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孝 经》

第一节 《孝经》内容

《孝经》虽然以“经”名书,实在不能和其他“经书”相比。它纯讲“孝道”,因此被历代皇帝所重视,用来劝老百姓“孝”,由“孝”以劝“忠”,由是得厕入《十三经》之林。

今本《孝经》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分为十八章。这十八章是:

《开宗明义章第一》,讲“孝,德之本也”,又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天子章第二》,讲“天子之孝”。

《诸侯章第三》,讲“诸侯之孝”。

《卿大夫章第四》,讲“卿大夫之孝”。

《士章第五》,讲“士之孝”。

《庶人章第六》,讲“庶人之孝”。

《三才章第七》,讲“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利也”。天、地、人是“三才”。

《孝治章第八》,讲“明王以孝治天下”。

《圣治章第九》,讲“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

《纪孝行章第十》,讲“孝子事亲”。

《五刑章第十一》,讲“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广要道章第十二》,讲“礼”“乐”是广“孝”的“要道”。

《广至德章第十三》,讲教“孝”“悌”和好好做臣属。

《广扬名章第十四》,讲“孝”可移于“忠君“顺长“治官”。

《谏诤章第十五》,讲要有“争臣”“争友”“争子”,使君上、父亲和朋友“不陷于不义”。

《感应章第十六》,讲“孝”“无所不通”。

《事君章第十七》,讲如何事君。

《丧亲章第十八》,讲孝子丧亲之道。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经评论《孝经》:

《孝经》独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皆传文;然皆齐、鲁间陋儒纂取《左氏》诸书之语为之。至有全不成文理处,传者又颇失其次第。(见《朱子语类》)

第二节 《孝经》的著者时代

《孝经》作者有几种说法:

第一说是孔子。班固:《汉书·艺文志》(实本于刘歆《七略》)说: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其后郑玄的《六艺论》也这么说,《孝经纬钩命诀》甚至引孔子的话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援神契》更说得神奇:“孔子制作《孝经》,使七十二子向北辰磬折。”《孝经》不是孔子所作,不待智者而后明,因为一翻《孝经》本书便会明白。孔子若作《孝经》,哪能称他的学生曾参为“曾子”,这是其一。《孝经》抄了孔子以后的一些书,如《左传》《孟子》《荀子》,孔子怎能预见到他死后一两个世纪中某些人物会说某些话?此其二。《论语》是比较可信的孔丘言行录,《孝经》的论孝,便和《论语》的论孝大不相同,甚至有矛盾处,此其三。所以越到后代,这种主张的人便逐渐少了。

第二说是曾子所作,初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

这一说法,在司马迁时,未受重视;到两晋以后,附和者渐多。但取《礼记》和《大戴礼记》曾子论孝诸事和《孝经》比较,相抵触者不少。如《孝经》主张“父有争子”,甚至说:“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指不义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而《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上篇》说:“父母之行,中道(合理)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也。”一个说不争就是不孝,一个说争辩是祸乱发动之源,究竟哪一说是曾子本意?何况《孝经》所用《孟子》、《荀子》诸语,曾于是不可能看到的。所以这一说也不足信。

第三说是曾子门人所作。这是宋朝人如胡寅(朱彝尊《经义考》引)、朱熹(《孝经刊误》)开其端,并无实证,只是想象之词。另外还有说是子思所作,只见于宋王应麟《困学记闻》引冯椅说,尤不足论。

我们考察《孝经》的作者,一则当就与《孝经》有关的文献进行研究,一则尤其应该从《孝经》本身进行研究。

《吕氏春秋·察微篇》有下列一段话:

《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常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常守富也。富贵不离其

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

这一段和《孝经·诸侯章》文字全同。《吕氏春秋》明白地是引《孝经》,可见《孝经》出于吕不韦以前。

又《吕氏春秋·孝行览》:

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

海,此天子之孝也。

虽然没有说引自《孝经》,却和《孝经·天子章》只有个别字不同,可能也引自《孝经》。因之汪中《经义知新记》说:

