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难总持缘品第六十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咸皆生疑。贤者阿难。本造何行。获此总持。闻佛所说。一言不失。俱往佛所。而白佛言。贤者阿难。本兴何福。而得如是无量总持[总持:1、指忆念所闻之法而不忘失的能力。2、总一切法和持一切义的意思,这也就是梵语陀罗尼的译义。总持有四种:一、法总持,又名闻总持,即不忘失佛的教法;二、义总持,即能执持佛法的义理;三、咒总持,即菩萨依定起咒,解除众生的苦厄;四、忍总持,即能如实的把握事实的真相。]。唯愿世尊。当见开示。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时众比丘都产生疑惑:贤者阿难,过去世究竟造了什么功德而得到这样的总持,听到佛所说法一句也不会忘记?比丘们便来到佛前,请问佛陀:“贤者阿难以前作了什么福德,而得到这样的无量总持?恳请世尊为我们开示。”

【古文】

佛告诸比丘。谛听着心。斯之总持。皆由福德。乃往过去阿僧祇劫。尔时有一比丘。畜一沙弥。恒以严敕。教令诵经。日日课程。其经足者。便以欢喜。若其不足。苦切责之。

【白话】

佛告诉比丘们:“谛听,记在心中。这样的总持,都是由福德所致。在过去阿僧祇劫以前,当时有一位比丘,带着一个沙弥,经常对他严加管束,令他背诵经文,每天都有规定的功课。如果沙弥背够了经文,比丘便十分欢喜,如果没有完成,便严加斥责。

【古文】

于是沙弥。常怀懊恼。诵经虽得。复无食具。若行乞食。疾得食时。诵经便足。乞食若迟。诵则不充。若经不足。当被切责。心怀愁闷。啼哭而行。

【白话】

因此沙弥经常烦恼,因为有时虽然背足经,但又化不到缘。如果外出乞食,较快地得到食物,便可以背够经文;如果乞食困难费时,便不能背完规定的经文,如果背不够经,就会被斥责。因此沙弥常常忧愁烦闷,啼哭而行。

【古文】

时有长者。见其啼哭。前呼问言。何以懊恼。沙弥答曰。长者当知。我师严难。敕我诵经。日日课限。若其足者。即以欢喜。若其不充。苦切见责。我行乞食。若疾得者。诵经即足。若乞迟得。诵便不充。若不得经。便被切责。以是事故。我用愁耳。

【白话】

这时有一位长者,见到沙弥哭泣不止,便上前询问道:‘为什么这样痛苦呢?’小沙弥回答说:‘长者应当知道,我师父要求严格,让我背经,日日都有规定的数量。如果背够,便十分欢喜;如果我没有背够,便痛加斥责。我外出乞食,如果很快地得到,便可背够经文;如果乞食费时,便不能背足经文。而假如不能背够,便被呵责。因为这个缘故,我才发愁。’

【古文】

于时长者。即语沙弥。从今以往。常诣我家。当供饮食。令汝不忧。食已专心勤加诵经。尔时沙弥。闻是语已。即得专心勤加诵学。课限不减。日日常度。师徒于是。俱同欢喜。

【白话】

此时长者便对沙弥说:‘从今天开始,你就常来我家,我供给你饮食,让你不再担心。吃完后就专心勤奋背经。’沙弥听后,得以专心勤奋诵学,规定的功课没有减少,每日都是如此,师徒因此都十分欢喜。”

【古文】

佛告比丘。尔时师者。定光佛[定光佛:即燃灯佛。]是。时沙弥者。今我身是。时大长者。供养食者。今阿难是。乃由过去造是行故。今得总持。无有忘失。尔时诸比丘。闻是说已。欢喜信受。顶戴奉行。

【白话】

佛告诉比丘们:“当时的比丘师父,便是定光佛;当时的沙弥,便是现在的我;当时供给饮食的长者,便是现在的阿难。因他过去做了这样的功德,故现在得以成就总持,不会忘失。”这时众位比丘听了这样的讲说,欢喜信受,恭敬地奉行。

猜你喜欢
  卷四十(玄奘译)·佚名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上·道液
  中观论疏卷第三(本)·吉藏
  优婆夷志目录·圆信
  卷第八·佚名
  菩萨处胎经 第六卷·佚名
  卷第五·道忞
  神僧传卷第二·朱棣
  卷第一百一十一·佚名
  金七十论卷上·佚名
  告全国佛教徒代表·太虚
  第四十八章 六王章·佚名
  卷九十一·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二·澄观
  四分律卷第二十一(初分之二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九出 冤褫·李渔

    〖南吕引子·生查子〗(副净冠带上)优劣一齐申,满纸皆奇货。切莫笑穷官,富客终输我。下官汪仲襄,昨日学院下马,优劣文册俱已亲投。今日带领生员听候发落,来此已是。还不曾开门,且在左廊伺候。〖前腔〗(生衣巾上)扃户不提防

