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辛雄传

辛雄,字世宾,陇西狄道人。父亲辛畅,字幼达,任大将军谘议参军、汝南乡郡二郡太守,太和年间,为本郡中正。辛雄很有孝性,广泛涉猎书册史籍,喜欢刑名法术,廉洁谨慎,雅洁素泊,不随便交朋友,喜怒哀乐不轻易现于脸上。脱下布衫,奉朝请做官。他父亲在郡任上患病,辛雄自请免官回家侍奉,晨扶夜抱。等到父亲病逝,服丧期间,忧伤太过,人形全无,难以辨识,世人盛赞他的孝行。

正始初年,授官给事中,十年没有升迁,于是辛雄自称有病,免职而归。清河王元怿任司空,征他为户曹参军,管理农业事宜。怿迁任司徒,辛雄也跟着授官户曹参军。神龟年间(518~520),辛雄升为尚书驾部郎中,转任三公郎。这一年,筛选淘汰郎一级官员,只有辛雄等八人被留职,其余都或罢或迁,改为任李琰等人为郎。

在这以前,御史中尉、东平王元匡打算抬棺上朝诤谏,尚书令、任城王元澄弹劾元匡对皇上大不敬,皇帝下诏免元匡死罪、削职为民。辛雄上书议论说:“臣私下考虑平民元匡,前后尽职三朝,每每蒙受皇帝恩宠。正直之性,圣上心中有数;勇猛之志,过去多有表现。所以高祖赐给他‘匡’的名字,陛下您任命他为弹纠一职。以至于像茹皓升职,匡有斥其宜下之言;高肇当政,匡陈奏其弄权章表。元匡的刚正坚毅、忠诚款直,群臣没有能赶上他的;正直耿节的行为,朝野上下,人所共知。处在高肇时期,元匡造棺陈奏,圣主英明,大臣忠直,终而无可罪责。假使圣上打算重任元匡官职,先帝已有宽容之例在前,陛下您也应宽容在后,何况其当初谏诤行为与因罪伏罚性质不同啊。如他以贬黜终结,脱离朝廷,我担心这会杜绝忠臣之口,填塞谏奏之心,妨碍琴瑟之音的和谐,违背国政的济接。祁奚说,叔向的贤德,可施及十世,而今元匡却其身难免,实在是令人嗟叹惋惜。”没多久,元匡又被朝廷任为龙骧将军、平州刺史。右仆射元钦对左仆射萧宝夤说:“至如像辛郎中的才干,省中诸人没有超过他的。”宝夤说:“我听游仆射说:‘得到像辛雄这样的四五个人共同处理省中事务,就足够了。’您今天才夸奖他,不觉太晚了!”

当初,廷尉少卿袁翻因犯罪的人,凭恩竞相诉讼,是非曲直难以断明,于是上奏皇上称这些人只要是他们曾经被人议论的,不问曲直,一律判罪,全不用仔细调查判断。皇帝得知,诏令门下、尚书、廷尉一起讨论此事。辛雄议论说:

“《春秋》的说法:不幸而有过失,宁愿遗漏罪人也不滥责好人。失检则遗漏罪人,滥责则伤害好人。而今有议论者不忍得罪奸吏,致使他们任情胡来,以致君子小人香臭无别,这哪是什么赏善罚恶,心存恻隐怜恤的做法呢?仰寻周公不追究流言的过失、俯思释之不调查惊马的罪责,这都是以事情大小,以情况定夺的做法,目的是以得失为贵。事情往往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臣辛雄久掌案牍,屡见疑难诉讼。臣从处理的众多案子中提炼出六点看法。