《孝行》《察微》二篇并引《孝经》,则《孝经》为先秦古籍明。

蔡邕《明堂论》说:“魏文侯撰《孝经传》。”似乎在魏文侯时《孝经》已经流传。但《汉书·艺文志》不录这书,蔡邕所看到的《孝经传》未必是魏文侯所作。而且魏文侯是战国初期人,不可能看到《孟子》、《荀子》,而今天《孝经》袭用《孟子》、《荀子》,就无法解释了。

《孝经》袭用《左传》的,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几句,《孝经·三才章》全部照抄,只改“礼”为“孝”。又宣公十三年“进思进忠,退思补过”,《孝经·事君章》照抄。又襄公二十一年“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等语,《孝经·圣治章》改为“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文公十八年“不度于善,而皆在于凶德”,《孝经·圣治章》仅改“度”为“在”。这些都是《孝经》作者袭用《左传》语句。其余如《孝经·谏诤篇》多袭用《荀子·子道篇》。至于《孝经》袭用《孟子》,虽不是字句全同,但撮取大意,插入可用词句,痕迹显然,陈灃《东塾读书记》已经指出。还有未经他指出的不少。近人王正己说《孝经》为孟子门人所著,①就是因为《孝经》多袭用《孟子》之故,但《孝经》未必是孟子门人所著。

从上面几段文字看,在素始皇统一前,吕不韦集门客作《吕氏春秋》,《孝经》已经流行,不然,不会被引用。但又在《孟子》《荀子》流行以后,不然,无法袭用其文。孟轲假定死于公元前305年,荀况生于公元前340年,大约死于秦始皇即位前后不久,吕不韦集门客著书前,《吕氏春秋》著书开始于公元前240年,成于公元前239年,仅历二年而成,可见门客之多,抄撮之速,《孝经》自亦在取材之中。《孝经》作,当在公元前三世纪早期,或公元前230年左右。

第三节 所谓《古文孝经》

谈到《古文孝经》的有两家。一是《汉书·艺文志》:

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孝经》《论

语》,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另一是许冲上其父许慎所著《说文表》:

《古文孝经》者,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就。

桓谭似乎看到过《古文孝经》,《新论》说:

《古孝经》一卷,二十章,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余字。②

以上三说,互不相同:(一)《汉书·艺文志》说《古文孝经》在孔子家中屋壁内所发现,许冲说汉昭帝时为鲁国三老所献。(二)《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说,《古文孝经》分二十二章,而桓谭说只有二十章。

总之,关于《古文孝经》,《隋书·经籍志》是这样说的:

《古文孝经》一卷,孔安国传。粱末亡逸,今疑非古本。

这么一说,《古文孝经》早已不存在,今本《古文孝经》是伪造本。谁伪造的呢,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由刘炫复得,上引《隋书·经籍志》便戳着它是假货。至于所谓孔安国传更是伪品。还有所谓《孝经》郑玄注,也是不可信的。这些都不必啰唆了。

