金人亦厌兵时方有和议近臣荐信孺可使自萧山

  • 武溪集补钞·管庭芬

    武溪集补钞余靖送灵谷山人万树秋风一路蝉,渡头重舣木兰船。自惭蹙頞非奇骨,拟问清朝跃马年。游韶石世务常喧嚣,物外有真赏。结友探胜概,放情谐素想。韶山南国镇,灵踪传自囊。双阙倚天秀,一径寻云上。长江速萦带,众峦疑负襁。

  • 东林列传卷二·陈鼎

    ○明邵宝传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日上永下〉■〈日上永下〉深器之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知许州其治以兴起教化为务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正颖考叔祠墓改魏文帝庙以祠汉愍帝曰帝不称献而称愍从

  • 卷之八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五百六十九·佚名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春正月。癸巳朔。上诣奉先殿堂子行礼。  ○遣官祭太庙后殿。  ○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诣皇极殿、庆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礼成。御太和殿受朝贺。  ○诣大高殿拈香。

  • 三一七 暂护广西巡抚苏尔德为查缴不应存留书籍板片事致军机处咨呈·佚名

    三一七 暂护广西巡抚苏尔德为查缴不应存留书籍板片事致军机处咨呈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暂护广西巡抚印务 布政使司布政使苏<尔德>,为札知事。据广西布政使苏尔德会同署按察司事 驿监道周升桓详称:乾隆四十年三月初

  • 辛雄传·魏收

    辛雄,字世宾,陇西狄道人。父亲辛畅,字幼达,任大将军谘议参军、汝南乡郡二郡太守,太和年间,为本郡中正。辛雄很有孝性,广泛涉猎书册史籍,喜欢刑名法术,廉洁谨慎,雅洁素泊,不随便交朋友,喜怒哀乐不轻易现于脸上。脱下布衫,奉朝请做官

  • 兰陵王高长恭传·李延寿

    兰陵武王高长恭,又名孝馞,文襄帝的第四子。多次升迁,官至并州刺史。突厥的军队攻入晋阳,他率兵奋力抗击。芒山一役失败,长恭为中军。他率领五百骑兵再次冲入北周的军队,进至金墉城下,被周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急。城上的守兵不认

  • 梁纪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戊辰、548)·司马光

    梁纪十七 梁武帝太清二年(戊辰,公元548年) [1]春,正月,已亥,慕容绍宗以铁骑五千夹击侯景,景诳其众曰:“汝辈家属,已为高澄所杀。”众信之。绍宗遥呼曰:“汝辈家属并完,若归,官勋如旧。”被发向北斗为誓。景士卒不乐南渡,其将暴显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五 洪武四年五月壬子朔。 癸丑夏至,祭皇地祗于方丘。 甲寅,以中书右司郎中吕本为左司郎中,擢陕西行省郎中樊思明为福建行省参政。 乙卯,免江西秋粮。诏曰:“朕起布衣,深知民间疾苦,及亲率六师南征

  • 卷第十四·董仲舒

    治乱五行第六十二火干木,蛰虫蚤出,蚿雷蚤行;土干木,胎夭卵毈,鸟虫多伤;金干木,有兵;水干木,春下霜。土干火,则多雷;金干火,草木夷;水干火,夏雹;木干火,则地动。金干土,则五谷伤有殃;水干土,夏寒雨霜;木干土,?虫不为;火干土,则大旱。水干金,则

  • 王制·姚际恒

    说者多以周礼、王制、孟子三书并言,为之较量异同,此无识之士也。乃有信周礼疑王制,甚至有信周礼、王制疑孟子者,尤无识之甚者也。王制非周礼可比,孟子又非王制可比;出于王莽、刘歆之书,宁足敌汉文令博士所集之书;汉文令博士所

  • 分别品第八十四(丹本作分别四谛品)·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是法是菩萨法者,佛法复云何。佛报言:以是法具足者,便逮萨云若慧尽诸习绪。菩萨摩诃萨便尽逮觉是菩萨法。佛法者以一相慧应一切慧。而得正觉。是者佛法与菩萨法而有差特。须菩提,譬如向道已得道者,是二

  • 实用佛学辞典序·太虚

    佛理渊微,加以名辞多系专门或译音,遂使仰钻者弥觉高坚,由艰生畏,每致望望然而退。故从古即需有翻译名义及法数等之编集焉。比年研究佛书者日繁,佛学辞典之需要亦弥甚,虽已有丁氏印行之佛学大小辞典,而详简适中之切宜实用者,尚

  • 阿难总持缘品第六十·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咸皆生疑。贤者阿难。本造何行。获此总持。闻佛所说。一言不失。俱往佛所。而白佛言。贤者阿难。本兴何福。而得如是无量总持[总持:1、指

  • 十二门论疏 第六卷·吉藏

    十二门论疏 第六卷观因果门第九所以有此门来者。上四门求相不可得。次一门明性无踪。故无量义经云。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以外相内性空故一切法空。外人云。若一切法性相空者可言无因果耶。然世出世因果

  • 边塞英雄谱·还珠楼主

    《边塞英雄谱》是民国小说家还珠楼主所著的武侠小说,全书5回9万字。1938年6月由天津励力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下接《天山飞侠》。

  •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佚名

    一卷。南宋元敬(生卒年不详)、元复(生卒年不详)撰。二僧学佛念祖,住寺杭州。因地兴佛,撰述一地高僧以垂后世。二僧根据传说:即西湖玛瑙宝胜寺在南宋绍定六年(1233)创建一高僧阁,内奉杭州各寺居住的历代高僧30人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