“一是:御史所纠,有注明当事者其人逃走的。等到他出庭诉讼,或为公使,本衙判明其过有所指,如不推检,文案明白,昭雪不论。二是:御史赦原查明赃物,不明行贿主人名字,检按没有贿赂所受对象为谁的,宜应剔除。三是:经过拷打不供罪,旁边又无三证,即使罪名已立,也应解罪。或有根据律令奏复的,与夺不同,不能按此办理。这一条,又必须确定什么样的人才能为证人。如若必须三人同时见到当事人接受财物,然后才能定为证人,那于法理太宽。若据传闻作证即为证人,则于法理又太急迫。现在我建议当事人行贿后三人都见到了,赃物及提供的情况相同,则视为事实成立。四是:赦前断事,或是因引据刑律乖离错误,致使定夺失公,虽然定成经赦,也应回到准律定夺的轨道上来。五是:经赦除名之后,或是向圣上诉说枉曲,被圣上下旨重新追究;或上省诉冤,上书要求重新审理。上书交付有关部门之后,未被研究判理,便遇上恩赦。像这样的一些人,也不能与通常的办案程序相违,依照前判为定。如若不与拷究相符合,已复案的人,请不追夺。六是:或受辞下检反覆,使究狱证占分明,理应清雪罪名,没来得及上告检按,忽然就碰上恩赦。假若依据证占而昭雪其罪,则违反正常的法律程序;如果除其名字,那就滥罪洁白之士。臣认为他们的罪行必须按察之后才能成立,昭雪必须以占定为准则,如若拷问没有完成程式以及重要证人有一人没有到的,则不能算作结案。

“古来人士虽然担心检察狱案的工作不能尽量精细,但臣没有听说有谁明知冤屈却不审理。臣今日所陈奏的,实在是朝野人士众目所待,国家朝夕之间必须处理的紧急事情,愿皇上垂情深察为盼。”

皇上下诏,依从辛雄所议。从此以后,每有疑议,辛雄与公卿大臣辩论,总是最后按照他的意见办,于是他的才名日盛一日。

辛雄又作《禄养论》,称赞孔子陈述五孝,自天子至平民没有“退休”的文字。《礼记》:“八十岁,一个儿子不从政;九十岁,一家不从政。”郑玄注说:“恢复其官职。”然而,这只是指恢复庶民而言,并非指的公卿士大夫。我认为宜顺其禄养,不必限定年龄。”论文奏上,肃宗收下了。辛雄因母亲去世离任回家。丧期一满,右仆射元钦上书建议还授辛雄郎官职。不久,兼任司州别驾,加前军将军。

猜你喜欢
  卷八·佚名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一·杨仲良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四·佚名
  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五·张岱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十六)·陈寅恪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九十八·佚名
  卷之三百九十三·佚名
  卷三·朱轼
  闲愁记·胡兰成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陈寿
  宁正传·张廷玉
  卷四十九·阿桂
  原跋·佚名
  孟尝君舍人·佚名
  卷五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挂枝儿·谑部九·冯梦龙

    ○鸨儿攒上些活本钱,(做些)风流生意,竖几个肉招牌来卖,问时值估价(也不)十分贵,也有三钱的,也有五钱的,好件道地(的)东西也,主顾儿不误你。○鸨妓问答老鸨儿拿银子(在)钱铺上换,换钱的说道是一块铅,一斤只值得三分半,忘八顿下脚,妈儿哭

  • 卷二十七·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二十七   歙县汪立名编後集七【律诗凡一百一首】 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 乱雪千花落新丝两鬓生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江上今重去城东更一行别花何用伴劝酒有残莺 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

  • 游子谣·戴望舒

    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游子的家园呢?篱门是蜘蛛的家,土墙是薜荔的家,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游子却连

  •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闻一多

    忽然一切的静物都讲话了, 忽然间书桌上怨声腾沸: 墨盒呻吟道“我渴得要死!” 字典喊雨水渍湿了他的背;信笺忙叫道弯痛了他的腰; 钢笔说烟灰闭塞了他的嘴; 毛笔讲火柴烧秃了他的须, 铅笔抱怨牙刷压了他的腿;香炉咕喽着“这些

  • 卷十八·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十八嘉善曹庭栋编太仓稊米集周紫芝字少隠宣城人绍兴中居陵阳山两以乡贡赴礼部俱下第家贫并日而炊里中人嗤之不顾力学益苦年六十一始以廷对第三人出身歴官右司员外郎出知兴国军秩满奉祠归居庐