第四节 《孝经》之受推尊

《孝经》一书,实在值不得去读它,但历代封建统治者便利用它为政治服务,以达到他们屡世相传的政治目的,因而历代都受推尊。《汉书·艺文志》说:“汉文帝时,《论语》《孝经》皆置博士。”“置博士”,便是在大学里设专科教授。而且汉代在儿童识字以后,《论语》《孝经》是必读书。汉代也提倡“孝”道;自惠帝以后,历代皇帝谥号前都加一“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还选疏广教授皇太子以《孝经》。这类情况,翻开历史书,便会不少发现。尤其可怪的,据《七录》,晋孝武帝有《总章馆孝经讲义一卷》。当然,以皇帝之尊,撰集注解《孝经》的前有晋元帝的《孝经传》(已佚,见《经义考》),后有粱武帝的《孝经义疏十八卷》(《隋书·经籍志》,已佚),粱简文帝《孝经义疏》五卷(已佚,亦见《七录》)等。现在只谈东晋孝武帝这个人,他十岁死了父亲,便不哭丧,还说什么“哀至便哭”。他在位时,权臣桓温已死,政柄他一人掌握;其后谢安、谢石又大败苻坚于淝水,正是大有为之时,他却自己饮酒好色,又专任司马道子和王国宝一般龌龊小人,贪婪无厌,卖官鬻爵,流毒人民,结果被所宠爱的张贵人所害死,甚至没有来追究她。东晋因之日益衰颓,以后遂一蹶不振,还宣讲什么《孝经》(宁康三年重九日孝武帝曾亲自讲《孝经》),作什么《孝经讲义》?由此可见,统治者之讲《孝经》,为《孝经》作解说,都不过是骗人的把戏罢了。现存《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注》是唐玄宗作的,宋邢昺作疏。因为《孝经》这部书,内容陈腐,文字浅陋,实在值不得一读。好在只有一千八百字,翻他一遍,半小时也就够了。

————————————————

① 见《古史辩》第四册。② 《太平御览》608引,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正经篇》。

猜你喜欢
  投壶·戴圣
  恒公(元年~十八年)·谷梁赤
  学行卷第一·扬雄
  卷八·孙奇逢
  经礼补逸卷七·汪克宽
  程氏经説卷一·佚名
  卷一百三十三·秦蕙田
  卷十五·吕本中
  卷十三·佚名
  卷一·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佚名
  卷第十·李遵勖
  佛法之理证与事行·太虚
  佛教人乘正法论·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下·湛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三十六·彭定求

        卷636_1 【杂兴】聂夷中   两叶能蔽目,双豆能塞聪。理身不知道,将为天地聋。   扰扰造化内,茫茫天地中。苟或有所愿,毛发亦不容。   卷636_2 【杂怨(一作孟郊诗,题云征妇怨)】聂夷中   生在绮罗下,岂识渔

  • ◆胡学正炳文(云峰集)·顾嗣立

    炳文,字仲虎,徽之婺源人。父孝善先生斗元,从朱晦庵从孙小翁得《书》、《易》之传。炳文尤潜心朱子之学,作《四书通》、《易本义通释》诸书。吴文正公尝荐诸朝,不就。辟信州道一书院山长,再调兰溪学正,未赴。至大间,其族子淀为

  • ●怀香记目录·陆采

    第一齣 家门始终第二齣 赴辟登程第三齣 钦赐异香第四齣 京邸遇旧第五齣 司空受掾第六齣 绣阁怀香第七齣 靑琐相窥第八齣 相思露意第九齣 託婢传情第十齣 兰闺复命第十一齣 氐羌谋叛第十二齣 协谋出征第十

  • 李子昌·隋树森

    李子昌,生平、里籍均不详。 套数 【正宫】梁州令南 芳草长亭露带沙,盼游子来家。翠消红减乱如麻,隔妆台慷梳掠掩菱花。 【赛鸿秋北】我这里望宾鸿目断夕阳下,盼情人独立在帘儿下。夜香烧祷告在花阴下

  • 杜旟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杜旟(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号桥斋。兰溪(今属浙江)人。吕祖谦门人。淳熙、开禧间,两以制科荐,兄弟五人,皆工诗文,名噪一时,称“杜氏五高”。陆游、叶適、陈亮、陈傅良皆赞其文,且与之交。有《桥斋集》,不传。善词。陈亮称

  • 巻三·郭奎

    ○五言律诗题裕约之圆通旧隐匡庐最佳处,石耳两峰齐。寺有圆通阁,亭余苏子题。万壑飞霞满,千松积翠迷。愿结莲花社,从师过虎溪。为刘君道赋昱岭关东南多竒险,兹岭冠羣峰。栈道一千里,函关百二重。边声愁虎豹,海色落芙蓉。之子