  • 卷四·邵雍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击壤集> 钦定四库全书 击壤集卷四       宋 邵雍 撰天津新居成谢府尹王君贶尚书【嘉佑七年】 嘉佑壬寅岁新巢始孱功仍分道德里更近帝王宫槛仰端门峻轩迎两观雄牕虚响瀍涧台迥

  • 卷十·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 东莱诗集卷十     宋 吕本中 撰离行在即事三首 昏旦黄【缺】里经营【缺】榻清看人长麈尾让我短灯檠旧友分穷达斯文鼎重?边声授明主礼乐谢诸生漂泊留旁郡烦人久厚顔强求微禄去未得故乡还驿骑随朝

  • 金台集叙·迺贤

    三代而上天地之英着为礼乐三代而下礼乐之英散为文章礼乐文章无处不有无时无之是故礼之用莫妙于乐文章之用莫妙于诗英即妙也发舒而可见谓之英鼓舞而莫测谓之妙于是诗与乐之妙可以动天地感神明广声教移风俗也皇元混一以

  • 新婚与旧鬼·徐志摩

    "The Hour and the Ghost"新娘 郎呀,郎,抱着我, 他要把我们拆散; 我怕这风狂如虎, 与这冷酷的暴烈的海; 看呀,那远远的山边, 松林里有火光炎炎; 那是为我点着的灯台。 新郎 你在我的怀里,我爱, 谁敢来将你侵犯; 那是北极的星芒灿

  •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范晔

    刘平 王望 王扶 赵孝 淳于恭 江革 刘般 子恺 周磐 赵咨孔子曰:「夫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养,死无以葬。」子曰:「啜菽饮水,孝也。」夫钟鼓非乐云之本,而器不可去;三牲

  • 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张廷玉

        杨一清 王琼 彭泽 毛伯温 翁万达   杨一清,字应宁,其先云南安宁人。父景,以化州同知致仕,携之居巴陵。少能文,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宪宗命内阁择师教之。年十四举乡试,登成化八年进士。父丧,葬丹徒,遂家焉。

  • 卷之一百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提要·陈洪范

    「北使纪略」一卷,陈洪范撰。南明弘光立,洪范以左都督同兵部侍郎左懋第使北。懋第不屈,被杀;洪范输款南还,遂为满清反间。有不着撰人「使臣碧血」记懋第殉节事,分见第一一八种「鲁春秋」篇及第二六四种「甲申传信录」篇。是

  • 明忠 第三十一·王符

    人君之称,莫大于明〔二〕;人臣之誉,莫美于忠〔三〕。此二德者,古来君臣所共愿也。然明不继踵〔四〕,忠不万一者〔五〕,非必愚闇不逮而恶名扬也〔六〕,所以求之非其道尔〔七〕。〔一〕○铎按:此文论国之所以治者,在上下同心。所

  • 卷二十五·严粲

    <经部,诗类,诗缉>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二十五 宋 严粲 撰 文王之什    大雅 【释文曰自此以下至卷阿十八篇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之正大雅文王至灵台八篇是文王之大雅下武至文王有声二篇是武王之大雅】 文王文王

  • 卷五百八十一·佚名

    △第十一布施波罗蜜多分之三尔时满慈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诸菩萨众行布施时为何所舍。佛言:菩萨行布施时都无所舍。时满慈子复白佛言:若诸菩萨行布施时都无所舍。是诸菩萨当证无上正等觉时为何所得。佛言:菩萨

  • 应罗斯福总统邀请之和平建议·太虚

    ──二十九年三月──罗斯福总统阁下:六七年来阁下在泛太平洋会议等,屡发关于维持或创造国际和平之言论,余响应赞同者亦已多次;尤于最近一二年,阁下益努力国际和平运动,余亦觉现在唯阁下有运用其地位声望与权力,以维持或创造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四(之二)·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释庆喜难缘起二。一伸疑四。一叙所闻。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如文 二正生难。斯则因缘皎然明白。

  • 摩诃止观卷第三上·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三上第二释止观名者。大途梗概已如上说。复以何义立止观名。略有四。一相待。二绝待。三会异。四通三德。一相待者。止观各三义。息义。停义。对不止止义。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净名曰。

  • 白马酒店·阿加莎·克里斯蒂

    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白马酒店是奥利弗夫人唯一一次脱离波洛或帕克·派恩单独行动,不过她不是主角。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本书中呈现了一种特别的谋杀方式,堪称一次科学普及教育。据传,本书也因此间接地挽救了一些人的生

  • 洞神八帝妙精经·佚名

    作者不详。今人考其约成书于东晋。经中所收内容较杂。首为《斋持八戒法》,要人修斋持八戒,佩服神符,思真行道。次为《三皇三一经》,称三皇所受,要在三一,即太一、真一、玄一,号为三元。元炁生神,神炁降人,人成为神。特别强调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