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恒公(元年~十八年)

桓公元年

元年春。王。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也。其曰无王何也?桓弟弑兄,臣弑君,天子不能定,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以为无王之道,遂可以至焉尔。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正月,公即位。继故不言即位,正也。继故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继故而言即位,则是与闻乎弑也。继故而言即位,是为与闻乎弑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己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无恩于先君也。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会者,外为主焉尔。郑伯以璧假许田。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讳易地也。礼,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无田则无许可知矣,不言许,不与许也。许田者,鲁朝宿之邑也。邴者,郑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用见鲁之不朝于周而郑之不祭泰山也。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及者,内为志焉尔。越,盟地之名也。

秋,大水。高下有水灾,曰大水。

冬,十月。无事焉,何以书?不遗时也。《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

----------

桓公二年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桓无王,其曰:王何也?正与夷之卒也。及其大夫孔父。孔父先死,其曰及何也?书尊及卑,《春秋》之义也。孔父之先死何也?督欲弑君而恐不立,于是乎先杀孔父,孔父闲也。何以知其先杀孔父也?曰子既死,父不忍称其名,臣既死,君不忍称其名。以是知君之累之也。孔,氏,父,字谥也。或曰其不称名,盖为祖讳也,孔子故宋也。滕子来朝。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以者,内为志焉尔,公为志乎成是乱也。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辞而加之焉。于内之恶,而君子无遗焉尔。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受赂而退,以事其祖,非礼也。其道以周公为弗受也。郜鼎者,郜之所为也。曰宋,取之宋也,以是为讨之鼎也。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故曰郜大鼎也。

秋,七月,纪侯来朝。朝时,此其月何也?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于是为齐侯、陈侯、郑伯讨数日以赂。己即是事而朝之。恶之,故谨而月之也。蔡侯、郑伯会于邓。

九月,入杞。我入之也。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桓无会,而其致何也?远之也。

----------

桓公三年

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胥之为言,犹相也。相命而信谕,谨言而退,以是为近古也。是必一人先。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齐侯命卫侯也。

六月,公会杞侯于郕。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言日言朔,食正朔也。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公子翚如齐逆女。逆女,亲者也。使大夫,非正也。

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讠雚。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阙门。父戒之曰:“谨慎从尔舅之言!”母戒之曰:“谨慎从尔姑之言!”诸母般,申之曰:“谨慎从尔父母之言!”送女逾竟,非礼也。公会齐侯于讠雚。无讥乎?曰为礼也。齐侯来也,公之逆而会之可也。夫人姜氏至自齐。其不言翚之以来何也?公亲受之于齐侯也。子贡曰:“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继万世之后,何谓已重乎?”

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桓公四年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春曰田,夏曰苗,秋曰蒐,冬曰狩。四时之田用三焉,唯其所先得,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

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

----------

桓公五年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鲍卒,何为以二日卒之?《春秋》之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陈侯以甲戌之日出,己丑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举二日以包也。

夏,齐侯、郑伯如纪。天王使任叔之子来聘。任叔之子者,录父以使子也。故微其君臣而着其父子,不正父在子代仕之辞也。葬陈桓公。城祝丘。

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举从者之辞也。其举从者之辞何也?为天王讳伐郑也。郑,同姓之国也,在乎冀州。于是不服,为天子病矣。大雩。螽。螽,虫灾也。甚则月,不甚则时。

冬,州公如曹。外相如不书,此其书何也?过我也。

----------

桓公六年

六年春,正月,寔来。寔来者,是来也。何谓是来?谓州公也。其谓之是来何也?以其画我,故简言之也。诸侯不以过相朝也。

夏,四月,公会纪侯于郕。

秋,八月壬午,大阅。大阅者何?阅兵车也。修教明谕,国道也。平而修戎事,非正也。其日,以为崇武,故谨而日之,盖以观妇人也。蔡人杀陈佗。陈佗者,陈君也。其曰陈佗何也?匹夫行,故匹夫称之也。其匹夫行奈何?陈侯憙猎,淫猎于蔡,与蔡人争禽。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何如知其是陈君也?两下相杀,不道。其不地,于蔡也。

九月丁卯,子同生。疑故志之,时曰同乎人也。

冬,纪侯来朝。

----------

桓公七年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其不言邾咸丘何也?疾其以火攻也。

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其名何也?失国也。失国,则其以朝言之何也?尝以诸侯与之接矣,虽失国,弗损吾异日也。

----------

桓公八年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烝,冬事也,春兴之,志不时也。天王使家父来聘。

夏,五月丁丑,烝。烝,冬事也,春夏兴之,黩祀也。志不敬也。

秋,伐邾。

冬,十月,雨雪。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其不言使焉何也?不正其以宗庙之大事,即谋于我,故弗与使也。遂,继事之辞也。其曰遂逆王后,故略之也,或曰天子无外,王命之则成矣。