  • 卷十六 鬱林王·王夫之

      〖一〗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尚书删自仲尼,且不司尽信,况后世之史哉?郁林王昭业之不足为君,固已。然曰:“世祖积钱及金帛不可胜计,未朞岁而用尽”,则诬矣。夷考朞岁之中,未尝有倾宫璇室裂绘凿莲之事也,徒以掷

  •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三)·陈寅恪

    河东君此次游杭时经三月之久,中间患病颇剧,自有所为而来,必有所为而去。 当崇祯十二年己卯岁末河东君年已二十二,美人迟暮,归宿无所,西湖之游本为阅人择婿。然明深识其意,愿作黄衫。第贰伍通所谓“观涛”,即然明又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四十一·佚名

    嘉靖二十七年十月壬寅朔时享 太庙命英国公张溶代○钦天监奏进明年大统历颁赐百官 上不御殿百官具公服于奉天门行五拜三叩头礼○癸卯 孝洁皇后忌辰 内殿行祭礼遣定国公徐延德祭 陵寝○杀原任大学士夏言言江西贵溪人与

  • 卷之六百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后主皇后穆氏传·李延寿

    齐后主的皇后穆氏,名叫邪利,原是斛律皇后随从女婢。她母亲名叫轻霄,本是穆子伦的女婢,后来又转入侍中宋钦道家里,和人私通而生下穆氏,也不知该姓什么,有人说她就是宋钦道的女儿。  穆氏小字黄花,后改字为舍利。宋钦道的老婆

  • 舒元舆传·欧阳修

    舒元舆是婺州东阳县人。他家贫贱,不能与士人并列。他开始学习时,就机敏聪明。后到江夏客居,节度使郗士美对他的突出才能感到惊异,多次推荐他。元和年间,他去考进士,看见考官监管苛刻,在尚书省考试时,即使水和木炭、蜡烛和餐具

  • 奏销例·佚名

    目录 奏销各册由司道核定送部后,按款照抄底册,分发各营县备案 议覆各营造报兵马俸饷班兵眷口奏册迟延限期章程 议覆各营造报兵米奏册迟延限期章程 奏销各册由司道核定送部后,按款照抄底册,分发各营县备案 一件遵札详覆事

  • 七年·佚名

    (丙申)七年大明成化十二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丙午,上率百官,行望闕禮如儀,仍賀三大妃殿,進表裏。○御仁政殿,受賀。○上進宴于三殿。○御仁政殿,行會禮宴,倭人、野人亦與焉。1月3日○戊申,御經筵。講訖,上謂知事李克培曰:「議者云:『

  • 卷五十二 孟子二·黎靖德

      ◎公孙丑上之上   △问夫子当路於齐章   "'以齐王,犹反手',不知置周王於何地?"曰:"此难言,可以意会,如汤武之事是也。春秋定哀间,周室犹得。至孟子时,天命人心已离矣。"〔去伪〕   问夫子加齐之卿相章   或问:"'虽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九·欧阳竟无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三藏光梵大師惟淨等奉詔譯   觀顛倒品第二十三   復有人言.勝義諦中有藴處界.因緣生故.如貪等法。彼宗頌言.   因分别故起 說彼貪瞋癡.善不善顛倒 此等從緣有。   釋曰.彼頌意者如論中

  • 第十 别伽陀集·佚名

    呵责法为何?忆念法为何?众僧法为何?心念法为何?呵责法为忆念[罪]。忆念法为折伏。众僧法为获得[决断]。心念法为各人之[决断]。汝若为检问者,草率勿言,怒而勿言,怒而勿行。于经,于律,于随法,于所制,于随顺法,草率无利益之诤论语勿言。依

  • 餐樱庑随笔·况周颐

    况氏为晚清词学大家,兼治野史掌故,著述甚丰。该书即其中的一种,杂记清代宫廷辛秘,朝野轶闻,典章学术,市井风情等,稍兼前清历代野史。该书原连载于《东方杂志》(十三卷),现据此标点整理,参考了今人的整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