  • 卷四百六十三·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三胡杲胡杲安定人怀州司马诗一首七老会诗【杲年八十九】闲居同会在三春大抵愚年?出羣霜?不嫌杯酒兴白头仍爱玉炉熏裵回玩柳心犹健老大看花意却勤凿落满斟判

  • 卷一百六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六十六李白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栏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一作公】醉似泥鸬鷀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緑恰似葡萄

  • 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脱脱

        苏辙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曰:   陛下即位三十余年矣,平居静虑,亦尝有忧于此乎,无忧于此乎?臣伏读制策,陛下既有忧

  • 卷九十二·列传第二十二·脱脱

        萧夺剌 萧普达 耶律侯哂 耶律古昱 耶律独攧 萧韩家 萧乌野   萧夺剌,字挼懒,遥辇洼可汗宫人。祖涅鲁古,北院枢密副使。父撒抹,字胡独堇,重熙初补祗候郎君,累迁北面林牙。十九年,从耶律宜新、萧蒲奴伐夏,至萧

  • 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六·宋濂

        贺仁杰   贺仁杰,字宽甫,其先河东隰州人,祖种德徒关中,遂为京兆鄠人。父贲,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关中兵后积尸满野,贲买地金天门外,为大冢收瘗之。远近闻者,争辇尸来葬,复以私钱劳之。尝治室于毁垣中,得白

  • 续后汉书新注序·郝经

    续後汉书新注序 三国事涉汉晋参出互见百有余年诸所记注不啻数十百家其行於世者汉史则华峤汉书谢承後汉书司马彪续汉书袁宏汉纪袁暐献帝春秋张璠汉纪乐资山阳公载记王隐蜀记孙盛蜀世谱郭冲五事魏

  • 谢鲲传·房玄龄

    谢鲲字幼舆,陈国陽夏人。祖父谢缵,典农中郎将。父亲谢衡,以儒家的素质见称,做官至国子祭酒。谢鲲年少时知名,通达简傲有超人的见识,不修威仪,爱好《老子》、《易经》,能唱歌、善弹琴,王衍、嵇绍都认为他是奇才。永兴年间(304~30

  • 三屿传·宋濂

    三屿国,靠近王留求。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下令择人前往招降。平章政事伯颜等说“:臣等与了解此地情况的人商议,此国之民,不及二百户,有时还有人到泉州来经商。去年官军进入王留求,军船经过此国时,此国之人还为之提供粮食,提供

  • 一二六、张仪卒乃魏哀王九年非十年辨·钱穆

    《六国表》魏哀王十年,张仪死。考《仪传》,仪以秦武王元年重至魏,当哀王九年。相魏一岁,卒于魏,则哀王十年也。(《秦纪》亦同。)惟核之《魏世家》,哀王九年相田需死,楚害张仪、犀首、薛公三人相,苏代为说魏使相太子,(亦见《魏策》

  • ●作邑自箴卷第三·李元弼

    处事二 ○处事 老目镇判状事巳了毕限十日缴连赴县先取知委告示应在县公人并老目镇等凡判状帖引之类有朱印火急字者违限一日急字者违限两日其余违五日并勘决仍出牓发放司前 【二急字印子置书案上印讫旋押花字于其下】

  • 卷二十六·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二十六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士丧礼第十二之一郑目録云士丧其父母自始死至于既殡之礼丧于五礼属凶疏曰天子诸侯之下皆有士此当诸侯之士知者下云君若有赐不言王又

  • 第5章 八佾篇第三(1)·孔子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宗庙的厅堂里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他都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够忍受的呢?”名家注解朱熹注:“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乐,孔子

  • 黄庭外景经·佚名

    守一术经典。全称《上清黄庭外景经》,亦称《太上黄庭外景经》,相传为魏晋之际魏夫人华存从景林真人处取得秘藏草稿,于晋成帝成和九年(公元334年)撰成而流传于世。三卷。王羲之于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书以换鹅者,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