----------

桓公九年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为之中者归之也。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使世子伉诸侯之礼而来朝,曹伯失正矣。诸侯相见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内为失正矣。内失正,曹伯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则是放命也。《尸子》曰:“夫已,多乎道。”

----------

桓公十年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桓无王,其曰王何也?正终生之卒也。

夏,五月,葬曹桓公。

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弗遇者,志不相得也。弗,内辞也。

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来战者,前定之战也。内不言战,言战则败也。不言其人,以吾败也。不言及者,为内讳也。

----------

桓公十一年

十有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

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

秋,七月,葬郑庄公。

九月,宋人执郑祭仲。宋人者,宋公也。其曰人何也?贬之也。突归于郑。曰突,贱之也。曰归,易辞也。祭仲易其事,权在祭仲也。死君难,臣道也。今立恶而黜正,恶祭仲也。郑忽出奔卫。郑忽者,世子忽也。其名,失国也。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柔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公会宋公于夫钟。

冬,十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

----------

桓公十二年

十有二年春,正月。

夏,六月壬寅,公会纪侯、莒子,盟于曲池。

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

八月壬辰,陈侯跃卒。公会宋公于虚。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丙戌,卫侯晋卒。再称日,决日义也。主

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非与所与伐战也。不言与郑战,耻不和也。于伐与战,败也。内讳败,举其可道者也。

----------

桓公十三年

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其言及者,由内及之也。其曰战者,由外言之也。战称人,败称师,重众也。其不地,于纪也。

三月,葬卫宣公。

夏,大水。

秋,七月。

冬,十月。

----------

桓公十四年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无冰,时燠也。

夏,五。郑伯使其弟御来盟。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其弟云者,以其来我举其贵者也。来盟,前定也。不日,前定之盟不日。孔子曰:听远音者,闻其疾而不闻其舒;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立乎定、哀以指隐、桓,隐、桓之日远矣。夏五,传疑也。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御廪之灾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为唯未易灾之余而尝可也。志不敬也。天子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国非无良农工女也,以为人之所尽事其祖祢,不若以己所自亲者也。何用见其未易灾之余而尝也?曰甸粟,而内之三宫,三宫米而藏之御廪,夫尝必有兼甸之事焉。壬申,御廪灾。乙亥尝。以为未易灾之余而尝也。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以者,不以者也。民者,君之本也。使人以其死,非正也。

----------

桓公十五年

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征求。求车非礼也,求金甚矣。

三月乙未,天王崩。

夏,四月己巳,葬齐僖公。

五月,郑伯突出奔蔡。讥夺正也。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反正也。许叔入于许。许叔,许之贵者也。莫宜乎许叔,其曰入何也?其归之道,非所以归也。公会齐侯于蒿。邾人、牟人、葛人来朝。

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袲,伐郑。地而后伐,疑辞也。非其疑也。

----------

桓公十六年

十有六年春,正月,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

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桓无会,其致何也?危之也。

冬,城向。

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朔之名,恶也。天子召而不往也。

----------

桓公十七年

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二月丙午,公及邾仪父盟于趡。

夏,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郎。内讳败,举其可道者也。不言其人,以吾败也。不言及之者,为内讳也。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蔡季,蔡之贵者也。自陈,陈有奉焉尔。癸巳,葬蔡桓侯。及宋人、卫人伐邾。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言朔不言日,食既朔也。

----------

桓公十八年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泺之会,不言及夫人何也?以夫人之伉,弗称数也。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其地,于外也。薨称公,举上也。丁酉,公之丧至自齐。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葬我君,接上下也。君弑贼不讨,不书葬,此其言葬,何也?不责逾国而讨于是也。桓公葬而后举谥,谥所以成德也,于卒事乎加之矣。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有此三者备,然后可以会矣。

猜你喜欢
  卷十 缪称训·刘安
  卷一八·邱濬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孔子
  卷三十六·陈经
  卷二·黄度
  提要·聂崇义
  卷五·方苞
  卷二·朱鹤龄
  《尸子·分》白话译文·尸佼
  卷三百九十·佚名
  卷二百七十二·佚名
  出生菩提心经讲记跋·太虚
  敬告亚洲佛教徒·太虚
  说无垢称经卷第四·佚名
  月灯三昧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五·陈廷敬

    目  录 二十五调五十五体,起九十六字至九十七字塞垣春四体 望云间一体 步 月二体 早梅香一体 八声甘州七体又名甘州、萧萧雨、宴瑶池 迷神引二体 醉蓬莱二体又名雪月交光、冰玉风月 凤凰台上忆

  • 第四幕·老舍

    时间 夏天,上午。地点 北京明宅的花园——内设神坛。人物 高秀才 高永义 丁双喜 高大嫂 于铁子 田富贵明大人 丘二头 冯铁匠 牛大海 吴 七 仙姑甲仙姑乙 贺天庚〔幕启:宅子里的花园,一门通街,一门通宅院。

  • ●齐东绝倒·沈泰

    (秣陵竹痴居士编西湖竹笑居士评) 〔末上〕【西江月】(瞎汉总然犯法,乖儿却会藏亲。齐东野语古来闻,邹孟揣摩虞舜。女向琴床自倮,身逃滨海谁寻。分明往牒曲中真,听取诙谐可信。) 皋陶拿不着杀人的贼, 商均赶不转朝子的翁。 傲象

  • 卷一四一 齊紀七·司马光

      起強圉赤奮若(丁丑),盡著雍攝提格(戊寅),凡二年。   高宗明皇帝建武四年(丁丑,公元四九七年)   春,正月,大赦。   丙申,魏立皇子恪為太子。魏主宴於清徽堂,語及太子恂,李沖謝曰:「臣忝師傅,不能輔導。」帝曰:「朕尚不能化其

  • 卷之二百五十七·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七洪武三十一年夏四月丁丑朔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其臣鸦勒隹稽程复贡马及硫黄○户部奏改铸造钞铜板自二十文至五十文共六十三板并印钞正背铜印○罢回回钦天监○庚辰五军都督府及兵部臣奏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十五·佚名

    天启元年十月戊辰朔孟冬享太庙颁天启二年历赐大学士刘一燝等讲官钱象坤等新历有差○兵部言登抚陶朗先初索兵十万顷移咨约用饷三四百万似不能应业以山东添兵五万尽付登莱又发帑金十万两仍留本省加派银四十万不足再议那

  • 一一六六 湖北巡抚李封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部数并咨送旧本销毁折·佚名

    一一六六 湖北巡抚李封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部数并咨送旧本销毁折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湖北巡抚臣李封跪奏,为遵旨查缴《纲目续编》,恭折汇奏,仰祈圣鉴事。窃照乾隆四十八年五月内钦奉上谕:前因披阅《御批通鉴

  • 论语纂疏卷九·赵顺孙

    <经部,四书类,四书纂疏__论语纂疏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纂疏卷九     宋 赵顺孙 撰朱子集注阳货第十七凡二十六章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归如字一作馈】阳货季氏家臣名虎尝囚季

  • 卷一百三十一·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三十一  宋 卫湜 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羣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羣臣则士之报礼

  • 卷九十二·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九十二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九十二宗庙时享宋史礼志宗庙之礼每嵗以四孟月及季冬凡五享朔望则上食荐新唯亲郊封祀又有朝享告谢及新主祔谒皆大祀也二荐则行一献礼其

  • 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卷上·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  复有诸大菩萨之众。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而为上首。并余

  • 曼斯菲尔德庄园·简·奥斯汀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于181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该作讲述了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描写陷入感情纠葛的几对青年男女。善良懂事的范妮由于家境穷困,从小被寄养在富裕的姨妈家。姨妈家的两个表

  • 香山县乡土志·佚名

    香山县,汉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为东莞县地,宋始分置县治,属广州,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

  • 存神固气论·佚名

    共一卷。原不录著撰人。全卷属于道经修炼丹法一类著作,盖为宋末元初时期道士所作。全卷分《炉鼎地位》、《阴阳颠倒》、《阴阳老少》等十四小节,并有 《中源篇》作为结尾。各节简要地阐述阴阳五行与人体顺化的道理,论

  • 上古神话演义·钟毓龙

    本书非常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共工触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夸父追日、蚩尤之战等传说......这部书,演说上古史的神话,原想专说夏禹王治水一段故事。但是既然叫 史,必定有

  • 三国志平话·佚名

    话本。宋元讲史。《全相平话五种》之一。元佚名撰。三卷。系民间说书艺人创作。以《三国志》正史人物故事为线索,分上中下卷。后人冠目录,列六十九个标题,其中“桃园结义”分两段。八万八千余字。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

  • 孟光女举案齐眉·佚名

    元杂剧剧本。一作《孟德耀举案齐眉》,简名《举案齐眉》。无名氏撰。旦本。剧叙汉代扶沟县孟从叔有女名孟光,字德耀,原与好友梁公弼子梁鸿指腹为婚。公弼夫妇早逝,遗梁鸿读书,一贫如洗。从叔意欲悔亲,遂招一财主、一官

  • 锦里耆旧传·句延庆

    四卷。一名《成都理乱记》。宋句延庆撰。句延庆,字昌裔,籍贯不详,曾任荣州应灵县令。《锦里耆旧传》记载王氏,孟氏占据蜀地之事。《宋史·艺文志》记此书共八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记载:“开宝三年,秘书丞刘蔚知荣州,得此传,